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雨》课堂教学实录
A
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
教学目的: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Authorware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断欣赏)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导入:(显示按钮页面)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单元知识短文告诉我们,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投影:“话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
原来,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道,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进入《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吧。
一、片段一:洋火
(投影:“洋火”一)
朴  (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   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与课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样?(顿)对,“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
(投影:“洋火二”原文)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前面我们刚刚看过钱谷融先生的评价,曹禺先生的语言是“精练”的语言。——此处会不会是曹禺先生的一处失误用?你们觉得呢?(生1答:鲁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实身份。生2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
(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提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生答:因为这一细节在鲁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师追问)仅仅是鲁对此印象深刻吗?
(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投影:“洋火三”,突出“我们”)两个都印象很深刻。因为,30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为这样,鲁在说话中自然地用了“我们”一词。
3、提问:这一刻,鲁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齐答:周也一样。)(投影:洋火四)从哪里看出这一点呢?(生齐答:“沉思”“沉吟”)
朴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仆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    哦,好地方。
4、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师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 相关信息。
(学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生2答: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生2答:因为下文提到周的破衬衣。师生一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台词“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师肯定生2的细致,并明确)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学们,我们想像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自由作答:温馨、甜美、幸福等等)
(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像得出,30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投影:“洋火五”突出“好地方”)对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二、片断二:你们
1、提问:那么,这样的美好生活有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呢?(生齐答:没有)是的,这段美好的生活不久便被无情地结束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哦,鲁被赶出了周家,绝望之中投水自尽。而且,鲁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形下被赶出来的呢?(与学生一同回顾,强调)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个风雪夜,鲁生下孩子才3天。
2、提问:那么,这段经历留给他们的又是怎样的记忆呢?(顿)(投影:“你们一”)
鲁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3、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此时的心理。(生读)现在,我们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读,师评)刚才的同学表现相当出色,我感觉她不是在朗读,倒像是倾吐自己的心声。
4、提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对周朴园,对30年前被赶前周家那段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向刚才朗读的女生1)你的感觉是——?(女生1答:恨,悔)非常好。(投影:“你们二”,突出“恨”)其实你刚才动情的倾诉,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的,(向全体)面对周朴园,鲁侍萍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周向女生1)因为,正是周朴园,给你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女生1点头表示同意)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向全体)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顿)是这样吗?(生脸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样痛斥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投影:“你们三”,突出四个“你”字。师略述相关的台词,重音突出句中的“你”。调投影:“你们四”,突出两个“你们”)哎,不对!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再面向全体)怎么回事?搞错了么?是因为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吗?(生议论)
(顿)哦,还有呢——(投影:“你们五”,再次突出“你们”)
朴    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全都是“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你们”,是谁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师追问)比如说——?(生答:周家老太太)(师与学生一道明确)这“你们”,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内,可是,显然并不中是周一个人。看来,在鲁侍萍眼里,30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提醒学生注意“30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鲁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讲到封建大家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生自由答出“贾府”)对,曹禺先生曾经说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相当于《红楼梦》中贾宝——(生接:与林黛玉的关系)(师问)是这样么?请问,贾宝玉与周朴园的身份是什么?是贵族公子。那林黛玉的身份呢?鲁侍萍的身份又是什么呢?(师生共同明确)对,周鲁的关系,其实相同于贾宝玉与袭人、晴雯的关系。(顿)贾宝玉要想与同为贵族青年的林妹妹自由结合尚且不能,试想一下,如果宝玉执意非袭人或晴文不娶,他能如愿吗?(生自由答:绝对不可能)没错。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尤其是——(投影:“你们六”)“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大家觉得呢?(生点头表示赞同)
5、补充资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语言片断中找到类似的意思。(投影:“人心易变一”)
鲁   (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 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上走错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是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和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30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投影:“人心易变二”,突出末句)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这样说,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难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牺牲。(生点头表示赞同)
(顿)那么,对周朴园的这种宽容,会不会是善良的鲁看花了眼呢?我人不妨来看看周本人的表现——
三、片断三:汗涔涔
(投影:“汗涔涔一”)
鲁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朴  (苦痛)哦!
