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论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我们要解释的虚字,计有二十个,即之、其、所、者、何、孰、於、与、以、為、则、而、斯、虽、然、且、也、矣、焉、乎。现在将上列各虚字加以解释如下:

  「之」的应用,其法有二:一是称代,一是连接。我们不妨说有两个「之」字,一个相当於白话的「他」或「它」,另一个乃相当於白话的「的」字。
  
  作為称代用的「之」字。例如【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之」字的解释作「所学的事」,即和「它」字的用法相当)。【為政】第二「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之」字即父母之谓,所以也相当「他」字的解释)。
  
  有些「之」字是处於两个动词中间,对於上面的动词是宾,对於下面的动词又像是主语。例如【八悄】第三「从之?纯如也」。
  
  现在说连接作用的「之」字。「之」字上面的词,我们称為「加词」,下面的词称為「端词」,「之」字的作用就是连接加词和端词的。例如【八悄】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以上「之」所连加词是领属性的,就是说加词对於端词是领属的关系)。
  
  还有些「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例如【里仁】第四「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里的「之」的作用可说是化句子形式為主谓短语。句子形式是主语和谓语的配合,现在使主语变成加语,谓语变成端语,就成了短语的形成了,称為「主谓短语」)。
  

  「其」的作用也是称代,用法又可分别為二:其一和白话「那个」相当,其二和「他的」相当。
  
  一、「其」作白话的「那个」使用的。例如【八悄】第三「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二、作「他的」讲的「其」字,和「之」字一样,人、物、事,无一不可指,没有白话「他」字以专指人的限制。例如【雍也】第六「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其字就相当於「他」);【卫灵公】第十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因為「其」字等於一个名词加一个「之」,所以也常常可以用来造成主谓短语。例如【述而】第七「子曰其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如老之将至」。
  
  四、「其」字又可作「其中」解,相当於白话的「那里」讲。例如【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其」还有一种用法,表示语气。这和称代用法毫无关系,应该认為根本是两个字,祇是写成同一形式罢了。其字表示的语气,或為测度
  、拟议,和用「殆」字差不多。例如【学而】第一「考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与」。
  六、或為命令,劝勉之语气,常和「与」字连用為「与其」一复音词。例如【八悄】第三「子曰?大问?礼?与其奢也?寧俭?丧?与其易也?寧戚」。
  

  「者」的用法,大别為称代和提顿两种。称代用法的者字,一方面可和白话的一部分「的」字比较,一方面又应该和连接用法的「之」字合併观察。
  
  一、「者」所指之人或物,可译為「的」。例如【為政】第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二、「者」要是没有先行词,通常就是泛指人,如「爱人者」等於「爱人之人」。例如【里仁】第四「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雍也】第六「佑者乐水?仁者乐山」。
  三、「者」有时也泛指事物的。例如【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四、此类為加词不便放在端词之上(加词太长,或已有其他加词,或两加词共一端词),所以移在下面,用一者字煞住,有时更在端词之后加一「之」字。例如【述而】第七「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五、「者」仍作称代之词,虽然有特指之物,郤无被代之词。例如【顏渊】第十二「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六、论语中问答常有用「者」字作结语的。此「者」字仍是称代之词。例如【宪问】第十四「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与」。

      七、「者」的提顿用法:可用在一个词的后面,或用在一个小句的后面。例如【里仁】第四「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所」的作用在指示,而有时兼有称代之用,以显明它在句子里的统属关系。
  
  一、「所」作為称代用的。例如【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二、「所」作為指示用的。例如【為政】第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三、「所」加上「有」或「无」,可作「什麼」解释。例如【八悄】第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何」在论语的疑问词里面,是应用最广的,或单用,或和别的字结為熟词。单用「何」字,有时作「什麼」讲,有时作「為什麼」或「怎麼」讲。先说作「什麼」讲的何字。
  
