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病”类词语的认知理解

摘  要:汉语中有一类特殊表达,如“养病”“救火”“帮忙”“恢复疲劳”“打扫卫生”等。“养”“病”搭配,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助长病情加重,而实际意义却相反。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人们一般是以内心的期望为标准来理解词语的。正如“养病”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涵盖了消除疾病和养好身体两个方面,却不必说成“养身除病”,而只说“养病”。由于“病”是人们不期望的情况,即便它前面搭配了“养”,所组成的词语含义也并非是助长这类不期望的结果。这些词语的实际含义不是字面含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与人们的内心期望保持一致。

关键词:语言认知;“养病”;“救火”;“帮忙”;“恢复疲劳”;“打扫卫生”

汉语中有一类特殊词语,如“养病”“救火”“帮忙”“恢复疲劳”“打扫卫生”等,这类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高。仔细体味可以发现,它们在意义上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如果按照现代汉语习见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似乎并不合理:为什么“养”和“病”会搭配在一起,两者的常用义组合之后,字面上看似乎是“助长病情加重”,而在实际使用中所表达的意义却恰巧相反?为什么“救”“火”会搭配在一起,两者的常用义组合之后,字面上看似乎是“助长火势”,而实际意义却截然相反?“幫忙”“恢复疲劳”“打扫卫生”等词语也存在类似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不仅未能察觉其歧义,而且能做到正确理解和使用。

一、对“养病”类词语的相关探讨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一些学者已经敏锐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些学者认为这类现象属于语病。孙明伟、闻冠林指出,“'恢复疲劳’不但意义含混,简直把意义弄得相反了”[1](P18),因此应予以改正。也有人认为,这一类说法虽不合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方武指出,之所以有“打扫卫生”这样的用法,是因为还没有概括出“被打扫物”;之所以有“恢复疲劳”的说法,则是因为还没有概括出“恢复状态”。这里的“没有”,可称为“语言空符”现象[2](P141)。不过,即使尚未找到概括“被打扫物”和“恢复状态”最恰当的表达,也不一定要使用一个相反意义进行表述,因此,语言空符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却不能充分解释这类现象。

还有一些学者不仅发现了这类表达看似不合理的表象,也认识到它们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存在,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在具体的理解上,各家又有不同。有的是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认为这些词语或短语都是动宾式。吕叔湘指出:“汉语里边,一个动词后头跟上一个名词,中间的关系可以多种多样。不一定像有些书上所说的那样,非得都是像打靶一样让某一种动作射向某一种东西。”[3](P123)他认为,“恢复疲劳”可以解释为把身体和精神从疲劳中恢复过来,而“救火”是把人和资财从火里救出来。这里,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来直往,好像拐了个弯儿,类似于英语中的from或out of;而“打扫卫

生”的“打扫”和“卫生”之间体现了目的性,在英语里则可以插入for。有人虽然认为这类表达也属于动宾结构,但是在解释其语义关系时,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养病”可以理解为因患病而休养,“救火”可以理解为因失火而救助[4](P13-14)。还有人认为,这类词或短语并非都是动宾结构,应把“打扫卫生”中的“卫生”视为形容词,将“打扫卫生”分析为动补结构[5](P143)。有的是从意义入手进行分析,探寻这类表达在古汉语中的词义,从源头剖析它们的形成理据。戴娟阐述了“救”和“养”在古汉语中的用例,认为“救”的古义有“止”义,“养”的古义为“治”义,因此,

“救火”就是“止火”“灭火”,“养病”就是“治病”,这在古汉语中是完全符合逻辑的[6]。有的则在论述中兼顾到结构与意义两种角度。王云路、王健在《基于词汇史角度的汉语离合词研究》一文中,曾对“帮忙”“帮闲”进行了举例分析。作者借助汉语同步构词规律,判断它们属于动宾结构的离合词,认为“忙”指的是忙人,“闲”指的是闲人,“帮忙”的意思是帮助忙人,“帮闲”的意思是帮助闲人[7](P79)。

