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读书笔记《五》
第五节、太阳病变证:
六经病失治、误治后,临床证侯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后的证侯不属于六经本证范围,也就是说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后世医家将其称为“变证”。由于使用了多种错误的治法而导致的变证,张仲景称其为“坏病”。
一、太阳病变证治则: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解词:(1)温针——古代火针,即将棉絮裹于金属针体,蘸植物油后点燃,将针烧至通红,迅速刺进所选定的穴位。多用于沉寒痼冷的疼痛性疾病,针后病人常有汗出,所以古人也作为治疗发热性疾病的退热方法之一。
(2)不中——汉代楚地方言,犹言不可,不宜。
(3)知犯何逆——即了解和考察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治法。
提要:太阳病变证治则。
语译:太阳病三日,已经发汗治疗,或采用吐、下、温针等方法,疾病没有好转而发生性质变化的,称为坏病。对于坏病,桂枝汤已不适应,而应据其脉证加以分析、综合归纳,认识疾病病机的变化,根据证的变化加以治疗。
分析:(1)坏病的成因:表证失治、误治。
(2)坏病的概念: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合病、并病等名称命名者,叫“坏病”。
(3)坏病治禁:禁用解表发汗。
(4)坏病治则:辩证施治。
二、辩寒热真假:
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解词:(1)身大热——指外见发热。
(2)皮肤——指人体表浅部位,或指病证的表象。
(3)骨髓——指人体内里部位,或指病证的本质。
(3)身大寒——指手足厥冷,恶寒甚至寒战。
提要:寒热真假的辩证要点
分析:恶寒与发热是外感病的常见症状,既可见于表证,亦可见于里证。寒热症状一般与疾病本质是一致的。“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以寒热来辩别阴阳证侯。但也有真寒而见假热,真热而见假寒的现象。此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不致发生谬误。本条依据病人的喜恶,来辩别寒热的真假,是仲景鉴别诊断的示范。
身大热,即外有高热,按理应见恶热喜冷,揭被去衣。今病人反欲拥衣覆被,避寒就温——说明大热为假象,阴寒才是本质。属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内真寒而外假热证。即“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即身寒肢冷,按理病人应喜温避寒,加衣覆被,今病人揭去衣被,扬手掷足——说明“寒”为假象,阳热在里为本质。即热邪深伏,阳气闭郁而不能外达的真热假寒证,又叫“热厥证”。即“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辩别疾病性质的关键,一是要观察病人的“欲”与“不欲”,“欲”是病人的主观愿望,也是疾病的本质;二是综合全面情况,四诊合参。如真寒假热的面赤如妆,咽干不欲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嫩,脉浮大虚数无根等;真热假寒证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甚至可有胸腹灼热,及舌红脉数等脉证。
三、邪热雍肺证:
原文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参考原文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提要:汗下后,邪热雍肺作喘的证治。
语译:太阳病,发汗或下后,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再用桂枝汤,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
分析:邪热雍肺证的典型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伴咳嗽,口渴等症。
1、成因:表证发汗或攻下不当。
2、症状:汗出——邪热雍肺,迫津外泄;
喘——邪热雍肺,肺气上逆;
无大热——邪热雍肺,加之汗出,故表热不甚而热盛于内。
既为邪热雍肺,热盛于内,则可见发热,咳吐黄痰,甚至铁锈色痰,喘促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
辩证要点: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等。
3、病机:邪热雍肺,肺气不降反上逆。
4、治法:清宣肺热。
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20g(10—12g),杏仁7g,炙草10g,石膏42g。
上药先煮麻黄,后内诸药,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温服。
方解:麻黄配杏仁——宣肺降气而平喘;
