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 心(中篇)

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18年2月10日|泰国解脱园寺





佛法的工作有结束之时,

结束于驱除“无明”和

消除“不知道”的那一刻。




“无明”是指不知道“因果”,不知道“一切都是有因才会生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都无法被掌控。即便是苦,也一定有让其生起的因。



比如,悉达多王子还是菩萨时,就曾审思道:因何者存在,故导致苦存在?是因为有“生”存在,所以苦还存在。



“生”就是指心跑去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所以,“(我)生已尽”的关键在于——心放下了心。因为在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之中,心是最为执著的,心对心紧抓不放,是因为它还没有洞悉到“心即是苦”的实相。




因此,要想消除无明,

就一定要知苦。

要知道关于什么的苦呢?

要知道那个被称为“我”的事物。




组成“我”的那个事物就是名色,名色分解成五蕴,彻见五蕴,就彻见了所有的名色;彻见六根,还是彻见名色;彻见二十二根,也是彻见名色;彻见十八界,还是彻见名色;彻见“缘起法”,也是彻见名色——它们全都是名色



所以名色就是世间。称之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其实就只是名和色而已。



一旦探究到“色法本身是苦”的实相,心就会放下色。继续深入探究,就会照见“一切名法是苦”的实相,就会看到心的组成部分(即所有的心所)都是苦,进而看到真正的心本身也是苦。



修行者如果照见“真正的心本身是苦”,就会彻底解脱出来。



其实,仅仅只是放下心,已足以从五蕴中解脱出来了。因为,我们正是依赖心构建起了五蕴。所以,一定要探索直至照见心的实相。





修行若还无法触及心,

就先去学习“不是心的事物”,

也就是学习“与心同步生起的心所”。




苦、乐、记忆、界定、善、不善等等,都属于心所如果连心所也无法触及,就去探索“色”。无论怎样,都要在五蕴中择取一蕴来探究。



先学习“色法”也行。假如还未熟练到可以观心,就先观身。经常观身,心会慢慢积聚起力量,觉性、禅定与智慧将会渐次提升,最终必然可以观心。



祖师大德们教导道:观身是为了观心,观心是为了见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从观身开始,这并没有固定的定则。



阿姜曼尊者教导:如果具备观心的力量,就去观心。隆布苏瓦长老曾经和隆波分享说,他追随阿姜曼尊者时,阿姜曼尊者教导道:



能够观心,就要观心;

观不了心时,就要观身;

观心与观身都无法进行,

就先修习奢摩他。

如果什么都做不了,

就观呼吸或是念诵佛号,

心有了力量之后,

就又可以回来观心了。

观身是为了要观心,

观心是为了见法。



隆布敦长老也有同样的教导。有一次, 隆波问隆布敦长老,那是在长老保证说隆波已经会修行之后说的。隆波去其他道场和其他高僧大德修持之处参访,看到高僧大德们指导普通大众时都会教导:念佛号、思维身体。



比如,上座部森林道场的教导是念佛号而后思维身体。但其实当隆波向每一位高僧大德私下请益时,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教导隆波观心,根本没有教导去观身。在其他道场,隆波田长老教手部动作,属于身的范畴;佛使比丘教导安般念,也属于身的范畴;摩诃塔寺是观腹部升降,也是身方面的练习。无论去哪里参访,隆波看到的都是在教导观身,没看到谁在观心。



于是,隆波便请教隆布敦长老:长老,我是不是也要观身啊?因为无论看到谁,都在练习观身。当时,隆布敦长老充满悲悯地望向隆波,让隆波觉得自己的问题太傻了。长老非常慈悲地答道:



他们观身是为了要观心,

既然你已经抵达了心,

何必还要观身呢?

身体是要被扔掉的对象。

怎样扔掉呢?

就是心已经将身扔掉了,

心已经稳定在心的本位,

可以直接探究心了,

那就直接去探究心吧!