鲁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朴   (汗涔涔地)哦。
1、提问:我们一起来看周朴园的两句台词,很简单,两个“哦”字。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他此时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当鲁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周的心理是怎样的呢?(生1答:愧疚)(投影:“汗涔涔二”,突出“苦痛”)问:为什么他心里会感到苦痛呢?(生2答:为他自己给鲁造成的伤害。)
2、提问:(投影:“汗涔涔三”,突出“汗涔涔”)(面向全体)同学们“汗涔涔”,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生找出课文的注解明确)此时周为什么会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顿)是因为天气热吗?(有学生小声说“不是”。师追问到底是不是,有学生说天气是很热,师生一道找到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的语句。问:)那么,仅仅是天气原因让周满脸冒汗吗?
(师生共同明确,主要是周内心的原因)注意,此时,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感有多深。如果周只是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反应呢?(生纷纷表示不可能是)
小结:同学们,品味了上面这几个语言片断之后,你们觉得,眼前的周朴园是怎样一个呢?是的,在30年前,他与鲁有过一段甜蜜的生活,其实的感情,对此,他一直念念不忘,他多年在保留的旧习惯也可以为证;而对于30年前将鲁赶出家门的绝情行为,他有着发自内心的愧疚与忏悔。可以说,此时,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有温情的周朴园,有良知的周朴园。
显然,这并不是周朴园的全部。随着剧情的推进,随着他们两个人谈话的常深入,和鲁侍萍一样,我们对周的认识越来越真切;周朴园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片断四:半晌
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一、提问:这是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对话。此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二、朗读: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试着将这段白朗读一遍。朗读时,可以采用同桌、邻桌间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一个读另一个听,也可以是两个分别“扮演”一个角色进行对话。
(学生自由朗读片刻)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学生主动举手,确定男女同学各一人合作朗读)。
三、提问:在认出钱之前,周热切地问“别人”打听梅的消息,并声称要为死去的梅修坟墓,给人的印象是,他深深的怀念着梅。可是,一旦梅真的站在他面前,为何他的态度突然发生那么大改变呢?(生1答:他担心鲁来敲诈。生2答:周惟恐自己的财产、名誉受到威胁。)
请大家关注这段文字中的舞台说明,特别是其中“望”这一动作与“半晌”一词,刚才同学朗读时是否将“半晌”的停顿体现出来?
四、提问:他为什么要“望”相片,又“望侍萍”,又为什么停顿“半晌”未说话?
(讨论明确)当周认出侍萍后,一开始,他很惊讶,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当周最终确认了这一事实后,他感到有些失望,失望于他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的幻像破灭了。接着涌上心头的是恐慌,经过“半晌”的电光石火的思想斗争事,理智占了上风,物质利益成为第一考虑,所以,他忽然严厉地开始质问鲁到这儿来的目的、企图。
此时,原行温情脉脉的周朴园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明确)对,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
五、片断五:支票
(本环节重点探讨周开支票的动机,由此窥见周复杂的内心世界)
(同学讨论后明确)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遇先生会这样说——(投影:“曹禺”)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曹禺研究专集》上册,第197-199页)
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投影:“郑榕”)
1997年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和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2002年6月10日CCTV – 10科教频道《人物》栏目)
连郑榕先生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尚且这样的体会,更何况在座的我们呢?——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
结束语: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即周与鲁的情感冲突这部分内容展开探讨,主要是选取文中几个具体的语言片断加以琢磨品味,初步领略了《雷雨》的语言魅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文学典型的高超技巧。课文中另外一场戏,课文中另外两个人物(鲁侍萍、鲁大海)的个性,请大家运用今天的方法,从语言的品味入手,在课后去细细地加以咀嚼体味。(投影显示“研究性学习网站”等资料,具体内容参见课前所发的讲义)我们在课前给大家下发了“研究性学习网站”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参与,把今天课堂上把探讨而并未终止的话题继续探究下去,相信我们都能从《雷雨》这部杰作中不断获得新的艺术享受。
B
师:老师刚刚了解了一下,你们已经学习完了这篇课文,对吧?
生:对(齐答)
师: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学习呢?换个角度再学习一次。(这对老师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师:老师教了近三十年,这篇话剧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感觉,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些眉目。(何其谦虚)话剧即戏剧,对话是重点。对话有长度,可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对话篇即教材节选文,就《雷雨》而言,有几个对话段呢?
