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凭箜篌引》课堂教学实录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深秋天气。)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江娥: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舜死后,她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素女:传说中的神女。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美妙的乐声使得笼罩着长安城的寒气也被消融了。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吴质:即吴刚。“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作者简介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1、李凭,宫廷乐师,著名宫廷器乐家。关于他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精湛的技艺同样也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所以李贺才用他色彩瑰丽、富于感染力的诗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句):李凭出场
第二部分(5、6句):正描乐声
第三部分(7—14句):侧描音乐效果
第一部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部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部分: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问题探究,师生讨论:
1、文中演奏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时间:蜀丝吴桐张高秋
地点:李凭中国弹箜篌
2、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描写音乐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李贺怎么描写李凭弹箜篌的呢?
(1)侧面描写
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2)正面描写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冷也感觉不到了。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世扩大到仙府。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5)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6)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
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7)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8)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 “逗”
(9)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 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10)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明确: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四、问题思考,师生共同探究: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      古典乐器:箜篌(吴丝蜀桐)   演奏者:著名宫廷器乐家李凭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3)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通过我们找到的诗中的对李凭“粉丝”们的描绘,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李凭的箜篌演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那么这里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衬托
4、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除此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向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清脆而铿锵
凤凰叫,像凤凰对舞唱和             舒缓而悠扬
芙蓉泣露,如带露荷花在哭泣         惨淡
香兰笑,如兰花在欢笑               清丽
5、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拟声,以声拟声
6、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得例子
白居易的《琵琶行》
五、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说,令意境扑朔迷离。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而是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说,令意境扑朔迷离。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比较实在。
常言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刘勰就 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这样的“知音”;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 的确是李凭的幸运。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够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可能正是形成李 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 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 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 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 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 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 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 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 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 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 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后六句是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象飞向了更加神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 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石补过的那块天壁也为之震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这音乐的伟力是何等的强大 啊!把音乐的感染力描写到这样神奇,达到了这样“异想天开”的地步,真可以说是“笔补造化天无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 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在这样奇特的想象面前,我们能不发出由衷的惊赞么?诗写到这里,似乎已经登峰造极,难以为继了,谁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又把我们从九天之上引入深山大泽 之中,“梦入神山教神妪”——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 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河海湖中的鱼龙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以致它们当中的那些“老鱼瘦蛟”都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也随着这优美的 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这是何等奇特的景象啊!或许,这本来就是从李凭那支单纯的弦乐器中幻化出来的一幅水光波影,龙腾鱼跃的图画吧?或许,这一切也并 非纯粹的神话和幻想;现代科学不是已经证实了吗?优美和谐的轻音乐不但有益人的身心,而且真的可以使母鸡多下蛋,西红柿多结果,连那俏皮的海豚,有时也会 在音乐声中不停地跳跃嬉戏……然而,正当我们神往于这美丽的遐想,这音乐与人和大自然关系的无穷奥妙,想要在这里流连一下之时,诗人突然又把我们引向了一 个更加想象不到的世界。这神妙无穷、无远弗届的音乐,忽然又从深山大泽中一跃而起,直上蓝天,带着我们一起飞向了那皎洁的月亮。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箜篌简介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师:大家首先回忆回忆,背诵一下前几节课我们学过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汉江临泛》等三首诗歌。
生回忆并背诵诗歌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遍,我起个头,《将进酒》,开始。
师生背诵《将进酒》
师:很好,第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始。
师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好,最后一首《汉江临泛》,开始。
师生背诵《汉江临泛》
师:同学们背诵得很熟练,对知识落实地很好。我们知道刚才大家背诵的这三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师停顿)
生:李白、杜甫、王维
师:对,(板书竖列书写“李白、杜甫、王维”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人们分别称他们什么?提示一下都是“诗”什么。
生:诗仙、诗圣、诗佛
师:(板书第二列对应书写“诗仙、诗圣、诗佛” )很好,我们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面有所谓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同样在诗坛上我们说也有四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还有一个是什么?
生:诗鬼!
师:很好,(板书对应书写“诗鬼” )大家知道诗鬼是谁吗?
生:李贺!
师:对,他就是李贺,(板书对应书写“李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李贺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板书标题作者“《李凭箜篌引》李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情况?
生:李贺,790年到816年,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昌谷人,世称李昌谷,著有《昌谷集》。
师:很好,这是咱们课下注释中给大家提供的信息,大家把李贺的字、称号、作品集等知识点都划下来,记住这些知识。哪位同学还能补充得更详细一些?