  一、作「什麼」解释的,可以加在名词上面,用如形容词。也可以独立,用如代词。例如【雍也】第六「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二、「何」也可作感叹的语气。例如【八悄】第三「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何」可以和别的字结為熟词的,例如与「如」字相结,「何如」或「如何」用於询问动作之状态、方法等等。例如【為政】第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四、「何」与「以」结合,作為「為什麼」,「怎麼样」解。例如【八悄】第三「子曰?居上不宽?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為政】第二「不敬?何以别乎」。
  

  「孰」只能独立用,不能加在名词上。孰字含有抉择之意和不含抉择之意两种用法。
  
  一、不含抉择之意,只用以问人,与「谁」或「何人」同义。例如【述而】第七「君而知礼?孰不知礼」(作「谁」或「何人」解);【顏渊】第十二「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二、「孰」於论语中,亦可用以指物。例如【八悄】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此孰字是指何事)。
  
  三、「孰」又可表「数者择一」,前面并列两个或更多的名词。这孰字含有抉择之意了。例如【先进】第十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雍也】第六「哀公问?弟子孰為好学」。
  

  「於」是论语里用最广的介词,所表示的关系亦最繁多。我们不妨说,凡是需要一个介词而「以」、「為」、「与」、「自」等字都不适用的地方,大都可以用「於」字。「於」字多数於动词之后,这是它和别的介词不同的一点。
  
  一、最常见的「於」字是作「在」字讲,成為指出处所的附加语。例如【八悄】第三「与其媚於奥?寧媚於宠」;【述而】第七「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二、「於」字又可解作「对於」,但常和「之」字连用,成為「之於」的复音词。例如【里仁】第四「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三、表示处所的附加词,引申开来可以表示「方面」。这类附加词最常见於形容词之后,说明在那件事情上怎样。例如【学而】第一「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四、以上三项「於」字所表示的都是静的关系,可是「於」字亦可表示动的关系。最普通的是作「给」或「到」讲,有时仍可讲「在」。例如【学而】第一「夫子至於是邦也」;【里仁】篇第四「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五、「於」用作结合语亦很多,最常用的是「於是」和「至於」。例如【述而】第七「曰?不图為乐之至於斯也」。
  
  六、「於」又可以用在形容词之后,介进用為比较之事物。例如【先进】第十一「季氏富於周公」。
  
  七、「於」亦可以用来造成时间附加语,仍作「在」讲。例如【述而】第七「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与

  「与」有连接和介词两种作用,同时又是一个动词和问词,与今之歟字相通。
  
  一、「与」作為动词,意思是给与、参与、(但这读音耍变,读作「预」音)及对付。例如【学而】第一「抑与(读原字)之与(读鱼音)」(第一个与字就是给与的意思,第二个是问词);【顏渊】第十二「吾其与(读「预」音)闻之」(此「与」字是作「参与」解)。
  
  二、「与」作连词,连接平列两词、介词及白话的「和」,和白话的「和」、「同」相当。例如【先进】第十一「今由於求也?可谓具臣者矣?子曰?父与君?亦不从也」。
  
  三、「与」用作语上的问词,通作歟。例如【先进】第十一「然则师愈与」。
  四、歟用於感叹,介於「乎」和「哉」字之间,但是歟字的感叹和哉字不同,哉字畅达,歟字委婉。例如【泰伯】第八「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五、歟用作询问和疑问语气,和白话里的「吗」字相同。例如【八僧】第三「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歟」。
  

  「以」的主要作用是作介词。中文裡面的介词多数是由动词变成的,以字和白话的「拿」、「把」、「用」,「藉著」等字词相当。这些字原来都作动词,以字也是如此。
  
  一、「以」在有些句字裡和白话的「把」字相似。例如【八悄】第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為木鐸」。
  
  二、「以」作介词用,最普道的涵义是和白话的「拿」字相同,表示动作以某物為工具,或凭藉某而完成。例如【泰伯】第八「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
  
  三、「以」和白话裡的「用」字相似,用作动词。例如【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以」字从「凭藉」的意思又引申出两种意义来,一是「标準」,一是「原因」。例如【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谓為政者要以德性做标準)。
  