麻黄配石膏——清宣肺气而泄热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宣肺清热平喘。
郝万山说:《伤寒论》中涉及的主要喘证有五个,1是麻黄汤证;2是小青龙汤证;3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4是大承气汤证;5是麻杏石甘汤证,也就是这两条所述的证侯。这两条以“汗出而喘”除外了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和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以“不可更行桂枝汤”,也除外了中风兼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无大热”也就是无阳明里大热里大实,除外了阳明实热迫肺而见汗出微喘、喘冒不得卧的大承气汤证。此“无大热”为鉴别诊断而设,并不是说邪热雍肺的麻杏石甘汤证不见发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两条原文,却将《伤寒论》中主要喘证进行了鉴别诊断,这种排除诊断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为辛凉解表之剂,凡外有表邪,内蓄郁热者,用之适宜。肺中郁热不能外达,身热咳喘等,用之效果显著。
郝万山说:本方现代应用甚广,凡呼吸道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支、肺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属肺热雍盛者,皆可用。据刘渡舟教授经验,用本方治疗肺热作喘疗效甚佳,尤其对麻疹并发肺炎而属于肺热者,疗效可靠。肺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痰热雍盛,痰鸣气促者,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加蒌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使下窍通而上窍利,而喘愈。若麻疹不透,疹毒内陷,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即麻杏石甘汤加上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脉络出血,每可获效;若肺气不利,胸闷憋气者,还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
案20——急性支气管炎:
患者苏某,男,5岁,2006年10月10日诊。
因感寒后发热、咳嗽一周,经西药抗生素、解热,镇咳化痰药综合治疗5天,发热虽退而咳嗽不止,现咽痒咳嗽呈阵发性,咳痰黄稠胶粘,咯吐不利,咳剧时喉部有水鸡声,口渴微汗,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辩为外感风寒,内蕴郁热。治以散寒祛风,清热宣肺。方选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
麻黄6g,杏仁9g,石膏15g,甘草6g,僵蚕8g,蝉衣9g,炒牛子9g,荆芥9g,白前9g,炙百部9g,紫苑9g,橘红6g,桔梗6g,炒蒌仁6g。水煎服,3剂。
上方服2剂咳止,3剂诸证消失。
按:小儿咳嗽,纯寒纯热者少,寒热兼夹者多。本例咳嗽属寒郁化热兼风痰阻肺。故以麻杏石甘清宣肺热;止嗽散祛风化痰;僵蚕、蝉衣、解痉镇咳;蒌仁、牛子化痰利咽。本方寒、热、风、痰兼治,标本兼顾,适应范围较广,对小儿寒热夹杂之咳嗽疗效较好。(余泽运医案)
方鉴:
桂加厚杏汤-喘-新感引动宿喘————发热汗出恶风喘脉浮缓。
麻杏石甘汤-喘-邪热雍肺,肺气上逆——喘而汗出,脉数。
五、心阳虚证:
1、心阳虚心悸证:
原文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解词:叉手自冒心——即双手交叉按护于心前区。
语译: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悸不安,欲得按压,病人被迫两手交叉按于胸前以缓解心悸,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提要: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分析:1、成因:发汗过多,心阳耗伤。多与素体心阳虚有关。
2、症状:心悸欲得按,叉手自冒心——汗为心液,发汗过多,心阳
随汗外泄,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
虚则喜实,故叉手自冒心,欲得按。
本证心悸为心中悸动不安,汗后骤然出现,发作剧烈,故以双手交叉按护于心前区,试图缓解悸动,这正是突然发生心悸而病人出现的被动体位。
辩证要点:心悸,欲得按。
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桂枝60g,炙甘草30g。
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顿服。
方解:桂枝——辛温,温通心阳
炙草——甘平,补气和中。
合用,辛甘化阳,以补养心阳。
注意事项:A本方以水浓煎,一次顿服,意在使药物快捷取效。
B本方属救急之剂,只可暂服以宁心,心悸缓解后,继用缓调之方。
