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本节四个内容:

 

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

 

    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

    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

    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古代与世隔绝,一直独立发展,也很容易形成夜郎自大、惟我独尊、中国天朝天下中心论的文化自大和优越心态。

    (2)地域与地势地形:中国地域辽阔,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地势来看,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图片中国三级地势图)。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山峰超过7000米(图片帕米尔高原)。在高原的东侧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图片澜沧江峡谷),高原内部的巨大山脉间地势宽缓,湖盆星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亚州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图片敦煌月牙泉)、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图片甘肃黄土高原陕西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都在这一区域。

    在这一辽阔复杂的地域中,一些主要山脉和一些主要河流往往成了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在古代基本上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其实根本就用不着去逾越,因为守着身边的几亩地就已经足够养活自己了),在交通运输上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很容易形成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即使同是农业经济,在不同的区域里也有所不同,由此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3)气候的差异: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有三个特点:

    一是季风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气候强,表现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或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冬季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差较大。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这里举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温度和湿润度两方面为例:

    第一是温度的变化。五六千年来,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主要的变化是经历了四次明显的暖湿期和干燥期。第一次:在新石器时代,正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一5℃,年平均温度大约高2℃。公元前10世纪时气候变得寒冷,但只持续了一二个世纪,相当于历史上的西周北狄南下时期。第二次:春秋时期又趋于暖和,到公元前 1世纪气候已转冷,到 4 世纪前半叶达到顶点,相当于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渤海湾的年平均温度估计比现在低2℃—4℃。6世纪时黄河流域的物候普遍比现代迟10天到2周。第三次:8、9世纪时气候稍趋温和,但10世纪下半叶气候又转,相当于历史上的辽夏金元朔方冲击时期。第四次:13世纪初开始回暖,从南到北的气候与今天大致相同。但l4 世纪初又转为严寒,17世纪的气温达到最低点,相当于历史上的满族入关时期。

    第二是湿润状况的变迁。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于极端,非涝即旱,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湿润状况还是有变化的。五六干年前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时期。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但然后就再次变干。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其中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和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是三个旱灾持续出现的时期。

    这两方面的变化产生了复杂的后果,或大或小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开发、民族迁移、人口增长、文化传播,以至社会治乱和王朝兴衰。总的来说,我国的气候是南北有异,东西有别,东南沿海湿润多雨,水系发达,土壤肥沃,适宜耕作;西部干旱少雨,沙漠宽广,只宜放牧。

    中国文化形成与东亚大陆,其基本特征是保守、稳定、中和、天人合一,与西方海洋文化的开放、进取、自由、个性化、竞争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放、进取、自由、个性化、竞争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中国文化产生的经济地理环境

 

    1、中国经济地理环境种类

    (1)农耕经济环境:东南地区,养育出以定耕农业做基石、礼制法规齐备、文化物产昌盛、声明远播的农耕文化(图片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2)。

    (2)游牧经济环境:西北地区,繁衍出无城池礼仪、自由豪放、善歌舞骑射、好战的游牧文化(图片格尔木大草原1格尔木大草原2内蒙古大草原)。

    (3)南方山地游耕经济环境:岭南地区,刀耕火种、迁徙无定,庇佑于中原农耕文化之下(图片巴蜀梯田广西壮乡梯田广西龙脊梯田)。

    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是万里长城,三千多年来,在这条边际线上演出了无数的历史悲壮场面,令人荡气回肠,令人感慨万千!

 

    2、中国古代主体经济环境

    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其中心唐朝以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宋时期转入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其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殷商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阶段。(2)东周至明清时期的土地私有和个体劳作制阶段。自秦汉以降的两千余年间,土地私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正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广阔而坚实的经济基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在先秦时期为神权虚置、重在人文的私学文化,两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会佛道的帝国文化,直到清朝中叶西学东渐后才出现危机。

 

    3、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强化了人们重土、思乡的情感,培养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痒、序是殷周时的学校之称),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指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如此则“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既是孟子设计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也是古代农民长期的心理期望(《孟子·梁惠王上》)。

    (2)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

    (3)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中国农民讲实际重实惠。中国统治者以民为本、以农为本,重民情民生。(有对联为证:奉祖宗一炉明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行正业唯耕唯读。横批:祖德流芳)

    (4)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中国人特别敬重和亲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大自然,中国知识分子把之升华为“人与天地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人文精神。

 

三、中国文化运行的社会环境

 

    运载文化向前发展的工具是政治体制。中国文化运行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宗法——专制政体。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大约是由氏族血缘政治向文明地缘政治进化(如希腊)。然而,由于中国人的主体过着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跨入文明的门槛之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得很不充分,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一直保留至今。

    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并通过《周礼》将其理论化和法典化。嫡长子继承制、同姓不婚制、分封(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共同构成了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天子是天下大宗,又是天下共主,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其余王子分封为诸侯,是为小宗。天子要举行祭天活动,各宗族要举行祭祀宗庙和祖宗活动,这叫敬天法祖、尊祖敬宗。其目的是维护宗族团结。因为祭祖敬宗而产生礼乐文化,衍生出一系列宗法伦理,如男权主义、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言、妇德、妇容、妇功)、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男女有别)等。宗法伦理作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维护和稳定人际关系、调整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的目的(参见视频西周礼乐文化)。

 

    2、宗法制长期延续原因

    中国宗法制进入春秋战国封建社会以后之所以被保留下来,原因是:

    (1)民间倡导与政府扶植相辅相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维护宗法血缘家族制的理论工具,孟子大加发挥而成为孔孟之道。西汉儒学被汉武帝和董仲舒推为文化正宗。宋代被程朱等人哲理化而为理学。元明清理学又被推上至尊地位。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2)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单系世系原则。

    (3)由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

    (4)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君父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环境。

 

四、中国文化繁衍的国际环境

 

    中国跨入文明门槛之后,截止到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涌入之前,文明发展水平基本上都比周边国家或地区高,周边四至被中国人称为夷狄或蛮夷。游牧民族虽然多次建立了大一统帝国,但最终都被儒化或汉化。由此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和“儒学文化圈”,又称“东亚文化圈”。古代帝王皆有胸藏“宣威异域”的恢弘气魄和广布恩威于夷狄的豁达大度,以一种“天朝上国”的姿态俯视夷狄。

    邻邦中文明程度较高的是印度,但又因天然障碍而阻隔,只有文化的交流。可是佛教进来时中国文化的主体儒道两家的根基已经打好,只能入乡随俗了,最终成为了中国人自己的佛教。所谓“入则仕,出则隐,两边都是好风景”,指的就是儒、道两家。相对于清净苦修的佛教来说,自然无为、逍遥自在的道教更适合中国知识分子的口味。

    古代中国与西方基本上是隔绝、独立发展的,唯一的一次军事冲突发生在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军队在怛罗斯城交火,以唐军失败而告终。很快,吐蕃王朝起了隔绝作用。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行走的都是西域和中亚国家的商人。这种优越的国际环境直到近代社会才被打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与地理环境
考前每日练 | 吐鲁番内刺山柑,环境影响外观现
中国东西南北的分界线在哪里?.
地理小常识:地形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论云南文化的生成环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