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解

笔者注这是我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篇读书笔记,是我学习产业组织学的一个阶段总结。机缘巧合,2012年2月,蒙老师、前辈们的提携,我有幸与项目组一起分别实地考察了德庆贡柑产业与阳西产业转移园区,深入接触了产业内的企业家、主管政府官员,见识了独特的中国式的产业推进路径,其中的制度安排、参与各方的博弈与互动比我想象的更好,也比我想象的更糟,总的表现为行政力量对于产业的巨大的左右力。

    从现实出发,相较于以维护有效竞争为目标的西方产业规制观点,我认为日本通产省式的产业政策更适合中国。在中国,由于制度环境、区域差异等历史现实原因,地方政府(尤其是后发展地区政府)对地方产业发展极为重视(在某些地方一个产业园一年的产值可以超过引进前全县的GDP总量,地方政府怎么会不重视?),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当地税收、官员政绩密切的绑在一起,短期内这种现实是不会改变的。在这种现实下,最应该做的也可以做的事情是提升主管官员的产业管理水平。正如我在正文中提到,在现在流行的产业组织学课程中,大部分地关于企业的内容,关于规制者的讨论篇幅较小,尤其对于如何在一个区域内将一个产业从小做大,几乎没有对应的讨论。在区域与产业发展方面,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做了讨论,但是部头太大,不易于传播和流行。因此,有必要根据中国的现实,从产业规制者的角度,根据产业组织学的基本原理,围绕区域如何选择产业、如何发展产业、如何管理产业等方面,形成一个关于地方产业发展管理的知识体系和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专门针对中国的产业管理者群体的《产业发展管理学》。通过现有的官员学习体系,进行传播,以此来提升中国地方政府的产业管理水平。                                                                                        ---Gavin 2012-2-25




1 几个基本概念

产业组织学(The Theory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简称IO)是一门研究产业的组织形态,即企业、市场、产业三者的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的交叉经济学科。产业组织理论关心市场和产业的运行,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及策略互动,包括定价、产品差异化、广告、研发、垂直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

产业组织理论的定义中,涉及了企业、产业、市场三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内涵是什么?

 

市场

Cournot1971)认为经济市场是生产厂商和消费者从事有关产品交易的场所和空间,市场的核心功能是交换(Exchange),市场的两个核心要素是产品与地理区域要素。产品要素界定了哪些产品属于同一个市场,进而将市场划分为各种产品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区域要素则界定了一个市场的地理区域范围,进而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市场。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市场边界(Boundary of Market)界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替代性产品法,一种是产品价格相关性法。实际上,界定市场边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根据经营者和研究者的经验判断得到。

 

企业

根据Coase1937)的观点,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当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或代理成本等于企业进行外部交易成本时,企业便达到了他的最佳规模。

企业的适度规模,确定了企业边界(Boundary of Firm)。企业边界分为纵向边界(Vertical Boundary)和横向边界(Horizontal Boundary)。纵向边界是指某一种活动接近或者远离最终使用者,企业纵向一体化就是拓展自身的纵向边界。横向边界,则主要指企业的规模和多元化程度。

 

产业

产业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既可以泛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如工业、农业、服务业,也可以指更具体的行业部门,如食品业、钢铁业、汽车业等。在欧美的主流经济学者看来,“产业”与“市场”是同义词,是指一定区域内生产具有相同功能和替代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的集合。有中国学者从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学术传统出发,认为产业应当有两层的含义:一是,在分析产业内的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二是,在考察整个产业状况和不同产业的结构和关联时,“产业”是“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笔者认为在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推动产业融合、产业边界模糊的背景下,对产业含义的拓展是必要的。仅考虑横向关系(产品竞争关系),而不考虑在纵向关系(产业链环节的竞争关系)的产业企业集合,与越来越多在价值链环节上展开的竞争现实不相适应。因此,“产业”应当是“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

 

2 产业组织学VS微观经济学

产业组织学关心市场和产业的运行,特别是企业间的竞争行为。但是,市场的运行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因此,甚至有人说“没有产业组织学这样的学科”,意思是说产业组织理论不过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章。

那么,产业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可以从两点上对产业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进行区分。

 

产业组织学=中观经济学

从研究对象上看,产业组织学既不同于以单个市场主体(厂商、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又不同于以国名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他的研究对象是介于单个市场主体和国名经济总量之间的产业。

