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机床奇人”潘旭华》后续报道:创新并非遥不可及

“研究方向迟迟不能确定,工作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正当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博士、副教授俞红祥情绪低迷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潘旭华研究团队的一员,这也完全改变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2012年12月,潘旭华主持的项目成果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俞红祥研制的“圆度在线测量与补偿系统”获得了成功应用、数控系统协处理器成功用于曲轴和凸轮轴随动磨床的轨迹优化控制,累计申请了10多项发明专利,不仅基本确立了精密磨削装备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而且研究方法也逐步成熟。

    “他前进的驱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和责任,他的科研作风促使我从被动完成任务向积极主动探索转变。”和潘旭华一起攻坚的三年多时间里,俞红祥有过激烈的思想交锋,更有过畅快的默契合作。

    俞红祥回忆:“在研制圆度在线测量系统的过程中,他放弃使用进口的成熟产品,而将研制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影响项目全局目标实现的重要任务交给我,这对我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他自己而言,可能要面对整体项目失败的风险。但这种信任,给我在研究过程中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机遇,促进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的涌现。”

    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潘旭华不仅改变着他的同事,而且也影响着他的学生。

    “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创新也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一个愿意思考的人都可以创新。所以,每一次上潘老师的课都很开心,我觉得那是思维的享受。”学生周泽斌说。

    在学生的记忆中,潘老师每周的创新思维课程很让他们怀念,也很值得回味。

    “他让我真真实实地看到了一个不断努力、希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之人的老师。”学生葛彩军说,“我特别记得有一次申报校课题,我们询问潘老师的意见,他很认真地跟我们说,如果自己已经有什么思路,可以先和他交流,他会全力支持我们去申报,但是千万不要为了申报而申报,那不是该有的态度。他的这些话我一直记着,所以大学这四年,无论是课题还是比赛,我都很重视锻炼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做老师已有成果的寄生虫。”

    对学生的培养,潘旭华一直都持“不差钱”的态度。他把承载他研究成果的齿轮发给学生做学习模具;他自费组织学生去工厂实地学习;他给每个创新小组都拨了经费,供学生买科研材料、组织活动。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对科研的执著。潘老师一直跟我们说,如果有什么想法就该去尝试,即使最后证明那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所以他一直很支持我们动手实践,他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作为我们的活动基地,我们曾在那里讨论各种创新的想法,也曾在那里动手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学生李细林回味着。

    (光明日报北京1月16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题申报书(范文5篇)
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邵老师市级课题申报书
独创《优才作文》翻转课堂2+2实战(4)
耒阳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参评教师-刘海燕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李镇西:要搞真科研
710周鸣笛:潘先生为学有何载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