通常情况下,从结构和意义方面进行分析,确实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语言现象。不过,在分析上述词语时,这种方法却显得不那么奏效。我们发现,如果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的话,无论是将“打扫卫生”归为动宾结构,还是归为动补结构,似乎都说的通。“救火”既可以解释为省略了介词的动宾结构,表示把人和资财从火里救出来;也可以解释为表示原因关系的动宾结构,表示因失火而救助。两种解释似乎是殊途同归。如果从意义入手进行分析的话,“救”和“养”的词义均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救火”“养病”在古今都属于常见表达,并没有因为发生歧义而被淘汰,大众虽然对此习焉不察,却并未误解误用,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是兼顾结构与意义两个角度,将“帮忙”视为动宾结构时,除了解释为“帮助忙人”之外,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帮助做忙的事”,或者“因为别人忙而去帮助”呢?似乎也都说得通。

总之,学界对这类词语的理解颇不一致,并且多为零散式的解释,缺少对它们之间共性的清晰认知,因此,对这类词语予以深入探讨仍有必要。

二、心理认知与词语分析

为什么无论用哪种结构去分析、用哪种语义关系去理解,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拐个弯,即使拐弯的方式不尽一致,最后得出的解释又大都是相通的呢?这就需要考虑人们的心理认知和社会认知。陆俭明、沈阳指出,“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说话人说一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使得他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听话人听到一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使得他这样理解而不那样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解释语言现象就是语言的认知分析。”[8](P403)作者还指出,“事实上有很多语言现象是很难从句法结构或语义关系等形式的或规则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的,这时就不但需要甚至只能通过深入挖掘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认知基础,才可能得到比较合理准确的解释,也才可能得到比较概括抽象的规律。”[8](P409)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个案例是关于“差一点(怎么样)”和“差一点没(怎么样)”意义、用法的对比分析的:

(1)a.差一点受伤了(没受伤)=差一点没受伤(没受伤)

b.差一点摔倒了(没摔倒)=差一点没摔倒(没摔倒)

c.差一点窒息了(没窒息)=差一点没窒息(没窒息)

d.差一点输给对方(没输给对方)=差一点没输给对方(没输给对方)

(2)a.差一点考上了(没考上)≠差一点没考上(考上了)

b.差一点达标了(没达标)≠差一点没达标(达标了)

c.差一点学会了(没学会)≠差一点没学会(学会了)

d.差一点获奖了(没获奖)≠差一点没获奖(获奖了)

作者指出,“差一点(怎么样)”是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差一点没(怎么样)”则是否定形式,它既有可能表达否定意思,也有可能表达肯定意思,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第(1)组中,“差一点(怎么样)”和“差一点没(怎么样)”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在第(2)组,这两种形式所表达的意思却相反。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例(1)中的“受伤”“摔倒”等,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例(2)中的“考上”“达标”等,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由此可见,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在“差一点(怎么样)”和“差一点没(怎么样)”这两种形式下所表达的意思相同;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在这两种形式下所表达的意思则相反[8](P405)。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因为语言是为人类的交流服务的,所以除了形式结构、内容意义之外,还涉及人类的心理认知。这一案例也启发我们,不妨从心理认知角度对“养病”“救火”“帮忙”“恢复疲劳”“打扫卫生”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

三、心理认知与“养病”类词语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普遍的内心期望恰恰是理解语义表达的关键所在。从人们的认知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病”“火(灾害性)”“忙”“疲劳”等,均是人们内心所不企望的事物或状态,是大家希望避免或消除的;而“卫生”则是人们所企望的状态,是大家希望获得或达到的。

(一)打扫卫生、恢复疲劳

“打扫卫生”和“恢复疲劳”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所出现的短语形式。

“打扫”是扫除、清理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打扫”在较早出现时,往往与“洁净”“干净”搭配,从而形成动补结构的用法。例如:

(1)况寝室须要幽静明亮,打扫洁净。(旧题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一)

(2)今日个天晴日朗,烧的铁锅儿热,必然有人来饮酒,打扫的酒楼干净也招过客,招过客。(元代马致远《踏雪寻梅》第一折)

之后,逐渐出现了“打扫”和场所、地点名词的搭配。例如:

(3)下次小的每,打扫书房,着孩儿安下,温习经史,不要误了茶饭。(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楔子)

(4)胡三公子约定三五日再请到家写立合同,央马二先生居间,然后打扫家里花园,以为丹室。(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5)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可见,“打扫”一词的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从其自身语义来看,“打扫”是使被打扫区域垃圾或灰尘减少的动作行为。从抽象意义来看,这个动作会造成“消减性”的结果。“卫生”作为“打扫”的目的或结果,是干净清洁的,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自然不会是被清除掉的部分。而被消减掉的部分即“被打扫物”有可能是垃圾、杂物等,则不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由于它们并未在语言事实中出现,为语言空符,因此,这里用“x”来指代,相当于“清理x(如垃圾)”而得到“卫生”这个结果。即使用“打扫”和场所、地点名词搭配,如“打扫书房”“打扫办公室”等,实际上也是指的“清理书房或办公室的垃圾、杂物”。这些都是与大众的心理预期相符合的。

“恢复”在古汉语中多用来表示重新获得国土、权力等。例如:

(6)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东汉班固《东都赋》)

(7)苟不能恢复内陆,申画边疆,便议班旋,真同戏剧。(《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8)宋我世雠,比年非无恢复旧疆、洗雪前耻之志。(《金史·胥鼎传》)

(9)也不要锦衣绣袄军十万,我手里要恢复你大唐江山。(元代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

(10)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11)河北诸郡,宜令诸郡选才干,众所推服,能纠民迁徙者,愿之河南或晋安、河中及诸险隘,量给之食,授以旷土,尽力耕稼,置侨治之官,抚循教战,渐图恢复。(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

在现代汉语中,“恢復”逐渐由“重新获得”这一含义而引申出变为原样和身体复原的意思。两者在抽象意义上基本一致,都暗含一种“增长性”的趋势。因此,“恢复”这个动作可以用“+”来表示,“恢复国土”自然能够表示为“+国土”;而“疲劳”则是人们所不企望的状态,属于人们想要排除的部分。也就是说,“恢复疲劳”最终指向“消除疲劳”或者“恢复精力”这一结果,而这一结果实际上是与人们的心理期望相符的。

(二)帮忙

在“帮忙”这个词语中,“帮”的意义古今一致,都是指辅助、帮助的意思,它是以减少对方负担为目的、自愿付出劳力予以协助解决问题的行为。例如:

(12)宝玉每日便在惜春那边帮忙。(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13)只要你不嫌地位小,这件事我总可以帮忙。(曹禺《日出》第二幕)

(14)玉梅要他帮忙搬桌子板凳,他便进来帮着搬。(赵树理《三里湾·放假》)

就“帮忙”一词而言,似乎不太容易分析它的结构和“忙”的意义。这里不妨参照一下早于它出现的“帮闲”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帮闲”的解释是:“❶动(文人)受有钱有势的人豢养,给他们装点门面,为他们效劳:~凑趣。❷名帮闲的文人。”[9](P39)例如:

(15)你两个帮闲的贼子,好生无礼!我不救哥哥教谁救?(元代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

(16)(高俅)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17)[净向丑介]……我两个一边唱曲,陈、吴二位相公一边劝酒,让他名士、美人,另做一个风流佳会何如?[丑]使得,这是我们帮闲本等也。(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

(18)政府帮闲们的大作,既然无人要看,他们便只好压迫别人,使别人也一样的奄奄无气。(鲁迅《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

例(15)、例(16)中的“帮闲”,是释义❶的意思;例(17)、例(18)中的“帮闲”,是释义❷的意思。其中,释义❷是释义❶的引申义。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大学第二院讲》中对“帮忙”“帮闲”所做的分析:

因为饭吃得饱饱的,茶喝得饱饱的,闲起来也实在是苦极的事,那时候又没有跳舞场: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份人家必有帮闲的东西存在的。那些会念书会下棋会画画的人,陪主人念念书,下下棋,画几笔画,这叫做帮闲,也就是篾片!……大凡要亡国的时候,皇帝无事,臣子谈谈女人,谈谈酒,像六朝的南朝,开国的时候,这些人便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主人一到第二代就不忙了,于是臣子就帮闲。所以帮闲文学实在就是帮忙文学。[10](P404-405)

