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的体温(水月北湖)

  因为生活的改变,远离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她的名字就叫故乡。这个名字既古老,又醇香。春去冬来,日晒雨淋,却不曾风化,总是让人很熟悉,便难以忘记,因为她的体温一直恒定在摄氏三十七度。

  

  祖坟

  

  故乡;曾是一片荒原

  

  据《家谱》记载:一副密法派小臣真铨抄写经部一本万古流传。书上只有一个大概,起于南宋,但具体是哪个年代,因为生活的逼迫,还是战争所至等什么原因移居这里,没有祥细的记载。

  

  入土为安,千年芳草!

  

  那些杂草树丛,总在季节流换的催生中,不断爬上坟头,一度湮没,更深野地荒魂。

  

  自从懂事以来,我就记得每年正月十五这天,父亲总要带我去上坟,便一一指着坟头告诉说:这是哪个,哪是哪个有时还要讲起一代一代所传下来有关他们的为人处事,在当地的名声,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目的是提醒我每年不要白来一趟,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坟头与故事,佑启后人。

  

  我看到父亲每到一处,首先想到的不是烧钱化纸,而是看坟头有没有人破坏,或者说牛羊的践踏,然后仔细除去坟上的杂草丛生,甚至感觉哪个石头累得不好,或因变迁,或因风化的缘故,就顺便校正一下,再挂上亲纸,便恭恭敬敬地鞠躬三次,最后才点起香烛,化上纸钱。

  

  这样以来,一年一度的虔诚与信仰就化为了岁末的安慰,而且暗暗地告诉他们愿在地下安息,今年有礼了,明年再来吧!

  

  远去故乡的土地,远去故乡的生活,远去故乡的父母,远去但并没有因为这些远去,就割断那些一代代的血脉相通,因为那些熟悉的名字,因为那些不曾改变的地名,因为那一年一度的荒草茂长,特别是岁末的到来,我常想起他们安息的地方,那是一家人的血脉,那是先辈的祖坟。

  

  老房子

  

  在曾祖父那一代,家业比较兴旺,除了拥有较多的田庄与山林以外,还修了一栋好房子,是四合院,全是装修好的,而且还刷了土柒,外面一片红色,喜气洋洋,在那个朝代,在当地是显得有些独一无二。

  

  兴旺百年,衰落一时,自从祖父去世以后,气运不佳,年景下落,卖田卖土,朝不保夕,走向贫穷,曾祖父去世不久,四合院房子的左边遭了一场大火洗劫断壁残垣,瓦砾灰烬,火碳纤纤,后来经过一再修补,总算留下半截烂房子,一家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

  

  父亲成家立业,住进了曾祖父原来修的另一栋房子里,与大伯父一屋两头座,老房子里就剩下祖母与幺叔后来,祖母去世以后,就是幺叔一个人住在那里。

  

  七年以后,父亲们三弟兄重新分家,母亲考虑我们人口较多的特殊原因,就与幺叔兑换房子,以便想将就地势,再补修烂房子的另外一半,争取圆满,好有一个退身之处,于是我们又搬到老房子里去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响了大地,农业复苏,粮食连续几年增长,勤劳终就越过了贫困的坎子,年父亲与母亲商量,因为房子的破烂程度很大,打消原来补修求全的办法,立定主意,推倒重来,本着该换的木料,就以新换旧;还能够用的,就以旧新用,这样既达到了节约材料,又缩短修建工期的目的,没过多久,一栋看起新新旧旧的新房子就原地盖起来了。

  

  十年以后,我们五姊妹都陆续成家立业,在时代奋进的号角中,随着改革的宽广道路,前前后后,老三、老四和我都放去了一亩三分地耕种,到县城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老家只有老大和父母还在那里,继续守着土地与老房子。

  

  年春节,我回家过年,除夕之夜,趁大家相聚的机会,顺便提了一下弟兄之间分房子的事情,面对这样的问题,父亲许久没有说话,虽然脸上没有明显的不高兴,但内心却是不同意,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母亲看到父亲不说话,就开始埋怨他没有主见,为什么不趁大家集中,或者说自己健在的时候,将这老房子分下去?

