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姜夔《扬州慢》
 1176年,姜夔在从湖北去浙江的路上经过扬州,看到被金兵掠夺后不久的扬州残垣断壁,萧条荒凉,尽是战争的痕迹,于是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曲音乐作品《扬州慢》。包德树老师在他的《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评价姜夔的音乐作品“讲究辞藻音律,其作品或陶醉于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或感伤国耻国难”,此曲《扬州慢》便是作者感伤国耻国难。  

  首先从词来分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词一开篇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杜牧曾在他的《赠别》诗中写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风光绮丽,无与伦比,而如今的扬州却是萧条荒凉,只剩下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杂草。这样的景象好不令人失望,跟开篇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失望和凄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扬州被金兵掠夺后,当初繁华美丽的扬州城残垣断壁,一片萧条,就连那荒废的城池和衰败的树木也特别讨厌再提起那可恶的战争。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人们对战争的讨厌和嫉妒憎恨。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到了黄昏时分,城楼上又吹起了凄凉哀怨的号角,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使人感觉到阵阵的寒意。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以有声反衬无声,更烘托出凄凉静寂的气氛。“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假如杜牧此时到扬州,看到古都的沧桑巨变,一定会大吃一惊。这几句表面上是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作者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豆蔻少女的美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比起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凄凉。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尾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作者初到扬州看到一片萧条、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假想杜牧重游扬州时的情景,伤今怀古,抒发感慨。上下片结合,整体上营造了一个凄凉萧条的氛围。  

  再从它的曲调来分析:  

  这首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宫调式写成,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特点。结构上,全曲按中国词调传统分为上片和下片,但是这首作品与一般作品有所不同,上片和下片在字数和音调上的变化比较多,仅在相应各腔的结音上保持一致,不想一般词调那样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作品开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迭头”和下句“解鞍少驻初程”是全曲的基本旋律,它肯定了全曲基本调性是F宫调式。在作品中,第一句、第四句、第五句和终句第八句的结音都落在宫音上,肯定了F宫调的的基本调性。但是D羽调式也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第三句和第七句的结音就落在羽音上,说明D羽调式也存在于这首作品当中。我们可以认为在姜夔的这首《扬州慢》中是进行了转调的,由F宫调式转D羽调式,再从D羽调式转到F宫调式,回归到全曲的基本调式来。转调的进行强调了感情的波动起伏,为全曲的旋律发展增添了不少色彩。此外,变化半音?1的加入也极具特色。因此,对于《扬州慢》的音阶排列,我们暂时无法确定作者采用的是七声音阶还是黄翔鹏先生在《“唯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乐问——中国传统音乐百题〉之八》提到的“八风为八声音列”的八声音阶。当然,对于是否存在八声音阶这一观点还有待参考研究大量可靠材料考证。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部作品中,几乎保持一字一音的严格对位,这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音调特点——质朴,用质朴的音调表达最真实的感情,饱腹深情而又富有激情。再看它的旋律走向,始终呈现出连续下行的趋势,强调了凄凉哀怨、萧条冷清的主题感情色彩。应该说,从作品的整体曲调来看,《扬州慢》所用的手法是相当独到的,充分地表达出了全曲的主题思想,极具感染力,渗透人心。  

  不论是从词还是从曲调来分析,姜白石的《扬州慢》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在整个对国耻国难的感情表达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曲调中独具匠心的手法运用,使音乐的主题思想深入人心,极具感染力。如果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那么姜夔则是“声中有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的一首宋词,却是“借用”了四首唐诗?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