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天骄杨露禅 杨班侯杨健侯 杨澄甫

        

         河北永年东南部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阎门寨。有个声名显赫的家族,他们既非皇戚贵族,又非高官世胄。这便是开创太极中兴之伟业,为传承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推动民众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不朽贡献的永年太极拳杨氏家族。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杨式太极拳的始祖杨露禅(1799—1872)以高超的太极武功声震海内,力挫各路英豪,打遍京城无敌手,因而博得一个“杨无敌”的美称。他慧眼识机,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引入社会,使其迅速流传大江南北,一时间求教者、习练者甚众,乃至走入皇族王府。此后的几十年里,杨露禅畿辅坐大无人匹敌,弟子门人中高手层出,桃李满园,太极拳在中国武林盛极一时。
        杨露禅除有众多弟子,还有自己的三个儿子:杨风侯、杨班侯、杨健侯。他们均自幼习武,秉承家传,个个武艺高强。露禅长子杨錡,字风侯(生卒无考),得父亲传,功夫大成,复传子兆林(生卒无考)。兆林武功成就后自京返乡,又旋即到邢台一带,常年设场授拳,至今仍有众多后世传人活跃于牛城。露禅次子杨钰,字班侯(1837—1892),青年时期即在清骠骑营做武术教头。他武功精绝,独步京华,人称“杨无敌二世”,“有乃父之风”。他性格刚烈,行侠仗义,喜打抱不平,中年时期因抗夷伤人开罪于官府,为避官司逃回老家永年,居住南关,靠走镖为生。他在永年虽学生不多,但名声远扬,四乡八邻,无人不晓,有关他的传奇故事极为丰富,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班侯去世不久,其妻生下遗腹子杨兆鹏(1892—1938),幼年即被送往京城,随其三叔杨健侯学习杨门家传太极拳功夫。多年后兆鹏又随杨澄甫南下沪杭,襄助堂兄传拳授业。1936年杨澄甫去世,杨兆鹏去往广西继续教拳,因病客死他乡。杨露禅这个名字,如今已在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中广为知晓。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不管人们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由他开创的世界太极拳运动,如今已波澜壮阔地传到了上百个国家,受益者上亿人。他的传奇经历,他为世界武术文化和人类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三子杨鑑,字健侯,号镜湖(1839—1917),他幼承庭训,深得家传真谛。性情敦厚,秉性温和,为人顺遂,且文武兼备。他从不恃拳傲物,有极高的武德。露禅见其可担大任,对他格外倾心,将得自师傅陈长兴之手的太极拳古谱传授给他。他的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善发弹,拿三、四弹丸于手中,往往能同时击中数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尤其神异的是,能止燕雀于掌中,不能飞去。露禅逝世后,健侯接替父职在京授拳。他在继承父亲“小架子”的基础上,幅度扩大,修改成“中架”,既保持技击特点,又适合健身需要,在杨式太极拳史上又有所发展。
       杨健侯亦生有三子:杨兆熊、杨兆元、杨兆清。健侯长子兆熊,字少侯、梦祥(1862—1930),自幼随伯父和父亲学拳,其艺得二伯班侯者居多。其特点为: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应用粘接随抖,以柔克刚,出奇制胜。他秉性刚强但脾气暴躁,威风凛凛,以散手最为优异,功属上乘。他喜欢搏击,与人对阵,手法刁钻古怪、变化奇异莫测。授徒时动辄出手伤人,弟子常因伤痛而退缩,从其终学者极少。一生比武较技无数,从无败绩,被誉为“千手观音”,堪称杨家“无敌”三代。少侯生杨振声(1878—1939),亦继承祖业,行拳为生,游走四方,终了无详。振生也生三子:杨文斌、杨文忠、杨玉平。他们各有后人,分别定居昆明、邯郸和徐州,如杨永、杨树民、杨树林、杨永军、杨爱民等。其中杨永在邯郸,多年从其堂叔祖父杨振基学拳,功夫甚好。健侯次子杨兆元(生卒无考),得家传太极拳,曾在故乡授徒。兆元颇有其二伯父班侯遗风,性格暴烈,虎食狂饮,后因病英年早逝,生长女杨聪、次女杨敏。杨聪嫁入赵家,得女桂珍、子赵斌。女婿傅钟文、儿子赵斌均得堂外祖父亲传,后皆成太极拳大家,并有后人赵小斌、赵幼斌、傅声远及傅清泉承业习拳。三子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阶及神明。他秉承先祖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德才兼备,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天下。澄甫完整地继承了杨家拳、剑、刀、枪、大捋、散手、对刀、黏剑、粘枪、点穴及内功心法,技艺超群,鲜有匹敌。晚年时他集杨家三代之经验,凝神结晶,揉化综合,将杨式太极拳套路架势逐步定型。其拳架舒展简洁,大气磅礴,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走架,轻灵洒脱。其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定型套路利于推广传播,深受欢迎,促进了杨式太极拳之普及、发展,澄甫因此被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先后撰写出版《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杨家祖传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武学经典。其时国家首脑蒋介石、民国元老吴铁城、教育总长蔡元培等众多高层人物分别为《太极拳体用全书》挥毫题词,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当属中国武林史上所仅见。
         杨澄甫生有四子: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杨振基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形成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他与夫人裴秀荣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并远赴香港和美国传拳,弟子逾百,学生过万,海内国外,遍植桃李。1992年,他将杨家祖传秘籍等历史资料首度公诸于世,整理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被视为修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同时录制了《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晚年,还于病榻之上口授,由夫人裴秀荣演示总结,携弟子整理了杨家太极拳练习口诀,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太极拳技术资料。