  

  后来,等到大家发言结束,父亲才说:如果大家要回来住,这房子可以分,也应该分下去;如果分了仍然不回来住,分这房子就没有什么意思,我想,如果将来有谁读不得书,就让他在这里做这些土地,坐这老房子

  

  听了父亲的话,我心里全明白了

  

  家之天下,和为可贵。在有生之年里,他不愿看到自己亲手盖起来的房子,眼下就变得四分五裂,甚至因为分家致使弟兄不和,各成一条心他想像大家末成家之前一样,仍然以他为中心,将我们统一在一起,始终保持一个完整而和睦的大家。

  

  千里他乡,守土有责。父亲一生是一个庄稼人,十分热爱土地,因为土地是根本,是生活的来源,绝对不能丢弃,面对祖先的遗留,要更加珍惜,不要让土地荒芜虚度,有种无收,或者一季茅草。

  

  纵有天高,不忘故土。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哪怕日行万里,走进儒家大堂,或许成为世道高人,也不要忘记曾经养育的水土之恩,父母的驮背之情,还有那些安息在地下的祖坟,最好不要让他们有一种横风秋草,野度荒凉的感觉。

  

  父亲!我已经领会了你的心情,从今以后,不再提及分房子的事情了,永远保持老房子的完好,就像从前的家一样,依然还是一个和睦统一的整体,便常回家正如陈红唱的《常回家看看》,看看你们是否平安,看看老房子需不需要补修,看看那些祖坟上的青丛杂草到底有多少

  

  父亲的犁铧

  

  因为祖父过世得很早,那时父亲才三岁多,曾祖父年事已高,无能照管,没过几年也相继去世了,从此家业衰微,日子渐向艰难自从祖父去世以后,祖母一生清心,没有再嫁,虽然势单力薄,但不失志气,依然擎起内心的坚强,拖着三个儿子,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因为这样父亲没得读书,岁开始学习铧土,过早就成为祖母在田间地头的帮手。

  

  土改时期,工作队进村,父亲随队察田评产,算是一个积极分子,工作队很看重他,准备叫他随队行走,到另外的村子去帮助土改,可惜不识文化,能动口却不能动手,最大的问题是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起,这个时候父亲虽然不算正出龄的小伙子,但常是与犁铧为伴,精心地翻阅着那些岁月的板结。

  

  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第二次土地延包到早已越过古稀年月的今天,父亲一直匍匐在土地上,几十年春秋过去,却还是没有退休。其实,他早就可以轻松下来,好好地舒一口气了,但他却总是说闲不下来,依然还在与土地为友,舍不得放下犁铧,一架接一架,深翻着他一生的苍凉,如是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那么父亲就更爱犁铧。

  

  父亲不但会使用犁铧,而且还会修理犁铧,一年一度的秋收结束,到了冬天,父亲总要对所有的农具作一次全面的修理,但首要一项就是修理犁铧,他认为犁铧是春耕生产的大农具之一,是一切农具之首,理应随时重视,保证质量,才不至于错过和影响春耕生产的季节。

  

  不知父亲是什么时候自学的手艺,对于犁铧的修理,却是十分讲究,平时无事,或者说下雨天做不得什么活路,他就要上山去寻找犁冤、犁柱子、犁脚板等等,总是想法事先备好,以作后用,不像有些人那样平时不烧香,及时报福脚急用急修,或者说及时修来不中用。

  

  修理犁铧时,他一般是根据自家耕牛的负担量,来确定犁铧的耕作深度,而且恰如其分,水田与旱地又各有不同,特别是用于水田的犁铧,对于木料的选用,铧口的购卖,犁脚板的长短与宽窄,乃至整个结构方式,都非常讲究,而且做工很精细,这样修出来的犁铧很好用,犁起田来也很顺手,更大的好处是既能保证耕作的深度,又不至于将老底子挖起来,影响水田一季的保水性能。

  

  几十年耕作经验,父亲能说出很多犁田的道理出来,哪些田需要平铧,哪些田需要斜铧,哪些田又需要半斜半平,烂泥田、一般田、干田、麦田、油菜田、空田等需要几犁几铧,才熟化适度,才有利于庄稼的生长,他都说得非常清楚,真不愧是一个土地的踏实人。

  

  与土地为乐,与土地为伴,炼就了父亲一生的憨厚与勤劳,渗入土地的每一滴汗水,都长出了青禾苗秀,麦穗稻香直到今天,父亲虽然步入高龄,但依然没有丢下他的犁铧,就因为他的勤劳,因为他的耕种,因为他的犁铧,我们已经分成几家人的土地,仍然没有撂荒的现象。

