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土2700年前珍奇物品——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回忆

    (续上篇)木棺分内、外两重,棺外有棺罩,我们由外向内逐层清理。棺罩已朽无存,但外棺上面的棺罩架还能看到。棺罩架为长方形,用两根长顺木和六根短横木组装而成,在榫卯接合处均用薄铜皮包裹。外棺周围有许多散乱的铜铃、铜鱼、陶珠和石贝等小件物品,都属棺罩上的饰物,可见棺罩的制作也是非常奢华的。

棺木均已腐朽,从朽木灰末可以看出,外棺的四周壁板均已向外倾斜,并能看出板的外表髹以红漆,里面髹以黑漆。在外棺周围有规律地排列着12个铜环,东、西两侧各4个,南、北两端各2个。这些铜环应是棺板上的棺环,供装饰或下葬时用。外棺盖上放有许多玉器,计有玉圭、玉戈、玉柄形器、玉戚等。棺盖中部放置大型玉戈一件,长为37厘米。

 
 金腰饰组合

内棺置于外棺之中略偏东侧,内外间隙20厘米~30厘米,四周壁板也向外倾斜,表面髹以黑漆。棺底长220厘米,宽82厘米。盖板是用数块南北向顺置的木板拼成,盖面上铺有一层丝织物。数十件大小玉器布满盖板。

从墓内出现二层台到清理内棺盖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坚持在墓底操作,天天趴在地下用小铲和竹签剔剥,把每件器物清理干净。4月份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在12米深的墓下却是阴凉潮湿。

为了便于工作和保障文物安全,经有关领导同意,我们把内棺搬回室内处理。搬迁内棺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郭移宏负责,他对搬迁有经验,所需材料和工作人员都由他具体安排。他先把木棺周围修理整齐,让木工做一个与木棺体积大小相适合的长方形木框,把木框套在棺的外面,棺与木框之间的空隙用湿土填实,或灌入石膏浆;再从木框下面横向掏洞,将一块长度与木框宽度相等的窄木板穿入洞内,在木框之上对应放上一块相同的木板,用双股铁丝把上下两块木板与木框拧在一起;就这样紧挨着再掏洞,再穿、放木板,.捆铁丝,直到把木框下面和上面全部穿、放上木板,捆上铁丝;最后再在木框下垫上两块顺置的木板,准备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为吊运木棺,我们从市里联系了大型吊车和技术人员。因为墓口上部多次向外扩挖,吊车不能靠近墓边,只有用臂长、吨位高的吊车才能保障安全。起吊的前一天,我们特意邀请开吊车的师傅看了道路和工地现场。在他的建议下,我们填平了几处沟壑,伐掉了一些树木,移动了几处电线,在墓穴的西面为吊车开辟了一条通道。

 
 玉器出土
​   
那一天,一辆东风货车、吊车和一组负责吊运的技术人员,一大早就赶到了发掘工地,参观的群众也都随之而来,把墓坑周围挤得水泄不通。因为长时间以来保卫人员对墓坑一直看守很严,不让参观者靠近,现在略有放松,盼望已久的人们都想亲眼看看古代的国君墓到底是啥个样子。

工作人员把支撑墓壁的木料取完之后,负责起吊的技术人员开始行动。他们在木框下穿了两道自带的钢丝绳,把绳端的扣子分别挂在吊车的吊钩上,再把绳子调理均衡,先进行了一次试吊,看到木框安然无恙,就准备正式起吊。只见一个上年纪的师傅站在墓边吹着哨子,比着手势,随着吊车轰鸣声逐渐加大,木框渐渐离地,缓缓上升。人们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吊起的木框从墓底升到半空,又从空中转向墓穴西面,稳稳地落在了停放在那里的汽车上。

我们工作人员从起吊一开始就都是提着心,屏住气,惟恐发生意外事故,直到此时大家才长出了一口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木棺存放在市文物工作队的车库内,我们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白荣金进行辅导、清理。白先生既有丰富的田野发掘经验,又有娴熟的室内整理技术,是我国考古界为数不多的科技人才之一。我们到北京聘请他时,他正为复原一套金缕玉衣而忙碌。这次他能来三门峡帮助工作,是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他本人对我们工作的极大支持。我们都清楚,能和白先生在一起工作,机会难得,这次正是我们向他学习知识和技术的好机会。

