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变种


话说大约3000多年前,泰西的地中海东南有一岛国塞浦路斯,有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是个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所塑造的完美的少女像加拉娣娅,后来似乎感动了上苍,塑像变成了活人,成为他的妻子。该岛国当时是古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南半部至今仍讲希腊语。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描述了这个希腊神话传说,由是成为欧洲文化之川中的一滴水。后人遂称由于执著的追求、奇迹得以出现、美好的期待成为现实的情况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天人感应的故事,特别见于戏曲传奇,这里就不罗列了。

近代,英国大文豪肖伯纳又创造了他的“皮格马利翁”:一位语言学教师,名叫亨利.希金斯,他把一个操着伦敦土话的卖花女培养成谈吐文雅的上流妇女,最后爱上了她。此故事后被改编成电影《窈窕淑女》。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临终前最后几句话,是对他某些小说中创造的一个女性角色说的。瑞典当代一位戏剧大师自称,时常与他的戏剧角色们生活在一起。这些事多少也有“皮氏效应”的影子吧。

由它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的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可以推断,它并非限于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题材或现象,其实具有深厚的现实底蕴,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几乎俯拾皆是。

例如,同一种癌症,有的患者主观上不怕,最终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可谓正面的皮氏效应,也有的先在精神上被击垮了,则是负面的。

又如,在教育-心理学中,用“皮氏效应”形容一种现象:教师的主观看法有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一方面,教师按自己的主观标准将学生分类,有些学生学习本来一般,但如果教师认为他们水平高,就会用高标准培养他们。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从而受到鼓舞或感到沮丧。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做过一个实验,后来广为人知:告诉随机抽取为样本的若干名学生,他们素质高,颇堪造就,一段时间后,他们果真比对照组的同学取得了更令人瞩目的成绩。“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希望把孩子雕琢成英才,那心情多像皮格马利翁国王在塑少女像时的心情啊,可是其结果却未必能如愿以偿。

这反过来也警示人们,先入为主的成见在可能有助于一些成功的同时,更容易毁掉一些好东西。执著的追求之后,有时会出现奇迹,有时却是焦头烂额。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欲加之功,也不患无词。谁人不是依循自身的主观倾向去褒人贬事呢?因为成见(偏见),有时会泼掉洗澡水中的健婴,有时又拿一段朽木来,爱不释手,精雕细刻。弃良材而爱朽木,因为鼠目寸光。天时地利等优越环境条件巧合之下,庸碌之徒亦可能显现为驾轻就熟的杰出人物,让他人匍匐于其脚下,被迫形成人身依附关系;然而事实上,如果有真豪杰执牛耳,就会有更好的耕耘和收获。

岂但人是如此,事亦不例外。许多机制、体制、规制、法制一旦被采纳,就容易形成巨大的惯性,而受“制”于其中的人则产生巨大的惰性,忘记了祖宗“祖宗不足法”的祖训,“执著”地“坚持”冥顽不化、不敢动“祖制”一根毫毛,把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承诺抛到九霄云外,误认为现状已经是皮格马利翁国王塑好的少女像,就要变活了。由此可见,负面的皮氏效应有何等严重。

“祖制”不能动?明成祖朱棣偏就不信这个邪。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国策,而成祖却令郑和下西洋,几乎到达皮格马利翁国王的国度,大大拓展了中华民族征服海洋、认识世界的视野,也为明代仁宣之治的相对昌明奠定了基础,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对此有所反映。

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国王陛下正在神话的天空中眨着眼,欲睹后人所塑之像为何物、能否像他所塑的少女像一样活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相信别人行,事真能办成
【皮格马利翁效应】
啥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