在这篇演讲的语境中,“帮忙”是帮助主人做“经世致用”的正事,是因为主人忙而去帮,帮人从过度的“忙”中解脱出来。因此,这里的“帮忙文学”是指帮主人/皇上做正事的文学。“帮闲”是帮助主人做娱乐逗趣的闲事,是因为主人闲而去帮,帮人从过度的“闲”中解脱出来。因此,这里的“帮闲文学”是指帮主人/皇上做消遣的文学。如果认为有忙事的人是忙人,有闲事的人是闲人,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样就会将事情的界限划分得过于绝对,我们知道,忙人或许也有闲的时候,闲人或许也有忙的时候。同时,如果认为宾语只能是人的话,那么“帮倒忙”(指因帮忙不得法,反而给人添麻烦)这一说法也不容易解释得通。

在现代汉语中,“帮闲”也可以指依靠双手为他人提供帮、代、办等服务的劳动者;同时,在一些网络小说和论坛上,亦有“帮个闲”“帮个闲忙”的用法,类似于帮个小忙的意思。不过,以上用法,我们并未找到确切可靠的文献例证。

需要指出的是,有两个方言词语“捞忙”和“帮喜”,可以为“帮忙”“帮闲”提供比照参考。在山东、东北地区,“捞忙”这一说法曾十分流行。在举行婚丧大事、修建房屋时,大家会伸出援手,互相帮助,如采购物质、准备宴席、接待客人、帮助送葬等,当地人叫作“捞忙”,类似于搭把手、分担帮助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个专门表示为准备婚事而帮忙的词语,称为“帮喜”。例如:

(19)“那天,我和我哥还有秀妈上郭秉聪租的那个院子去帮喜儿……”宝凤瞥了瞥郭秉聪,随即一股脑把她当时看到的场景都给说了出来——宝凤知道严振声并没把她捧在心上,可她也没有收回这憨痴的目光,只是轻轻地喃喃道:“谁不想嫁个好人呢……”(刘雁著,苏启文改编《芝麻胡同》第八章)

将“帮忙”“帮闲”“捞忙”“帮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帮忙”“捞忙”都可以解释为“帮助做忙事”,或“因为别人忙而帮”;“帮闲”可以解释为“帮助做闲事”,或“帮助做小事”;“帮喜”则是指“帮助办喜事”,也可以说是“因为别人办喜事而帮”。

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看,“帮忙”类似于“恢复疲劳”,“帮”在抽象意义上暗含一种“增长性”的趋势。因此,“帮”这个动作可以表示为“+”,“帮助”则能够用“+助”来表示。而“忙”则是人们所不企望的状态,属于人们想要排除的部分。换言之,“帮忙”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帮助人”和“消解忙”,都是与人们的心理预期相一致的。

(三)救火、养病

“救火”“养病”比上述用例要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它们均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

《说文解字·攴部》:“救,止也。”[11](P63)按照“救”的本义,“救火”就是止火、灭火的意思,无论是从结构来说,还是从意义来说,都是符合语言的内在逻辑表达的。例如:

(20)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礼记·曾子问》)

(21)陈不救火。(《左传·昭公十八年》)

之后,“救”又引申出“援助”义,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其常用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救”通常表示“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救”的古今意义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并未影响到大众对“救火”的使用。我们认为,应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当“救”作为“止”义理解时,“救”含有“消减”义,“救火”可表示为“-火”,就是“滅掉火”的意思;而当“救”作为“援助义”时,“救”则含有“增长”义,这时救助的是火灾环境中的人或物。总之,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都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

《说文解字·食部》:“养,供养也。”[11](P102)总的来看,“养”的古今含义基本不变。不过,也出现了将“养”训释为“治”的情况。《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赵岐注:“养,治也。”[12](P403)《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养犹治也。”[13](P154)赵岐、郑玄的训释很容易使人误以为古汉语中的“养”具有治的意思,实则不然。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养犹治也’者,此引申之义,养身即所以治病,是养与治义相成也。”[14](P323)孙氏指出“治”并非“养”的本有之义,而属于训诂学家的随文释义。

