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二十集 生存的空间
    【提要】本集介绍:我们民族的祖先寻找生存环境,建设天人合一家园的生命历程。

廪君,这是本集的一个重要人物。寻找他的远古足迹,似乎并不困难。

(湖北长阳县武落钟离山)

按古籍记载,我们直接来到湖北长阳县。据当地人介绍,我们要寻找的廪君,当年就生活在这里。风光旖旎的武落钟离山,是远古时代巴国的所在地。秀美的山水之间闪动着一个骄健的身影,这便是廪君。廪君是伏羲的后代,距今至少七八千年了。

《后汉书》记载,这里有五个姓氏,即巴氏、樊氏、廪氏、相氏、郑氏,都出自武落钟离山的赤和黑两个洞穴。廪君属巴氏,他的原名叫务相,出自赤穴。另外四个姓氏均出自黑穴。这两个洞穴的居民生活在一起,只是多年来没有首领,一切事务均请示鬼神。但是,请示鬼神毕竟不大现实,生活中的事务太多太琐碎,不可能每件事都去打扰虚无缥缈的鬼神,所以他们急需一个领袖,一个强有力的,充满智慧的,关心爱护他们的领导人。于是,有一天,五个姓氏的人相约在一起,商定谁能投剑击中那块石头,便拥护谁为五姓的首领。经过一轮投掷后,只有廪君以剑中石。

湖北武落钟离山管委会的刘毅先生讲述道:“最后又采用逆水浮舟,各造土船,再逆水浮舟,水能浮舟,谁能为王。在当时我们的巴务相,只有他的船,浮(着)顺江而流。最后,把我们的廪君巴务相推选为首领。”

在廪君身上发生了一桩值得书上一笔的重大事件。这就是古代先民从穴居状态中觉醒,以集体的力量亲手建造人类居住的房屋,并形成村落的一段人类发展史。

(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

这是龙山文化远古大都市格局的先声,它真实地显示了人类前进的心路。

钟离山管委会的刘先生说:“廪君就是从洞穴中走出来,要在这里建自己的城市。所以说,等于这个部落沿清江向西而开发。”

(湖北长阳县清江)

廪君率领众人离开洞穴,乘船沿着这条清江而下,去寻找他们的新居。当他们到达盐阳这个地方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女神,(她的名字)叫盐神。(盐神石)盐神爱上了廪君,她恳切地说:“这里地方广阔,鱼盐之类物产丰富,希望你留下来和我一起共同生活,长相厮守。”面对可爱的女神,廪君拒绝了。不是廪君不爱女神,相对爱情而言,寻找新居的事业更为重大,它涉及五姓大众的存亡,而盐阳这个地方实在不是他的人民的安居之地。当天黄昏,女神来与廪君同宿。第二天一早,她便化为飞虫,与其它群虫一起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廪君难以辩出东南西北,他七天七夜无法前行。痴心的女神为了留住她的爱人,使尽了手段,可谓一片真情。但这些并不能动摇廪君前进的信念,他想出一条计谋,廪君派人向女神送去了一卷青线,传话说,“你把这根青线系在自己身上,就证实我们可以共同生活”等等。陷入情感之中的女神不知是计,高高兴兴地将青线缠在自己的身上,青线另一端在廪君手上,他拉开弓沿着这根青线认同射出了他的利箭,女神中箭倒下了。这时天色大开,廪君率众出发了。当然,他最终寻找到了理想的家园。相传,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重庆市。

(重庆)

远古的故事说到这儿,似乎感觉有那么一些残忍,有那么一些不近人情,甚至令人不可思议。但是,这个故事明白地向人昭示了这样一个真谛:即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付出极大的痛苦。而廪君部落理想家园的获得,却是以首领永远失去爱人为代价的。同时,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条十分清晰的心路,即远古人类走出洞穴,寻找最适应自身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历程。我们的祖先,已经本能地感觉到生存环境的重要。而这个故事正是以学地理学的先声。

《黄帝内经》指出,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并相应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说的是,人在大自然中诞生,生存,遵循四季更替等等自然规律繁衍生命。如果不遵循天之纪,地之理,即违背大自然的规律,那么灾祸就会降临。