生:李贺,790年到816年,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十八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二十一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考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机会,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二十七岁,就病卒于家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师:非常详细,很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生:《基础训练》上面有。
师:好,咱们手头的《基础训练》有“作者简介”这个栏目,我曾跟大家说过学语文要眼勤、口勤、手勤、脑勤,《基础训练》这本书编得很好,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大家要把它利用好,当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的资料书,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好了,我们刚才听了这两位同学对李贺的介绍,能不能谈一谈你对李贺的看法?
生:李贺因父亲好名字而避讳不能参加考试,有才华但是无法施展,挺可怜的,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师:很好,封建制度害死人呀!
生笑
生:李贺不能当官,仕途不顺,可他又想不开,抑郁痛苦,心胸不够开阔。
师:恩,有道理。天无绝人之路,心胸应该更广阔一些,要学会变通,很好。
生:李贺挺惨的,英年早逝,才活了27岁就死了。
师:真是这样,天妒英才,我们以前还学过一个人物也是唐代的,也只活了27岁,他有句名句是“落下与孤鹜齐飞”(停顿)
生: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他是谁?
生:王勃。
师:对,王勃,生于650年卒于676年,我们学习过他写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好,关于作者我们先谈到这里,大家可以在课下再想一想,也可以动手写一写自己对作者的看法。下面我们来看题目。“李凭箜篌引”这里面“李凭”是什么?
生:人名。
师:不错,李凭是当时有名的乐师,“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非常高,放到现在估计不是天王巨星,也能弄个快乐男生的名头。
生笑
师:那“箜篌”是什么?
生:乐器。
师:对,那这个“引”字呢?
生:一种文体。
师:好,“引”是乐府诗体的一种,题目中出现的“歌”、“行”、“引”等字眼大部分都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是个带有这些字眼?
生:《燕歌行》。《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很好。通过题目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
生:这首诗是写李凭弹奏乐器,写的是箜篌的声音。
师:对,我们通过题目可以推知这首诗写的是乐音,那么以前我们学过写音乐的诗歌吗?
生:《琵琶行》。《听颖师弹琴》。
师:对,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都是写音乐的佳作,有人把这两篇加上我们今天学的这一篇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好在哪里。问大家一个问题,见过箜篌吗?
生:没有。
师:好,大家看课件(多媒体展示箜篌图片)这就是箜篌。我搜集了三个箜篌的照片。大家看一下。箜篌是一种弦乐器,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这一个的年代古老一些,这一个的装饰多一些,那么这个东西,大家想一想怎么弹?什么姿势?
生比划弹箜篌
师笑:好,大家看课件,(多媒体展示仕女弹箜篌)这一张就是一个仕女在弹箜篌,怎么样,知道该怎么弹了吧?
生笑:知道了。
师:好,我们说鉴赏诗歌第一步要(停顿)
生:读。
师:对,我先给大家范读一下,抛砖引玉,大家注意字音。
师范读
师:好,下面,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自由朗读几遍,熟悉一下诗句,然后展示一下你的诵读水平。
生自由诵读诗歌
师:好,哪位同学起来有表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生有表情朗读
师:很好,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适度,节奏也有轻重缓急。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我起个头,《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诗歌
师:鉴赏一首诗歌“读”只是第一步,读完了再干什么?
生:译。
师:对,诗歌主要是文言语体,我们还应该翻译一下。下面,同学们参考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把诗歌的内容表达出来。前四句,谁来尝试一下?
生:吴丝蜀桐张高秋,是说秋高气爽的时候弹奏箜篌,箜篌的质地用料非常精美考究。空山凝云颓不流,是说山中的云气为箜篌声音所吸引,凝滞不流动。湘娥啼竹素女愁,是说音乐极为动人,湘娥听了流涕痛哭,泪洒竹枝。素女听了也感到忧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是说这是李凭在国都长安弹奏箜篌。
师:翻译得好不好?
生:好!
师生鼓掌鼓励激励
师:“张”有拉开弓的意思,这里指弹奏乐器。“高秋”就是秋高气爽。好,五到八句,谁来?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说音乐的高音清脆激越,像是昆仑山的玉碎了,又像是凤凰在鸣叫;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芙蓉听了为之哭泣,香兰听了笑逐颜开。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是说美妙的音乐使长安城融化了秋天的寒气,箜篌的美妙
音乐惊动了皇帝。
师:翻译得非常准确。Excellent!