生:三个对话段。
师: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却未识出其身份,识出其身份后矛盾开始有波澜,鲁大海出现后矛盾进入高潮。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太笼统。
生:老师,我认为只有两个对话段。
师:哦!你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我的依据是戏剧的前半部分是两人对话,后半部分是多人对话。
师:似乎也有道理。
生:老师,我不赞成她的看法。
师:那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还是分为三个对话段,第一个对话段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第二个对话段是鲁侍萍来周家的目的,第三个对话段是围绕罢工、复工展开的。
师:很好!你概括得非常到位。那我们划分对话段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话的内容。
师:对,对话的内容,即话题。话题转换的地方就是切分对话段的地方(举生活中的事例)。所以,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雷雨》的对话段、对话组之后,能读懂所有的话剧,理解所有话剧的内容。那第一对话段里又有那些对话组呢?
生:第一对话组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并作出不同的评价。
师:怎样不同的评价?
生:我认为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怅悔,后悔。
师:具体一点。
生:周说是小姐,鲁说不是小姐,是下等人。
师:这是称呼的不同,那评价呢?
生:周说梅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鲁说梅小姐不清白、不贤惠,也不大规矩,
师:为什么两人对梅小姐的称呼、评价有这样大的区别?(给同学们思考时间,师巡视)
生:周那样说表明他对梅小姐还有一些爱恋,侍萍那样说表明她恨自己有那么一段经历。
师:那他们两人相爱是不是一种罪过?
生:不是罪过,却是一个错误。就当时是错误,但就现在来说是一种权利。
师:说的太好了,相爱是一种权力,不是罪过!在侍萍看来,一个仆人居然爱上了资本家的大少爷,而且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这当然是不规矩的,也不守本分的。当时我怎么就那么大胆,无视封建等级观念、门第观念的存在呢?现在想想当然不规矩、不贤惠、不守本分……(对教材的深度解读)
师:第二对话组:回忆梅小姐被赶出周家的经过。周家为什么一定要赶走她呢?
生:周家为了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这才显示出门当户对。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学生沉默)可以交流一下。
生:因为两家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而招致舆论。
师:众人可能都把责任推到周家人身上,读原著后,老师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就一定要把侍萍赶出去吗?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两全之策,既让周娶阔小姐,又不让侍萍离开周家?
生:肯定可以的,那就娶阔小姐作妻,让侍萍作妾。(学生大笑,听课老师亦笑)
师:好的,不能作妻,作妾总还是可以的。作为周家父母,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长孙(周萍)幼年失母,作为周朴园,他当然更不希望自己深爱的并为周家生下两个儿子的侍萍离开自己,就是繁漪也会同意让她留下来做妾的。但侍萍还是被扫地出门,这又是为什么?
生:说明侍萍挺有骨气,挺有尊严的。
师:是啊,侍萍确实有骨气,有尊严,我为你们周家生有两个儿子,凭什么让我做妾而让繁漪作妻?就只是我的出身、我的地位低吗?所以她一定要作妻,而这恰恰触犯了周家的底线-------什么条件都可答应,就这一点坚决不让步!
师:所以,离开周家后的经历就是第三个对话组。这些句子很有嚼头,同学们把这些句子画记:……嫁了个人,生了个女儿,境况很不好,她的命很苦,以后还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她生活很不容易。此时的侍萍为什么话语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周朴园面前说这些?
生:为了获得怜悯、同情。
生:是为了报复周朴园,我的这些经历都是拜你所“赐”。
生:为了羞辱周朴园,我鲁侍萍宁可嫁给下等人作妻,也绝不嫁给你作妾。
师:我们试想,侍萍这三十年所积聚的苦水能向谁倾诉?自己的丈夫(鲁贵)?抑或自己的儿子(大海)、女儿(四凤)?都不能,只有当倾诉对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才可能发泄倾诉的,所以,此时的侍萍仅仅是为了——倾诉(学生齐答),因为这时的侍萍已然断定周朴园还爱着自己,你们能从哪句话可以发现?
生:顶老的箱子里的一件旧衬衫。
师:于是,侍萍决定暴露自己,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原著中的一句话被删掉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当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个叫朱琳的女演员,她不肯演侍萍,认为侍萍没骨气,这个问题还有必要去探讨吗?将这些句子读一读。(生读)
师:认出侍萍后,周朴园说了一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怎么理解好。
生:露出庐山真面目,说明周朴园虚伪、冷酷。
师:传统的解读都认为此时的周朴园虚伪、冷酷,但仔细一想,总觉得不妥,你们觉得呢?