所以,《黄帝内经》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就是说,遵循大自然规律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的生理病理,以及人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可以健康长寿。(安徽黟县宏村)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生命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选择怎样的生存环境,对人类来说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诗经·大雅·公刘》记载了约4000年前,夏代公刘率领他的部落大举迁徙,选择新的生存环境,建立新家园的事迹。(陕西岐山)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一,他们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向阳,从而寒暖适宜的地理环境。(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二,选择接近水源,泉流的地方。这两点,对后世居民生活环境的选择,无疑有着重要影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但是拍摄中我们注意到,夏代公刘的选择,实际上是对他先人思想的继承。因为,把高燥、向阳、近水源作为居住点的必备条件的意识由来已久。(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远古时代,我国先民便已经十分注重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了。

7000年前的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5500年前的大地湾(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宫殿遗址)等地区的祖先,毫无愧色地向后代子孙展示了他们在居住条件方面惊人的智慧和才华。(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

走进这个被称作中国院士第一村的考古发掘现场,我们惊讶了。眼前的事实很快便修正了我们过去对远古祖先居住环境的认识,修正了我们刚刚面对它时还未来得及清除的幼稚想法。祖先的居住条件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先生向我们介绍:“这处遗址是咱们中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阶段,非常著名的一处聚落遗址。现在我们看到的,揭露出来的房屋址建筑的规模非常宏观。就是现在看到的,一间一间的。这一排房从东到西是六十米长,一共是十一间。”

“这大概距今有多长时间?”

王研究员说:“这批房子的居民,距今是将近五千年。整个遗址是十万平方米,中心聚落有五万平方米。最可观的是它有一个大型的围壕环绕,形成一个非常严谨的一个聚落体。那么围壕宽度有25米到30米宽,深度在4米半。南北跨度是240米,东西跨度是220米,就是这么大的范围的围壕之内,全是这种土排房,非常可观。形成了一个最原始的城镇,城堡似的。那么围壕起到了一个防御的作用。从这个房屋的建筑来看呢,都是以单间独立的,没有套间。它虽然在一个中轴线上,但是呢它分了两间一组,三间一组,那么就形成了一个以个体家庭生活为单位的一个空间。这个房子,就是现在原地挖一个浅穴,它低出周围的地面,然后呢在中间,在四周再挖沟。在沟里面栽上柱子,栽上木柱。木柱的两边抹泥,就形成木骨泥墙,这个木柱在里面,起到了一种钢筋的作用。整个抹到房顶以后,中间起脊,两面坡里面也是抹泥,也是先用木骨架子搭起来以后抹泥。等整个房子抹完泥以后,晒干了,干了以后,堆上大批的木柴来烧。”

“有点像大河村的,跟哪个比较类似。”

“对,就是最后把这个房子烧成一个硬壳,人们在里头住。”

“就等于,像是烧成一个陶似的。”

“对,像陶窑似的那种东西。好多人看了以后说,这不是陶窑似的吗。就是跟哪种现象差不多。这种房子在当时具有很多的优点,防潮,保温,而且它的面向南,它的门都朝南,也注意了坐北朝南。另外这个房内页注意了室内装修。那边可以看到它当时那个居住面上墙面上抹的那个白灰面,技术非常高。那边有一块,去看看。现在,还可以看到手淫的痕迹,这是手抹的痕迹嘛。这是五千岁的手印。你从这边看,它这个居住面,当时抹平之后,跟这个墻是连成一体。”

“相当技术了。”

“这是抹的白灰。”

“这已经搞装修了!”

“又平又光。这个厚度,你看。”

“你看,非常薄,这个技术确实很好。”

“咱们现在室内装修,喷涂也只能喷成这样。”

“要是手工的话,很难能弄到这种程度。”

“所以当时的建筑技术,非常高。另外有些地方还抹了一层红的涂料。”

(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宫殿遗址)

大地湾,以其大量的仰韶文化时代的文物闻名遐迩。然而,最令我们震惊的是,这里竟然出土了5500年前的“水泥”,其性能与今天标号100的水泥不相上下。

“这是属于仰韶晚期的。”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国富先生介绍说:“(哎。)仰韶晚期的。是大地湾仰韶晚期聚落中心的,很有代表性的原始会堂式建筑,它的代号是F901。这个遗址出土于1984年。我们把它称作原始社会的人民大会堂。它由五大部份组成。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原始宫殿的正殿。前面,这是看台。看台下面是前宫,复式建筑。正殿后面还有后室,东面有东侧室,西面有西侧室。整个遗址的面积达四百多平方米。”

“等于现在就是保存了这个主殿。”

汪国富先生说:“(唉,)现在保护的这个是正殿。这个宫殿遗址里面出土了好几个‘之最’。”

“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这几个‘之最’啊?”