现代应用:用于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哮喘、充血性心衰等属于心阳虚者。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为治心阳不足心悸之方,使用时以脉沉细或沉微为适宜。若脉虚数,服后常见心烦不宁。若脉微弱,汗自出、四肢逆冷之心阳衰弱证,常需加入附子方有效”。
案21——低血压病:
患者,刘某,男,75岁,卢氏县五里川人,2007年3月诊。
一月前自感头晕、心悸,嗜睡,全身乏力,在五里川医院测血压70/50mmhg,以“原发性低血压”经输液一周(用药不祥),症状无缓解,转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面色苍白憔瘁,精神萎糜,诉心悸胸闷,头晕眼花,卧位稍减,坐起加剧,伴乏力纳差,血压68/50mmhg,舌淡嫩苔薄,脉沉细。辩为心肾阳虚,心失温养。治以温通心(肾)阳,方选桂枝甘草汤合麻附细辛汤、保元汤。
桂枝15g,炙甘草12g,炙麻黄12g,附子15g,细辛10g,肉桂8g(冲),红参10g,黄芪30g。水煎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3剂感全身较前有力,到医院查血压已升至120/80mmhg,原诊医师问所用何方,血压升得如此之快?患者告以服用中药,医师云输液一周血压未升,中药焉能在3-4天内升至正常,简直不可思议!二诊用原方稍事化裁,又服3剂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低血压多见心悸乏力,头晕眼花,精神萎糜,嗜睡,舌淡苔薄,脉沉细。系心肾阳虚,推动、温煦无力所致。方用桂枝甘草温通心阳;麻附细辛振奋肾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保元汤补肺健脾,大补宗气,宗气足则推动有力,可保持血压之稳定。余初涉临床时,每见此类患者多发于长夏,症见全身乏力,困重懒倦,以脾肺气虚,清气下陷、或气阴两虚立论,多选用补中益气、清暑益气、生脉散类,每每乏效。后读《伤寒论》,逐渐悟出低血压的临床症状为心肾阳虚,推动、温煦无力所致,选用上方不仅症状消失的快,且升压迅速而持久,由此可见,经方的生命力是经得起重复验证的。(余泽运医案)
2、心阳虚耳聋证:
原文75、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提要:心阳虚心悸耳聋证。
分析:成因:反复发汗。
症状:叉手自冒心——心悸所致。
耳聋——A手少阴心之脉络通于耳;
B心主神明,耳之听觉依赖神之正常。
C《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因心阳虚衰,心神失调,心阳不能煦养于耳,故耳聋。
病机:心阳虚衰,耳失温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可选用保元汤合桂枝甘草汤。
3、心阳虚烦躁证:
原文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词:火逆——逆指误治,火逆即误用火疗法发生的变证。
烧针——针刺方法的一种,即“火针”,又称“温针”。
提要: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语译:误用火疗又复下之,损伤心阳而生烦躁之症,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成因:烧针、发汗、又复下之。
症状:烦躁——过汗伤及心阳,心失所养,心神浮越。
按:此烦躁表现为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恍惚、惶恐不安。
辩证要点: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病机:心阳不足,心神不敛。
治法:温通心阳,重镇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折现代量(原方原量):桂枝15g,炙甘草30g,牡蛎30g,龙骨30g。
水1000ml,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ml,日三服。
方解:桂甘——温通心阳;
龙牡——镇潜安神。
现代应用:用于心律失常、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癔病、眩晕等属心阳虚,心神浮动者。
症状鉴别—烦躁:
汗后胃津亏少——因渴而烦躁;
蓄水——水热互结,津不上承,因渴而烦躁;
表寒内热——寒闭于表,热郁于里而致烦躁;
过服大青龙汤后——过汗伤阳,虚阳上扰而烦躁;
本证——损伤心阳,心神浮越而烦躁。
4、心阳虚惊狂证:
原文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解词:(1)火迫劫之——用火疗,如火针,火熏,火熨等火法强迫出汗。
(2)亡阳——亡者,失也。此指心阳耗散亡失。
(3)惊狂——精神惊恐不安,狂躁不宁。
提要:太阳病误用火法,心阳虚兼痰浊惊狂的证治。
语译:伤寒脉浮,医者误用峻烈的火疗法强迫发汗,汗出过多,心阳随汗外泄,以致亡阳,而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等,治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成因:用火法强迫发汗,汗出过多,心阳被伤。
