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刻拓片与传拓

作者:2091829345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金石拓片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对中华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已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所谓传拓,亦称棰拓。“传”与“拓”两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字·人部》曰:“传,续也。”陆明德认为:“传者,相传继续也。”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由于在传拓过程中要运用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传拓技法。又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陶器、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画像、铜镜、货币、铜器器形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人们通常所说的拓片或拓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传拓技术是在刻石已出现,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产生的。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说当时只有书写在一定载体上的文字而没有一定数量刻石的出现,就不会有传拓技术的产生了。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和考古发现,造纸术最早发明当在西汉时期,公元二世纪初,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能够制造出质地均匀、品质优良,而且可以用来书写的纸张,使得纸张能为一般人所使用。墨的发明和使用更为久远,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可以看到使用墨的迹象,殷墟甲骨上也有用墨痕迹,出土的战国和秦汉简牍也都是用墨书写的。东汉时出现了较大的制墨作坊,而且这时官府已有管理笔墨和纸张的专职人员。刻石、纸张和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传拓技术的发明、发展和使用。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所谓“相承传拓之本”显然说的是拓本,说明这些拓本在隋以前就存在了。由此看来,传拓技术最早在汉魏之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传拓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不同。“拓”字的规范读音“ta”,但在民间大多数读作“tuo”。“拓”字取意不很明白,也不知其起源,而且这个词的产生也并不早,大约南宋时才见于史书,从前都写作“本”,似乎“拓本”即“本”的音变,但就其意义而言,其实是两种方法。所谓“”要用薄纸覆在原迹上,细心影写,这种方法,称为“”。所谓本,就是影写本。《唐书百官志》记载,宫中集贤殿书院有书三人,这些人的专职就是影写古人书迹,赵模等人就是唐太宗时有名的书手。《后汉书·蔡邕传》:“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太史令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乃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从此段文字可以认为汉代的“摹”就是“拓”。“”又称为“摹”。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有一篇《论临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临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这里说明了临与的区别。由此可见,临是为了学习书法,或摹是为了复制。

“拓本”在宋人黄伯思《跋刘宽碑》中云:“因令工棰拓二碑及阴文,装为三帙。”此时出现了“棰拓”。棰者,用木棰打纸入碑字也:拓者,用毡包在纸上擦墨也。棰与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棰的目的是为拓,拓本这个词便由此产生。

拓制拓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有:“拓书悉用薄纸”之语。《隋书·经籍志》有:“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尽管我们今天已看不到梁朝和隋朝时期的拓片,但可以肯定,梁朝和隋朝就已经出现拓片,现存最早的拓本《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四年(653)题记,说明最晚为唐初时所拓。窦《述书赋》云:“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猎碣”即“石鼓文”。文中所说的“打本”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拓本或拓片。由此可见,在唐代就已经有石鼓文拓片流传。唐代诗人王建就有“古碣凭人拓”的诗句。清代王澍《虚舟题跋》云:“雍正六年袭鲁青云:见山东新城王氏所藏拓朱砂本《王圣教序》,朱色鲜艳,香气袭人,自首迄尾,丝毫无缺,碑一册,跋三册,重十数斤,盖初刻成时进御者。”可见唐代不仅已有拓片流行,而且拓制技艺已有相当水平。到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明清时期,传拓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拓片拓制水平不断提高,拓制更加精致,拓制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和方法更加多样。由此可见,传拓技术发明于汉代,成长于唐代,极盛于宋元明清。

传拓的方法有擦拓和扑拓两种。擦拓是用毡卷或扑子蘸墨后,在刷在碑上的纸上横向擦过,字迹就会出现在纸上,这种拓法适用于平面物体,一般汉碑、唐碑都采用这种方法。如果原碑石表面不平整或有损毁,擦拓就不能很好地将原文蝉蜕下来,而会产生遗漏或模糊不清,因此在北宋间出现了扑拓的方法。擦拓改为扑拓,扑子的平面横向运动变为一上一下的纵向运动,这样就可将凹凸不平的载体甚至曲面载体上的文字或纹饰拓下来。所谓扑拓,就是用细棉布或丝绸包裹棉花做成馒头形状扑子上墨。大致来说南宋以前多是擦拓,到北宋发明了扑拓之法,南宋末期,发明了蜡拓,明代盛行朱拓,并出现套色拓。清代所拓器物日增,金石玉器、甲骨陶器、汉砖瓦当、墓志碑刻无所不包。近现代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工具材料,推陈出新,方法更为先进。

