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口的大迁徙和董氏的分布
人口的大迁徙和董氏的分布

                广西钟山董全吉整理  2011111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后裔有烈山氏、缙云氏、三乌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姜、唐、焦、周、管、蔡、晋、鲁等108个姓氏。黄帝有25,得姓者有12,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颛顼高阳氏  颛顼高阳氏本姓姬,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因最初建侯国于高阳(今河南杞县),故后称为高阳氏。颛顼帝后裔的姓氏有姒、薛、禹、沈、江、辛、封、白、钟、芈、陆、楚、蒋等多种。

帝喾高新氏 帝喾,姓姬,名俊,因为在辛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南高辛里)开基,故号称高辛氏。据史载,帝喾少时即辅佐叔父颛顼,学习政事。30岁时继承颛顼帝位,居于亳殷(今河南偃师市西)。帝喾后裔的姓氏有唐、杜、房、宋、孔、孟、朱、邹、华、林、毕、郜、芮等诸多姓氏。    

帝尧陶唐氏 帝尧是帝喾与三妃陈锋氏庆都(一名庆节)所生之子,排行第二。本姓姬,自幼随母亲在外婆家的“伊侯之国”(今河南伊川县)生活,后又迁住祁(今山西黎城县),故又姓伊祁氏。他曾先后受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和唐地(今河北完县、唐县境。完县今名顺平县,该县有伊祁山,上有尧母洞遗址),故又称陶唐氏。帝尧身后产生了陶、唐、伊、祁、刘、杜、尧、赵、龙等姓氏。   

帝舜有虞氏 帝舜为瞽叟与握登之子,因眼中有双瞳子,故名重华,出生于河南濮阳姚墟(古濮州,今濮阳有姚墟)。舜出生在河南濮阳,主要活动在中原,但把帝位让于禹后,率族人南迁,因而舜帝逝世于湖南省苍梧山野。现存的舜帝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九嶷山麓。舜帝姓虞、妫、姚,其后裔还有陈、胡、苟、袁、陆、车、田、古等多种姓氏。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或中华人文始祖多集中活动于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后,河南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夏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一带),夏启都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境内,夏王太康、仲康、少康、胤甲、孔甲等也都居于河南境内,夏朝晚期都城斟郡在偃师境内,夏王桀居此。  

 源于中原的姓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地向外迁徙。其中大批迁徙有五次。另外,因居官、经商、避灾祸战乱等分散迁徙者不计其数。以下简介由中原向南北各方五次大播迁的情况。

()秦、汉至魏晋时期(公元前250年—公元479)中原人向南方迁徙   

 秦统一中国后,曾派数万大军深人岭南,此后这批秦军在岭南戍守。为进一步打通南北交通,秦始皇又派50万大军到岭南开辟灵渠,后留下部分士兵和北方移民,有的继续南下到邕州(今南宁市)定居,成为秦朝的北方移民。

汉代曾出兵交趾,东汉大将军马援平息战乱后,也留下部分官兵戍边屯垦。这些北方士兵和移民,多数来自中原。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不已,中原士族大批随晋室南迁。新编《固始县志》记载有西晋末八姓人闽,文中引用《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还引用《闽书》载:“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荡,衣冠姓氏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两晋交替之际,北方人移居江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移民潮。    

不仅是人闽八族,还有近百万人渡江南下。如有范、蔡、于、王、袁、谢、周、荀、江、殷等多个姓氏南迁。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董氏在汉代还分布在现在的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佘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过去时、杞县、信阳、灵宝等地。到了隋唐时期,除了上面所讲的一些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