  五、【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志士仁人?无主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这「以」字作「原因」解,示「目的」。表示「标準」的「以」字,翻成白话是「依照」「论」「以或‥‥‥而论」。这种用法的以字通常只用在动词之前。例如【里仁】第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以」有时不表目的而表结果,用如「以至」。白话里也没有相当的连词,语体文里有时用「终於」。例如【公冶长】第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七、现在略说「以」字的结合语。「以‥‥‥為」有「致使」和「意谓」两种意思。含「致使」之意的时候,和白话的「拿(用)‥‥‥做」相当。例如【里仁】第四「子曰?能以礼让国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為国?如礼何」。含「意谓」之意的「以‥‥‥為」和白话的「把‥‥‥当」或「觉得‥‥‥是」很相当的。例如【八悄】第三「天将以夫子為十鐸」。「以為」二字,合而不分,只有意谓之意。这样合用的「以為」,白话里亦是这样用的。「以為」二字合而不分,只有意谓之意。这样合用的「以為」,白话里亦是这样用的。例如【八悄】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為諂也」。

   八、「何以」有「拿什麼」和「為什麼」两种意义。例如【為政】第二「子曰?今之孝者‥‥‥不敬?何以别乎」(这作「拿什麼」解);【公治长】第五「子日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作「為什麼」解)。
  
  九、「所以」一语,白话里也用,而用法和文言里不同。白话说的「所以」等於「‥‥‥的缘故」,可是文言的「所以」不一定全作「缘故」讲。若是以字讲「拿」或「用」,「所以」就指工具或凭藉之物。例如【里仁】第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作「凭藉」解)。
  
  十、「有以」、「无以」实為「有所以」、「无所以」之略。例如【子张】第九「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為也」;【里仁】第四「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為」和「以」字相同,也是由动词转為介词。
  
  一、「為」作动词,有好几种涵义,其一是「是」的意思。例如【泰伯】第八「唐处之际?於斯為盛」;【先进】第十一「季康子问?弟子為好学」。其次的解释是「做」和「变做」。例如【泰伯】第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二、介词「為」字有关的是「帮助」、「卫护」的意义。这个意义的「為」字读去声。介词為字表示「帮助」、「替代」、「顾念」、「顺其意」等观念,和白话的「给」字最相近。為字所领名词大率指人而不指物。例如【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谋?而不忠乎」。
  
  三、「為」又可以作「因為」讲,通常领一个小句。例如【八悄】第三「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四、「為」字又可以表目的,等於白话的「為了」。例如【先进】第十一「顏渊死?子哭之慟?从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谁為」。
  
  五、「何為」,及「何以‥‥‥為」的用法,是问一事之目的。这个為字是一个疑问语助词。「何為」的為字读去声,而「何以‥‥‥為」的為字读平声。例如【顏渊】第十二「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為(读平声)」;【為政】第二「袞公问曰?何為(读去声)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社?则民服」。
  

  「则」和「而」是论语里最重要的两个连词。这两个字的用法不同,但是可以比较;而且他们的分别因為比较而更加明显。
  
  一、「则」在大多数地方和白话的「就」字或「便」字相当,基本的作用是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的连繫。例如【泰伯】第八「子曰?君子篤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遣?则民不」。
  
  二、「则」有「原来已经」或「原来是」的口气,即到了第一件事情之后才发现有第二件事情。例如【雍也】第六「季氏使閔子騫為费辛?閔子曰?善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三、「则」可用来推测未来之事,或陈说无时间性的一般适用的道理,那就含有假设性。这个「则」字可讲「就」或「那就」。例如【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四、「则」在主语之后,和「即」字或「乃」字的作用相似,可作「是」或「就是」讲。例如【述而】第七「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於是日哭?则不歌」(「则不歌」作「即不唱歌」解)。
  

