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河道变迁及概述

辞书《尔雅》中提到四渎:江、河、淮、济,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河。我们知道《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说明当时这四条河流是分别独立入海的。但现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长江、黄河和淮河还见诸于历史和地理课本中,济河已不复存在,并且淮河已无单独的入海水道,现今只能通过长江和人工入海通道汇入东中国海。

《禹贡》四渎和九州示意图。

河道变迁伴随着河流演变始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流在地貌学会经历发育过程和水系形成过程。河流的形成往往是强烈的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影响而逐渐发生的。距今300万年前,长江形成了干流自西向东、万川合一的庞大海洋水系,但当时是没有三峡河段的,三峡河段的贯通大概要晚于古长江水系形成100万年,以瞿塘峡为例,是古长江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齐岳山脉并伴随河流袭夺完成的。距今约120万年前,黄河初步形成以三门湖为东端的峡谷河道串联众多湖泊的内陆河,并于距今不足10万年前形成海洋水系,本文重点讲述黄河河道变迁。

古长江瞿塘峡段分断齐岳山脉示意图。

黄河河道变迁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又叫黄淮海平原)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此携带大量的泥沙,所以黄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的这一特点塑造了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面积达到25万平方公里,同时也是中国人口稠密的主要地区。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洪积、冲积和冲积-海积平原,以冲积平原为主,是黄河、淮河、海河和滦河共同作用形成的。通常认为,《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两千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变迁无常、改道频繁,在今海河至淮河流域大幅摆动,大的改道有26次,决口达1590次之多,因此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示意图。

决口顾名思义是指受洪水或其他地质、气候因素影响造成的口门过流现象,通常是漫堤或溃坝。改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导致河流放弃原河道而另觅新的流路,地理学上归属于河流袭夺范畴。河流袭夺在前文已有所提及,是常见的河系演变现象,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能力的差异较大,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抢夺侵蚀能力较差河流的上游河段,造成河系间的重组与演变,并形成特殊的地貌形态。河流袭夺的地方因为不自然的急转弯形成袭夺弯,袭夺弯在山地条件下较为明显,在平原地区不是很显著。被袭夺河流下游通常因径流变小导致河道变窄甚至于河床干涸,明清黄河故道即为古淮河下游河段,这是淮河无独立入海水道的原因。

河道袭夺现象示意图。

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总结治理黄河经验曾说:'盖河之夺也,非一决而能夺也,决而不治,正河流缓,则沙日高,河日高,则决口多,河始夺耳'。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下游每次改道前夕原河道处于绝对的高位河状态,而后来的河道处于低位河状态,一旦出现决口处切穿分水岭流向改向河,则改道势在必行。一段时间后,经过泥沙的沉积和人工筑堤,黄河河道日益增高,对其它河流再次处于高位河状态,则黄河又会有改道的可能。东汉以前,黄河多经现今海河水系河流汇入渤海;东汉至南宋以前,黄河多经原济河水系汇入渤海;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多经古淮河水系汇入黄海;清咸丰以后,黄河除抗战时期夺淮入海外,维系在今日河道,济河彻底在地图上消失。黄河的数次改道,使自海河至淮河流域河流、湖泊和地质形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湖泊如大陆泽、大野泽、菏泽等逐渐消亡,而洪泽湖则因行洪水积使原先分布的小湖泊逐渐融合形成今日的规模;古淮河水系被割裂为今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并均失去天然的入海通道;黄泛区内许多地方都有'城摞城'现象。

黄河下游河道改道原因示意图。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动态示意图。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静态示意图。

黄河中上游河段也是处于动态演变的,有的河段变迁还比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况且黄河中上游地区人口相对稀疏,普遍地理环境恶劣,历史上因认知不足也不是黄河河道治理的主流。黄河中游河段,因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80%以上的出处。龙门以下至潼关段被称为小北干流,属于淤积性游荡型河道,黄河自此以降河床始高于地面,暴雨季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左右摆动,极不稳定,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该段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严重威胁着下游安全,因此是'黄河问题'能否根治的关键。黄河上游河段的后套地区,因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阴山山脉持续上升,后套冲积平原相对下陷,常南北向迁移,极不稳定,并形成许多牛轭湖(又叫河迹湖)。清道光三十年原该河段主流的乌加河河床抬高淤断,主流南移,乌拉山西部则留下了牛轭湖——乌梁素海。

黄河中游龙门至潼关河段示意图。
黄河上游后套地区乌梁素海示意图。

黄河河道特性及其变迁的认知对于黄河的综合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下游改道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外,离不开人类的影子。黄土高原历史上曾森林丰茂、水草丰美,虽然避免不了因雨季的水土流失,但总体上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黄河下游改道有所限制,人类活动使黄土高原植被急剧退化,黄河裹带的泥沙含量与日俱增。新中国成立以前,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人在治理黄河下游改道时总体采用'暂行缓堵'的办法,和平年代里加筑堤坝、引导行洪且不能防止黄河决口,朝代更替和战乱频繁时期只会增加黄河改道倾向,因此改道周而复始。除此以外,历史上为了战争防御,还出现过两次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的情况:一次出现在靖康之变的第二年,为抵御金兵入侵,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州决堤导致改道;一次出现在1938年,为延缓日军进攻武汉等城市,蒋介石在郑州花园口决堤导致改道。

1938年黄河人为决堤改道黄泛区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科学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在黄河中上游修建19座水电站、3座水库和7座水利枢纽,很大程度实现了防洪、治沙、防汛和水资源调配的功效。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黄河中上游采用植树种草,绿化固沙等措施,改善了局部气候,减弱对中下游河道泥沙携带的压力。下游河道继续采用加筑堤坝的措施,行之有效地监测黄河河床的变化,未雨绸缪地解决可能出现的隐患。另外,为解决因黄河径流量不足以维系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国家层面的'引江济河'工程建设将会很好地保证了人民需要,缓解黄河水资源压力。诸多切实有效措施的实行使得黄河在数十年内没有出现决口情况的发生,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黄河的治理不能惰一日之功,治理方法也要根据认知的提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治久安,造福于人民。

黄河中下游水利工程示意图。
黄河干流河道及沿线城市示意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河流的描述
中国河流大全
为何黄河叫河,长江却叫江?江与河有啥不同?作为炎黄子孙要明白
这个皇帝建了一伟大工程,死后受尽了唾骂,但却造福了后代上千年
黄河航运,逐渐丧失
《天下长河》:黄河有河道,为何会“夺淮入海”?源于宋高宗决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