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亚东干族婚礼习俗调查

中亚东干族婚礼习俗调查

武宇林

(北方民族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宁夏 银川750021)

摘 要:中亚东干族民风民俗仍然保留着中国西北回族的特征,尤其是传统婚礼习俗独特而富有民族风情,集中体现了东干人的服饰、饮食、礼仪等民俗文化特征,是研究中亚东干族及中国回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值得探讨研究。

关键词:中亚东干族;婚礼习俗;回族民俗

130多年前,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的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陆续移民到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人数发展到约十万人,形成了今日的东干族,成为中亚地区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曾两次赴吉尔吉斯斯坦考察东干族民俗文化,深深感受到,东干人在远离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了一百多年之久,但其民风民俗仍然保留着中国西北回族的特征,尤其是传统婚礼独特而富有民族风情,集中体现了东干人的服饰、饮食、礼仪等民俗文化特征。东干传统和现代婚俗文化值得人们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一、东干人早期婚俗

笔者2006年赴吉尔吉斯斯坦考察期间,先后借宿在三位东干朋友家中,在主人们的带领下走访了一些东干人家,亲身体验了各种风俗,尤其是婚俗。深刻感受到东干族是个十分重视婚姻的民族,从婚姻观念到婚庆活动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当地流传有谚语:“年老不娶年轻妻,种地不种河畔地。年轻妻是别人的,河畔地是水淹哩。”真实地反映着东干人传统的婚姻观念。

东干人十分重视新娘的嫁妆。早年,东干人结婚时,远比现在讲究。娘家母亲及新娘从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出嫁的物品,从绣花嫁衣、枕头、鞋袜、手巾到被褥等一应俱全。笔者在东干人家中,有幸看到了许多在中国各地回族中很难见到的古老的回族嫁妆。在托克马克市的东干学者主麻儿家里,笔者见到了一整套精美的早年新娘嫁妆,其中两件是新娘婚礼服,极富民族和清代服饰特色。一件是无领红色绣花大襟上衣,长至大腿处,领口和袖口都镶有黑色宽边,上面绣有艳丽的小花。另一件为海蓝色的长款绣花嫁衣,长至小腿处,在大襟、袖口和长衫下摆都镶有黑色宽边和花边,还配有一个独特而精美的披肩,是用一圈银色元宝形绣片、菱形绣片及彩色流苏等组合而成,工艺精致而复杂,展现着早年东干民间的精良手工技艺。与嫁衣配套的还有一对一米多长的绣花手巾,一对绣着红花及双喜字的大枕头。这些刺绣均绣制于同质地的银色花卉布料上,但枕头上的双喜有明显笔画错误,反映出东干人不熟悉汉字的客观事实。与嫁衣匹配的还有当年的绣花鞋袜,绣花袜子为夹层,比较厚实,用同样的银色面料及白色里布做成,高约20公分,犹如布靴。脚背处绣有粉红色的大花,两边则是两串小的红花绿叶,在黑色鞋面的衬托下,鲜艳夺目。绣花鞋为尖口,鞋帮较低,上部为黑色,下部有一圈近似花边的精致绣花。鞋头较窄小,有些像清代流行的小脚女人鞋。还有早年东干新娘戴的银质凤冠头饰,上面的蝴蝶及花卉叶片栩栩如生,并镶嵌有红色、绿色、宝蓝色和白色珠宝,及一串串银质流苏,精美无比,反映出中国回族人喜爱银饰的传统习俗,也展现出早年回族银匠们的精湛技艺。

布艺褥面也是早年东干人的重要嫁妆。笔者在东干学者法图麦家中见到一个用各色碎布手工镶拼的精美褥面,是她20多年前结婚时母亲为她亲手缝制的陪嫁品。褥面四周以黑色灯芯绒包边,并有彩色碎布制成的三角形花边,底色为大红色,中间是由5公分大小的三角形各色布块镶拼而成的几何图案。这些小布块颜色各异,质地不一,构图巧妙而美观。在其他中亚东干人家中,笔者也看到过类似的布艺品,有用小三角形彩色碎布料缝制的圆形椅子垫、沙发靠垫等。主人大多介绍说是母亲或奶奶缝制的陪嫁品,这些布艺品不仅美观而且经久耐用,有些可以传至两三代人使用。