「而」的用法比较难把握,因為论语用「而」字的地方最多,但大多数在白话里都可以不用的连词-即也往往可用可不用。
  
  「而」的用法大别為二:顺接和转接,前者在白话里通常无须用之连词,后者与白话里「可是」、「但是」相当。
  
  一、顺接的「而」,是指上下两事一意相因;所说转接的「而」字,是指上下两事互相背戾,但这个界限有时很难划分,因為毕竟只是一个「而」字,一个基本作用及过渡。顺接是过渡,转接仍是过渡。这个意思最好是就用对待句来看。例如【学而】第一「子曰?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些对待句里的「而」字往往可以不用,如「节用爱人」,没有这个「而」字,意思仍是非常明显的)。
  二、「而」仅在时间上先后相续,无先后相因的事理。这样的「而」字,也可说和白话的「就」字相当。例如【為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三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三、「而」字所连两事时期上不分先后,事理上更不相同。撇开时间上或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最能见出顺接的「而」字本色,和「乃」字的用法很相当。例如【举而】第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又子曰?泛爱眾?而亲仁」。
  
  四、转接性的「而」字句式由整齐变為不整齐。这里的「而」字和白话的「可是」、「但是」相当,语气重些就等於「然而」。转接法用的「而」字,是不能省去的。例如【泰伯】第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五、「而」作為连接词,仍是转接的用法。这个「而」字说成白话是「但」或「倒」。例如【雍也】第六「子曰?不有祝鲍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六、「而」惆有假设之意,这个「而」字的作用和「若」字很相近,仍然昆在语法上负著转接的作用。例如【子】第九「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七、「而」连副词和动词,这些副词和动词并不是平列的,是修饰它的。例如【阳货】第十七「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八、「而」连接两个动词,地位不平等,上一行动表示下一先进】第十一「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九、「而」有作结语语词的,相当白话的「了」字。例如行动的手段,方动的手段,方式等等,作用也近似一个副词性的附加语。例如【子篇】第九「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微子】第十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十、「而」字的重要结合语。「而后」表示有上一件事方始有下一件事,等於白话的「才」和「方才」。例如【為政】第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斯」在论语里,应用最多,而它的用法,又往往如「则」、「其」、「乃」、「之」等取义一般。
  
  一、「斯」很多地方,和白话的「就」相当。所以训詁家解作「则」也,是承上转下的连词。例如【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為贵?先生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二、「斯」也有用作称代的,与「其」、「之」的用法相当。例如【為政】第二「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斯字是「异端」的代词,故训詁家解為「其」也)。【八悄】第三「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这个斯字,是掌字的代词,可作「之」字或「此」字解。
  
  三、「斯」亦有用於主语与谓语间,作谓语的发词,是具连接性的。其作用在表明主语的本体所產生谓语所述的结果,故训詁家往往释為「乃」字。例如【里仁】第四「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李氏】第十六「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為下矣」。【述而】第七「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四、「斯」作端词的指事性,相当於白话的「这」字,不过它底用法,往往是与加词连接,但也有在受事位的,作称代词;然而训詁家总是释作「此」字。例如【雍也】第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指事性)。【述而】第七「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為乐之至於斯也」(在受事位的)。【泰伯】第八「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子篇】第九「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韞柜而藏诸」。
  
  五、「斯」在论语竟有作动词结语的语词,惟不多见,现附一例:【先进】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也?求也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由也兼人?故退之」。这里所用的「斯」字,明显地见到各个「斯」字的用法,和白话的「了」字相当。

  「虽」字,白话里面常用虽然做连词,文言只用一个「虽」。
  
  一、「虽」的位置通常在主语谓语之间,它的作用是姑且承认一事,下面转入正意,所承认的是一件事实。例如【子篇】第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二、「虽」作「就是」或「即使」讲,这个「虽」字,放在主语前头的更多。这作用是姑且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例如【乡党】第十「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必祭?必齐如也」。(附註:瓜,鲁论作必。郑注云:鲁读瓜為必。今从古)。

  一、「然」可以作「是的」、「对的」讲。最常见的是应对之辞。例如【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赐也?女以予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也?予一以贯之」。
  
