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逝世后,中央为何紧急派人去找徐静?她是什么来头?

1976年9月,身体状况已非常糟糕的毛主席在病榻上仍十分关心日本大选的事情。他的保健医生后来对外袒露,那时的主席完全发不出任何清晰声音,想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在纸张上勉强画了三个横,便再无力动作。

稍顷,稍稍恢复一些的毛主席又吃力抬起手,在床头轻轻敲了三下。身旁陪伴的工作人员不解其意,思考片刻,方有一人灵光一闪,凑到主席身边,问主席是否要看当时日本竞选劲头最盛的三木的消息?

毛主席点了点头,幅度小到一不留神即会看不出来。

同日傍晚,正在值班的保健医生突然发现主席的血压逐渐下降,哪怕用药,亦很难维持。现场情况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所有人都停止讨论,对主席施行抢救工作。

但遗憾的是,强心针、人工呼吸……一切施救手段在生命不可避免地流逝前,皆显得那般苍白。

次日零点刚过,一代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跳动。医疗组全体医生核实过相关记录,依次在上面签下他们的名字。

紧接着,从外国友人答谢宴上紧急离开的华国锋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磋商治丧事宜。他们主要讨论3个问题:主席的后事问题;主席的遗体该怎样处理;是否邀请外国友人来京吊唁。

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最紧要的当属保护主席遗体一事。

卫生部长刘湘屏接到任务,迅速赶到医科院与杨纯协商,确定人选。

经两个小时焦灼寻找,卫生部的值班秘书江焕波敲开一个人的宿舍大门。

这个人即是徐静。

01,伟大且特殊的任务:徐静努力让自己从骤闻主席去世的哀恸中冷静,认真思考片刻,说了3个要求

徐静明显对江焕波很熟悉,虽然江焕波没有多说什么,可徐静还是跟着他,匆匆坐上来接自己的小汽车。司机飞速踩下油门,汽车在空无一人的街道奋力行驶。

徐静看着不断倒退的风景,感受到一股窒息沉闷的气氛。她不敢出声,只好默默在心底思考:中央这般急迫派人来找她,是出了什么事情?是有紧急任务需要出国?还是白天某个病历出现问题?又或者,是别的更关键的事情?

她尚未想出答案,汽车就一下子冲入医科院大门。

微弱的破晓光晕里,徐静一眼看到等在院子中,不停焦急来回踱步的刘湘屏。刘湘屏同样没有多言,点头朝徐静示意了一下,即带着徐静,开着自己的小汽车,朝西而行。

不一会儿,中南海的红墙进入视野。徐静依然没有多想,跟着刘湘屏,在一排灰房子前下了车。他们穿过一道回廊,走入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与等候多时的中央领导会面。

汪东兴当即起身,语调低沉地问:“你是徐静同志?”

一头雾水的徐静点头应是。

汪东兴顿了一下,面上浮现一抹哀恸,续言:“我现在向你们宣布一个悲伤的消息,我们伟大的领袖已在今日凌晨逝世了。而当下,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瞻仰主席的遗容,我们需要对遗体进行保护,时间为15天左右。”

徐静的脑海瞬间一片空白,不敢相信汪东兴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毛主席去世,中央领导要费力寻找徐静?她到底什么来头?

答案其实昭然若揭。

生于1931年的徐静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拿到副博士学位,有着高深的医学造诣,对组织胚胎学等十分擅长。

中央领导若想完好的保存主席遗体,势必要用到这方面人才,而徐静,正是当中佼佼者之一。

随即,汪东兴再问徐静“有什么要求”?

徐静竭力让自己在这样的悲伤时刻冷静下来,认真思索半晌,回道:“我要和同行专家研究一下方案;要看看主席的遗体;还需一些时间,去准备必需的器械和药品。”

汪东兴等中央领导一一答应下来。

其后,徐静与刘湘屏走入毛主席的卧室,在昏暗的光线下,慢慢掀开白色毛巾被,仔细观察了主席遗体的情况等。

02,细致且艰难的工作:幸而他们三人的配合足够默契,才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取得满意结果

再回到医科院,徐静向领导汇报此事,且在领导的帮助下,成立由自己、张炳常和陈克铨三人参加的相关小组。

其中,陈克铨负责药品和机械的准备;徐静则抽空去拜访了她的老主任,著名的解剖专家张鉴,向他询问孙中山遗体的处理情况;又拜访了另一位病理科教授,了解一些信息。

同日早上10点,徐静3人准时回到中南海,大会议室内坐满中央领导,徐静冷静详细地讲述了方案与效果等等。

中央领导人听罢,问了诸如“列宁遗体和孙中山遗体如何保存”、“长沙马王堆的女尸为什么能保存2000余年”等问题,徐静3人根据平日了解,依次做了扼要回答。

紧接着,张春桥起身,问徐静他们有多大把握?徐静诚实表示:“这件事,我们以前没做过,也没敢想过,只能尽力去探索。”