生笑
师:好,最后一次展示机会,最后六句,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音乐动人,使女娲忘记了补天的工作,结果天漏一角,秋雨倾泻。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是说音乐引人进入神仙梦境,仿佛李凭正在教神人弹奏箜篌,连瘦弱无力的老鱼蛟龙也随之起舞。最后两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角斜飞湿寒兔,是说月亮里的吴刚也受音乐的感染而倚靠在桂树上,难以入睡,桂树上的露水打湿了玉兔。
师:很好,翻译得不错,请坐。读完了,也翻译了,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歌的意思,明白了诗歌写的是什么了,我们再来一齐朗读一下。《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同学们说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呀?
生:意象。
师:对,(板书“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象。要鉴赏诗歌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诗人所用的意象,然后品味诗句,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理解诗人。同学们找一下,在这首诗歌中“诗鬼”先生用到了哪些意象。
生笑,寻找意象,标注划线。
师:好,大家说一下,有哪些意象?
生:吴丝、蜀桐、高秋、空山、凝云、湘娥、竹、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露、香兰、十二门前、冷光、二十三弦、紫皇、女娲、石、补天处、石、天、秋雨、神山、神妪、老鱼、波、瘦蛟、吴质、桂树、露、寒兔
师:好,整首诗用了这么多的意象,大家讨论讨论这些意象的运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相临学生互相讨论
师:大家讨论完了,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李贺用的意象非常丰富,想象力也很丰富,意象多,而且什么都有。
师生笑
师:哦,什么都有。丰富,(板书“丰富” )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李贺的想象力很大胆,这些意象有鸟兽,有花草,有传说,有神仙,非常奇异。
师:大胆想象,意象奇异,很好,(板书“奇异” )请坐。我们看“诗鬼”不愧为“鬼”,用的意象很有个性特色,凤凰、芙蓉、女娲、瘦蛟,让我们感到非常奇异,整首诗歌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味道。分析完意象,我们再来品读一下诗句,大家先读一下前四句,看看诗人是如何安排出场顺序的。
生读
师做手势示意学生主动起来谈
生:先写乐器,天气,再写声音的效果,最后写弹奏者和地点。
师:哦,先琴,再声音,最后写人。大家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先声夺人。
师:很好,曹雪芹先生笔下有个人物出场时就是先声夺人,谁啊?
生:王熙凤。
师:对,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就是“丹唇未启笑先闻”,先声夺人。
师:开篇中提到了湘娥啼竹这个传说,大家见过“湘妃竹”、“斑竹”吗?
生:没有。
师:看课件,(多媒体展示斑竹图片)这就是“湘妃竹”,上面的斑点传说都是哭出来的。
生看课件,议论。
师:好,下面大家找一找,诗歌中正面描写乐声,直接写音乐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师:很好,师:很好,我们知道《琵琶行》里白居易摹写琵琶声音的诗句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停顿)
师生: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师:不错,记得很清楚。白居易摹写声音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比喻、夸张等。我们来分析一下李贺是怎么写乐音的。首先大家想一想,“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什么样的声音?你见过凤凰吗?
生模仿声音:没见过。
师:对呀,根本就没有这种鸟,这是传说中的鸟啊,它的叫声咱们是听不到的,李贺是用听不到的声音来写听得到的声音,那昆仑山的玉碎了,凤凰也叫了,是写的声音的什么特点?
生:起伏多变。
师:对,声音起伏多变,一会儿像这样,一会儿又像那样。那么“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怎么写的?“芙蓉”、“香兰”咱们见过吧?
生:见过。
师:看课件。(多媒体展示芙蓉和兰花图片)芙蓉,有时也指荷花。香兰就是兰花。这是我搜集的一些图片,大家直观上感受感受。
生议论:真好看。真漂亮。
师:我们看芙蓉泣露是音乐幽咽,香兰笑是音乐轻快,连花都又哭又笑,这说明音乐怎么样?
生:好听。
师:音乐优美动听才能使草木为之动情,这是用可以看见的形来写没有形的声音。白居易直接摹写琵琶声音形象逼真,而李贺除了这两句直接写声音,下面的诗句是写什么内容呀?
生:听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效果。
师:我们来看一下,“十二门前”两句是说箜篌的美妙声音惊动了皇上了,紧跟着又写道箜篌的音乐把谁给吸引住了?
生:女娲。
师:对,连女娲都给吸引住了。大家看课件,(多媒体展示女娲图片)这是国产动画片《女娲补天》中的截图,我们知道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创造者,而现在箜篌声音一响,女娲怎么样了?
生:女娲忘了补天了,结果天漏了,下起了大雨。
师笑:好,这魅力,下雨了。(多媒体展示动画大雨倾泻)
生议论好
师:我们看除了女娲,李贺还用了什么人物和鸟兽?
