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正心读书会 2017-06-08 19:59

孔孟之道与王阳明心学第二篇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文/离开

七、圣人情怀、世界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我们重新来温习孔子的《礼运·大同篇》,共同憧憬人类大同之美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追求人类世界大同,共享天人合一、和谐美好的生活,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而道家《庄子·让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所描绘的又是一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逍遥佳境。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一首中国古老的民谣——《击壤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这首歌谣大约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传说在尧帝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出了这首歌。这首《击壤歌》正反映了上古尧舜禹道治时代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情形。这种自然无为的道治社会,也许就是老庄所推崇的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与孔子当年也对道与礼展开讨论,老子认为,仁、义、礼都是虚假的,只有道之无为,顺应自然,才是真实普遍的。古代道德修养高的至人,对于仁来说只是借路,对于义来说只是暂住,只有遵循自然的变化而无所阻塞滞留的人才能够运用它。

孔子则有感于人心的下坠,极力主张恢复周礼,用礼的约束来改造人类的心灵世界,以恢复人类社会和谐的伦常与秩序。

二人的讨论,实质上是不同的生命维度对人类社会心灵世界的阐述,老子主张道治,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仁治与礼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己复礼,以达到回归人天合一的和谐关系。

我们来看看老子,是如何阐述道、德、仁、义、礼之关系的:

老子《道德经》云: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认为:上古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风气已经不纯厚了。国有大道之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

《道德经》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意:具备“上德”的人不刻意表现德,所以符合“德”;具备“下德”的人刻意表现德,所以不符合德,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下德”之人不能顺应自然,刻意无为而成有为。上仁之人有为而不执着,自然无为,上义之人执着为之而成有为,上礼为之而没有人响应,于是就伸出胳膊强迫别人响应。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欠缺,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崇尚浮华。所以要去浮华而取朴实敦厚。

点评:老子在这用道、德、仁、义、礼五个层次来阐述人类心灵与道德的退化,失去天道才有圣德,失去圣德才有仁爱,失去仁爱才有忠义,失去忠义才有礼,如果连礼都失去也就意味着天下要大乱了!

因此,大道畜养则德在上天,大道背离则人德显现。人德完善则仁爱丰厚,人德毁坏则仁爱凸露。德让天下随天性,仁让百姓从教化,义则修理意识,礼则文饰伪诈,法则依靠威慑,刑则依靠屠杀,依次沦丧。

老子用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来表达对人类文明进化史的感叹,感叹人类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而精神道德的文明却越来越退步,越来越衰弱,这跟《礼运·大同篇》中孔子感叹人类文明的退化是一样的。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按钮转发到朋友圈或微博;

也请扫一扫或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正心读书会,感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的东方智慧
道与仁
比对简本和帛本《道德经》
有感于“道德仁义礼”
那些年我们误读的《老子》
老子为什么要反对仁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