三子振铎(1926— ),自幼随父兄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1982年任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 1979、1980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一等奖及优秀奖。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被评为体育先进个人。1987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员遍布世界各国。1989年应国家武术院邀请,担任全国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教练。1992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名师”,常赴海外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有子杨道芳、杨德芳,孙杨军、杨斌、杨勇。其中杨军、杨斌得其传授,分别在美国和太原开班授拳。

长子振铭,字守中(1910—1985),自幼随父叔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再后移居香港,为杨式太极拳在海外传播作出贡献。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夫人梁帼义,女帝儿、玛丽、伊丽承其真传。其中玛丽尤得传授,至今在港开设武馆,专业授拳。振基(1922—2007),五岁起即开始学习正宗嫡传杨家太极拳,在父亲和堂叔兆鹏、大哥振铭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携其和两个弟弟回老家永年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修炼家传太极功夫。1948年,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守中会合,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拳,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上世纪50年代调入河北体工大队,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南京、秦皇岛等地教拳。随他学拳的既有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高层领导,也有基层干部群众四子振国(1928— ),六岁开始跟随父兄习拳,多年来致力于杨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多次应邀在国际性太极拳大会上做示范表演与教学活动。上世纪90年代末创编杨式太极拳37式,作为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初级入门和演示套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首肯,并出版了《杨式太极拳37式》一书和演示光盘。该套路还在2000年的海南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获得表演特等奖。杨振国还多次应邀到台湾、香港、南宁、郑州等地进行太极拳教学和表演,在邯郸及各地有众多弟子和学生。2005年,参加了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中华武术典藏系列”——《武藏》电视文献资料的拍摄活动,他带领弟子和学生演示的杨氏太极拳影像,被收藏入典。2009年,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传承代表人物。生子杨永芳、杨志芳。其中次子杨志芳自幼随二伯父杨振基和父亲练拳,青年时亦喜摔跤、拳击等运动项目。近年来倾心致力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承、推广工作,任邯郸市武协杨式太极拳委员会主席,系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代表人物。

一、杨露禅传奇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先后推出两部表现杨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事迹的优秀剧作,一为电影《神丐》,一为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此外,上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先生的中篇小说《太极杨舍命偷拳》,早开对杨露禅故事宣传的先河。

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描写了清代这位立志武学、除暴安良、为国为民举大义的武术大侠,特别集中地描写他矢志学拳,“三下陈家沟,学艺十八年”,先被拒之门外,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后毁容扮作乞丐混进陈家做杂务,借机偷看陈家练拳,后被陈家发现,陈长兴受其诚心感动收他为徒,成为众徒中的佼佼者。之后,杨露禅又受师傅之托,将太极拳传向北方,立足北京,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使太极拳终于立身武林,独树一帜。杨露禅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圣人级的英雄人物。

