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庆昌:运用规律和发现规律哪一个更难

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很难的,但把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能会更难,这种情况在人文社会实践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无需费很大的力气就能注意到,许多工作之所以做不好,之所以让人束手无策,根本不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那种工作的规律,而是因为还有比规律力量更大的因素客观存在。

为什么按规律办事就那么难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比当年的“钱学森之问”还要难以回答。实事求是的讲,我觉得当年的钱学森实际上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他提出问题的背后隐藏的必是难以直言的、对现实的批评。因而我敢自信地说,钱学森先生是明知故问,他的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按规律办事呢”。

我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观察现实,发现人们之所以不按规律办事,并不是他们自己在工作中的原创,而是永远在执行与规律没有很大关系的各种指令。换句话说,他们只有不按规律办事才能够圆满地完成各种各样的指令;如果按规律办事的话,就等于违背了某种规则,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假如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够决定我们怎样做事情,谁还愿意浪费时间、牺牲尊严,去结交那些发出指令的人呢?从这个角度讲,我真羡慕那些从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工作人员,他们只需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而不必挖空心思地考虑人文社会中的指令者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说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许多指令之所以与规律没有多少关系,是因为指令者实在不愿意让懂规律的人翘尾巴。自然界的事情,他们说了不算;人文社会中的事情,他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他们的作为主要表现为制定规则,而不是发现规律。要知道制定规则,就意味着制定标准。如果他们同时还掌握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权利,那么他们的标准就是规律。而真正的规律在他们的标准面前,要么得改换自己的名字,要么就得知趣地到一边凉快去。

由此也可知不得不执行他人指令的人是多么的艰难,而其中最为艰难的,一定是懂得规律却不得不放弃规律服从于指令的那种艰难。难怪很多人喜欢在自家的墙上挂上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难怪古人也说“人生读书糊涂始”。反过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聪明的人一定是不问是非、只看得失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自然也成为人生最大的智慧。这的确是一种真实,但也的确是一种可悲。

一种文化如果能让自然的规律和人文的公义在其中难以立足,那这种文化实实在在地需要变革。如若不然,各项事业的真正和健康发展是绝无可能的。遗憾的是,事业的发展在许多人的心中并无所谓,最重要的是维护和扩大他们自己的利益。持这种想法的人多了,规律和公义也就没有用场了。然而我们必须知道,没有了规律和公义,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只是这里的“我们自己”是指一个共同体整体,而不是单独的个人。

正是由于规律和公义被边缘化,我们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才不仅要开动脑筋、花费力气,还得损失人格。而且,我们的脑筋和力气也不无法全投入在事情本身,还必须划出供指令者消费的份额。不用说,浪费自在其中,野蛮和堕落也在其中。在这样前提下,按规律办事,对于做事的人来说,一不能,二不敢,三不愿。

所谓不能,是说不具备按规律办事的条件;所谓不敢,是说按规律办事是要付出代价的;所谓不愿,是说人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选择冒险和吃亏。如此这般,规律就没了市场,发现规律的人也就失去了动力,从而知识和文明在一定的时期里只好停步不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目的或许有二
易经:真正好的时机,得来时,是不费力气的
有多少人每天都在拼命的攻击自己?
用《道德经》中的方法来分析“市场”,把握买卖的一般规律
《无限可能》
人性规律,办事成事的三个“潜规则”!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