生:这是周朴园的本能反应,他担心她会利用过去的关系来敲诈自己,干扰他的家庭,影响他的声誉。
师:你太了不起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纠正过去一贯错误的认识,为周朴园平反!谁指使你来的?(结合原著我们知道是繁漪要她来的)所以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那又该怎么回答好呢?想来想去,不好答,于是她答道:“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里自然显示出作者曹禺的创作意图:不想揭露、批评什么,只是冥冥之中感觉有一种不可抗拒、不可挣脱的东西--------命,在我的心头涌动……
生:由此说来,雷雨并不是反映道德层面的,而是反映人性的东西。
师:是啊,因为人性总是超越道德之上的。
生:老师,那这句话就不能随意理解啦:这些年我也学乖了。
师:确实,你不仅能解决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还能发现问题。
生:谢谢。那该怎么准确的理解呢?
师: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师走下去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吧,这些年的“乖”是相对于过去的“不乖”而言的,也即三十年前我是多么的幼稚,居然敢漠视封建等级观念,现在“我”不得不向这些观念低头了……(老师、同学、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掌声告诉我们,你的回答太精彩了!
师:因此,年轻的曹禺是怀着悲悯情怀写作《雷雨》的。当年演繁漪的一个女演员很讨厌她,于是久久不能进入角色,坐在下面观看的周总理觉得越来越不对劲演出结束时,写了一张便条给了身边的邓颖超,让她转交给那位演员内容是:请对繁漪同情、同情、再同情。……所以,我们应该按照文学规律、结合原著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做出片面的解读和理解。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棒,谢谢大家。下课。
c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禺的剧本《雷雨》。[板书:雷雨曹禺]曹禺是我国当代伟大的剧作家,《雷雨》是他的代表作。《雷雨》是个四幕话剧,课文是第二幕。有关情节在注释①里面做了介绍,我们把注释①读一下。
生:[各自朗读注释①]
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品味人物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全文。[从举手的学生中指定了6人,分别扮读叙述人、周朴园、侍萍、鲁大海、周萍、仆人。]
【评:教一篇长达一万余字的长课文,该如何着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品味人物的语言。”一句话就抓住了“牛鼻子”,让学生心中有了底,也让听课教师心中有了底。】
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评: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进而把握情绪,确定语气,拿捏好分寸——哪怕是极细微极不显眼之处。】
师:刚才读得都不错,我感觉读侍萍的同学好像感情把握得更好些。刚开始接触就能读成这样不容易。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看,在亮明真实身份之前,侍萍是以一个不相干的局外人的身份讲述自己的痛苦经历,她表面是个局外人,但她讲述的事情是自三的痛苦经历,你想侍萍在与周朴园对话时情绪应该怎么把握?
生:我觉得鲁侍萍在30年的痛苦生活中性格变得十分坚强,面对周朴园内心固然有情绪,但还是控制住了。
师:对,她开始的情绪还是平静的。那么她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呢?刚才扮读侍萍的同学,你怎么掌握的?
生:应该是很舒缓的,因为她认出了这个人是周朴园。
师:她口气很平淡,但也隐藏了悲愤。刚才扮读四萍的这个同学她把握的还是比较准。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约32分钟。】
师: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是从口音说到无锡,再说到30年前发生的事,好像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有两次差点没话说了,请大家迅速把这两处找到。
【评:“好像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有两次差点没话说了”,这两处恰是肯綮之处,是品味语言的关键所在,也恰是一般人见怪不怪、容易忽略的地方。】
生:[低头看课文。]
师:找到了吗?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说。
生:“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这里差点没话说了。
师:如果这时侍萍下去了,也就没戏了。还有一处发现没有?
生: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吧。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这里差点对话继续不下去了。
师:你看这两处都是鲁侍萍说:“噢,老爷没有事了?”这句话接上去的。但前面和后面这两次同样一句话,它们的感情、语气是一样的吗?