微观经济学研究在完全经济市场下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信号如何发挥作用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效率。它以个量分析为主要特点,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及相互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是总量分析,它以国民经济中经济总量的变化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的形成、分配和使用。

而产业组织学则以被宏观经济学以总量覆盖,被微观经济学以“代表性消费者”、“代表性企业”抽象掉的产业中的企业的竞争互动关系和行为作为主要领域。因此,有人认为产业组织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产业组织学=不完全竞争学

从理论渊源上看,微观经济学的重点放在极端情况上,主要研究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很多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会把完全竞争和理性人一起放在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共同假设);而产业组织学则主要的关注处于中间状态的情形: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产业组织学是在马歇尔(A. Marshall)、伯利(A. Berle)、米恩斯(G. G. Means)、琼·罗宾逊(J. Robinson)、张伯伦(E. H. Chamberlin)等关于“垄断-竞争”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罗宾逊和张伯伦于1933年分别出版了《不完全竞经济学》、《垄断竞争理论》,同时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萨缪尔森称之为“垄断竞争的革命”。因此,有人认为产业组织学更恰当的名字似乎应该是“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事实上,除了上述两点把产业组织学看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学科强调针对市场互动特点的企业行为的研究,包括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广告、研发等。因此,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和微观经济学有较大的差别,微观经济学核心是价格理论,产业组织学的除了运用价格理论,还引进了交易成本理论、合作与非合作博弈理论及商业战略方法等。在产业组织学中,关于寡占厂商的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结合博弈论分析方法,成为研究企业策略行为的主要理论工具。

 

3 产业组织学的中心问题

产业组织学的内容,可以用著名的哈佛学派的SCP范式来说明,如图1所示。虽然SCP范式遭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批评,但是SCP范式仍然是进行产业或市场分析的重要工具。许多产业组织学教材,大体上依然以结构-行为-绩效作为全书的脉络主线。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战略三部曲的竞争理论模型也是建立在SCP范式基础上的。

SCP范式的框架,基本上包括了产业组织学的主要内容:价格歧视、产品差异化、合谋、进入壁垒、纵向约束、广告、研发、横向兼并、发托拉斯政策、反垄断法、管制、技术创新等内容。

可以看到,产业组织学关于产业内企业行为的研究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细微至广告、定价,大到企业纵向一体化、横向兼并,那么产业组织学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中心问题的确定,与使用者的目标有关系。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使用者一是在产业中竞争的企业,二是作为产业规制者的政府。作为运动员的企业和作为裁判的政府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运动员要利用产业规律增强自身力量以在竞争中获胜,裁判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比赛基本公平并且有活力,能够让观众受益。

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产业组织至少应该有两组不同的中心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获取市场力量(有的版本翻译为“市场势力”)。

从规制者的角度,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是:维持有效竞争。

市场力量(Market Power)是一个产业组织学概念,可以定义为一种使定价高于成本,尤其是增量成本或边际成本的能力。刘易斯·卡布罗指出围绕市场力量,产业组织学的目标在于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是否具有市场力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存在市场力量,那么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意义就非常小了。许多实证研究曾尝试通过价格、产出和利润率来测量市场力量的强度的近似值。使用这种实证方法的一项著名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经济中的市场力量很小。尽管有证据表明,在大部分的产业中,企业只有很少的市场力量或者没有市场力量,但在一些产业中的确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市场力量。

2)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市场力量?市场力量可以转化为更高的利润。因此,创造和保持市场势力就成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获得和保持市场力量的方式包括:价格歧视、纵向约束、产品差异化、广告、进入壁垒、战略遏制、兼并、研究与开发、标准制定等。对上述方面的讨论构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3)市场力量的含义是什么?对企业而言,市场势力意味着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企业价值。高价格产生的最重要的效应就是利益从消费者转移到企业,如果规制者更加注重消费者福利而非企业利润,这种中转移会被视为一种具有负效应的结果。实际上,反托拉斯法和竞争政策的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消费者免受这种转移效应的损害。除了转移效应,高价格可能还意味着资源的无效率分配,即市场势力暗含着分配无效率。具有强大市场势力的企业很少有动力来提高成本效率,意味着市场势力意味着第二种类型的无效率---生产无效率。