汪国富先生介绍说:“第一个世界之最,就是出土了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早的混凝土,五千年前的人造水泥。你看那个西梁柱那个方块,那就是五千年前的人造水泥,整个地面全是。正殿的整个地面,全部是这样的。那个水泥地,特好。工艺很精湛,做工很考究,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号沙浆水泥的抗压强度。还有一个‘之最’,就是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消防措施。每一个木头柱子都用草泥裹起来,就是起到消防作用。就是把我国的消防历史,推前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这里还有一个就是人造水泥地的下面呢,铺了15厘米到20厘米厚的人造轻骨料,人造轻型的建筑骨质材料,这个人造轻骨料发明是清代,(也只)一二百年的时间,可是大地湾的先民们在五千年前就用上了。这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6000年前大河村的陶房,大地湾5500年前的水泥,尉迟寺5000年前的内装修和陶房等等,这些向我们表示了什么呢?首先,我们的祖先至少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居住条件。我们注意到,使用水泥,在中国历史上属近代的事。那么,大地湾先民发明的“水泥”上哪儿去了呢?对此,只能理解为它中断了。这一中断便是数千年漫长的历史空白。而与大地湾“水泥”同时消失的还有哪些技术?我们不得而知。其次,我们知道纺织品难以在地底下保存,所以我们也就难以发现数千年前祖先的服装。但是,没有发现绝不等于没有。在我们祖先如此发达的建筑技术下,如此良好的居住条件下,我们还能设想他们衣不遮体吗?

《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生命科学思想,将“天人合一”作为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核心命题。(安徽黟县宏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天才地阐述了医学地理学思想,持久地指导后人按“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他们的家园。

(山西平遥县城)

刘沛林教授在其著作《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中写道:“中国古村落空间形象独具特色,是一种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聚居空间。(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上板村)这种聚居空间既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已经追求,也有着诗画般的理想境界。(江苏昆山市周庄)研究和欣赏中国古村落,就像吟咏一首首悠闲,浪漫,清丽的中国田园诗。也像在欣赏一幅幅生动,淡雅,古朴的中国山水画。清新秀美,韵味绵长,令人如痴如醉。”

对我们来说,中国的古村落以及大量的古民居,是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地理学理论的最佳图解。(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上板村)

(湖南苗家德夯村)

这座山,如一只活生生的孔雀,而山下的村庄,便是它张开的羽屏。这是一首天人合一的诗。它的美,我们很难描述。中国古村落,追求一种里向的生存环境。人与大自然,与自己亲手建设的家园之间,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空间。有学者指出,中国大部分地区位处北半球,季风气候占主导地位,所以根据大自然的实际情况及其规律,中国的村落大都选择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的地势。它的生态价值在于,背靠青山,有利于挡住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有利于接纳夏季掠过水面的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极佳的日照,缓坡阶地,既可避免水涝之灾,又可令民居视野开阔,周围植被,既可涵养水源,又能调节小气候。苗家德夯村,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村落。

“小姑娘,这是你们住的地方,是不是?”我们的采访人员向一位正在扫地的小姑娘问道。

德夯村女孩杨仙花回答:“住的地方在楼上。”

我们又问:“那么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用的呢?”

她回答:“这里是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就围着(那个)火塘。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坐在这里,开会就在我家。晚上有的人不想睡在家里,就睡在我家的木板上面,很凉快。以前这个房子也叫做吊脚楼。以前我们很多的苗寨姑娘就在我家(这里)绣花,绣花鞋,打花带。我们苗寨的建筑就是这样,你看上面的三个孔,就是用于采光的。”

在我们准备离开德夯村的时候,莫名地泛起一种失落感来,对我们这些都市人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清澈的溪水,孔雀一般美丽的山峰,还有这个充满人性的村落,久久地留在了我们的心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人合一的大地藝術
天人合一与中医文化
《中华辩证医学》有感 上
天人合一的大地艺术(2)
天人合一的大地艺术
[转载]天人合一的大地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