二、稍葫芦农庄的东干人婚俗

2006年9月,笔者来到比什凯克,对当地的东干族民俗文化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考察。当时,恰逢穆斯林的开斋节,东干人和世界各国的穆斯林一样,喜欢在开斋节期间举行婚礼,所以在短短10天之间笔者有幸参加了3次东干人的婚庆活动。

9月14日,笔者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东干学研究所所长伊玛佐夫先生的夫人张秀英女士的陪同下,来到比什凯克市郊的东干人聚居的稍葫芦农庄,观看了一位东干族新娘的出嫁经过。

东干新娘的婚礼服装独具特色。新娘约18岁,体貌端庄,上身为粉红色锦缎的大襟高领长衫,长至小腿处,东干人称之为“袄儿”,下身是粉红色锦缎绣花长裤。上衣的前胸、后背、大襟底边及裤脚处都有手工精绣的淡蓝色及浅紫色的花朵,美观雅致。“东干新娘的服装成为富贵的象征,在她们的服装及鞋子上的许多绣花图案反映了新婚夫妇祝愿婚姻幸福及生活美满忠贞和多子多孙。除此之外,在东干新娘服装的绣花上一定要有‘八宝图案’——8件宝贝:忠贞和欢乐、安康和长寿、幸福和忠厚、富贵和力量。”[1](202)新娘还佩戴有各种首饰,胸前是长长的项链,耳朵上戴有金耳环,两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上戴有金灿灿的戒指。新娘脚穿红袜和绣花鞋,头发高高盘起,插着簪子以及一串串粉红色的花朵。两只手各拿一条锦缎手帕,右手是红色,左手是绿色,分外亮丽。至于手帕的功能,除了装饰外,还“是在给老人们鞠躬时不可不有的东西”[1](163)。待嫁新娘身边有几个小姐妹陪坐,有七八岁的,有十多岁的;有的是传统打扮,戴着粉红色盖头,有的穿着时尚,戴着极长的耳坠。她们如众星捧月般陪伴着新娘,愉快地等待着接亲喜车的到来。

东干人婚礼中还有“摆嫁妆”习俗。这位东干族新娘家的院子里放有一张展示台,上面铺着鲜艳的花床单,摆放有一摞摞花花绿绿的新婚被褥,新娘的鞋:皮鞋、布鞋、高筒黑色橡胶雨鞋等共10多双,还有洗漱、化妆用品,以及装满金银项链、手镯、耳环、戒指等物品的首饰盒。墙壁上挂满了新娘花花绿绿的四季服装。展示台一侧,摆放有梳妆台、彩绘木箱、洗衣机、电视机、各种炊具、卫生用具等。“摆嫁妆”展示出双方家庭对新人婚姻的重视程度和美好祝愿,也展示出东干人的新生活。

东干人娘家的送亲习俗也很独特。东干人视红色为喜庆之色,新娘家的农家院里,所有的窗户和门的上方都挂有一块红布,并插有一个个花束。大门口挂有红色大条幅,上面有祝福的东干文字和图案,院门的柱子上也插有花束,门口还摆放有收礼台,有人专门负责记礼金。宾客们熙熙攘攘,热闹红火。亲朋好友到来后就开始了送亲婚宴。婚宴上,男女宾客分开就座,婚宴形式是“流水席”,人们或坐在屋里,或坐在院子里的一排饭桌前,一批批轮流用餐。东干人婚宴的菜肴很俭朴,每张桌上有一大盘以肉汤煮成并配有洋葱、红萝卜丁的抓饭,抓饭上面摆放有大块的煮牛肉(或羊肉),每人把饭盛在自己的盘子里,吃多少,盛多少,并根据需要用餐刀切下小块肉食用。每张桌上还配有一小盘凉拌蔬菜,主人随时为客人添加小菜。整个婚宴简洁有序,经济实惠。

东干人送亲的仪式颇具特色。快到中午时,接亲的喜车驶进院里,那是一辆被红花、彩带、花环和气球装扮一新的暗红色小轿车。头搭红盖头的新娘被接亲者及伴娘簇拥着上了车,戴着小白帽的老爷爷坐在一边悄悄地用白手帕抹着恋恋不舍的眼泪,一辆大卡车装满了新娘的嫁妆,缓缓地驶出院子。此时,亲友们都聚拢到大门外,将双手举至胸前,默默地为新娘祈福。