症状:惊狂,卧起不安——过汗伤阳,心阳虚极,心神无所依附,痰浊上乘,心神被扰。从而出现精神惊恐不安,狂躁不宁。
辩证要点: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病机:心阳不足,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镇潜安神。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6枚,牡蛎25g,蜀漆15g,龙骨20g。
上药先煮蜀漆,后内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去芍——温通心阳,补脾益气
龙骨、牡蛎——镇惊潜阳以安神
蜀漆(常山苗)——豁痰化饮,先安未受邪之地。
诸药合用,温通心阳,镇惊安神。
注意事项:本方煎煮时先煎蜀漆,减其毒性及燥烈之性,后下余药。若未能先煎蜀漆,往往会引起呕吐、恶心。方中蜀漆难求,可用常山或其他祛痰药代之,如胆星、竺黄、竹茹等。
现代应用:用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脑病、高血压、大动脉瘤等见烦躁而属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者。
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原文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提要:汗后心阳虚下焦水气欲动,欲作奔豚的证治。
语译:发汗太过伤心阳,肾阳上助于心,无力抑制下焦水寒之气,水气内动,故患者自觉脐下小腹部动悸不宁,似有上逆欲作奔豚之势,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成因:汗伤心阳,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
症状: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衰,不能镇摄下焦水气,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但欲冲未冲,故仅见脐下悸动。
辩证要点: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欲动。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40g,桂枝2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上药先煮茯苓后内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杨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解:苓枣——健脾培土制水
桂草——温通心阳,助苓化气行水。
诸药合用,水得土制不上泛,肾得心温水不寒。
注意事项:A本方重用茯苓半斤(折现代125g)先煎,意在加强排邪之力。
B煎药要求甘澜水,取其动以去停水而不助水邪。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此方为预防奔豚之方。余常用此治心阳衰弱而诱发之水肿,颇具功效。然只限于初期的两脚水肿,髋部按之亦有指凹痕者。若肿势较甚,延及腹面,此方中必须加黄芪,效果方能理想。临床体验,此方对心阳不足而诱发轻度水肿或停水有效。”
6、心阳虚奔豚证:
原文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解词:(1)奔豚——为证侯名。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急冲胸咽,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侯。
(2)一壮——指把艾绒作成的一个艾柱,灸完为一壮。
提要: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而发奔豚的证治。
语译:误用烧针发汗,外寒从针处侵入,局部见核起而赤。汗出则心阳虚损,水寒之气乘虚上冲,证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而发为奔豚。其外治当以艾柱灸针处之赤核各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
成因:误用烧针发汗,引起两个并发证:一是引发奔豚;二是针处被邪毒感染。
症状: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误治伤及心阳,下焦寒气乘机上冲;烧针迫汗,病人恐惧,心神被扰。
注:奔豚发作时,病人自觉有一股气由少腹上冲心胸,并伴胸闷气促,心悸不安,冷汗自出等症。冲至咽部,则窒息恐怖欲死;有的病人可上冲至头面而见眩晕、或跌仆、昏厥等。当逆气复于下焦时,诸证消失,一如常人。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针孔处被邪毒感染,局部气血雍滞,化热化火,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感染)。
辩证要点: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阴寒上之气乘虚上逆。