二、历史上的杨露禅

杨露禅的家乡在永年县广府西南的闫门寨村,他和他的十几位儿孙们至今依然安葬在那里。

目前用来研究和考证杨家太极拳的资料主要有《永年县志》、广府“太和堂”药店陈家人的讲述及家传“折子”、杨家族人和弟子的记忆、相关太极拳研究学者的著述,还有永年广府镇许多民间的传说。

历史上的杨露禅确实有与传说类似的经历,但如电影《神丐》所说的毁容装哑、混入陈家打工偷拳等细节显然是文艺作品的虚构。对此,史学工作者和杨露禅的家人自有他们的讲述。

杨禄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后到北京授拳时改为露禅”(见《广平府》一书),生于清朝嘉庆4年(1799年),卒于清同治11年(1872年),享年73岁。杨祖籍直隶广平府闫门寨村,少年时随父辈移居广府南关(今永年县广府城南关)。

杨露禅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里,“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小贩”(杨振基书中记载)。对此,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佣于太和堂药行。”

杨露禅生性好武,始习洪拳,且颇有功底。当时,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在广府古城西街开设“太和堂”药店。一日,他从药店前经过,遇到一地痞恶棍在店内寻衅闹事,争执起来,恶棍举手就打,只见店掌柜举手轻轻一拨,恶棍立刻摔出门外,跌倒在街心。杨露禅是练武人,很注意这场格斗,见店掌柜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出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决心到太和堂拜师学艺。他千方百计托人说情,打动了药店掌柜,答应他先在“太和堂”药店内做杂工,闲时可跟掌柜王昶学拳(庞大明书载)。经过一段时间,药店东家陈德瑚见杨露禅聪明勤快,学拳心切,便介绍他到自己的老家河南温县陈家沟去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熟知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温县陈家沟距永年800里。据杨振基说,杨露禅(当时21岁)是步行去的,可见奔波之苦。他在那里学拳(还有同乡李百魁同学),开始并不顺利。陈德瑚是将杨露禅作为雇工介绍给陈家沟掌门拳师陈长兴(陈氏十四世)的。按照陈氏的规矩,太极拳术从不外传,他们只让露禅在前院活动,不得到后院,是对这个外乡人的防范。起初露禅以为后院住内眷,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在陈家住了半年,并未发现有人练拳,心中疑惑,始觉陈家不让去后院有些蹊跷。一夜,他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有人正在月光下练拳。他高兴异常,以后得机会就上树看拳,然后自己一人偷偷练习。

杨露禅经过一段时间“偷拳”之后,拳术进步很快。一次他无意中发劲将一个陈氏弟子推翻在地,立即引起陈家的注意。陈长兴让露禅说明缘由,并让他表演一番太极拳。长兴看后很惊讶,认为露禅有悟性,并为人诚实,且已有陈氏拳术的真味,便破例收了他这个外乡子弟(杨振基书载)。

自此,陈长兴用心教,杨露禅朝夕苦练,寒暑不辍,自觉艺精后返回家乡,城里邻人都来为他祝贺,说“杨老禄”(广府古城内人对杨露禅的称呼)办回了“真货”。当时广府城内习武的人很多,各种拳派都有,听说杨露禅学到了“绵拳”(太极拳),都希望与之一见高低。谁知在一次比试中,露禅竟然失手跌倒,心中十分懊悔,于是决心再度求师,二下陈家沟。这次到陈家沟后,习练更加刻苦,熟练掌握了“绵拳”的拳路、拳诀、器械。别师回家时,陈长兴告诉他:“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你以后有了困难,还可以来找我。”二次回乡,再与人交手,虽没败过,却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杨露禅想,自己虽两下陈家沟,还远未能透彻地掌握这门拳术,未能学到绵拳的精髓,于是决定第三次下陈家沟。

