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聪明人应该正确认识“偏见”,善良人应该客观利用“偏见”
每日心理,赋能心灵

没人会愿意承认自己喜欢以偏概全,但现实是,你我在生活中都难免如此。

有时候是能力歧视、有时候是人品、年龄、甚至性别上的偏见与歧视,只是因为你喜欢以偏概全的给他人贴标签。

由于某一丁点的属性表现,你便急于给他人贴上某种属性的类别标签。

比如你工作中有一位同事张三非常小气、抠门,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他是一个自私的人,这么自私的人肯定也不孝顺,你看,你马上得出结论。

他是一个小气抠门的人,所以结论是“他大概是一个不孝顺的人”,这就是典型的偏见型思维。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偏见”以及如何利用好“偏见”呢?

这些偏见的根源是什么呢?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局部上对的事情,整体上不一定对;微观上对的事情,宏观上不一定对。这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

以同事张三的案例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你觉得张三小气抠门的人,由此你推断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不孝顺的人。

从局部角度上看,他确实是个小气的人。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你不能对其有整体的了解,所以妄下定论。

事实是张三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平常省吃俭用、节俭朴实就是为了补贴家用,所以生活中才会显得比较小气,原由是他不喜欢抛头甩面,不喜欢甩面子。

然而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这样的偏见,只是因为我们对某个人一件局部的事情便去着急判断这个人整体的属性。

分解谬误(Fallacy of Division)

分解谬误:如果整体或集合具有某种性质,则它的每一部分或元素也具有此种性质。

例如,“美国是富裕的,所以每一位美国公民也是富裕的。” 它未能认识到在整体和部分之间不存在这种转换关系。

偏见的根本源也是“分解谬误”,也就是把整体的属性直接分解到个体身上。

这是一种轻浮的行为,但有时候一些偏见可能不是出于恶意,他们甚至出于”善意”。

比方说,前些年很流行考公务员,所以作为家长和亲戚逢年过节碰到自家即将毕业的晚辈,便指点他们去考公务员,如果你进行反驳,那么他会觉得你是愚昧的。

再比如,有人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安安份份找一份工作,或者相夫教子,对于想创业和入职场女生来说,他们觉得这是不符合女孩子形象的。

女孩子就应该柔弱如水,找一份娇柔的工作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做“女汉子”,他们把努力工作和创业跟女汉子居然画等号。

这是典型的且肤浅的偏见,然而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偏见与建议可能是出于“善意”。

【偏见是愚昧和无知的整体表现】

与其说偏见会产生伤害,不如说偏见其实就是愚昧和无知的整体表现。

把小气=自私=不孝顺

把当公务员=聪明人的选择

把努力奋斗的女性=女汉子 ......

一个社会,就是因为充满不同工作职能,不同的社会能力者的输出,百花齐放才得以推动社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如果当公务员就是聪明人的选择,虽然这个决定可能从局部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从整体的角度上看就并不一定正确了。

当公务员就是聪明的,不当公务员就是愚蠢的,那么这个社会人人都去选择当公务员,这个社会不就只有公务员的职业了,没有其他社会成员了,彼此见面都是公务员人。

比如,现在互联网创业成为热潮,做互联网的人群有着天然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很fashion(时尚)。

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前沿者,看不起其他行业的人。

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人都去从事互联网,大家都坐在办公室研究电脑就好了,这个世界变成人人都成为互联网从业者。

这个社会还怎么运作呢?不需要制造业了?不需要衣食了?不需要娱乐了?

所以当一个互联网人具备优越感且看不起其他行业者时,这就是典型地且愚蠢的偏见。

其次,这样的偏见并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主观意愿,有些人的性格和兴趣就是当公务员,因为他们喜欢朝九晚五的稳定。

而有的人性格和意愿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他们有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憧憬。

而偏见型思维的人恰恰没有顾及和尊重到作用一个个体应当有的人权和意愿

与其说偏见的本质是“恶”,倒不如说偏见的本质是“懒”

什么意思呢?因为用“类别”去判断“个体”,不管对方是什么、对方说什么,先贴个标签再说,这样的做法虽然不够准确,但是效率更高。

因此偏见者喜欢这样高效率的判断来证明自己的愚见,这是偏见者应对复杂世界的必需品。

偏见的本质是“懒”

假设你是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老板,你被一个运营部的年轻人拦住,并且兴致勃勃的告诉你:“我有一个新的方案,可以依托现在的产品以及用户为基础衍生一个新的产品,经过我的研究这个方案可以带来更多新用户的转化以及盈利,并且周期短,希望你采纳。”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哇,这个方案太好了,我们应该提前启动?”

“这个人是哪个部门的愣头青,靠谱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是后者的反应,并且你可能还会联想:“同行都是傻瓜?那么多大佬都精着呢,他们为什么不做? 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这家伙是不是故意跟我套关系?”

而且,就算你耐心的听完这个方案,确实一时半会也挑不出毛病,那么你接下了会计算:要么选择相信这个每个月只拿着万八千的年轻人居然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发现了整个行业所有聪明人没有发现的机会。

要么选择相信对面这个年轻人只是一时兴起或是脑子进水,你会选择哪个?