生:神妪。老鱼。瘦蛟。吴质。玉兔。
师:好。音乐把人引入了神山梦境,仿佛李凭在教神人弹奏箜篌,神妪,妪是指什么人?
生:妇女。
师:对,神妪就是仙女。那大家想一想老鱼年老无力,瘦蛟瘦弱体虚,为什么李贺要用这两个意象?
生:连年老无力的老鱼都跟着乐声跳跃,瘦弱的蛟龙也跟着起舞,更能体现出音乐的感染力。
李凭的箜篌弹得好极了。
师:很好,我们以前看过一个国产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多媒体展示动画鲤鱼跳龙门)现在不光是小鱼了,连老鱼都跳起来了,那可想而知这音乐得有多美妙呀。
生笑,议论。
师:那最后两句中吴刚的传说故事谁来讲一下?
生: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师:好,讲得很生动。(多媒体展示吴刚伐桂故事和图片)吴刚连砍树的活儿都放下了,躺在树底下干什么呢?
生:听音乐。
师:是呀,多美的音乐呀!
生笑
师:好,最后又说桂树上的露水打湿了玉兔,这说明玉兔已经(停顿)?
生:听迷了。
师:好家伙,毛湿了都感觉不到了,连玉兔也痴迷了。你说这音乐怎么样?
生笑:美!
师:好。我们分析完了意象和诗句,咱们在一齐把诗歌读一遍。注意,读出味道,读出感情。好,《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诗歌
师:下面,大家找一找这首诗用到了哪些修辞格,举例说明。
生:芙蓉泣露香兰笑,是用的比喻和拟人。
师:比喻、拟人,很好,还有吗?
生:用典。女娲、吴刚等传说故事。
师:对,运用神话传说,运用典故。还有吗?
生思考
师:大家想一想,女娲也好,神妪也好,可能吗?
生:不可能。夸张。
师:对,还应该有夸张。李贺用的意象丰富奇异,修辞有比喻、拟人、用典、夸张等。开始我们说了,李贺人称“诗鬼”与李白他们齐名,大家想一想,李白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四个字概括。
生:豪放飘逸。
师:对,李白是“仙”,衣带当风,纵心使性,放浪形骸,烹羊宰牛且为乐(停顿)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
师:诗圣杜甫呢?
生:沉郁顿挫。
师:对,杜甫四处颠沛流离,目睹社会现实惨状,同情百姓疾苦,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停顿)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圣人是心怀百姓,忧国忧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很沉重,有时还很痛苦。那王维呢?诗佛是什么风格?
生:清新闲适。
师:佛,参禅悟道,清心寡欲。王维写的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有禅味,有画意。千佛山上有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这是佛,修身养性,清静雅致。那大家看这个“鬼”咱么该怎么概括他的风格啊?
生议论:奇异迷幻。瑰丽奇特。扑朔迷离。诡异。
师:很好,咱们用一个“瑰奇扑朔”来概括。(板书“瑰奇扑朔” )李贺写诗是冥索苦搜,写得是奇特诡谲,有时还有些晦涩、怪诞。这就是“鬼”,他的诗歌充满了这种瑰奇、迷幻的色彩。大家看课件,咱们把李贺的艺术风格总结一下。(多媒体展示李贺诗歌的艺术风格)
生诵读,识记。
师:好,整首诗我们鉴赏完了,最后一个问题,听过箜篌吗?
生:没有。
师:下面咱们一起欣赏一下箜篌的声音,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多媒体播放箜篌乐曲)
师生听音乐
师:怎么样?我想现在的弹奏技巧恐怕要比唐朝时高吧?
生:真是。
师:你看人家李贺听了箜篌能写出这样诗句,所以说大家要热爱生活,用心感受。最后,咱们伴着这美妙的乐曲再来把诗歌读一下,怎么样?
生:好!
师:能背的可以试着背一下,《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
师:好,课下大家把这首诗歌背熟。我们说读诗,欣赏诗,是一种美的享受,诗是诗人思想的闪动和情感的迸发,希望大家能多读诗,多品诗,最好还能自己试着去(停顿)
生:写诗!
师:很好,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李 凭 箜 篌 引
-- ~ ~ △
李贺
李白   诗仙
瑰奇   丰富
杜甫   诗圣
意象{    扑朔 奇异
王维   诗佛
李贺   诗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且从名诗听妙曲----《李凭箜篌引》鉴赏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
诡奇华美 浑然天成——细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唐诗经典之《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