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谈篆刻创作与赏评
略谈篆刻创作与赏评

                                      庞涌湃    

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作品?这是篆刻创作者与欣赏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篆刻理论在归纳篆刻造型的表现方法时多用篆法、章法、刀法来描述。篆法或谓字法,讲如何配篆用篆;章法即安排布局,方圆朱白,离合呼应;刀法乃最终完成锲刻的手段,冲切整碎,不同用刀造就不同的线条效果。从“技”的层面来做这样的总结,为我们理解篆刻找到了一个入口。无论是创作,还是赏评,不知大篆小篆,不懂分朱布白,不晓冲刀切刀,都是难以到位的。但要对篆刻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这三法又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结字准确、布篆和谐、刀法娴熟的作品,有时可能会被我们视为平庸,而另一些似乎还有欠成熟的作品,却又常常让我们激动莫名。我们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方作品,褒之者盛赞其美,为之击节;贬之者则痛言其丑,唾之啐之。而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作品,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感觉可能会大相径庭,原来看不上眼的,现在也许会觉得美妙绝伦;原来以为奇美无比的,现在没准会感觉不过尔尔。何以会有这样的差异?

其实这一切都很正常,艺术从来都不以“法”为桎梏,而是以“情”为依托。艺术鉴赏又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感受、个性体验。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种审美样式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又会使我们的审美随眼界的开阔而发生变化。当然,这些主观差异依然要依存于艺术创作与赏评的客观标准,篆刻亦然。

概而言之,篆刻创作讲求循古法,出新意。古法是创作的依据,是本。古玺秦汉印是印章的源头,不学秦汉,印必无厚度深度;文人篆刻兴起之后的明清诸家流派,以明确的创作意识再造经典,他们的审美经验、技法总结细腻而具体,是后人的重要参照。古今相对,新旧更迭,今人对篆刻资源的挖掘已不局限于古玺、秦汉印和明清流派,隋唐印、元押等不被前代印人重视的印式亦成了取法对象。以今天的眼光看,篆刻学习的对象应是一切既存的篆刻传统。总之,一切创作都要有所本,自我作古的作品必然是不成功的。篆刻作品讲究古味旧气,毋庸赘言。但学“古”是手段,出“新”是目的。“领略古法出新意”,是篆刻艺术不断前进生生不息的动力。韩天衡先生言:传统万岁,出新为万岁加一岁。石开先生说:创造图式,拓展审美。其间辩证关系可细细体味。

相对而言,篆刻品评的要旨当在“和谐”二字。创作家依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理想的艺术心境,赏评者的赏评尺度则应相对放宽。如果以出新的理念来看待传承型的作品,则难免会认为这样的创作保守。如果以传统的眼光来观察出新意的创作,则一些走得太远的“新”必会因我们的苛责而被拒绝。窃以为:创作家可以“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赏评者则应尽量兼容并蓄对于不同艺术家不同的追求,对于同一创作者不同阶段的作品,应该多一些审美包容,不论是传承型的作品,还是创新式的作品,只要作品在创作者自身的层面上达到了和谐,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作品了。即便是初学,我们也会认为他刻得不错。由此,也可以理解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种种差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刻创作“三法”把握的分寸和尺度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
田忠利:与古为新——关于篆刻艺术创作的思考
艺视界(第103期)│张继:尚法 师法 变法
夏长先:印从书出 书从印入——记青年篆刻家方庆俊
二十世纪画家书法 | 齐白石的“蔬笋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