  

  母亲的饭菜

  

  母亲度过难关,吃过不少亏,知道生活的艰难,平时很注重节约,不准任何人挑食,以及剩菜剩饭,更不准浪费一粒粮食,她常说:农民得颗粮食很不容易,在太阳天里,常是眼睛就晒起绿花花了,不要说十颗汗水,就是百颗汗水、千颗汗水都不得一颗粮食

  

  集体吃大锅饭的时候,因为出工不出力,或者广种薄收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年秋收,除去上交的公粮以外,生产队上所剩无几,自然每年分到农户的粮食也不多所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常是青黄不接,东拉西借,度日如年般地过去。

  

  我们家有对、小磨和大磨,每年得到的粮食都是被它们吃完的,很少经过打米机和磨面机,为此我童年的成长,是在家人的生活紧凑中,伴随着对磨的嘎呀声度过来的。日常生活里,冬天不是红苕,就是洋芋,夏季更有麦灰荒,秋天还要吃青黄,供人活命的稀饭、炒麦面、红苕渣豆腐、包谷豆腐、红苕巴、红籽巴等都是吃腻味了的,包括每年那五分地里收获的老南瓜。

  

  至于生产队上分下来的稻谷,除了平时用于接待客人以外,就要留放到春天去,因为母亲常说:春季活路很多,长天白日,劳累重重,主粮食跟在播种的季节,要值得住熬一些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为了春天的生产,为了秋天的收获,让大家在农闲时候吃粗糙一点,农忙时候吃细腻一点,不得不是细水长流的管家决策。

  

  古话说:水充半日饥,菜当三分粮。母亲除了队上的劳动以外,早晚更是勤劳在半亩自留地里,冬去春来,一年不闲空,开厢播种,茬行错窝,接二连三,菜中有菜,四季分明;白菜萝卜,冬瓜茄子,葱蒜辣椒,甚为丰盈;一日两餐,餐餐有余,多吃一些也无害处,因为她所种的蔬菜全是用农家肥,从来不施用化肥与农药,纯粹是无公害的绿色蔬菜。

  

  没有油吃,是母亲安排生活的难题,因为菜里无油就吃得很多,自然节约不到粮食尽管没有多余的粮食,生活一度艰难,但无论大小,拖钱借米,母亲每年都要喂一个猪,到年终杀了,也好有点油吃。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喂的猪很小很瘦,有时外公还要避人耳目,半夜三更偷杀,乃至克扣国家购物留物的政策,方才多有一点。有时候即使杀了过年猪,所得的油量也不多,尽管母亲一再节约,做到细水长流,但都管不到一年,常要差三四个月。没有油吃的日子里,她常用米汤或白水煮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煮盐下,如果锅上生锈了,实在易不过,又才去油罐里刮一下所以,一个空油罐,常要管十天半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家的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虽然不再像从前那样,菜里飘不上油,但母亲终就养成了细水长流的习惯,还是很节约,坚持不着重油,一般都是清清淡淡,那炒菜里更是没有什么香料,但炒出来的菜,却常有清甜酸涩的本味,吃起来十分爽口,这也是她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

  

  儿大分家,树大发桠。另立成家,远离母亲的生活,那是必然的事情我结婚以后,妻子的习惯与母亲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生活另类。平时总是喜欢油重一点为好,而我呢,又吃不来她所做的菜,有时要求她少放一点油,可是她说:菜里油放少了,感觉不好吃,吃起来活枝活杆的为此,我只有尽力去适应她的生活,可是多年来经过一再的努力,总是难以改变母亲移植在我身上的习惯。

  

  每当想起母亲的饭菜,就想起她的勤劳,就想起她的节约,就想起她的淡油青炒,仿佛在自己的身边,还萦绕着一股清香味,这个时候,我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一切是那么地熟悉,一切是那么地亲切,一切是那么地甜美!

  

  有些习惯已经形成,终生无法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地|| 以最纯朴的胸怀,托举着世界的五彩斑斓【阳光诗品同题诗第892期】
犁铧
今天,我不读书
英国敞田制:最艰苦的是农民,为何庄园领主可以“坐地收租”?
我从春天走过(外一章)
北方专栏 | 李巧玲:童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