需要指出的是,“养病”的含义却有古今差异。例如:

(22)崔骃以不乐损年,吳质以长愁养病。(北周庾信《小园赋》)

例(22)中的“养病”指的是生出疾病。而现代汉语中的“养病”指的是因患病而休养。“生出疾病”义的“养病”可以表示为“+病”,“休养”义的“养病”实际上说的是调养患病后的身体,即除去疾病,这包含了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规律:人们在理解词语时,一般倾向于得到意义值为正的最终结果。因此,“生出疾病”义的“养病”被“休养”义的“养病”所取代,这也是“止火”义的“救火”和“援助”义的救火都会被大众采纳的主要原因。我们也注意到,虽然有表“止火”义的“灭火”“熄火”等词,“救火”却并未消亡。它表面的不合理性或许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可以说,在“救火”这一场景中,“救”和“火”只是作为一种提示词而出现,而体现

出“灭火”和“救人救物”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顺带提及一下,《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中的“救人救彻,救火救灭”,也是同样的表达。

一般而言,人们的普遍期望是消除坏的,助长好的,但是在具体语境中,不一定会将这种“一体两面”完全表现在字面。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养病”的含义涵盖了“消除疾病”和“养好身体”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理解角度,却并不一定非要说成“养身除病”,表述为“养病”显然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由于“病”在通常情况下是人们所不期望发生的,因此,即使它前面搭配“养”这个具有助长含义的词,由此组成的词语含义也绝不是助长这类不期望结果的产生。这类词语/短语尽管字面义看似矛盾,人们在日常运用中却并未发生误解误用,可见,它们的实际含义并不是字面含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与人们的内心期望保持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孙明伟,闻冠林.说文侃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周有光.语文闲谈(精选本)[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3]吕叔湘.语文杂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4]邱天.谈“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的约定俗成——以“养病”一词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6).

[5]杨一兵,杨振铎.“打扫卫生”与“恢复疲劳”[A].杨一兵,杨振铎.两心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

[6]戴娟.“救火”“养病”释疑[J].中文自学指导,1994,(4).

[7]王云路,王健.基于词汇史角度的汉语离合词研究[A].华学诚主编.文献语言学(第十辑)[C].北京:中华书局,2020.

[8]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出版社北京大学,200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0]鲁迅.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大学第二院讲[A].鲁迅全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A].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C].北京:出版社北京大学,1999.

[1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Words of “Yǎngbìng(养病)”

Liu Xiao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pecial expressions in Chinese, such as “yǎngbìng(养病)” “jiùhuǒ(救火)” “bāngmáng(帮忙)” “huīfùpíláo(恢复疲劳)” “dǎsǎowèishēng(打扫卫生)” and so on. The combination of “yǎng(养)” and “bìng(病)” literally seems to contribute to the aggravation of the disease, but the actual meaning is the oppo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people tend to understand words according to their inner expectations. Just as the meaning of “yǎngbìng(养病)” in modern Chinese covers the two aspects of eliminating diseases and maintaining good health, it does not have to be said to “yǎngshēnchúbìng(养身除病)”, but only “yǎngbìng(养病)”. Since “bìng(病)” is an undesirable situation, even if it is preceded by “yǎng(养)”,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not to contribute to such undesirable results.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se words is not a simple addition of literal meaning, but often consistent with people’s inner expectations.

Key words:language cognition;“yǎngbìng(养病)”;“jiùhuǒ(救火)”;“bāngmáng(帮忙)”;“huīfùpíláo(恢复疲劳)”;“dǎsǎowèishēng(打扫卫生)”

作者简介:刘潇,女,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汉语考试指出下列词语的结构类型
色情[汉语词语]
内讧 [nèi hòng]
《现代汉语》短语的功能分类
廿三祭灶,廿四掸尘。从“掸尘”被叫做“打扫卫生”说开去
每流毓叫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