治法:温补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现代用量:桂枝2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重用桂枝——通心阳,平冲逆
合草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强壮君火,镇水寒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利小便,去水气
诸药合用,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临床应用:(1)奔豚证:患者可见腹痛、心悸气短、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甚则冷汗淋漓、眩晕跌扑等,片刻逆气平息则复如常人。
(2)本方作为温补心阳之剂以治心悸、吐涎、眩晕等证属上焦阳虚寒气上逆者。
方剂鉴别:
苓桂甘枣-误治伤心阳-下焦水饮欲动—心悸-欲作奔豚—脐下悸为主——————化气行水
桂枝加桂-误治伤心阳-下焦寒气上逆—心悸-已作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为主——平冲降逆
六、心阴阳两虚证:
原文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语译:外感病病程中,见脉结代,心动悸,多为其人心阴阳素虚,复感外邪,心之阴阳气血受损,正气不支,心脏失养,当用炙甘草汤治疗。
提要: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成因:平素阴阳气血不足,患伤寒后正气不支,心脏失养。
症状:脉结代(即脉律不整,有歇止)——阴阳气血不足,血脉不充,脉道不续。
心动悸——阴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故悸。
辩证要点:脉结代,心动悸。
黄煌认为:炙甘草汤多见于形体消瘦且面容憔粹之人,体形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者不适宜。
病机:心阴阳两虚,心脉失于煦养。
治法:温通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解词:清酒——指清醇的陈米酒。《周礼.天官.酒正》载有三酒:即事酒、白酒、和清酒,皆用米加酒曲发酵而成。随酿随吃者,名事酒,给办事的人饮用;冬酿春成者,名白酒,用于招待宾客;冬酿接夏而成者名清酒,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
现代用量:炙甘草20g,生姜15g,人参10g,生地83g,桂枝15g,阿胶10g,麦冬33g,麻仁8g,大枣10枚。
用清酒500ml,水500ml煮取300ml,去滓纳阿胶烊化,每服100ml,日3服。
方解:炙草参枣——补益中气
生姜桂枝——宣阳化阴
胶麦地麻——养血益阴
合用则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而成阴阳双补、气血平调之剂。
注意:A、本方煎煮要求“清酒七升,水八升”,仅煮“取三升”,即水酒各半,久煎之意。久煎则酒力不峻,辛散温通,既可行气血助药力通行血脉,又可监制阴药阴柔之性。久煎则充分发挥本方甘缓和中、甘温化阳的作用。方中清酒即东汉时期农民自酿的米酒,酒度较低,现无清酒,临床也可用黄酒代之。
B、方中生地指鲜生地。汉时称晒干的地黄为干地黄,新鲜的地黄为生地黄,临床应用时,若无鲜生地时,可用生地125g。
岳美中教授说:“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陶弘景认为甘草具通血脉,利血气之功能。此方用大枣达30枚之多,在《金匮》、《伤寒》诸方中唯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唯生地250g。考大枣《本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中重用大枣,都是恐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生地《本经》主伤中,逐血痹;《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药无疑。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
问曰:“此方以胶、麦、麻、地、枣、草补益营血,以参、桂、姜、酒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盖阴药非量重,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之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促激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浠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对伤寒后津血两伤,心气衰弱出现脉结代,心中悸动不安,有显著疗效。
