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源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编辑:国闻报


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在秦朝,始作俑者是秦国的历代君王及手下商鞅、李斯这班大臣,其完成者是秦始皇。或者说,秦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也确立了这种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这种制度也不是没有变化,但秦朝时形成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封建专制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呢?


自从西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以来,儒家的确一直处于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我认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真正起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秦王朝时期的起指导作用的法家思想。


历史上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表法里”,即讲的是儒家,真正起作用的是法家。儒家思想是用来骗老百姓的,宣传用的,法家才是起指导作用的。法家的主导地位是在秦朝创立和建立的过程中形成的。秦王朝是专制体制的初创时期,还不大懂得用美丽的词藻掩盖专制的本质。西汉时就成熟多了,懂得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妙处。所以,讲儒家,讲仁政,讲王道;而行法家,行专政,行霸道。

“以国为本”,现在也称为“国家主义”,或更为直白一点,称为“国家至上主义”,即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现在我们经常讲“强国富民”,从本质上来说,“强国”和“富民”是一致的,而且应该先“富民”而后“强国”。但在法家“以国为本”的理念中,政府的目标是“强国”,而不是“富民”。如果“富民”亦有利于“强国”,也不反对有限地“富民”。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强国”,但在民太穷的情况下,“强国”也难。所以,商鞅变法中的一些内容,也把土地公有制改为土地私有制,奖励有战功的百姓,是既“富民”又“强国”的。但当“强国”和“富民”不一致时,就要舍“富民”而追求“强国”。


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连年征战,为战争而征收重税,其实都是要实现“强国”的,与“富民”没什么关系,甚至是“弱民”的。其实法家是主张“弱民”的,因为只有“民弱”,既贫穷又无知,专制统治才能稳定。人民穷,就只能靠政府“恩赐”;人民无知,政府就可以“指鹿为马”。历史上备受称赞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 “国强”而“民穷”的时代。一路征战成功、最后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不也是这样吗?


“以国为本”的法家思想体现在经济上,就是以“强国”为目的,全面控制经济。在秦王朝时,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主要还在于税收和各种苛捐杂税上,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还不明显。


战国时代的七国中,魏国是最富的,那时魏国有点“自由放任”,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并不强,所以,最后被秦国消灭了。秦国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强,所以,最后兼并了其他六国而一统天下。对于秦统一中国,称赞者居多。战国时期,群雄并立,谁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最后被秦国统一了,也有其必然性。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也不能设想不统一的结果。但统一也未见其是一件绝对的好事。统一使中国成为一个大帝国,直至明代之前仍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这种统一形成了集权的专制制度,成为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根源。


“国家至上”在经济政策上体现为两点。一是国家直接经营既关系国计民生、又可获暴利的行业。这就是盐铁专卖。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就是靠盐铁专卖,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以后这种政策虽然时断时续。但还是苟延残喘的延续下来了。二是政府对私人经济进行管制与压榨。在封建社会中,还没有条件实行计划经济,主要经济活动农与商仍由私人主导,通过税收与其他手段进行压榨,以使私人财富转化为强国的资金。同时又用暴力限制私人经济,以免威胁到封建专制。“富可敌国”对国家的统治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既然历代奉行的都是秦朝的制度,骨子里推崇的是法家,为什么还要“儒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仲和商鞅的改革为什么一个要“富民”一个要“弱民”?
余治平 | 勿使并进:经学对子学有超越而无凌驾——董仲舒的帝国意识形态设计及其边际划定
启发|夜读韩非子,至今日已明阳儒阳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尊的是五经,意在复兴被中断的三代文化
第二节 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的变迁
汉以后的中国治理形态不是“外儒内法”,而是“儒体法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