选择前相信,意味着公司要投入资源去启动和实现这个项目,而且还可能不一定成功,会带来亏损。

选择不相信,可能有非常微小的可能错过未来的马云,之后后悔莫及。

关键不是你选择哪一个,而是你做事的逻辑是怎样的。

遇到这种没什么资质的人号称有好的突破性想法,在缺乏进一步的证明情况下。

你是第一时间静心坐下来研究这个提案,如果找不出问题就全力支持?

还是会第一时间想不到问题,就觉得这个人不靠谱,直接无视这个方案并扔进垃圾桶?

对于大多数事物繁忙的管理者来说,答案当然是后者。

因为前一个做法,就算你心血来潮试试,但也未必是你日常做事的习惯,要不然这公司什么都不用干了,每日关注这些人微言轻人的想法。

但是你想,这种因为人微言轻,就忽略其可能的创见,是不是也是一种偏见与歧视呢?

当然是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歧视,把年轻人的观点和业内顶尖高手专家的观点等量齐观,随便听到一个人的建议与方案就像乔布斯给你建议一样激动,有没有可能?

当然没有。

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为了效率,我们不得不牺牲一部分的正确性,这是一个残酷的真相

马云创业纪录性质电影《造梦者》就是典型的案例

1994年马云机缘巧合在美国西雅图接触到了互联网。

1995年3月,马云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一万多,凑足了2万元创办“中国黄页”

1995年5月,中国黄页正式上线,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

马云等一批人作为先知先觉,看到了即将到来互联网前景和世界,到处宣传互联网。

在跟外界宣传互联网的时候,有多少人选择了相信呢?

多数人把他当“骗子”,觉得怎么可能会有那么一个“虚拟世界”呢,甚至有人形容马云“满嘴跑火车”。

那这算不算是一种歧视与偏见呢?

2000年,为了提高阿里巴巴知名度,马云接受了英国BBC电视台的采访邀约。

BBC的主持人却看不起马云嘲讽道:“你是百万富翁吗?你的公司现在赚钱了吗”(当时阿里巴巴还未开始盈利)

主持人:“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觉得奇怪了吧,你不赚钱,但是你口号却震天响,最后一分都没有赚到,这不是笑话吗?”

这算歧视与偏见吗?当然是。

所有的偏见与歧视都是来自微观与局部的判断,以成败论英雄,以物质论成败。

所有的偏见者都是思维上的“懒虫”,他们需要一个高效率的方式来判断当下,以证明他们是对的。

而然,从今天阿里巴巴的现状来看,马云的眼光是真知灼见、高瞻远瞩的。

细想起来,马云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应对偏见的三个原则。

应对偏见的三个原则

保留对他人的反偏见

马云在遭遇这些所谓精英分子嘲讽怀疑时,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目浅和无知作为进行反驳的筹码,而是将更多精力花在了实际行动上。

当你要提出一个跟市场上成功人士不同的观点时,你就必须需要更多的论证来证明。

与其把时间花在和他们反驳与反偏见上,而更应该做的是保留对他人的偏见。

将更多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才是佐证自己观点的最好方式与行为。

用实际行动回应偏见

当别人对自己有偏见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愤怒,而是认真想一下其中的原因,并且用最扎实的工作来回应这种偏见。

马云刚创业宣传互联网时,人微言轻,并未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与信任。

但是他却坚持自己所相信的预见,并持之以恒的去用实际行动证明。

当自己人微言轻、没有资质时,很容易受人讥笑。

此时你应该更严谨、更全面的检讨自己的观点,最终以铁的事实让所有质疑者闭嘴。

当然不是说你受到歧视时不能回击、不能投诉,但是归根结底,最强有力的回应是提升自己,否则一切回击都只是逞口舌之快。

职场上受到歧视的群体,往往会有一种代偿效应,会愈发努力的工作。

而他们的奋斗,会最终扭转整个社会的观感,这是一种温和、渐进、值得尊重的做法

利用偏见

在互联网市场饱和之前,正是因为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利用免费模式,这一度受到来自竞争对手eBay的嘲讽与讥笑,他们认为免费模式是不可取的。

正是对竞争对手这一偏见的利用,“淘宝”异军突起,成长为当时中国电商界一枝独秀,长期占领大份额电商市场。

一部分人的偏见,正是另一部分人的机会,当有人因为偏见而偷懒放弃主动思考时,积极思考的人就能获得优势。

我们要客观的看待偏见,想要破除偏见,首先应该先承认它在效率上的某些考虑。

然后再指出它为了所谓的这个偏见到底牺牲了什么。

事实上偏见之所以这么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有效率,它能快速做出判断。

而往往这些判断是糟糕的,是不靠谱的。

当偏见开始群体固化,就会慢慢变成一种大众的普遍认知,又很容易造成不公平性。

比如竞争、和升职时就会遇到天花板,一个组织内部因为这种偏见而遭遇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偏见中是没有幸运者的,因为鄙视链是复杂而且相互的,当你在歧视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同样用一样的理由在歧视你,不要做思维上面的懒虫,积极的思考,用公平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吧。

PS:偏见多来自懒惰。当我们对别人有偏见时,就会主动忽视很多有用的信息;而当别人对我们有偏见时,行动是最好的回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云再次“预言”:未来农村有3大“金饽饽”,聪明人早已下手!
博鳌论坛点赞马云 世界需要“eWTP”
95页PPT告诉你马云眼中的“互联网+”
马云40页PPT告诉你真正的'互联网 '
互联网企业大佬们最想删除的照片,马云太辣眼睛了
​马云谈创业,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什么行业最有前途?|富日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