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最新发现

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孔

近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方翔副研究员等人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的合作者,在湖南永顺发现了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

列夕动物群生态复原图(孙捷绘)

此次发现的列夕动物群产出于湖南省永顺县列夕乡,化石出自下奥陶统马刀堉组上部的钙质泥岩中。目前在列夕动物群中,已发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棘皮动物、鳃曳动物、刺胞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苔藓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11个门一级生物类群,其中以古蠕虫类和三叶虫丰度最高。古蠕虫类大部分以软躯体型式保存,保留了部分解剖结构,如消化道等。此外,棘皮动物、海绵动物、多毛类等也有新的类群发现,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列夕动物群保存了多种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包括内底栖、底栖固着、底栖游移、游泳和漂浮等类型,反映了一个复杂和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

列夕动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群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仅发现少量奥陶纪的特异埋藏生物群,特别是早奥陶世。早奥陶世是研究古生代动物群起源和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机制的关键时段。列夕动物群的时代比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主幕早5~10个百万年,其中保存的特异埋藏化石,既包括寒武纪的孑遗类群(如古蠕虫类、奥托虫、球接子三叶虫等),还有大量奥陶纪的新生类群(苔藓虫、多毛类等),复杂的化石组合为从寒武纪动物群到古生代动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新的证据,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列夕动物群中的蠕虫化石

在道虎沟生物群中发现

最早的昆虫育幼行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付衍哲等,在研究中发现卡拉划蝽独特的携卵行为,该发现将昆虫育幼行为的直接证据提前了近4000万年。

卡拉划蝽化石形态特征

卡拉划蝽特化的捕食构造

卡拉划蝽是中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中的代表类型,研究中发现,卡拉划蝽部分雌性个体的左中足胫节上可见约5–6排紧密排列的、每排约6–7个长度为1.14–1.20 mm的卵,由卵柄附着在胫节上。雌性携卵个体的左中足胫节较其右中足胫节以及雄性个体的中足胫节更粗。本研究推测道虎沟生物群中大量蝾螈所造成的捕食风险和周期性的食物来源使卡拉划蝽面临巨大的生态压力,携卵行为可能反映了卡拉划蝽对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或对古湖泊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携卵行为通常是指单亲在产卵后携带卵或幼体以提供保护的行为,可有效提高孵化率和后代存活率。然而,这种行为很难记录在昆虫化石中。卡拉划蝽的携卵行为可在孵化过程中为卵提供物理性保护并有效防止卵的干燥和缺氧,对其演化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卡拉划蝽化石携卵标本和现代划蝽卵(图i)

以足携卵的育幼策略尚未发现于其他现生和灭绝的昆虫类群中,但在水生节肢动物中并不少见,其化石记录可追溯至寒武纪早期的澄江生物群中。但以一侧的足携卵的行为则属孤例。研究凸显了中生代昆虫多样化的、鲜为人知的育幼策略,有助于理解昆虫育幼行为的演化和适应意义。

卡拉划蝽的生态复原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达尔文或许也理解不了,生命为什么在寒武纪集中爆发?
热河生物群及燕辽生物群:化石演绎中生代地球生命史
漫话加拿大探索世界地质公园(3)
古生物研究学家:生物大爆发早于寒武纪?
树状动物:揭示多细胞动物起源的新物种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