按用色的不同,拓本可分为墨拓和色拓两类;按其墨色深浅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乌金拓、蝉翼拓、朱拓、套色拓、腊拓等多种,种类不同,效果各异。

乌金拓是指拓片墨色厚重,黑白对比强烈,似乌金,黑亮晶莹,故名乌金拓。其浓重的色彩,黑白分明,光可鉴人。乌金拓须用较浓的油烟墨和洁白细腻的宣纸拓制,拓印时应特别注意上墨的时间和干湿的掌握,讲究前后层次的清晰分明。扑子蘸墨不宜过多,用墨宜浓。第一遍均匀上墨后,待其基本干透后再上第二遍,如此层层相加,层次分明,字口清晰,直至满意。如《三希堂法帖》、《柳絮诗》等,都是墨如点漆,光可鉴人。

蝉翼拓又称蝉衣拓,如夏日鸣蝉的翅膀,墨色薄而均匀。蝉衣拓用纸要薄而细腻,拉力要强,用墨须精细,最好研墨拓制,如用现成墨汁,用前须加入适量的清水稀释均匀。上墨前可将扑子在废宣纸上拍打几下,吸去过多的墨汁。蝉翼拓应遵循宁浅勿深,宁淡勿浓,宁干勿湿,宁轻勿重的原则。蝉翼拓最适合拓制精美的小楷和比较小巧、纹理细致的器物。如《华山碑》等,宣纸纹理清晰可见。朱拓是指用矿物质颜料朱砂拓制。在古代,当一通新碑刻成后,先拓以朱砂拓片,以示吉祥,而且朱拓色彩鲜艳夺目,富丽堂皇,有一种别致的艺术效果。朱拓是用鸡蛋清和朱砂或以蜂蜜、桃胶和朱砂,搅拌均匀后使用。朱拓的方法和其他传拓方法大致相同,只是上色时应特别注意,必须等纸干透后方可上色。朱拓除用朱砂拓制外,也可以使用水粉颜料或广告色等拓制,用时应调入适量的清水。如《君车画像》等。

色拓中除以红色拓制外,也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他颜色,也别有一种艺术效果。

套拓是在一张拓片上运用几种颜色拓制。使用套拓方法拓制的拓片,其色彩变化更为丰富,具有十分特殊的艺术效果。使用套拓法时,应根据所拓器物的特点而定,一般文字碑刻不适宜,石刻画像类的刻石可适当选用,但注意不要过多追求色彩的变化,以避免杂乱无章。可以根据色彩明暗或冷暖的对比关系,突出主要部位,使之表现力更加鲜明。如《玄奘取经路线图》、《镇宅龟蛇图》等。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拓制精美的拓片必须配备一套得心应手的传拓材料和工具。

在传拓材料中用纸和用墨非常重要。传拓用纸要求纸质细腻、柔软而有拉力,以既薄又富有韧性者为佳。纸居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宣纸又是纸张中一种高级的书画用纸。宣纸原产于唐代宣州泾县,在宣城集散,因而得名。宣纸有熟、生宣之分。熟宣加矾,生宣不加矾,拓片用纸一般宜采用生宣。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檀树皮,这种纸张的特点是皮棉多、纤维长、质柔软、拉力大。宣纸品类很多,如绵连、单宣、粉连、夹宣等薄厚不等。六级绵连是纸中最薄的一种,质薄均匀,韧性强,适合拓甲骨、玉器以及纤细的图案,为传拓材料纸中之佳品。单宣厚薄均匀,后横道帘子纹印,适宜拓印纹饰深、字体大的物件,如碑刻、墓志、瓦当、画像等。粉连质脆,韧性小,但质薄光洁,可用作拓印钱币、玺印等。夹宣,适宜托裱。

拓片用墨以油烟墨为好。《墨经》云:“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最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之,以文不渝者为贵”。墨有两类:即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色墨无光,见水后易渗化,仅宜写字,不宜拓印。油烟墨,适宜拓印。过去拓印都是自已捣墨,太多用不完,太少不好捣,既不方便又不经济,现在已无人捣墨,都用北京的“一得阁”墨汁。由于墨汁胶性大,容易形成扑包堵塞,出墨较难,所以在拓印过程中要尽量使扑包保持湿润,使其出墨流畅。