以上的讨论支持市场势力有利于企业而不利于社会的观点。首先,企业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变得更富有。第二,其降低了经济效率(分配和生产效率)。第三,导致企业通过浪费资源来获得和保持市场势力。但是,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也存在有利于市场势力的看法---“一旦我们开始进入细节,并且研究那些进步最为明显的单个企业时,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并不是在相对自由的竞争环境下生存的企业,而是那些大型企业”---这是奥地利学派的中心观点之一。与芝加哥学派否认市场势力存在相反,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势力不但存在而且是有利于社会的,因为市场势力是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

4)公共政策是否对市场力量去作用?公共政策在产业组织学里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市场势力的负面作用。这一领域的公共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规制和发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规制是指当企业具有垄断或接近垄断的力量,其行为直接处于规制者的监督之下。反托拉斯政策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它是为阻止企业用有害的方法来增加市场势力。对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有相反的看法:并不是市场势力导致了政府干预,而正好相反,是政府干预保护了企业而非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导致了市场势力。

除了规制和反托拉斯政策,一些国家执行了以特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为目标的政策。产业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政策的目标与规制和反托拉斯有很大的差别,后两者的目的在于促进竞争,而产业政策的目的在于加强某个企业或产业的市场位置,尤其是对于外国公司而言。最成功的产业政策例子是日本的通产省,在日本经济的崛起中,通产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卡布罗的四个核心问题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是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如何获取和维持市场实力;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是规制者关心的问题,如何认识市场势力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如何通过恰当政策来维持产业的有效竞争和持续发展。

 

4 产业组织理论的争论与新发展

正如威廉·G·谢泼德(William G. Shepherd)在其《产业组织经济学》一书中说到,“该领域仍旧充满有趣的混乱,没有明确的结论。你永远需要仔细甄别,小心判断”。

产业组织理论的几个重要学派,几乎没有达成过共识。

哈佛学派认为存在市场势力,规制者应当限制市场势力。哈佛学派的公共政策含义非常清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的有效竞争。哈佛学派的主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施和强化发垄断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

哈佛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经验研究方法,直接从产业数据中提炼出观点和结论,因此哈佛学派的观点被批判为缺乏理论基础。

芝加哥学派否认市场势力的存在,反对政府政策干预,拥护自由市场。芝加哥学派认为不是市场势力导致干预,而正是政府干预保护了企业而非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导致了市场势力。但作为自由市场拥护者的芝加哥学派,同时强调垄断的积极作用,认为:“垄断仅仅是高效率的反应;因此,垄断不是不道德的,而只有共谋才产生真实的市场力量”。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芝加哥学派关于反托拉斯的观点成为主宰,美国政府开始限制反垄断、对很多领域解除管制。

芝加哥学派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推演,鲜有支持的证据。

奥地利学派对市场势力的观点更为激进,认为市场势力不仅存在,而且还是有利于社会的,因为市场势力是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奥地利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烈反对政府干预。奥地利学派批判反垄断政策,认为利润是对企业家进行成功创新的报酬,它给企业家传递市场机会的信息,在动态竞争过程中引导企业家不断重新分配资源,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奥地利学派在方法论上独树一帜,认为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人类行为科学”,主张经济问题必须与道德伦理、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他们拒不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而是致力于个人行为的逻辑分析。

在产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上,不同学派的观点交替成为某时期的主宰,影响了当时的政府公共政策和企业的产业竞争。1990年,自由市场观点达到其顶峰,然后衰落了。新的产业组织的经验研究出现了,这一领域的各个学派重新回归平衡,新IO理论体系成型,成为主流的产业组织学理论体系,即所谓的新IO理论。

市场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的加剧,互联网的出现与渗透,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产生,网络与标准竞争、产业集群等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新热点。对中国而言,产业集群、产业兴衰与区域发展等内容特别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骆品亮,《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威廉·G·谢泼德等,《产业组织经济学》(第五版),张志奇等译,吴汉洪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胡汉辉等译,胡汉辉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亨利·W·狄雍,威廉·G·谢泼德,《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蒲艳,张志奇译,吴汉洪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候云先,王锡岩,《战略产业博弈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GAVIN

2012-2-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产业组织理论
图卢兹学派对产业组织及规制理论的贡献
产业经济学导论
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
微观经济学与生活
柔性战略理论及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