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死时,你会选择用一本书陪你吗

这周读书群的打卡书是《斯通纳》。很多读过的人在评价这本书时都说,好像斯通纳的身上总有一点自己的影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无法挣脱的不幸婚姻,失败的家庭教育,无果而终的婚外情,工作中因坚持原则而受排挤,不得不在一个位置上终老。最后,患上绝症落寞而死。

斯通纳死时无人陪伴,他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拿起一本自己的书。那段描写太过苍凉。我实在是想把这句话整段地抄在这里,所以,请原谅我真的这么干了。

这本书被遗忘和没有派上用场,他觉得这也没什么关系。任何时候,它的价值问题都几乎微不足道。他没有过那样的幻觉,以为会从中找到自我,在那已然褪色的印刷文字中。而且,他知道,自己的一小部分,他无法否认在其中,而且将永远在其中。

他打开那本书,这样打开的时候,这本书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让手指轻轻地快速翻了一遍书页,感觉一股刺痛袭来,好像这些书页是活的。刺痛穿过手指,迅速流过肌肉与骨骼。他时刻感觉到刺痛在那里,他等着刺痛弥漫全身,等着那种古老的兴奋,像恐怖般的兴奋把他定在躺着的地方。从窗户上掠过的阳光照在书页上,他看不见自己在上面写了什么。

手指开始松软,捏着的那本书慢慢滑动,然后快速越过他不动的身体,跌进房间的寂静中。

这是全书的结尾,读完悲从中来。书成了一种象征,在自己的书中,生命滑入寂静,也许他本想在弥留之际试着从中找寻过去生命的一些印迹,可是在那已然褪色的印刷文字中,他却再也找不到自我。尽管,他的一部分早已融入那些文字之中。

无论我们的一生将如何度过,在临近终点时,恐怕都会莫名地生些遗憾出来。这也许是缘于恐惧,也许是缘于无耐,但终归很难有人真正会微笑而无憾地离开。

既然如此,我们最好也不要设想那最后一刻会发生些什么。可有时候会忍不住去想,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刻,如果我还有意识,会做些什么?

在我设想的无数个场景里,其中一个与斯通纳的故事类似,书页从手中滑留,生命归于寂静。这好像有了一种离别的美感,那样的画面文艺的像电影情节一样。可是,如果真的是这样,岂不是证明了自己真的在孤独中死去。

这样的美有些太残忍。

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位老妇讲她的老伴去世时,他知道自己可能挨不了几个时辰,就对老妇说,孩子们今天都会来,我想知道他们在我死去的那一刻是啥样子的。老妇不明白他这话。他就低声在老婆的耳边嘀咕了几句。

原来,他准备自己假装已经死去,让老婆马上通知孩子们,他会偷偷地去听,看看孩子们到底会有个啥反应。

这真是一出惊悚版的“狼来了”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老人的子女在先哭后笑,笑了又哭中满足了老人的好奇心。老人最后走时,脸上带着微笑。也许,他真的没有遗憾了。

鸟至将亡,其鸣也哀;人至将死,其言也真。我不喜欢这话,好像人只有在临死时才算活的真实。难道这一生,都在糊涂地过着?

人有糊涂时,也有清醒时,生活就像起潮时的波浪一样,越是精彩,顶峰与谷底的距离越大。如果太过平静,难免会让人觉得,这不够真实。可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静的,抵抗不了的那种平静。

正因为如此,也真的有很多人一直在怀疑,我的人生是不是活的太假了?

这个问题放在将死时来回答,也许能得到一个最真实的答案。可是没有谁敢冒这个险,更不会急着知道答案而不顾生命。

不过生活中总有一些解决办法,比如酒精,比如毒品。一个诗人曾说过,他喜欢喝酒的时候“断篇”,那是他对死亡的一种憧憬与摹拟。一次次的断篇,就是一次次的对人生困境的超越。我猜测,那些吸毒的人,也在其中找到了“我谁也不是,甚至不是我自己的”的美妙感觉吧。

其实,我设想的人生终老之时的美妙画卷是一定要有书的,如叶芝的那种“炉火旁打盹,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如清冷的午夜醒来,不想去打扰任何人,慢慢去书架上摸出一本书,读上几页,再昏昏睡去。哪怕真的没有醒来,也不是因为孤独与恐惧,而是因为,这个时候,我只是想读会儿书而已,谁想到,上帝在这个时候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7 斯通纳
失意者的斯多葛式生命赞歌:读《斯通纳》
《斯通纳》是一本好书,但它唯一的败笔是……
在晦暗时代期待一种启明
近期阅读体会
分享:【[美] 约翰·威廉斯 著/杨向荣 译】《斯通纳》中英双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