 ()唐初陈政、陈元光率部入闽      

唐总章二年(669),泉州、潮州间发生山民骚乱。高宗诏令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将校自许天正以下123,前往闽粤之界的绥安县地予以镇抚。初战获胜,后因将士不服水土,病死较多,加之寡不敌众,作战失利,退守九龙山(今漳州南),奏请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命陈政兄陈敏、陈敷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增援。军队行至浙闽交界,陈敏、陈敷染病卒。其母魏氏率众与陈政会合。仪凤二年(677),陈政卒。其子元光代父领兵,继续镇抚闽南,他屯垦建宅,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和文化教育。垂拱二年(686),奏请获准,开建漳州。3600名官兵和“五十八姓”军校在漳州地区落籍。

据后人考证,唐初随陈政父子入闽将士和眷属近万名,其中实有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丁、罗、施、翟、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4姓。

()唐末王潮、王审知率部入闽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寿州人王绪率农民军攻陷光州,固始东乡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奉母董氏率乡民5000人从义军入闽。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王潮为福建节度使。光化元年(898),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籍民有王、陈、李、张、关、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34姓。

 ()宋代北方百姓向江南大播迁   

迁徙始于靖康、建炎年间。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人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及皇亲、将臣及百姓数万人北去。宋康王赵构率领残余的宗室、朝臣逃至江南,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在此期间,战火燃遍大江南北,中原百姓为避战火大规模南迁。据有关数据统计,自宋建炎以来至绍兴十一年(1141)15年间,大约有500多万北方移民定居江南,主要寓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两宋时期,还有一些中原百姓经由福建、江西迁入广东,较为集中的移民活动发生过两次:

一次是在北宋灭亡时,中原族民的一部分随赵构奔走东南,至太湖流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随隆佑太后到达赣南地区,部分人在动乱中继续南下,到达珠江流域一带定居下来。

又一次是元军南下,南宋灭亡,宋旧臣文天祥等拥皇子赵昰(9)为帝,从温州沿海撤至福州。

元军自浙江入福建,宋残军节节败退,幸存下来的十余万人大部分隐匿于广东各地。与此同时,还有文天祥组织的江西百姓抗元义军亦兵败,其大部分人皆由赣南逃入广东等地。    

南宋末年,为避战火逃入广东的中原人,在南雄珠玑巷一带有9733姓相约一同南迁,临行前发誓道:如果遇到能安居之地,各家分居,各姓子孙应世代友好相处,“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万代永不相忘也”。

宋朝还有狄青、杨文广率禁军南征,大批士兵留广西戍边屯垦,《宋史》载皇祜中广源侬智高陷邕州,狄青上表请行,愿得蕃落骑(少数民族骑兵)数百和禁兵(中央的北方兵)出征平乱。狄青败浓智高于邕州后,部分官兵戍边屯垦。

又《宋史》载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皇祜五年(1053),留禁兵四千戍邕州,还于广西屯兵一万人。由此可见,几次战役,都留有中原官兵在邕州(今南宁)及其边境,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定居和当地人通婚,传下后代;在北宋后期,还允许禁军官兵带家属随军行动,称“老营”,他们定居南疆,这亦是中原移民广西的一部分。以上中原移民多自称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人。  

()明清时期,中原移民的后裔大批赴台或到海外各国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423,郑成功决心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亲率将士25000,乘舰数百艘,自料罗湾浩浩荡荡出发,24 日至澎湖。经过艰苦战斗,大军舰队鱼贯至台湾外沙线。后包围了赤嵌及台湾城。提督马信率兵驻扎于城外,拢土为垒,严密封锁。相持8个月,通往城内的水源全被切断,荷兰兵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扯起白旗投降。

166221,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荷兰侵略者投降。这次收复台湾的将士25000,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各省,特别是迁到福建的河南人的后裔。仅郑成功的主要将士中就有郑、冯、马、杨、刘、陈、董、臧、曾、施等姓,其祖根都在河南。郑成功的祖先就是“从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闽”的郑氏后裔。   

1683,清朝统一台湾后,由大陆渡海入台垦殖的百姓不绝于道,形成由大陆向台湾的移民高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河之南》解说词*第二集 大河之民
客家姓氏 根在中原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哪里?
中华姓氏来源
河南根亲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发挥河南根亲文化资源优势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