  二、「然」有时当谓语用。例如【泰伯】第八「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这两种用法的「然」字都该算是形容词)。
  
  三、「然」可以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要是只有一个单纯的词,「然」就像是一个词尾,和白话的「的」字相当。例如【泰伯】第八「子曰?禹?吾无问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禹吾无间然矣」。
  
  四、「然」字的结合词。「然而」中「然」表转折,和转接的「而」字很相似,实际上「然」和「而」常连用,「然而」等於白话文的「不错」、「可是」‥‥‥例如【子张】第十九「子游曰?吾支张也?為难能也?然而未仁」。
  
  五、「然则」也是常用的连词,在白话文中是「那麼」。例如【先进】第十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师者子张,商者子夏)。
  
  六、「然后」的用法和「而后」相同,表示一事继著一事而起,而同时又含有无前事则无后事的意思。例如【子罕】第九「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然后」在这裡作「始」解)。
  

  「且」在论语仅有作连词用,是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名词。
  
  一、「且」作推进性用的,现代惯於复合应用,如「而且」、「况且」等。例如【微子】第十八「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耕而不輟」。
  
  二、「且」作连词,如「又」或「与」字的用法相当。例如【述而】第七「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泰伯】第八「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餘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三、「且」作「何况」用的,常在两小句中具连接性,并有一种选择性的发问。例如【子罕】第九「子疾病?子路使门人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也」是论语裡最常用的虚字,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也字是一个语助词。而语助词可说可说是虚字。也字的用法大约分為句中两类。句未的也字,虽然也用在疑问、感叹、命令等语气,是以用在直陈语气的為最多。用在直陈语气,又可分三类。
  
  一、判断的语气。例如【里仁】第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二、解释语气,说明一事之為何者。例如【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三、坚决语气,对於整个的句意加强肯定。例如【宪问】第十四「子曰?邦有道穀?耻也」。
  
  四、疑问句中亦有用「也」字的。例如【里仁】第四「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五、「也」字用於感叹句中。例如【雍也】第六,孔子哀伯牛病时所感叹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六、「也」有用於命令语气助词的。例如【里仁】第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七、「也」有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正如白话的「啊」字用法。例如【里仁】第四「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无莫也?义之与比」。【公治长】第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矣」為论语惯用的语助词之一。也可用於直陈、感叹、命令等各种语气,只有疑问语气不用矣字。用在直陈语气的「矣」和「也」大有区别。简单说,「也」是静性的语助词,表本已然之事。「矣」是动性的语助词,表已然或将然之事(即经过一番变动而成之事)。
  
  一、「矣」比「也」容易明白,因為白话裡有一个「了」字和「矣」字大体相合。例如【為政】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师矣」。
  
  二、「矣」表已然之事,即必然的结果。例如【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博学而篤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矣」表将然之事,即将来必然的事。此亦可分二类:有根据目前态估计而得的。例如【述而】第七「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有先作假设而申论其后果的,例如【述而】第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四、「矣」用於表示感叹语,作「罢了」的意思。例如【里仁】第四「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

  「焉」是一个代词,也是一个语助词。而这两种用法有明确的界限。
  
  一、「焉」称代性的焉字,等於「於之」或「於是」。例如【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焉」有时可用「之」代替,但「之」不能代「焉」。例如【述而】第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三、「焉」可作疑问代词,作「於何」讲,和「安」、「恶」同解,但读音变了,读作「烟」音。例如【里仁】第四「子曰?里仁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四、「焉」亦可成白话「哪儿」解。例如【公治长】第五「子曰?吾见刚者?或对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刚」。


  「乎」主要的用途是表示真性的询问语气,而且在古代,又以用在非问句之后為主。例如【述而】第七「冉有曰?夫子為卫君乎」。
  
  除此之外,两岐式是非问句,也常上下都用「乎」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谜
(7)[转载]知识树小结整理 120个文言诗词 18个文言虚词
(辞赋)常用虚词
汉语词组(短语)的词性成份种类
“be动词+形容词+介词”的用法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