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上渔者》《陶者》《蚕者》比较分析
江上渔者·范仲淹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二首》)之意,蕴含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渔人形象,往往是作家理想化的人物,被涂抹上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如在《庄子》里对孔丘大讲“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之道的那个渔父,是体现庄周思想的哲人;在《楚辞》里莞尔而笑,鼓枻而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那个渔父,是愤世疾俗、玩世不恭的狂士;岑参笔下那个“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的“扁舟沧浪叟”,是远离官场、“取适非取鱼”的悠闲恬淡的雅人;在柳宗元笔下的那个“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则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自我的写照;张志和笔下的那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垂钓者,是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隐士,也即他自己。象范仲淹此诗这样客观地描绘出来的“江上渔者”的形象,是极其罕见的。
​这个“江上渔者”,没有悠然的情绪,没有孤傲的格调,没有哲理的认识,也没有放达的言词,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真实的渔民。对于他来说,捕鱼,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乐事,更不是什么美的享受,而是被生活所逼迫,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出没风波里”的艰难辛苦的劳动。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是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写法的突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这首诗展示给我们的社会图画,一方面是欲得鲜鲈鱼的“江上往来人”的啧啧称赞;另一方面是为了生计而驾着一叶渔舟“出没风波里”的渔者的拚搏。“往来人”,未必全为富有的行商和有钱有势的人,但肯定是嗜食这体扁狭、色白、有黑斑、口大鳞细之鲈鱼,却又不从事捕鱼劳动的嗜味者。驾舟“出没风波里”的渔者,却不是品尝鲈鱼美味的人。不劳而食,劳而不食,从自然经济的观点来看,这是何等地不合理啊!因此诗人在“鲈鱼美”之前着“但爱”二字,以示对“江上往来人”的指责。“但爱”,即只爱,言外之意在批评这些嗜味者只知恣意享受,而不知怜惜渔者的苦辛。诗人“常以俭约率家人”,还认为“家常饭好吃”,因而必然对这些只想食鱼却不肯动手捕鱼的人产生不满。“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是以渔者冒着生命危险捕鱼的事实来教育“但爱鲈鱼美”的“江上往来人”。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渔者的关心。我们仿佛看到一叶扁舟时而出现在浪尖,时而又没入于波谷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诗人一贯主张“养民”,“爱惜百姓”,“去疾苦,救生民”,这里所表现的对渔者的关心,绝非偶然。这种鲜明的爱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十分可贵的。读这首诗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两诗亦颇多不同:就内容看,李诗是悯农,只写劳动者一面,而这首诗是悯渔,是并列地写享用者和劳动者两个方面;就感情看,李诗极其浓烈,而这首诗有理性的渗透,比较平和;就表现看,李诗是酣畅淋漓,尽情倾吐,而这首诗是简洁含蓄,言尽意不尽;就诗品与人品看,李诗体现出的主要是诗人的感情,而这首诗体现出的主要是政治家的气度。还可使人联想到同一时期的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由于梅尧臣的政治地位低卑,所以其诗不象这首诗的止于规劝,口气缓和,而施以辛辣讽刺,语言冷峻。这又是各不相同的。
​作者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梅尧臣的《陶者》与张俞的《蚕妇》 ​
​下面是梅尧臣的一首题为《陶者》的五言绝句: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钱鍾书在《宋诗选注》中收录了这首诗,并注云:“同时人张俞的《蚕妇》……也可以参看。”张俞的诗也是一
​ 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两诗以“陶者”、“蚕妇”为题,写的是当时社会中在政治和经济上备受压迫和剥削的劳苦人民;而同情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所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本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之一。梅尧臣《陶者》诗的前两句,写一位陶土烧瓦的工人“陶尽门前土”,而自己的“屋上无片瓦”。
​首句中的“陶尽”两字,说明其劳作之苦、制瓦之多;
​次句中的“无片瓦”三字,说明其居屋之陋。这位陶者,一生辛劳,烧制了无数屋瓦,而居住的却是庳陋的茅屋,屋上一片瓦也没有。这两句诗展示的是封建制度下普遍存在的劳动者不能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诗的后两句,写社会上的另一群人“十指不沾泥”,却居住在宽敞的大厦中,屋上的瓦片密密排列得像鱼鳞一样。整首诗以对比手法,平列了社会上两种人的两种生活。
​首句“陶尽门前土”与第三句“十指不沾泥”,形成苦与乐的强烈对比;次句“屋上无片瓦”与末句“鳞鳞居大厦”,形成贫与富的强列对比;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则形成劳而无获与不劳而获的鲜明对比。这苦乐的悬殊、贫富的悬殊、劳而无获与不劳而获的矛盾,经作者以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写成这样一首仅四句二十个字的小诗,就使当时社会中一个与封建制度俱来的极不合理的现象,清清楚楚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张俞的《蚕妇》诗,通过一位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揭示一个与梅尧臣《陶者》诗所写的性质相同的社会问题。首句“昨日入城市”中的“市”,指买卖货物的集市,写这位蚕妇进城赶集。这本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次句诗却说她“归来泪满巾”。其“泪满巾”的原因,则如后两句诗所说,是她在城里看见“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她的泪水倾吐的是:尽管她日夜辛劳,养蚕缫丝,而终身贫困,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辛酸。诗句说衣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就是说养蚕人不是衣罗绮者,也就是杜荀鹤在一首同样以《蚕妇》为题的诗中所说的“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底事”之问的答案,则是封建制度下人与人的不平等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蚕妇》诗与《陶者》诗所写的问题是相同的。在写法上,《蚕妇》诗后两句中的“不是养蚕人”却“遍身罗绮”,与诗句背后不言而自见的是养蚕人却“浑身着苎麻”,也形成对比,但不及《陶者》诗中所推出的对比画面之鲜明、有力,给人以更清晰、更强烈的感受。《蚕妇》诗借助诗中人之泪来谴责后两句诗所写的现象之不合理;《陶者》诗则只摊出事实,既不说作者的看法,也不说诗中人的感受,而其说服力反而更强。梅、张两诗,一写居瓦屋者不是烧瓦人,一写衣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两诗为“陶者”、“蚕妇”鸣不平,是认为烧瓦者应有居瓦屋的权利和能力,养蚕者应有衣罗绮的权利和能力。但读这两首诗,不能反过来理解,认为居瓦屋者也要去烧瓦,衣罗绮者也要去养蚕。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社会的分工也越细密。居瓦屋、衣罗绮者不可能都会烧瓦、会养蚕,只是应尊重烧瓦者、养蚕者的劳动,同时在自己的分工领域内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居瓦屋、衣罗绮的回报。如果走到另一极端,像十年浩劫期间那样,使学生弃学、教师弃教,使广大脑力劳动者离开原有的专业岗位,都下乡、下厂,学农、学工,那就是使历史的车轮倒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全诗赏析
古诗词日历 | 张俞《蚕妇》
千家诗音画(53)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蚕妇宋张俞这首诗的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