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澄清“国姓夫人”旧居质疑
澄清“国姓夫人”旧居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1日03:10 石狮日报
本报7月6日综合新闻版独家报道《石狮发现“国姓夫人”旧居》一文后,多家新闻媒体闻风而动,《海峡导报》、《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等相继于7月7日、8日报道了这条消息。然而,《海峡导报》记者却以《石狮惊现“国姓夫人”旧居?(主题)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存在诸多疑点(副题)》,对本报前面的报道内容表示质疑。
《海峡导报》记者的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震惊”,泉州文史界对此也展开
了一场学术讨论;本报领导当天更是责令记者立即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核实清楚,弄清谁是谁非。连日来,记者再次查阅了相关族谱史料图片,并采访了相关人员,对《海峡导报》记者质疑报道中的一些“疑点”给予澄清。
首先是《海峡导报》记者将一墙之隔的“董云阁烈士故居”和“国姓夫人”旧居弄错了,前者是永宁后山15号,是一幢两层楼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洋楼;后者是永宁后山14号,是典型的闽南古厝建筑风格;两者不仅一墙之隔,而且分别在两个院子内,各有院门进出。而《海峡导报》记者却在报道中这样写道:“……昨日,董氏族人以及永宁后山14号的住户肯定地告诉记者,这是革命烈士董云阁的故居”。
其次,永宁后山15号董云阁烈士故居,早在1998年就被石狮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而并不是《海峡导报》记者所写的“另外,村民们认为,烈士故居已破损得非常厉害,有关部门应该出资进行修缮……”。而且,永宁后山15号的两层洋楼中才是住着董云阁烈士侄子董克昌老人一家,董克昌老人还是一个聋哑人,无法向《海峡导报》记者“介绍”相关情况;而永宁后山14号则是住着董光棉、董永钦两户人家。
采访中,据十七、八岁就开始从事乡土资料调查研究的李显扬先生介绍,30多年前他在后山董春树(董光棉的父亲)老先生家看到了一部董氏族谱,上面就有“国姓夫人”董酉姑的记载;当时同样爱好乡土资料调查研究的郑天应、郑清耀等人都有看到过这些内容,不过那部族谱比现在的族谱要大一些,但字体一样。此外,李先生还说,泉州的刘志成先生是他的好朋友,也跟他们村里人的关系不错,他们有事也经常到泉州去找刘先生;这次刘先生到永宁来没有找他们,没想到出现了《海峡导报》报道中的这些“误会”。
《海峡导报》记者的报道见报的当天(7月7日),泉州一些文史界人士正在参加一个有关“海丝”的会议。据参加会议的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先生介绍,与会的文史工作者们对《海峡导报》记者的报道中有关刘志成先生的“三点看法”进行了讨论。李馆长表示,他对刘先生的“三点看法”不敢苟同。他指出所谓“该古厝(指‘国姓夫人旧居’)略显矮小,而明代的建筑则要高大些”,以及“明代砌墙用的砖块要比该古厝的宽些”的论述纯属以偏概全,不足为据。因为判断建筑物的风貌应综合诸因素,如建筑者的身份、所处的社会背景、建筑手法等;不能仅凭建筑物的体量大小或建筑材料的规格束定。至于刘先生根据“古厝内桑木的风化程度”判断古厝“最多不超过300年”的说法,李馆长认为这种判断方法完全违背考古学的常理。所谓“风化程度”一般专门针对各类岩石受到的破坏程度而言,用“风化”来指木结构受到的破坏程度,纯属生搬硬套。
李馆长介绍,此次石狮发现的这座位于永宁镇后山14号具有闽南古民房建筑风格的“国姓夫人”旧居则始建于明末,目前保留下来的系清代重修时的建筑风貌。根据《董氏宗谱》记载,董沙筑系“沙堤分居永宁,祥芝房派”。在《沙筑公难言记》中提到他在永宁“虽家徒四壁,发愤下帷,攻苦自若”。天启三年(1623年)其长女董酉姑即出生于永宁这座古大厝内,故有“国姓夫人旧居”一说。对此,本报记者将继续跟踪采访。(记者杨行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福建北宋董兴
快手主页@海峡导报
董氏针灸基础讲义之骨关穴
石狮城隍庙
值得好好走走看看的石狮永宁观音山
董飏先(1591-1656)郑成功岳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