关于杨露禅二下陈家沟学艺,永年太极拳史料中还有更具体生动的记载,言“陈长兴的家里,前院只有一个练武场,后院才有演武厅,再往后走还有密室。这密室是不准任何人进去的”。“陈长兴收徒弟有三步棋,第一步是准你入门;第二步便是叫你进院;第三步才让你到家(就是入密室)。这密室连门子都不留,人进去之后,就要用砖垒上,吃、住、练都在其中,一练就是三年,平时就连方便也由暗道排出”。“饭是让人隔着窗子递进来的”,“除了练拳没别的事”,“很少能出来透透气的机会”。据说杨露禅一直在密室练了三年,等出来后连模样都变了,真像成仙得道一样。

陈长兴见杨露禅确是真心求艺,甚为感动,遂将“绵拳”之精奥“倾囊而赠”。杨露禅终于将“绵拳”的沾、粘、连、随之功法,行功运气之要领,连同杆、剑、刀、棍等器械一一融会贯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学成太极拳。

据杨式太极拳名家庞大明先生所著《杨式太极拳阐秘》一书记载:“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15个套路。杨露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各类拳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做了改变,但仍有十五个套路。

据《永年太极拳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禄禅先后三下陈家沟跟蒋发传人陈长兴学拳,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另据永年太极拳史学家郑尔诠先生所著《永年县太极拳志》一书载:“杨禄禅三度求师到技成回家,先后历经十多年之久,终于把太极拳从陈家沟带回了永年。”

“清道光年间,杨禄禅(39岁)从陈家沟艺成返里后,在南关设场授拳。”(永年太极拳志)。杨振基在他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我曾祖父艺成回永年后,武林中再也没敢与之较量的了。”

杨露禅回到家乡,跟他学拳的人很多,拳艺也日渐精进。在教授拳艺的过程中,他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并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对陈式太极拳进行了很多改进,创造了一整套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套路,被人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小架子”,使太极拳在永年牢牢扎下了根。从此,杨露禅也开始名闻四方,后来还应邀到河北蓟县得胜镖局,以走镖为业。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杨露禅由时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乡武汝清引荐到北京教拳。

关于杨露禅进京传拳,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有段生动记载: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后来暴发致富,人称“小铺张”。一次,杨露禅到其公馆做客,小铺张见露禅身材瘦小,是个“乡巴佬”,又听说杨会拳术,便轻蔑地发问:“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石人、木头人不能打,凡是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趁话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回话:“好,我就和各位师傅来亲热亲热”,于是露禅与在场一位武师开始比试。比武一开始,该拳师来势汹汹,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又一拳师见状,感到不可思议,不服气,又打了过来,只一招儿,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露禅见其如此势利,很不以为然,于是愤然离席,扬长而去。杨露禅在张家比武挫败众武师的事很快传播开来。

北京作为几代京都,王公大臣家中大都养有武师看家护院,课子教侄。因而不断有人慕名而来,与杨露禅比试较技,全都败在露禅的手下。久之,在京城内“杨无敌”的名字日渐传开。光绪帝老师翁同和一次看杨露禅与人比试时,高兴地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并亲书对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英。”(1937年后此联丢失)

此后,太极拳誉满京师,一时王公贵族、富豪乡绅纷纷递帖学艺,以能够请到杨露禅为荣。清廷亦将太极拳奉为国术,在北京广为传播。

杨露禅在授拳时,根据社会上层的健身需要,重新改编拳路,削减了高难招式,如震脚发力,窜蹦跳跃的动作,变为更加柔缓;动作也缩小了,使其更适应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形成新的拳架,称太极拳“小架子”。

从杨露禅学拳归来在广府授拳,又到北京传拳之后,数百年隐于乡野秘而不宣的太极拳开始传播到通都京畿,并进入王公贵族大门,进而逐步走向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华武林之中独树一帜,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杨露禅在京20多年教拳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进一步证明,杨式太极拳的诞生,对中国以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件事情,杨露禅成了伟大的人物;也由于这件事情,邯郸成为世界知名的太极拳故乡和圣地。