砚台主要是用来研墨,一般传拓小器物才使用。传拓使用的砚台,要求石质细腻,光滑润泽,宜大宜平,以端砚、歙砚为佳。研墨时一定要使用干净的清水,顺时针重按轻磨,研磨好的墨汁不能隔夜,当天一定要清洗干净,不然会影响传拓效果和伤及砚台。

白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其药用部分是根茎,将其切成薄片浸泡在水里,浸泡后的液体无色透明,能使水产生粘性,是传拓用的一种绝好的绿色天然植物,对所拓器物无污染无伤害。白芨色白片薄为上,使用时先取一器皿,放入白芨,再加适量水浸泡。白芨浸泡的时间长短,水的粘稠性也不同,要根据所拓器物而定,宜损、宜裂者不宜粘稠,白芨水易变质,不宜久放。

拓大件器物要用大扑子(扑包),大扑子的制作则需要用棉布。棉布的选择,必须布料匀净,无结子,粗布细布均可入料,只是细者密度大,不如粗者出墨快。

拓小器物时要用小扑子,小扑子的制作则需要用稠子,最好选用丝绸,丝绸经纬较为均匀、细致,也可选用旧绸料,但要结实。

棉花是制作扑子时使用的填充料,制作大扑子可使用普通的棉花,因为在扑子外面还要附上一层毡子;制作小扑子,则最好使用干净的旧棉花,选用棉花时一定要剔除中间的杂质,旧棉花的弹性好,扎成的扑子比较好用,如果没有旧棉花也可用弹性较好的蓬松棉等代用。毡子是拓碑上纸时使用的。选用毡子薄厚要适中,毡子剪成长约20厘米,宽约8厘米的长方形,用时左手拿毡子,右手拿锤子,将毡子放在上好的纸上,边敲击边移动毡子的位置,使纸紧贴在碑石上。拓小器物则不需要使用。

塑料布是制作大扑子作隔层用的。

线绳是为制作大扑子缠绕所用。

以上材料是制作不同类型拓片的必备材料。

下面介绍在传拓中所需要的几种工具:棕刷、打刷、扑子、锤子等。

棕刷又叫平刷,传拓上纸时使用。

打刷也叫砸刷,传拓上纸时使用。大的用来打制碑石、墓志等大型器物;小的用于打制甲骨、玉石等小型器物。

扑子又叫扑包,是上墨的主要工具。大扑子用来拓制大器物,小扑子用来拓制小器物。

扑子的制作:首先将棉花做成像馒头大小的棉团,用塑料纸将其包裹后用线绳捆紧,在塑料纸外垫一块扑子大小的毡子,然后选一块稍大点的方棉布,覆盖在毡子之上,最后用线绳捆扎紧,做出一个适合手握的形状即可。

小扑子只要用绸布将棉花裹紧,攥在手中就可以用了。

拓碑的锤子一般选用橡皮锤。橡皮锤弹性好,易于棰打,不会伤及器物,但不适用小型器物。

传统的传拓包括清理器物、上纸、上墨和揭取几个步骤。

清理器物是在传拓之前将器物清洗干净,如灰尘、泥土和油污,文字内或纹饰中遇有土锈,先用竹扦慢慢剔除,切忌用金属利器,以防损伤器物。清理后的器物一定要使文字、图像、花纹清楚、明晰,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洗碑。器物清洗干净后,要将器物放牢、放稳。

上纸。采用一定的方法,把纸紧贴到器物上,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上纸有干纸法和湿纸法两种,根据器物类型的不同,上纸方法也不同。在拓制石碑、墓志等稍大刻石时,一般采用湿纸法。湿纸前,应先量好所拓碑石的尺寸,然后裁纸,纸要裁得略大于器物,将纸叠好,准备好毛巾,将一张叠好的干纸放在毛巾上,然后将浸过清水的湿纸放在干纸之上,如此交错放置,最后将毛巾包好,双手轻压四周,使纸干湿均匀。摩崖、玉器、古墨等都可以采用湿纸上纸法。造像、青铜器物、甲骨、钱币等可采用干纸法上纸。砖瓦、陶器等干湿上纸均可。

