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古今谈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源于青海巴颜克拉山, 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下游有洛河。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河长1,205公里;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河长786公里。 
 
黄河是滋养中华文明的生命之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早在史前时代,黄河流域便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华夏祖先们生息繁衍之地,蓝田人、大荔人、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由落后到先进,由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见证。夏商周三代以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关中平原、黄淮海平原成为历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因而,治理黄河、防止黄河决泛,稳定中心区域的稳定成为历朝历代水利工作的重心。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的黄河始有定名。《汉书·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之句,这是最早的是用“黄河”这一名称的记载。此时,黄河的含沙量已经很高,有“河水重浊,号位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说法。西汉一代河患较为严重,见于文献记载就有10次影响较大的决溢改道,其大多发生在冀鲁交界地区。如公元前132年,河水在东郡濮阳决口,洪水东南夺泗、淮入海,泛滥于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长达20余年。公元11年,黄河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洪水向东溃决清河郡以东的数郡之地,当时执政的王莽听任河水离开故道,泛滥于河、济之间,东部平原受灾达60年之久。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70年),东汉政府命王景主持治河工程,动员数十万民工,按大河溜势,随地势高低,修筑堤防,设立水门,开辟一条高差明显且平顺的新河道,史称王景大河。王景大河大体经济鲁交界地区,于山东利津县入海。王景在整治过程中,不仅使用疏浚壅塞,开凿高阜,截弯取直等常规手段,同时还创造性地在沿河每十里设一水门,排浊洄清。在此过程中沉淤的泥沙亦可固坝护坡,可谓一举数得。至此,黄河进入历史上唯一的平顺期。正是王景的科学规划,保得黄河八百余年的安澜。 
 
宋元时期: 
 
黄河在东汉王景的整治后,经过了八百余年的相对平顺期。中下游河道逐渐淤积泥沙,河床抬升。开始进入决泛期,仅在五代时期的53年内就有19次决溢。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9年),河水在华州城旁决口,水潭澶、濮、曹等数州注入梁山泊,又从梁山泊多泗、淮入海,受灾地域达32个州县。景祐二年(1034年),河决澶州,形成新的河道——横陇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臣贾鲁奉命治河,“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至此年11月决口合龙,大堤施工结束。河复故道,汇淮入海。这一时期的黄河决泛总体上向南方摆动,贾鲁的治河工程虽然取得了短时期成功,将黄河南流的情况稳定下来。但是,由于具体操作上的失误,这次治黄工程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引发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 
 
明清时期: 
 
明代以后,黄河干流堤坝的防护重点转移到北岸,十五世纪末在黄河干流汴道北岸从河南至江苏沛县修筑一道绵亘180公里的太行堤。同时,徐州至淮阴段的黄河河段兼作运河河段,成为河工的重点河段。万历六、七年(1578~1579年)潘季驯对于此河段进行治理,实行“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整治方针。在本河段内筑遥堤、缕堤、月堤、格堤、减水坝等拦、泄洪工程,取得很好的效果。清朝的治河继续沿用类似的办法,也在相当长的时间保证了黄河的稳定和运河的通畅。 
 
以上的篇幅只是对于从古至今黄河的治理作简单梳理的漫长赘述。全部是从一些书籍和材料中摘抄二来,它们的作用仅仅是为以下些许阐发感想的文字做一个铺垫和佐证。 
 
第一, 黄河流经的区域正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在此地区生存的人们可以溯流而上,抑或顺流而下,从而完成东西方向对于中国大陆的穿越和游历。显而易见,文明的火种也可以沿着黄河干流从商洛地区向周边扩散,将整个黄河流域覆盖在文明的曙光下。客观上使沿着黄河主干的东西方向的区域统一很容易完成。长江流域的情况亦是如此。所以,中国可能完成统一全境的势力,一定是南北方向上的势力,而统一战争也一定是南北方向的大决战。例如:隋王朝的南征和明代徐达的北伐,最后都取得了定鼎国中的伟业。 
 
第二, 历代对于黄河的各种治理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在宋元之际做一个划分。宋元之前,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大都位于关中平原和河洛地区,那么黄河治理的首要目的就是堵塞决口,保证位于政治统治中心区域的黄河河段平稳,巩固京畿首善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与稳定。元代以降,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固定下来,而经济中心则南移到了江浙地区。这样,政权的统治者必须调动南方的米粮财帛等各项物资支持北方的政治中心地区,大运河凸显其重要作用。所以,维护运河的通畅与黄河以北地区的稳定成为这一时期治河的首要目的。这也就解释了明代太行堤的修建和徐州至淮阴段黄河成为治河重点河段的原因。 
 
第三, 愈至晚近时期,黄河的决口和泛流造成的深重灾难愈深重。究其原因,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开化早,人类活动悠久,同时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吸引着大批的外来人口来此定居,造成该地区人口愈来愈多。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人们圈占开垦河滩地和河流故道,形成新的村落与城市。一旦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或者进行南北间的大摆动时,灾难就形成了。而且是,愈至晚近时期灾难愈加严重。若政府措施得当,这些受灾人口还可以安抚下去;若措施不得当,这些灾民就会成为整个王朝的梦魇。他们或成匪类,啸聚山林;或成流民,扰乱地方;如果再有其他变故,起义造反也是在所难免的。元末的红巾举起义和明末李自成的河南陕西的活动就是明证。所以说,宋元之后,黄河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太平。“黄河顺则天下平,黄河泛则天下乱。” 
 
第四, 从历代对于黄河的防护与治理工程上可以看出这个王朝的施政质量和管理水平。历数中国古代的各大王朝,汉、宋、元、明、清都对于黄河问题十分重视。不惜工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资对黄河进行整治。西汉成帝为纪念王延世堵口成功,将公元前28年改元“河平”。东汉的王景治河,保得黄河八百年安澜;北宋每年例发春夫修堤;元代有贾鲁治河;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皆是治河名臣。由此观之,凡政治经济臻于盛世的王朝,物力丰厚,治河名臣辈出,并且规划合理、操作科学,对于黄河的治理水平也达至顶峰。 
以上的文字仅仅对两千余年黄河治理历史的惊鸿一瞥,同时也阐释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一点肤浅的想法 
[ 此贴被阁中帝子在2007-12-27 15:38重新编辑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对黄河的治理
​荒原:黄河安危天下事,壮士扼腕意难平
黄河新乡河段河道变迁考
王景治河
筹河篇-清-魏源
黄河干流石嘴山水文站天桥电站河段水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