7月中下旬,正值酷暑盛夏,市文物队车库没有窗户,不能通风,清理内棺又因有许多小件物品,不能用电扇吹风,工作条件极差。但白先生不考虑这些,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0点钟以后。

揭去内棺盖板,棺内最先看到的是一层质粗料厚似毛毡一类的物质。此物呈黄褐色,已腐朽炭化,墓主人的尸体被裹在里面。约在墓主的腹部位置,用鼻形和獠牙形等小件玉器组合成一幅类似大象面孔的图案。剥去外层,里面是以红、黄二色为主的丝织品,厚达3厘米~5厘米,约有数十层,触之富有弹性。我们将其采为标本装入纸盒,有的夹入玻璃板内供研究或化验时用。人架骨骼全已腐朽,贴身覆盖和佩戴的玉器密密麻麻,有些已混杂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

面对这复杂的现象,我们这些缺乏工作经验的人简直无从下手。白先生非常沉着,同大家一边清理,一边记录,对出现的器物和现象都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判断,并注观察每件、每组器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中找出头绪,一一给予解决。

在墓主的颈部挂有两组玉佩饰,其中有一组达1米多长,由七件从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双行红琉璃管与玛瑙珠连缀而成,结构相当复杂,出土时局部有曲折变形和重叠现象,清难度很大。特别是大量的玛瑙珠,小如豆粒,我们最担心在起取时出现混乱。

在白先生的指导下,我们用一块大玻璃板放在已清理好的器物上,用彩笔把玉组佩饰的原大结构平面图画在玻璃板上,再把所画的图描在白纸上;参照实物把每件器物的编号分别标在图纸上,还涂上每件器物的不同颜色,以增强图纸的直观性。起取文物时,按照器物的编号和排行顺序分别包装,特别在标签上作详细注明。

就这样,我们把由100多件玉石、玛瑙串成的玉组佩饰完好无缺地起取出来。为了模仿和实验这套玉组佩饰的串联方法,我们用硬纸片代替玉璜,用塑料管代替琉璃管,用塑料管剪成的小节代替玛瑙珠,作了玉组佩饰的串联示范,结果很成功,同志们也受到启迪。

1991年春,国家文物局把上村岭2001号墓的一批文物调往北京故宫展览,工作人员就是参照原画的结构平面图,对这套玉组佩饰串联组装后送往北京的。应用此种方法,我们对墓主颈部的另一组项饰以及面部、头部等的成组玉饰,都很快进行了处理。

 
 缀玉幎目

清理内棺时我们发现,除了墓主颈部挂的两组玉饰外,头顶上叠压有三层玉器,面部有用玉琢成口、鼻、眉、眼、耳、面颊、下腭、胡须、头发等形状的玉片,组成缀玉面罩覆盖在脸上。口中含有许多石贝,胸部置有大型玉戈,肩部上下放有玉环,骨盆两侧置有玉璧,手中有圆柱状握玉,脚下踩有长条形玉片,连脚趾缝内也都分别夹有玉器,真可谓是头戴、脚踩、上盖、下铺全为玉器。可见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是相当尊贵的,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和葬玉制度。

另外,在墓主的腰部周围清理出12件制作精美的金腰带饰,光泽璀璨夺目,重达400多克,这在我国已发掘的同时期的墓葬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墓主的身下铺有一层6厘米厚的黄色粉末状物质,绵软细腻,不知是什么东西。当我们采完标本,推出向垃圾堆上倒时,心里还感到有些吝惜,因为它毕竟是2700多年前我国古人遗留下来而至今人们难以看到的东西。

连载待续。本文作者宁景通,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干部、三门峡市文物局副局长等。本次发布有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时期楚国组玉佩研究 (二)
躺在泥土里的高古玉长啥样?
南昌西汉大墓考古:巨大国宝级玉璧惊艳现身
新石器时代玉璜或与性别考古学相关
古玉分类
黄岩宋墓出土的水晶环佩,800年前纯手工打磨,表面竟没有一丝划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