余泽运认为:本方治疗身体瘦弱之人外感病后合并病毒性心肌炎而见心阴阳两虚,表现为心悸、心电图为室性或房性早搏,脉见结代者,用本方疗效较好。若心脏有器质性病变而造成心悸脉结代,则此方疗效较差。且本方用《伤寒论》原方折半之量,2—3剂即可显效,用小量效即不显。但若用量过大易致滑肠腹泻,可采取一剂药多次少量频服,缩小服药间隔而不减少每天的服药总量,即可减少滑肠之副作用。
案22——心悸(病毒性心肌炎并频发室性早博):
患者张某,女,50岁,1997年11月20日诊。
患者一月前患病毒性心肌炎,在本镇医院住院2周,经用“苷镁极化液”静点后病情好转出院,一周前患者感心悸,到医院经心电图检查诊为“频发室性早博”,经中西药治疗不见好转,特来本所就诊。刻诊:患者自诉胸闷心悸,稍劳加剧,伴头晕、乏力,面色咣白,舌暗红而嫩,苔少,脉结代。辩证为心悸-心阴阳两虚。予炙甘草汤。
炙甘草30g,生姜20g,人参15g,生地80g,桂枝15g,阿胶12g,麦冬40g,炒枣仁15g,丹参15g,苦参12g,大枣20枚。
黄酒500ml加水1000ml煎服,3剂。
二诊:患者感心悸、头晕减轻,全身较前有力,听诊早博明显减少。原方再进5剂。复诊早博消失,诸证均愈。
按:本例早博见心悸,劳则加剧,头晕、乏力,面白舌嫩,苔少,脉结代,为外感病后阴阳两伤,心气衰弱,不能鼓动血行。《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故用炙甘草汤调补阴阳以复脉,数剂而愈。
(余泽运医案)
七、脾胃阳虚证:
1、脾虚水停证:
原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解词:动经——动,伤害、损伤;动经即损伤经脉之气。
起则头眩——指病人由卧位坐起或起立时感到头晕目眩。
提要:脾阳虚饮停证证治。
语译:伤寒当以汗解,今误施吐下之法,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液留中,则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脾阳不升,故起则头眩。脉沉紧,为水气搏激于内之象。若更发汗,会发生身体振颤摇动不能自持的症象。可用桂苓术甘汤治疗。
成因:表证误吐误下,致脾阳虚无力温运水饮,水气上逆。
症状:心下逆满(即胃脘胀满且有气向上冲逆之感)——心脾阳虚,运化失司,水饮内生。水饮逆于心下,阻碍气机。
气上冲胸(即患者胸闷、气短、心悸)——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水气上逆。
起则头眩(指病人头晕目眩,只能静卧,不能起动)——水湿困阻中焦,清阳不升,水湿上冒。
脉沉紧——主里有水邪。
刘渡舟教授将此症称为“水气上冲—水心病”对其辩证很祥细,摘录于下:
(1)色诊:其面色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散见额、颊、鼻梁、唇围、下颌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
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色必然淡嫩;阳虚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
(2)脉诊:水气上冲为阴,脉应“沉紧”。验之临床,则多沉弦或沉伏无力。
(3)辩证:气上冲胸——典型者,患者自觉心下有一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非典型者,不见明显的气上冲,但依次出现或胀、或满、或悸、或眩晕等症侯,从下而上,一见便知,故也不难辩认为水气上冲之证。
胸满——以夜间发作为甚,气侯温和则轻,冷冽则重。伴见气短、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呼吸受阻等证。
心悸——心悸的出现有二:一是在气上冲咽喉时随之出现心悸;另一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疼痛,则立即出现心悸。
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餐之时,呈阵发性,轻者可以自止。
短气——活动量小时短气不明显,如登高爬楼等活动量大时则觉“气短发憋”,呼吸急促,咽喉生痰,痰喉窒,则加剧短气,甚则憋的周身出汗,频频矢气,小便也可失禁,同时心跳加剧。
辩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20g,桂枝15g,白术、甘草(炙)10g。
水煎取汁,分温三服。
方解:茯苓——淡渗健脾利水
桂枝——辛温通阳化气
白术——甘温健脾燥湿
炙草——甘温补气和中
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化饮利水,降逆平冲之效。
禁忌:禁发汗——因中阳本虚,水湿内停,发汗更伤阳气,使阳更虚,水更盛。阳虚筋脉失养,水湿浸渍经脉——身振振摇(即肌肉失去紧张力不能支持身体)。
苓桂术甘汤与苓桂枣甘汤证鉴别
证侯              苓桂术甘汤证                    苓桂枣甘汤证
典型表现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脐下悸,欲作奔豚
病机       脾阳虚弱,水停中焦       心阳虚弱,水停下焦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组方特点       用白术,重在健脾       用大枣,培土制水,并重用苓桂通阳化
气行水