三、杨露禅的历史贡献

1、杨露禅是将太极拳传向世界的第一人。

清代武术诗人湘潭杨季子曾写诗赞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确,在杨露禅之前,后来称为太极拳的绵拳“十三式”(掤、履、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远在河南温县的陈家沟民间深藏久远而不外传,如果不是近千里之外的这个外乡人去“偷拳”,“十三式”也许至今仍在少数武术界人中流传着,绝不会有后来的那种大传播、大发展。杨露禅的历史贡献无与伦比,他应该是造福人类武术文化和健康事业的一位武圣人。圣人者,乃道德、智慧与技能最高之人,杨露禅在世界太极拳界当之无愧。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陈家拳”,并不是指陈家创造了太极拳,更不是说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很复杂,陈式太极拳也是一个“中转站”。

2、杨露禅是使太极拳首次在广大的武林中亮相,并以独立的门派站定脚跟的功臣,是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在杨露禅进北京传拳之前,中国武林拳派已经很多,最著名的有“少林拳”、“八卦掌”等,而没有太极拳这一门派。是杨露禅进北京后打遍武林无敌手,被人誉为“杨无敌”,从而开创了“太极门”,让整个中国武术界刮目相看,因而对中国武术的丰富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3、杨露禅发展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成为将武术与养生结合起来的始祖,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了卓越贡献。

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一亿三千万人习练太极拳,其中练杨式太极拳的就超过一亿,太极拳已风靡世界,传播到上百个国家。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对太极拳有过重要的评价,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再如孙中山、蔡元培乃至蒋介石都曾经为太极拳题过词。

4、杨露禅和杨式太极拳为提高中国特别是邯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作出贡献。

杨露禅是邯郸永年人,那里的闫门寨是杨氏祖籍。永年的广府古城是杨家故居所在地,杨家的主要嫡传后人至今依然定居在邯郸。在邯郸、永年及各县地,杨式太极拳的传人众多。邯郸永年是中国太极拳的重要发祥和中兴之地,是太极拳使得邯郸、永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世界知晓了邯郸、永年。这些,都是杨露禅和杨式太极拳对故乡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太极拳被誉为中国人继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之后对世界文化的“第五大贡献”,此种提法在太极拳界已多年,而且也得到相关专家和机构的认可。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后人讲过这样的话,即“陈家拳、杨家传”;“露禅创天下,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传天下”。杨家太极拳的传播史固然肇始自杨露禅,但这仅仅是一个精彩的开端,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杨家几代人将这个精彩不断延续下去,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杨式太极拳在杨露禅之后花开两枝,一枝由次子杨班侯继承,保持并传衍下来杨露禅拳架原来的练法,后人称其为杨式老架,也有人称之为“班侯架”。另一枝是由其季子杨建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发展,再由其孙杨澄甫进行简化定型,后人称这一枝为传统套路,亦有人称之为定型套路。这样,在杨家太极拳功能的演化上,就技击性与健身性的关系而言,如果说杨班侯是杨露禅的左翼的话,杨健侯则是杨露禅的右翼。伯仲英雄,领一代风骚。

                                        

杨班侯主要继承和传播了杨式太极拳的非凡武功。永年民间和太极武术界是将杨班侯作为“打天下”的大英雄来传颂的。由于他武功盖世、性格鲜明,且十分侠义,他的许多事迹与父亲杨露禅一样地精彩和辉煌、脍炙人口。

“两个七教了一个八”

杨班侯,名钰,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7年),卒于光绪十七年(1892年),享年55岁。少时曾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读书。武禹襄是与杨露禅齐名的武式太极拳祖师,也是永年县广府人。他小杨露禅13岁,与杨露禅有亲缘关系,是清朝贡生。

杨班侯从小性情刚烈,爱打架,孩子们无人可敌,为此常有邻居找上门来向杨露禅告状。杨露禅的性格好,有涵养,偏偏有了他这个调皮找事儿的孩子,为此很伤脑筋。最后,杨露禅给小班侯定下一条规矩,不准他学武,只能学文,以免日后招惹是非。在他十岁时,被父亲送到学馆,跟武禹襄读书。