生:前一句,是跟周朴园不期而遇时说的,想跟他对上话。[师插话:“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有多恶”,这是作者说的。]心情比较平静,语气平缓。
师: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后面一句是在他们已经经过了一番交流,经过了一番回忆时说的,这时候的鲁侍萍既希望周朴园能认出自己又不希望他认出来,她是非常矛盾的。
师:“无比心酸,悔恨交集”,你们看提示里面有一句话“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而真实身份还没有显露,对话就此结束,心又不甘。想把对话继续下去,只好又说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体会一下,把前后两句的区别读出来。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两句区别不大。]
师:[示范读]说第二句时,鲁侍萍百感交集,泪要涌出,应该带点哭音嘛。谁再读?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读。
生:[朗读。读出区别来了。]
【评:两处同样是“老爷没事了?”似乎并无区别。但通过比较分析和比较朗读,便会发现:一个心情比较平静,语气比较平缓;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百感交集,朗读时要带一点哭音。这样处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
师:好。在侍萍显露真实身份之前,周朴园的心里是暗的,而侍萍心里是明的。因此,在这段对话中,侍萍时常引出话头,旁敲侧击,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现在请大家找出侍萍为了引出话头和旁敲侧击时说的几句关键的话,揣摩这几句话的语气、语调及表露的思想感情。快速看课文,把这几句话找出来。
生:[翻阅课本。纷纷举手。]
生①:“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生②:“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生③:“……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生④:“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⑤:“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生⑥:“老爷想见一见她么?”
生⑦:“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师:侍萍反复说自己“不大规矩”,“不清白”,目的是什么?
生①:我觉得她这么说是想试探周朴园,看他的反应,看他对侍萍的态度。
师:试探性的。看他的态度。
生②:她把自己说得不清白不规矩,看一看周朴园有什么反应,如果周朴园真心喜欢她的话,他就会觉得……[一时找不到词了]
师:[接话]不会觉得不规矩不清白,挺规矩挺清白的嘛。[师生笑]
生③:她在这里说自己不清白好像是想拆穿周朴园的谎言。
师:周朴园的什么谎言?
生:他说她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师:对了,为了拆穿谎言,也是披露事实,所以说“不规矩”“不清白”“不守本份”。那为什么要拆穿他的谎言呢?周朴园美化侍萍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也是美化自己。那么把侍萍的话做些改变,侍萍这样说行不行:“她不是小姐,是个作风败坏的丫头。她跟周家少爷鬼混,不明不白地生下两个孩子。”这样说不是更有力量些吗?哦,有同学摆头了。请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她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她那样说的话,她会更加痛苦,就不可能掩饰下去了。
师:她没有必要把自己骂一顿,这也无益于揭露周朴园的罪行,还有,如果她这样说,她们的谈话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呀?
生:当时她说得太清楚的话,周朴园可能就会反应过来,知道她就是当年的梅侍萍。
师:不一定马上知道,但他会怀疑,是吧?如果主观感情色彩太浓的话,好像她就是当事人,至少和当事人关系很密切,这“闲谈”就难以继续下去了。
师:“不大规矩”是从侍萍的角度说的。其实罪责在周朴园身上。为什么不采用更有力的揭露周朴园的话呢?“她不是什么小姐.而是一个单纯、善良的、r头。她太年轻,太幼稚了,不知道周家少爷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她让周家少爷给骗了,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后被
他抛弃了。”行不行?
生:她那样说无疑戳到了周朴园的痛处,谈话就无法进行了。
师:对,戳到了周朴园的痛处,谈话就无法进行了。主观感情色彩太浓,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
【评:“改一改”是洪先生时常使用的语感训练的七个招式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将原来的台词作两种不同的改动:一改为作风败坏的、r头与少爷鬼混:一改为单纯善良的、r头被狼心狗肺的少爷所骗。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原作语言的分寸感便凸现出来了。】
师:当周朴园知道了眼前的女下人就是侍萍之后,他的表现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讨论一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生:[相互议论。有人举手。]
生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他刚刚知道她是侍萍时吃惊,后来害怕,最后是平静,因为他知道侍萍不是来报复又平静了
[师:平静了又怎么样?怎么来对待侍萍呢?]威胁。
生②:我也同意分三个阶段。一开始他知道来的人是侍萍,他显得很严厉,就质问她来这干什么,当他看到侍萍情绪很激动就想先把她情绪平复,平复之后就想用钱把事情掩盖掉。
生③:也是分三个阶段。一是他知道这个鲁侍萍就是梅侍萍时也很惊讶,接着他又警觉起来,所以就很严厉的质问她现在来干什么,知道鲁侍萍并不是为报复而来,为了安慰鲁侍萍就采取甜言蜜语,想用他的钱把这件事遮掩过去。
师:好。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边说边板书)第一个层次恐慌查问,第二个层次冷嘲热讽,第三个层次就是劝慰、安抚,最后就是采取措施,这个措施包括给支票、辞退。现在大家按这四个层次把相应的话找出来。
生:第一个层次恐慌查问是“哦,侍萍!(低声)是你?”“你来干什么?”