临床应用:本方为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主方,治中阳虚弱,水饮内停诸证。如脾虚无制,水气凌心之心悸等循环系疾病;痰饮犯肺之喘咳等呼吸系疾病;脾虚水停之肿满等泌尿系疾病;痰饮上逆、蒙蔽清阳之眩晕,目疾等。
案23——痰饮眩晕胸闷
患者,程某,男,46岁,2008年12月1日诊。
因脑出血在本县医院住院1月,回家后继续巩固治疗,所在村医给输液一周未于补钾,致低血钾而出现浑身酸软,心悸胸闷,急到本所就诊。查血钾3.1mmol/L,经输液补钾3天,血钾升至4.9mmol/L,身酸软消失,能下床行走而回家休息将养。隔天其弟急邀余出诊,言患者回家后,自觉有气上冲胸部,随即胸闷气短,心悸,眩晕,卧则减轻,坐起加重。刻诊:患者述症如前,兼睡眠不安,诊脉沉而迟紧,两寸弱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而水滑。余辩为脾虚水停,痰饮上逆兼胸中大气下陷。治宜健脾利水,补气升陷。方用桂苓术甘汤合升陷汤。
桂枝15g,茯苓30g,白术15g,甘草10g,黄芪30g,柴胡6g,升麻10g,桔梗8g,知母10g,龙骨30g,牡蛎30g。水煎服。2剂。
二诊:患者诉当天服中药1剂,夜间即感胸闷气短减轻,能坐起而眩晕未发,二剂服完,病若失,自己步行来本所就诊。复诊继用上方2剂巩固治疗。
按:《伤寒论》67条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本例患者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胸闷(即心下逆满),脉沉迟而紧,为脾虚水停,饮邪上逆;胸闷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脉两寸弱甚,为心肺气虚,胸中大气下陷。治用桂苓术甘健脾化饮以平饮邪之上逆,升陷汤益气升阳,以理大气之下陷,龙牡敛神固脱。由于药合病机,故收桴鼓之效。(余泽运医案)
2、胃虚水停证:
原文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解词:水渍入胃——即水饮浸渍胃肠。
提要:水停致厥的证治。
语译:伤寒,四肢厥冷而且心下悸,这是胃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宜先治水,可用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如不先治水气,却反先治厥,水饮浸渍,下渗入肠,势必会发生下利之证。
分析:本证以厥而心下悸为主。
成因:1、胃中素有水饮;
2、误治伤胃,致水邪停胃。
症状:手足厥冷——水饮内停,胸阳被遏,不能达于四末。
心下悸——水停于胃,上凌于心。
辩证要点:肢厥而伴见心下悸或伴背寒冷如掌大,脉弦,苔白腻或白滑等。
病机:阳虚饮停。
治法:温化水饮。
方药: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10g,桂枝10g,炙甘草5g,生姜15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   桂枝——辛温通阳;
茯苓——健脾利水
甘草——补虚和中
生姜——温胃散水。
重在温中健运,而不重利水。
现代应用:用治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病,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系扶阳温胃利水之剂。凡属胃阳不足,心下停水之证,不论有无表邪,都能用之。而水邪上逆,心中不烦者有效,即心中躁烦不安者亦效如桴鼓。
方鉴:  苓桂术甘汤-苓桂草—加白术重在健脾———脾虚水停
苓桂枣甘汤-苓桂草—重苓加枣重在利水——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汤-苓桂草—加生姜重在散饮———胃中停饮
3、脾虚心悸腹痛证:
原文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提要:论里虚伤寒的证治。
语译:伤寒之初,心中悸而烦,为素体里虚,脾阳不足,故治以小建中汤温补里虚,安内攘外。
成因:气血素虚,又感邪气,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加不支。
症状: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感外邪,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加不足,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心失所养则悸,神失所养则烦。此属里虚兼表。
辩证要点: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小建中汤有以下两组症状: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2、舌质嫩,苔少。
病机:中气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遵“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先建中补脾,益气血之源。若建中后表邪仍不解,再用桂枝汤解表。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现代量: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枣4枚,芍药30g,生姜15g,胶饴70ml。