杨露禅的愿望最后还是落空了。班侯不好好念书,上课总是趴在桌上打瞌睡。把他叫醒,揉揉眼,转头就又呼噜上了。就连老师武禹襄也拿他没办法。

杨班侯学文不成,还把爱打架的毛病带去了。武禹襄从旁观瞧,知道这孩子是个学武的坯子,心想对孩子应因才施教,与杨露禅关系莫逆,不能让班侯耽误了前程,便破例在学馆里收下了杨班侯这么个徒弟,教他太极拳。

别看班侯念书识字那么笨,练起武术来却是异常聪慧,一点就通,且能举一反三,是一个典型的“学武智,学文愚”的偏才。按武禹襄的话说,班侯是“读书不敏,练拳颇悟”。拳技越练越精。他的拳既吸取了杨露禅的长处,又融入了武禹襄的特点,逐步形成风格独特的 “班侯架”。后来进北京助父教拳,打了许多著名的恶仗,展示了盖世的武功。永年民间将之称为“两个七教了一个八”。

“班侯架”是后来流传下来的各种杨式太极拳架中最具技击性的拳架。这些拳架计有中架、快架、大架、小架和各种杨式炮捶及“杨式老架”等。

极致的武功

杨班侯秉承乃父血统,是一个真正的武术天才。他的武功不但超过了兄弟,甚至超过了杨、武两位祖师。

太极拳讲究沾、粘、连、随,杨露禅能做到“掌上困燕”,使燕伏于掌心不能起飞。杨班侯的沾粘劲儿毫不亚于其父,他曾骑马手持“白蜡杆”沾住路边一条奔跑的狗,使其不能逃脱,只能一路随班侯马奔跑下去。班侯的轻功提纵术也极高,能蹿房跃脊,如履平地,并能做到“墙上挂画”。在北京与荷兰大力士多尔古打擂时,曾将对方打到腹部的拳吸住不能脱,然后又将对方崩出很远,这是太极武术界所讲经典的“此地风光”,将阴阳的转换做到了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他进京助父教拳后,凡遇上来挑战试手的,露禅都叫班侯去应付。班侯真正做到百战百胜,不管对手多么强悍,均以较大的优势胜出,没有任何悬念。在他诸多武功传奇故事中,以“勇克万斤力”和“怒打雄县刘”最为著名。

勇克“万斤力”

杨班侯咸丰四年(1854年)进京助父教拳。当时虽只有17岁,却已有10余年的拳术功底。有一个人称打过七省擂台无人能敌,叫“万斤力”的拳师,能以双手搓石成粉。此人进京后,听说太极拳能以柔克刚,便揭贴九门,语侵杨氏父子,激其比武。杨露禅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不必理睬,而班侯却对父亲说:“我们开的店里有货,人家来买,你怎么能不卖呢?”于是杨班侯一人去与“万斤力”应战,双方约定在北京西四牌楼比武,并立下生死文书。

到了那天,“观者空巷,班侯骑白马至。万斤力身伟臂壮,一望而知力大无朋;班侯硕长瘦削,状若无能。而万复咆哮如雷,似虎出柙,观者咸为班侯危。是处原有巨碑,高两丈,宽四尺,厚一尺许。两人对阵,万先发,举拳怒击,班侯略闪,拳中碑,立碎。观者喝采,以为班侯必败矣,讵万再进,直取门面,班侯一声喝,举双手向上一分!万已仰跌数丈外,班侯于掌声雷动中策马扬长去”。  

怒打“雄县刘”

一日,班侯在王府井大街玉泉池洗澡,偶然听到隔壁有人在谈论拳艺,话语中提到父亲杨露禅的名字,班侯隔着纸墙一望,不由得连肺都气炸了。原来隔壁那个人正在作着污辱太极拳的动作,状似摸鱼捞虾,逗的众人笑得前仰后合。那人接着说:“杨露禅摸鱼捉虾之术,如我与之动手,轻轻赏他一掌,便可击出丈外。”

见此人如此无理轻狂,班侯向浴池中人打问,原来此人正是当时名震北京的恭王府拳师,人称“雄县刘”的刘腾蛟之子刘笑虎。班侯性烈好斗,哪里容得对家拳的如此奚落,一怒之下快步来到隔壁茶室,耐着性子问道:“刚才哪位先生说杨家拳是摸鱼之术?我就是你杨家二爷,今日非让你击我几丈外不可!”

