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为何泪洒徐州
            一代文豪别情泪  千年犹忆苏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具有四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来就是钟灵毓秀、藏龙卧虎之地。
  1077年至1079年,是徐州文化史上光彩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徐州生活着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大师:苏轼(苏东坡)。

   苏东坡26岁走上北宋政治舞台,从此开始了他充满曲折坎坷的仕途和辉煌宏大的艺术人生。他为官16地,主政8个州,尽管一贬再贬,但他始终亲民爱民,不改初衷。

                              苏东坡雕像

    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7年)二月,苏东坡奉昭离开密州(今山东诸城),赴任徐州知州。苏东坡虽然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知州,却深受徐州人民的爱戴,宋代婉约派大词人秦观有诗云: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苏徐州也就成了苏东坡的别称,千余年来,徐州人民也始终这样称呼这位爱民亲民的“父母官”。

  

    徐州市区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黄色高楼,歇山抱厦,光彩熠熠,这便是新修复的黄楼。
  历史上的黄楼,徐州知州苏东坡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

   

                      黄楼外景

     北宋熙宁十年(1077)七月十七日,苏轼到徐州任知州不久,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汹涌不可阻遏,淹没45个县,冲毁田地30万顷。八月二十一日,洪水侵到徐州,大水围城,水深九米多,高出城内陆面三米有余。目睹洪水咆哮、庐舍坍塌的惨状,苏东坡穿着草鞋拿着木杖,亲率全城军民昼夜苦战,抢救灾民,并筑成一道长948丈、高10丈、宽2丈的东南防洪长堤,同时将城墙加高,墙基加厚,全城百姓生命财产赖以保全。

    水退后,苏东坡一方面请求朝廷免去徐州赋税,一方面增筑“外小城”,顺便在城东门城墙上建造两层高楼,起名“黄楼”。“黄楼”表层,用黄土涂色,取“土实胜水”之意。黄楼临黄河而立,表示了苏东坡对黄河洪水的警觉。 
  黄楼于元丰元年完成。在当年的重阳节,苏东坡主持隆重庆典,庆贺黄楼落成。庆典会上,苏东坡很兴奋,当场写下《九日黄楼作》一诗,追怀治水经过。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 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 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 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 终胜泥中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乾, 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雾如细雨, 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 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 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 远水鳞鳞山齿齿。
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 此景何殊泛清霅。

     一座用于抗洪的黄楼,竟引来大诗人洋洋洒洒的不朽名篇!“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长留太守清风”,黄楼上的这副诗联,充分表达了徐州人民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水灾过后,“千里禾麻一半空”,满目痍疮,岁入不登,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偏偏元丰元年(1078年)春又发生了“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的大旱。面对徐州“久旱千里赤”的严重旱情,苏东坡尊重风俗民情,同百姓一起来到城东老龙潭求雨。

    老龙潭最早叫石潭,传说潭中有龙,但这条龙很懒,终日窝在潭中,龙不上天,怎么能行雨呢?当时老百姓有个说法,就是把一个虎头投入潭中,叫龙虎相斗,龙就会上天行雨了。同治《徐州府志·山川考》中记载,当时苏东坡还专门为此作了一首诗——《起伏龙行》。小序中写道: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诗中写道:

                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

                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

                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

                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

                上攲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

                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

                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诏神禹。

                尔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喑不吐。

                 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作飞雨。

                 嗟我岂乐斗两雄,有事径须烦一怒

    “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苏东坡并不迷信祈禳,只不过是尽知州“守土之责”罢了。说来也巧,不久,徐州真的下了一场喜雨。”

                            

     一场喜雨,春旱有所缓解。人们都说是知州的诚心感动了赤龙。于是他又赴老龙潭举行了盛大谢雨仪式。谢雨途中,亲眼看到旱情解除、丰收在望、农民喜气洋洋,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著名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词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一组描写初夏诱人欲醉的农村朴实风光,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和情趣的优美诗篇,比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苏东坡与徐州劳动人民深厚感情。

  

                         

    苏东坡对邑彭城的热爱和对徐州人民无限深厚的感情是难以言寓的。

在徐州众多有关苏东坡的文化景点中云龙山是一个主体,这里光放鹤亭、招鹤、东坡石床等遗址、遗迹就有十余处。

    云龙山西麓峭壁下一座天然巨石,刻有“石床”二字。石高 1.75米,长3.30米,宽1.30米。上面刻有苏东坡《登云龙山》诗:

          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清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跋文有:“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九日张天骥、苏东坡、颜复、王巩始登此山”22字就是著名的东坡石床。 

    这首诗写作者已醉登山,醉眼朦胧,山上的石头就象羊群一样,老百姓见到使君(苏东坡)醉卧石床不禁拍手大笑。只有官民彼此感情的亲密无间,才能达到这种无拘无束,无尊无卑的境界。

  苏东坡尤其情钟云龙湖,曾发奇想:“如能引上游.....之水流入此湖,则此湖风光可与西湖媲美,而徐州俨若杭州。”当年苏轼是空有此愿,时隔九百年后,他的想象变成了现实。1994年,杭州西湖和徐州云龙湖结为了姊妹湖。光彩照人的云龙湖,欲与西湖试比美:西湖娇滴,云湖秀丽;西湖温和,云湖庄重;西湖浓装,云湖淡抹;西湖幽深,云湖坦荡……
     苏东坡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写道:“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王命在身,苏东坡大概会种树栽松,终老泗上彭城的。

 元丰二年初,朝廷又命苏东坡移知湖州,苏东坡依依不舍,而更加恋恋不舍的是徐州的老百姓。在苏东坡离任之日,吏民和彭城父老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围在苏东坡的马前,他们捧篮献花,洗盏呈酒,为他送行。使苏东坡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一块土地当然无法永久留住一位超级别的文豪,再融洽的朋友也终有分别的一天,但是对于徐州人来讲,能够让苏东坡都洒下相思的泪水,这就足够了。苏东坡的泪水足以让世人横生嫉妒,让徐州人世代宽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州人的老知州——话苏轼与徐州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徐州知州苏轼
苏轼筑坝建黄楼
把“苏徐州”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典故:苏东坡与红烧肉
【文学趣味·创意问答】苏东坡与东坡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