师:周朴园说“哦,侍萍!(低声)是你?”“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示范朗读]谁来读一读?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较好。]
师:读得不错,特别是“哦,侍萍!(低声)是你?”低声,为叶么低声,高声行不行?“哦,侍萍是你?(高声)我可想念你30年了。”[生大笑]不行,他这时感觉是怕,怕什么呀?影响声誉。他这时候怀念侍萍的感情不存在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他怕她,还怕后面有指使者。接着冷嘲热讽,就是这句话,“(冷冷地)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请个男同学来读。好,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语气平静。]
师:你倒是真冷静。[生大笑]应该是冷冷的,不是冷静。[师亏范读]这句话有潜台词,有隐含的意思。那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什么?
生:他是说30年过去了,你还是赖上我们周家了。[生大笑]
师:事情都过去30年了,你还是跑到我们周家来扯皮,你还是忍不住了是不是?(师读)后来发现不行了,就采取劝慰安抚了。突然冒出一句“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不搭界。前面是讲身份,后面突然冒一句“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话好像是多余的,话虽然是随意说出来的,但是有没有用意呀?有什么用意呀?
生:第一是四凤从外貌像,其次还有四凤在这里同你30年前一样是以丫头的身份工作,还有,30年前侍萍和周家大少爷有关系,现在四凤也和现在周家大少爷又……[师生大笑]
师:你这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四凤在走她妈妈原来的老路。周朴园不会有这个意思吧?何况他还不知四凤和周萍的关系呢。
生:我觉得是提醒和警告她的意思,他提醒她注意她的身份,四凤现在是在他家当丫环。
师: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只是想把话岔开,缓和一下气氛。[师生笑]安抚的话还有“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还有“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何必再提呢?”还有“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一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劝慰安抚过了,周朴园最后采取措施,杜绝后患。周朴园的四个步骤在侍萍身上产生了相应的效应。当周朴园引起警惕逼问她的时候,侍萍表现怎样?
生:第一个步骤使侍萍显得很悲愤[师:她怎么说的你把它读出来。]“(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读得一点也不悲愤,生笑][师:再读。还不够悲愤。][生再读]
师:强一点。哪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朗读。感情到位。][师:怎么样?](生:鼓掌)
师:当周朴园对她冷嘲“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时侍萍相应的感情是什么?怨愤。[示范读]“(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有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了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各自读一读。
生:[各自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我的眼泪早哭干了”这段话?好,(指一举手的学生)读。
生:[朗读。太快了。师示意停下来,示范读,生再读。]
师:周朴园看到这个办法还不行就采取了劝慰、安抚。起作用没有?
生:还是起了一点作用。当周朴园安慰她时,鲁侍萍低了头,说“哦”,鲁侍萍叹了口气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也请你不必说了。”
师:周朴园主要有两段话打动了鲁侍萍,哪两段呢?[示范读]“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了纪念你。”侍萍也看到了,不是假的。[示范读]“你的生日4月18,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也是真的。这些话确实打动了侍萍,侍萍这对被软化了,反而倒过来劝他,叹了口气“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她反过来劝他,你看侍萍这个人怎么样?善良但是并不软弱,当周朴园给她支票,鲁侍萍是怎么表现?是撕毁支票,目的是维护尊严。(上台板书)。
师:当最后鲁侍萍提出要见一见她的大儿子周萍时,周朴园说,:示范读]“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这段话里有潜台词,揣摩一下,说说看。
生:[相互议论。纷纷举手。]
师:请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①:你最好不要去见她。
生②:他现在已经很大了,你就不要去麻烦他了。(师生齐笑)
生③:我觉得他是这个意思:“你最好别想他认你做母亲。”
师:对,因为他已经是一个有钱人的大少爷了,怎么能有你这个下人做母亲呢?你见一见他是可以的,但不要告诉他真象。好,各人自己读一下,注意把两个“顿”读出来。
【评:挖一挖潜台词,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便昭然若揭了。】
生:[各自大声朗读。]
【评:从示范朗读,到语感分析,再到反复多次的朗读指导,洪先生对于语感训练的执着追求可见一斑。这样,一般人作为“讲堂”的课堂,在洪老师则成了语感训练的“学堂”。】
师: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请发表意见。
生①: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没有感情,他认出侍萍后,先是质司,后是利诱,极为狡猾。
生②: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有感情,比如三十年来还保持着侍萍豹一些习惯。
生③:我认为他对侍萍没有感情。他虽然保留了她的爱好,但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过。
师:好,一半是有感情派,一半是无感情派。继续辩论。
生④:周朴园对侍萍有感情,因为周朴园在侍萍走后还保留她的许多习惯,记得她的生日。还有珍惜旧家具,旧衬衣。但周是很自私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名誉和感情之间,他还是选取名誉,但不能否认他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
生⑤:我觉得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肤浅的感情[师:肤浅的,不够深刻的。师生齐笑。]他保留了那些习惯只是形式上的,他对她的感情淡化了。
生⑥:我觉得周对侍萍可以说有感情,也可以说没感情。[师:噢,他是第三派了。可以说有感情也可以说没感情?]年轻时周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要不也不会和她生孩子。后来他为了和那位门当户对的富家小组结婚,把侍萍赶出家门,而且还是侍萍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只有3天的时候,这说明周朴园对侍萍是没有感情的。
师:当他在名声地位与感情发生冲突时,感情就不那么重要了。
生⑦:当事情渐渐过去后,他对侍萍又怀念起来了。因为这30年来他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这看出周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
师:他怀念她,现在她来了呀,[生大笑]站在眼前了呀,不好吗?