刘笑虎更不搭话,走到班侯面前连击三掌,班侯却纹丝未动。只听班侯说了声“现在该我的了”,拳早已打到刘笑虎的胸上,刘身不由己,退出三丈开外。此事激怒了“雄县刘”,不由分说来到瑞王府,质问杨露禅。露禅明知是“雄县刘”无理,还是喝令班侯速去恭王府,向刘家父子“负荆请罪”。

班侯无奈,只身奔恭王府而去。“雄县刘”把班侯迎至厅中,手捏住半个茶杯,趁递茶之机攻向班侯。谁知班侯只顺手一推,一杯茶水已全部泼在“雄县刘”身上。刘腾蛟脸一红,请班侯到院中献技。班侯走在前面,“雄县刘”突然偷袭,从班侯身后伸出二指,越过班侯头顶,运用“二龙戏珠”之技,直勾班侯双眼。

 “雄县刘”自以为班侯躲不过他这毒招,谁知班侯把头一低,伸手将刘的手掌紧紧按在头顶上,随后又伸出另一只手托住刘的小腹,顺势把腰一弯,一个“青龙出水”式,就势把刘举过头顶扔了出去, “雄县刘”跌入院内花丛中。

后来,“雄县刘”为挽回面子,邀班侯在东单演武厅比武,杨露禅领着班侯如期而至,却不见“雄县刘”的人影。一打听,“雄县刘”父子已打点行装返回老家躲了。此事传开,“雄县刘”在北京名声扫地,杨家父子名声大振,“杨无敌”称号传遍整个北京。

近代杰出武侠

杨班侯是一位真正的武术大侠,有极鲜明的性格特征,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一位怪侠,是近代中国武侠的杰出代表人物。

一般太极界人士在谈到杨班侯时,多是说他脾气爆躁,人难接近,徒弟不多。其实这只是班侯性格的一方面,按永年广府家乡人的记忆,班侯的性格和追求要丰富的多,流传下来的民间记忆非常生动而有个性,且有大义、大理,使人耳目一新。班侯曾“德服飞刀张”,并以高超的武功“巧解村仇”,充分展现了他的武功和侠义。

德服“飞刀张”

河间府有一位“张好天”,练就十二把飞刀,能百步穿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人人都知道他的飞刀厉害,晚清武林高手山东的“大刀王五”曾败在他的手下,人称他的飞刀黄河以北无敌手。

杨班侯有一套自创的“小架太极”,乃太极之精髓,每每总在夜深人静时才练。有一天夜里,班侯练完拳刚刚躺下,感到房顶上似有动静,便迅速起身。没想到他刚离开床,就从窗外飞进三把闪亮的飞刀,不偏不倚全都插在他躺的位置。班侯明白这是有人暗算,便施展轻功,立马出屋上房,四下却无人的踪影。班侯只好回屋,刚要上床,又有三把飞刀迎面而来,比上次还快,班侯急闪过,刀重重地插在了床头上。这时院内房上有了声音:“杨班侯,在下等你多时了!” “我乃河间人氏,听说你打了‘雄县刘’,京城内外无敌手,在下今晚领教你的拳法来了。”话音刚落,又有三把飞刀冲班侯飞来,班侯眼疾手快,舞动手中白蜡杆把飞刀截落地下。

班侯早知有个“飞刀张”,此人12把飞刀名冠武林。而且12把飞刀中,最厉害的要数最后三把,凡与之对阵者,还没有听说有人能躲得过。他心里明白来人正是“飞刀张”。此时已躲过了九把刀,为了对付最后三把,班侯故意卖个破绽,使出了“墙上挂画”的绝技,使最后三把飞刀也落了空。飞刀张顿时锐气全无。班侯历声喝道:“你我远日无仇,近日无冤,何以下此毒手?”飞刀张满脸羞红,说道:“实不相瞒,我这是受人指使。从今以后,北京城只要有你杨班侯在,我飞刀张再不出面……”说罢磕头求饶。