因此,如果可以观心,就去观心,这是捷径。如果可以观到心,修行的路就缩短了,每一位导师都是这样教导的。高僧大德们的教导都如出一辙。



但是如果我们的力量还不够,观不到心,就先观身,有一天终将会看到心。身体就像是家,而心是主人。如果未见到主人,就在门口等吧,不久一定会遇见。






我们要探究名色,

直至照见名色的实相。



我们可以从观身开始:身体呼气、吸气,心是观者;行、住、坐、卧,心是观者;腹部升降,一会膨胀、一会收缩,心是观者;隆波田的活动肢体和手部动作,心也是观者。重点全在于——一定要有知者的心。



如果具备知者的心,选择任何禅法都可以,采用哪个道场的都可以,并没有更好或更糟的。



可是心若不是知者——比如观腹部升降时,心和腹部黏在一起,紧盯着腹部,这是不行的;又或者念诵佛号时,心是知者,而不是有口无心,仿佛鹦鹉学舌般念诵,那也是不行的;或是观呼吸时,心迷失在念头里,或是心跑去和呼吸黏在一起,没有观者的心在看着身体呼吸,这也不行。



因此,实践的方法无好坏之分,而是取决于实践是否正确。



如果实践是正确的,

就会拥有观者的心。

心若还未成为观者,

则意味着还无法分离名色。




比如,觉知身体时,心跑去和身体黏在一起了,这就是没有分离名色,无法真正开发智慧。名色若是分开了,就会看见色身在移动,而心是观者。



观心的时候也能分离吗?可以的。它们会分离成为与“名身(名法的身体)”,“名身”就是指所有的感觉——苦乐、好坏、记忆与界定,这些都是其组成部分,而并不只是有色身(色法的身体)。



上述所讲的这些就是分离名与色,分离身与心。今天的教导是不是太深奥了?很难吗?



心本身是无形无相的,每一刹那与每一刹那的心都是相同的——仅仅是感知所缘。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区分出何谓善心、不善心、贪心、嗔心、痴心,是由于有外物掺入到了心中。



比如生起的苦与乐,我们看到快乐的心是一个,痛苦的心是另一个。苦、乐、好、坏等等,就好比是“心的身体”,它让我们得以区分出此心与彼心的不同。



就像是我们借由身体将彼此区分为不同的人,我们之所以能够辨别出这个人与那个人不同,是因其身体不同。所以说心也是有身体的,称之为“名身”。



“名身”就是渗入心中的所有感觉: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好和坏的感觉等。快乐的心是一种情形,痛苦的心则是另一种情形,虽然心本身都是相同的,都只是感知所缘而已。有时心感知所缘后,会伴随着快乐;另一颗心感知所缘后,却会带着痛苦。



感知所缘的心,就是这样伴随着贪、伴随着嗔、伴随着痴。这使我们得以把心一部分、一部分地区分开来,看到心在生灭、生灭,不断地变化。


因此,我们观心的时候不是直接观心,

而是借由观察“心所”来观。




心所,就是伴随着心生起的事物,正是它让我们可以看到心的生灭。



观心并不是让心空空的。可有些人教导观心,是让心去空空的,他们竟然还引用隆布敦长老的教导:“空阔,光明,纯净,止息了造作,停止了找寻,心不再有任何动作。纤毫无存,什么都不剩。”长老教导的这个可是“一心”,是阿罗汉圣者的心,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心。“一心”是无法被制造的。



我们只能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去探索。有贪心吗?有嗔心吗?贪心和嗔心相同吗?看见它们的不同了吗?



只有看到后才会明白:贪心生起而后消失;嗔心生起而后消失;痴心生起而后消失。



快乐的心和痛苦的心是一样的吗?不一样。以此类推,我们最后就会看到:每一种心和心所生起而后灭去,它们全都是即生即灭。



因此,直接观心是观不到的,它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只是借助心所得以看见:各种类型的心都是即生即灭的。



很难吗?即便觉得很难,也要学习。今天觉得难,未来见到弥勒佛的时候,听法的当下就会顿悟。如果今天只求简单轻松,那未来将一事无成。



我们要去透彻地探究世间,也就是透彻地了解我们的名色身心。从身开始也行,从心开始也行。只要能够放下心,同一瞬间就会放下所有的名色。



如果我们的学习可以直驱心,能够放下心,也就是一次性放下全部五蕴。如果还做不到,就循次渐进——观身,观受,观善心、不善心,不断地观照,积累力量,直到觉性、禅定与智慧获得圆熟,届时它们将会自行切断烦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的四圣谛 下
《法,以心传心》(三)
心的四圣谛 - 上
《如何走上中道》问答部分完整版
南传相应部---第22经 犍度篇.蕴相应(79-81)
《 心的训练 | 上篇 》(全文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