上墨也叫扑墨,就是用扑子把墨打印到纸上。上墨时要掌握好纸的干湿程度,待湿纸由青变白、欲干未干时,用扑子轻轻拍打上第一遍墨,这遍墨要淡、要匀,使文字或图案稍稍显露,待纸未全干时,再上第二遍、第三遍……,依次渐进,层层加深,一般的拓片拓四至五遍即可。如想要拓制成乌金拓,只需在最后一遍拓制时用浓墨扑打兼擦拓即可,如不要光亮,则只需扑拓,不必擦拓。若制作蝉翼拓,则轻拓两三遍即可。拓碑时还要考虑到工作环境,如果在室内,条件较好,上墨时间充足,操作可以放慢速度,无论是制作乌金拓还是蝉翼拓,操作都应精工细作;在室外条件差,空气流动快,纸干得较快,容易翘起,所以上墨时要加快速度,一但纸翘起就不能再拓了。

传拓时一定要保持器物的原貌不变形。首先,扑拓时扑子要和纸保持直上直下垂直扑拓;第二,要等到纸的干湿程度达到八九成干时才可上墨,待墨干后方可继续上墨;第三,不能把墨洇入字口,要保持所拓器物文字或图案的原大,纸一定得打入字口,填充饱满,这样拓制出来的拓片字体才会反映出的是字的原貌。传拓时,扑子的走向,一般遵循从无字处,从左至右,后扑子压前扑子印三分之一,切记不可东扑一下,西扑一下,跳跃无序乱扑,否则拓出的拓片墨色就会不均匀,效果极差。上墨要匀净,层层如此,方能拓出精品。

在拓制较大刻石时除用腕力外,还要运用臂力,有重有轻扑打出节奏;拓制小形器物时,主要运用腕力。在传拓过程中,扑子不宜蘸墨太多,当扑子出现墨点时,要及时更换扑子。所拓器物的周边,墨迹不能出现虚空。

拓片的揭取。当拓片终止上墨,完全干透后,方可揭取。一般来讲,只要所拓器物清理的干净,揭取就非常容易,有时不揭也会自然脱落。揭下拓片后,将其铺在一个平台上,正面朝下,附上衬纸,用棕刷将其展平。一张完好的拓片制作就完成了。

拓制好的拓片,其保存是非常重要的。保存拓片首先要防潮、防蛀。国家图书馆所藏拓片均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保存,温度在20℃±2℃,湿度55%±5%。装裱好的拓片不宜长期悬挂,要定期更换。

传拓技术的发明具有历史意义。首先,传拓技术为我们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已知现存最早的原藏敦煌石窟,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图书馆的拓本《温泉铭》,原石在陕西温泉,石久佚,拓片却长久地得以保存下来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拓《神策军碑》,原石早已不存,而拓本却依存。类似以拓本或拓片形式保存至今的石刻资料有很多,为研究碑刻及历史文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中国古语曰:“寿如金石”,说明金石的坚固,能传之久远。由于以前对石刻的保护力度不够,现在大批石刻字迹已不清晰了,但是利用传拓技法拓制的拓片却能使它们风采永驻。其次,传拓技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书法史料,法帖就是专门用于学习书法的最好范本。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字帖,像柳公权《玄秘塔》、颜真卿《多宝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都是从石碑上传拓下来,经过割裱而成的。

我国古老的传拓技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法纯熟,但是,这些技术和经验,大多是在实际工作中口手相传的,并没有一门统一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求运用娴熟的传拓技法,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学、美学和书法艺术知识,缺少这些“拓外功夫”,是很难拓好拓片的。所以这就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增加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传统的传拓技术看似落后,但它却是印刷、摄影及其他技术不可取代的。运用传拓技法拓制出来的拓片,反映的是实物的原大原貌,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都墨如点漆,所以这项传统的传拓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我坚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拓技术不可能被其他技术所取代,而将继续长久的为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卓越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拓印技法|“钩魂摄魄,全神都见”绝非一蹴而就
丰碑碑、拓创制流程
古·术|传拓——中国的古代的3D复印术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碑帖拓本的收藏与辨伪
实用技术:古老的碑刻传拓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