三、米粮川农庄的东干人婚庆录像

2006年9月15日,东干学者张尔里陪笔者来到比什凯克市郊的米粮川农庄,调查东干人传唱西北民歌“花儿”的情况,两位东干族女歌手被推荐出来。她俩40多岁,都叫“柔哈拉”,是农庄文艺演唱队成员。她们说,“花儿”不会唱,但会唱当地民歌,农闲或农家婚庆时都去助兴。其中一位柔哈拉还热情地请笔者到她家去观看儿子婚礼录像,说里面有她唱歌的场面。在长达4小时的婚礼录像中,有新郎为新娘揭盖头的动人情景。柔哈拉告诉笔者,东干人“揭盖头”很有讲究:儿子揭下盖头时,要赶紧递给母亲,母亲把盖头放进自己怀里捂热,寓意热心热意,婆媳关系融洽和睦。录像片中还有新娘手拿红绿手帕、拜见父母、给长辈鞠躬的情景。柔哈拉说,拿手帕也有讲究,左手拿绿色的,右手拿红色的。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婚礼中人们吹拉弹唱、乐队伴奏、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这是东干族在与周边各民族共同相处、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在柔哈拉家的婚礼上,有位东干族男子手抚电子琴,自弹自唱了一首中国汉族歌曲:“我的家乡,亲亲的河水……”来宾们无拘无束地唱歌跳舞,柔哈拉也落落大方地和另一位柔哈拉合唱了当地流行的民歌《毛栗子花儿开》(音译)和《大花园》等。只见她衣着鲜艳,头上包着花头巾,在扬琴、二胡等乐器的伴奏下,放声高歌,又扭又唱,还有很多客人在伴舞,一些年轻人还跳起了欢快的迪斯科,婚礼气氛十分热烈。

“好一朵毛栗子花儿哟,毛栗子开花谁都赛不过它。我有心呢摘上一朵戴呀,害怕那个看花的人骂哟!好一朵鲜花儿哟,开开的那个鲜花香了我。我一天呢不出那个门,陪着那个献花人坐哟!哗啦啦把门开,毛栗子花儿,开开那一个门的门,那一个人进来,就是那个亲人来哟!”聆听着东干人的《毛栗子花儿开》,笔者联想到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这两首民歌的旋律和歌词很相似。有关资料表明,《茉莉花》的前身为《鲜花调》,已有600多年的流传历史,曾经是凤阳花鼓艺人的曲子。古代戏曲《打花鼓》中也有《鲜花调》。到了清末,随着地方戏、地方曲艺的兴起,这首小曲在全国广泛流传。或许东干人的《毛栗子花儿开》就是《茉莉花》的东干族方言版[2]。

四、比什凯克市郊的东干人婚礼

在东干族女学者拉赫玛的陪同下,笔者于2006年9月16日参加了位于比什凯克市郊的东干人家娶媳妇的婚庆活动。这是一个天高气爽的晴朗日子,主人家门庭若市,大门口挂着红布横幅,和院子里的红花绿叶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大门外来宾的小轿车络绎不绝,满院子都是宾客。笔者在一群女客中见到一位头戴黑盖头的老年妇女,其装束和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族女性十分相似。经询问,果然是20世纪60年代从新疆伊犁移民来的中国回族。宾客中还有维族人、吉尔吉斯人。