水煎取汁,内饴,更上微火消解,分温3服。
方解: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饴糖——甘温补中
桂枝——辛甘化阳
白芍——酸甘化阴
炙草——补中益气
姜枣——补中调和。
诸药合用,温中健脾,补虚缓急,平补阴阳,调和气血,建运中气。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为中气虚弱,外邪内侵,正不胜邪,而以扶正为主,宣邪为辅之方。凡属脾胃不足,营卫气弱,虚劳损伤,失精亡血等症,都可加减用之。而治虚寒性腹痛,效果尤著”。
现代应用: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弛缓、胃下垂、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障贫血、功能性发热、眩晕、头痛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降低胃张力、安神作用。
注:桂枝汤和小建中汤鉴别:
桂枝汤—桂芍草姜枣——辛甘发散,重在解肌祛邪。
小建中—倍芍加胶饴——温中建脾,重在扶助正气。
案24——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应某,男,50岁,1992年11月20日诊。
以上腹部疼痛伴纳差乏力,消瘦2年在本乡医院经X线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西医用抗溃疡治疗,病情时轻时重,特来本所就诊。诊见患者腹痛隐隐,饥饿时痛甚,泛吐清水,四肢不温,怕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辩证为中气虚寒,气血不足。治以温中健脾,调补气血。方选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桂枝15g,炙甘草12g,大枣7枚,芍药30g,生姜15g,胶饴60g,黄芪50g,良姜15g,香附15g,红参10g,五灵脂15g。水煎服,5剂。
二诊:上方服至3剂腹痛止,肢冷转暖,5剂服完,诸证消失。后用本方加鱼膘胶10g,共服10剂后X线钡餐复查溃疡愈合,随访10年未复发。
按:本例“十二指肠溃疡”,证见脘腹冷痛,饿时痛甚,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苔白脉弱,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方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参芪补中益气,良附丸理气散寒止痛,人参配灵脂补气化瘀,愈合溃疡。由于证方相符,故获效较速。(余泽运医案)
4、脾虚气滞腹胀证:
原文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提要:脾虚气滞腹胀证的证治。
语译:发汗后,表证已解,脾气损伤,出现腹胀满,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
成因:发汗过多,损伤脾气。
症状:腹胀满——素体脾虚或误汗伤脾阳,致脾阳虚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有形痰湿阻滞气机,气滞于腹,雍而作满。为虚实夹杂之证。
郝万山说:“本条病证属虚中夹实,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重,下午轻,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时不喜温按”。
辩证要点: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
病机: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属虚实夹杂。
治法:健脾除湿,宽中除满。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量:厚朴40g,生姜40g,半夏20g,甘草10g,人参5g。
水煎取汁,分温3服。
方解:厚朴——苦温行气除满
生姜——辛温散寒温中
半夏——降逆燥湿健脾
参草——甘温补气健脾。
诸药合用,行气以治标,健脾以治本,标本兼治。
郝万山说:“本证腹胀满,是以有形痰湿阻结,气机雍滞为主,因此燥湿化痰行气消满之药用量大,而补脾益气之药的用量小,可称作补三消七之法”。
注意:本方消大于补,适用于实多虚少之证,凡纯实纯虚之腹胀满,均不宜用。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为治疗正气虚弱,脾不健运,腹部胀满之方。凡食后腹胀不适,食消则减,大便不实,四肢逆冷,脉象虚弱沉微,舌质淡而苔白腻者,都可酌情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心阳虚水气上冲证
桂枝加桂汤证
太阳病变证
巧用苓桂剂治疗“水气上冲”在《伤寒论》、...
刘渡舟医案:简析水气上冲
每日学伤寒第51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