华国锋最后拍板:“就按照你们的方案去做吧。”

徐静3人将毛主席的卫生间选做临时场地,对其进行严格清扫与消毒。

下午,工作正式开始。但第一项操作即遇到难题,徐静等人不知该怎样摆正遗体姿势,经请示,才确定为“手臂下垂”。

三人之中,张炳常本身就是人体解剖学专家,技术比较娴熟;陈克铨年纪小,手上动作灵活轻巧;徐静为组织学专家,胆大心细。他们紧密配合,默契协作,一人拿刀,一人拿镊子;一人取针,一人穿线……2个小时后,所有步骤顺利完成。

之后,徐静3人留守在侧,到10日深夜,仔细观察着遗体的细微变化情况。11日清晨,遗体转移至人民大会堂,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吊唁首日,主席的遗体为敞放,大厅内温度虽始终保持在15℃以下,可瞻仰的人群、军乐队乐器喷出的气息以及灯光全是散热体,恐会造成温差。

徐静等人见状,立马急了。找到中央领导,建议撤掉乐队,只保留遗体上方的大灯,其余全部关闭。

11日,紧急制作的有机玻璃棺完工,主席的遗体被移入其中,所有专家担心的问题均迎刃而解。

多年后,徐静再回忆当初种种,坦言道:“我那时的心理压力很大,生怕办不好这件事,或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惹来祸患,成了历史罪人……”

03,平凡且辛苦的他们:不只徐静,还有许多普通工作者也在努力履行着共和国“守陵人”的职责

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主席的遗体从“769”保护室转移到纪念堂内。

同一时间,纪念堂成立管理局,徐静兼任卫生保护室主任及副局长等职。她和同事们制定严格规章与操作规程,确保主席遗体保护达到万无一失的程度。

1982年年末,徐静升任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她仍然保持谨慎认真的态度,为保证自己能更好履行领导的责任,时常抽空到北京图书馆借阅行政领导科学方面的书籍,加强自己的工作素养和能力。

转年,恰逢毛主席诞辰90周年,徐静首次向记者披露毛主席遗体保存情况,说当前已处于完全稳定状态,欢迎广大人民瞻仰参观。

她的话,在华夏各地引发强烈反响,很快便暴露纪念堂的某个劣势:“按口组织、凭票参观”的接待方案无法满足京外人士的需求,常使得他们只得遗憾在门外徘徊,不能入内瞻仰主席遗容。

徐静和同事们为此商讨无数次,大胆提出一律凭身份证、工作证入场的办法。他们试行一段时间,向中央递交相关书面报告,得到中央准许,沿用至今。

1989年,针对某些关于主席遗体的传言和误解,徐静特地出面发表讲话,澄清那些内容;翌年,徐静专门撰写一篇文章,向全国人民承诺,主席的遗体一定可以做到长期保存,万无一失。

1999年,徐静又一次谈到她的心愿,说她当下目标就是培养出卫生保护的新生力量,能将遗体保护工作一代代传承下去!

而正如徐静希望那般,在她之外,还有许多普通工作者亦在努力履行着共和国“守陵人”的职责。他们日复一日,无论寒暑,风雨无阻提前两个小时到岗,每天踏着微弱天光出门,又摸黑归家,相当辛苦。

但即便这样,他们也没后悔过走上这个岗位。

某位纪念堂工作人员说:“我最愧疚的是家人,纪念堂人习惯了没有周末的日子,唯一的休息时间是每周一,很少能有机会陪伴家人享受周末时光。”

一位在纪念堂工作了30余年,马上退休的老职工表示:“纪念堂的工作既光荣神圣,又平凡辛苦。在这里工作那么多年,我是真的热爱这项工作,舍不得离开。”

和老职工怀有相同心情的是另一位纪念堂警卫部队的官兵,他在转业时申请继续留在此处。他告诉记者:“所有纪念堂人均对主席有着特殊情感,我们满怀深情,以最高的责任感,为纪念堂工作!”

纪念堂的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肯定了官兵的说法,道是纪念堂人的精神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考资料:

《细诉伟人身边事——访“红墙医师”王新德》

《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

《酿得风采驻宇寰》

《毛泽东遗体是如何保存的》

《毛主席纪念堂部分职工被称为“地下工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07年华国锋想去毛主席纪念堂,被家人劝阻后说:这是最后一次了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中央紧急派人通知徐静来,她到底什么来头?
毛主席逝世后,中央为什么紧急派人去找徐静?她到底有什么来头?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留下一个遗愿,经激烈讨论中央决定不予执行
76年毛主席病逝,华国锋紧急召开会议:有三个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89年,毛主席遗体保护费用受到空前质疑,徐静:一些人别有用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