这家婚庆特点之一是播放流行音乐。当宾客走进主人家的院落时,就听到录音机里播放着悦耳的音乐。同行的拉赫玛女士解释说,伊斯兰教义不提倡歌舞,但吉尔吉斯斯坦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都能歌善舞,举行婚礼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载歌载舞。久而久之,东干族也受到了影响[3]。该婚庆特点之二是婚宴中丰富多彩的甜点。长条桌上摆放着各种甜食,有自家手工制作的各种小面点、西式蛋糕、面包、饼干等,还有西瓜、葡萄等水果及各种干果。尤其是面食甜点种类繁多,蒸的、烤的、油炸的,形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宁夏回族在正餐“九大碗”之前,要先为宾客端上十三盘甜点果盘,主要有油炸馓子、油香、麻花及葡萄干、红枣等。两地相隔遥远,待客习俗却颇为相像。该婚庆特点之三是迎娶新娘的仪式既传统又现代。中午时分,大门口一阵喧哗,伴随着热烈的音乐声,人们蜂拥而至,只见亭亭玉立的新娘身穿粉红色的婚纱,头发高高挽起,插有很多头饰,还搭有粉红色的纱质半透明盖头,娇羞的容貌若隐若现。身穿深色西装、胸前佩戴红花的英俊新郎牵着新娘的手进入新房。

五、比什凯克市东干人婚宴

2006年9月16日晚上,笔者应邀参加了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东干人王教授之子的婚礼。该喜宴的特色为西式。这场婚宴是在一家高级宾馆的宴会厅举行。晚8时许,大厅里灯火辉煌,高朋满座,不同民族的宾客身着盛装。女客们多穿优雅的长裙,头戴漂亮的纱巾,男客们大多身着衬衣、领带、西服,一些小女孩儿身穿白色的吊带晚礼服。来宾们坐满了大厅两边的方桌,等待婚礼仪式的开始。桌上摆满了水果、果汁饮料、烤肉、抓饭、甜点等美味佳肴。通过和同桌的几位大学教授交谈得知,他们都是主人的好友,有的是从哈萨克斯坦赶来参加婚宴的,这让笔者很吃惊,而他们却说,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很多东干人都有亲戚关系,东干人特别看重亲情和友情,每当有亲友举办婚礼时,人们都会专程祝贺。在东干人中间,到邻国去参加亲友的婚礼是很平常的事情。

王教授的儿子、儿媳都在中国留学。婚礼现场,新郎身穿白色西装,新娘身穿雪白轻盈的婚纱。当隆重的婚礼庆典之后,在优美的华尔兹舞曲声中,新娘新郎翩翩起舞,全场的宾客也都双双对对跳起了交谊舞,一些小朋友也快乐地参与其中,整个婚宴场面热烈而温馨。同桌的东干朋友幽默地说:“同事结婚时,我们整整跳了一夜。天亮时才发现,自己的裤子膝盖都磨了两个洞!”东干人善于向周围的兄弟民族学习,在与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东干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现代化。

六、米粮川农庄的东干人婚庆场面

2011年10月1日上午,笔者与宁夏大学赵慧教授、东干女学者法图麦来到比什凯克市郊的米粮川农庄,亲历了农户阿米娜家的婚礼。大门口高高挂起了鲜红的折纸灯笼,还有四五米长的红布帐,上面装饰有同心图案和花卉及东干文字的贺词。院落的窗户和柱子上全都装饰有花束,院子上空布满了一串串的小三角彩旗和红纸灯笼。一个小男孩正端着铺有红布、摆放有榔头、钉子的托盘走出大门,来到装饰有红布和彩带的喜车前,说要交给接亲的人。经询问得知,这些东西是用来给新房挂红门帘的。宾客们出出进进,男人们头戴小白帽,女人们身穿长裙,我俩按照乡俗,先来到记礼台前,为主人送上几百索姆的礼金。此时,热情的女主人阿米娜叫来了身穿崭新西装、头戴小白帽、胸戴小红花的儿子及伴郎为我们鞠躬行礼。随后,女主人招呼我们吃饭。院子里搭有席棚,宾客们分别在屋里或棚子里用餐,人们轮流入席,一批人围桌而坐,立即有人端上一碗碗羊肉菜肴,桌上还摆放着涂有小红点的花卷等面食。席间有个细节令人难忘,每人的肉碗下都垫有一个塑料食品袋,如果东西吃不了,可以带走,体现着东干人的勤俭和智慧。

院子一角安放有音乐台桌及音响设备,两位乡村歌手拿着麦克风为来宾们演唱歌曲。在等待新娘到来的时间里,一些小孩儿和中老年人则来到院子中央,伴随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民间舞蹈。手舞足蹈的大人小孩们无拘无束,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主人则为跳舞者发上一块块五颜六色的丝巾——既是跳舞的道具,也是回赠客人的礼品。