生⑧:他是个很有地位的人,他为了地位,生怕侍萍来拆穿他[师:拆穿他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所以这时又没有感情了。]
生⑨: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感情的。他现在已经娶了太太,所以他不想把感情过多表露出来,如果他现在没什么地位又是独身的话,我想他还是会对她保持这份感情的。
生⑩:我不否认周从前对侍萍有感情,但现在他绝对对侍萍没有感情。只是因为他的后妻对他不满,而且他儿子对他也敬而远之,精神上很空虚。因此常常想起那个年轻而又温顺的侍萍。[生鼓掌]但他的性格是自私的,面对这个老女人,他是没有感情的。
师:说得好,他的怀念是建立在自私的性格上面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周朴园的怀念是真的。因为周朴园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但周朴园怀念的是30年前年轻、美丽、温柔、多情的侍萍,而现在出现的这个老女人对他是一种威胁。为了弥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在脑子里装个美好形象。现在呢,当初那么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今天怎么老成这个样子?30年后此时此刻,绝对谈不上感情的。大家分析得好,体会很深。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后面一场戏。
【评:这堂课发生在1997年,那时,种种新思想新观念尚在酝酿之中,敢于直面周朴园人性的一面,不只是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眼光,需要率真的品性和人格。】
【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是为了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复杂性,通过对鲁侍萍的态度真实地表现出来。但洪先生却并不要求学生去作人物性格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这样巧妙的布局,使枯燥无味的条分缕析变成了饶有兴趣的关于感情纠葛的讨论。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也只有通过各种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激发,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现。而这种讨论所依托的,依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生:[分角色朗读。从“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到末尾。]
师:读得我都感动了,这场戏里写了鲁大海,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鲁大海是个觉醒了的工人形象。写了鲁大海,就把家庭的、血缘的、爱情的矛盾冲突扩大为社会的、阶级的矛盾冲突。突破了家庭的悲剧,展现了社会矛盾。
师:这部分有两句话要好好读一读。[示范读]“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指名读)
生:[朗读上述两句。感情表达不很到位。]
师:再体会一下。头一句,利用谐音,表现了鲁侍萍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面对自己亲生的儿子,多么想喊一句“萍儿”。但现实不允许她认自己的儿子,她怕因认儿子而伤害了儿子。但是眼看周萍出手打人的霸道行为,她感到失望和气愤。于是,由“你是萍儿”变成了一句质问的话:“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后一句,本来想告诉周萍“我是你的妈”,但出于上述原因,变成了“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再指名读)
生:[朗读上述两旬,较好。]
师:读得比较好。再听我读一下。[示范读。学生热烈鼓掌。]
师:我们学习了《雷雨》剧本节选的部分,即第二幕。主要是品味了人物对话的语言。好,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约58分钟。】
[附]板书:                                    雷  雨   曹  禺
鲁                 周
悲愤恐慌、           查问
怨愤                 冷嘲热讽
被软化               劝慰、安抚
撕毁支票,维护尊严   采取措施,杜绝后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雨》教案二
《雷雨》
《雷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雷雨》教学实录
雷雨(节选)·精粹教案集(3则)
《雷雨》教案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