在院落一角的台面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嫁妆,俗称“摆嫁妆”。在一大摞茶具中,我们发现一个印有新娘新郎头像的陶瓷茶杯,两位新人年轻漂亮。女主人自豪地告诉我们,儿子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媳妇在农庄小商店工作。我们有些吃惊新郎的年龄,可是,旁边的来宾说,不算年轻了,东干人是穆斯林,结婚都早。的确,我们在婚礼上,看到一位身穿鲜红套裙的年轻貌美的姑娘,在为她拍照时随口问了年龄,说16岁,便以为她未婚,可身边一位抱孩子的农妇笑着说:“她早结婚了,孩子都有了,这就是!”说着拍了拍怀中1岁多的小男孩。我们这才得知,东干人一直保持着早婚的习俗,特别是农庄人,大多在20岁以前结婚,生育也比较早,女孩子十五六岁结婚不算稀罕。

主人客房里三四米长的餐桌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面铺有漂亮的餐布,摆满了各色点心、糖果、面包、巧克力、水果及饮料。这是客人们用餐后的茶歇之处,一次可坐二三十个人。人们围长条桌坐在地毯或坐垫上,亲切地拉家常,品尝着各种甜点、饮料,其乐融融。

新娘的到来是婚庆的高潮。中午时分,接新娘的喜车终于到来了。在人们的欢呼声和孩子们的雀跃中,头戴大红印花盖头、身穿右开襟的桃红色棉袍、黑边红棉裤的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缓缓走进了挂着红门帘的新房。按照当地风俗,即使是热天,新娘也要穿棉袍及棉裤进婆家。等进了新房,就上到炕角,由婆婆等女性长辈帮助换衣。只见这位新娘脱掉外面一身棉装之后,露出了里面漂亮考究、银花闪烁、缀有金色纽襻的桃红绸缎的大襟长衫及长裤,以及红色的绣花鞋袜,显露出其苗条秀美的身段。新娘梳着很复杂的大型发髻,上面插满了红花绿叶及银饰,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戴着宽大的银戒指,手腕上戴着银手镯。新娘面对着墙壁坐下来,拿出小镜子开始补妆。等新娘收拾完毕,宾客一批又一批地涌进新房,新娘则一遍遍地起立转身,为客人们行鞠躬礼。

七、结束语:关于东干族婚俗文化的思考

中亚东干人的婚俗文化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现代的一面。其传统的一面,某种意义上可谓中国回族传统婚俗的历史留存,再现了当年中国西北回族人的婚俗情景。在东干人聚居的农庄,保留下来的传统婚俗文化成分较多,既有物质的刺绣服饰和装束,也有非物质的传统婚礼仪式,可谓弥足珍贵。而在城市及靠近城市的地区,东干人的传统婚俗正在被现代婚俗文化所取代,呈现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新形式,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目前尚存的东干人丰富多彩的传统婚俗文化,凝聚着东干妇女的智慧,记录着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包含着各种民间技艺,是不可得多的精神财富,更是日后研究中亚东干族及中国回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而这些传统的婚俗文化一旦消失,将一去不复返,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原性,故亟待重视与保护[4]。建议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东干学研究中心积极申报“东干族传统婚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在东干族传统婚俗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抢救。中吉两国学者可加强学术合作交流,共同努力,通过文字、图片、出版、录像等现代化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东干族传统婚俗文化,让后人也可感受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吉尔吉斯斯坦]苏三洛.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M].郝苏民,高永久,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 武宇林.中亚回族与口传民歌“花儿”——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民俗文化考察[J].回族研究,2007(4).

[3] 武宇林.回回民族与“花儿”歌谣[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2).

[4] 丁宏.从跨文化比较角度谈东干学研究的价值[J].世界民族,2001(4).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2)04-0104-05

收稿日期:2012-04-14

作者简介:武宇林(1955-),女,山西大同人,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族婚礼
罗马尼亚奇异婚俗绑架新娘
“界外”婚俗 别有情趣—莆田新闻网
解密黎族婚俗的那些事儿……
“抢婚”民族的现代婚礼
2019自驾中亚(吉尔吉斯伊塞克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