这次“飞刀张”是欲置班侯于死地。按常理,班侯赢了他,完全可以结果他的性命,至少不会再让他在北京待下去,让他丢掉饭碗,终生记取教训。没想到班侯却说:“你也是寄人篱下,焉能不从命?你我都是靠拳脚混饭吃的,北京如此之大,何以不能相容?趁着天色未明,快走吧!”闻此言,飞刀张泪如雨下,对班侯拜了又拜,怅然而去……班侯之武德大义,由此可见一斑。

巧解村仇

在杨班侯身上,秉承着中国武林中的侠义之气,他有高强的武功,却从不恃技欺压百姓,总能胸怀容人、化敌为友,广府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巧解村仇”的故事。

永年城南关和下堤村,不知从哪年哪辈子起,结下了冤仇,平时,南关人不敢到下堤去,下堤人也不敢轻易进城。偶尔进城,路过南关,不是成群结伙,便就是撒个大谎。日久天长,矛盾不断,两个村的仇便越结越深了。

有一天,班侯在城里东大街牌坊庙讲拳,直到摸黑才散。他拿着那根随身携带的白蜡杆,刚出城南门,便听到南关大街上传来一阵吵闹声。班侯停住了脚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下堤人到南关打架来了,”也不知道为啥。下堤村仗着自己村大人多,一下子来了几百号人,站在南关大街上,连吵带骂,要南关人出来较量较量。

班侯不听则已,乍一听,火性子顿起,真想抓几个让他们知道知道厉害。可又一想,觉得不对,两个村打架,这是几辈子的事了,谁是谁非早说不清了,然村仇宜解不宜结。自己又在外多年,并不知道根底,于是便装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样子,耐着性子凑上前去搭话。下堤人并不认识班侯,听其口音,便一窝蜂围上来,举拳便打。见此情景,班侯不慌不忙挥动手中的白蜡杆子迎住下堤人群,只见上来一个,那白蜡杆子只一挨身,便给沾住,之后那人早被抛到一个屋顶上了……下堤人并不后退,班侯干脆“如挑滑车”一般,上一个挑一个,没一会儿,已有十几个人被抛到了房上,余者全惊呆了,停在那儿不敢动。见下堤人不敢再向前,班侯跳上房,白蜡杆子又挥动起来,一下子一个,不一会儿,房上的人又全被稳稳当当地送到了房下。然后,班侯站在房上,朝着房下深深一揖道:“恕不远送啦!”

下堤人心里也明白,人家这么高的武功,咱人再多也不是个儿,只不过人家不愿再伤和气而已。见班侯施礼,下堤人也赶紧频频回礼。打那儿以后,南关和下堤真的和好了!

杨班侯绝不仅是性格暴躁的一介武夫,在班侯的身上,实实在在地集中着中国武侠的许多优点。正因如此,老百姓才特别喜爱杨班侯,永年广府的人更以杨班侯为骄傲。

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杨班侯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太极拳宗师、武术大侠,他同时还应该是一位民族英雄,这也是他当之无愧的。关于他身上的这些特点,在太极拳史上显然发掘得很不够,然而,历史资料和民间记忆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

郑尔诠先生在他所著《永年县太极拳志》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18401911年,是永年太极拳的创业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教散失,患乱丛生,爱国人士亟思图强救国,呼吁‘尚武自强’。在清军中也多有延请民间武师教授官兵,提高战斗力。”“后杨班侯被举荐任清旗营武术教官,被授予‘武德骑尉’官职,赏戴蓝翎(六品)。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他和清军一同抗击侵略者。清政府见他打洋人,不敢再留用。班侯于同治七年(1868年)回到永年古城,收徒授拳,推广太极。”

杨班侯于1854年进京,至他1868年被迫离开北京,在北京共教拳14年。在此期间,正赶上中国历史上外国入侵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也称“英法联军之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班侯演出了一幕幕的参加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这些故事散见于许多史料和广府古城群众的记忆中,读后令人十分鼓舞。班侯的爱国之举告诉世人,杨家不单是对中国武术文化和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杨家的爱国思想和英雄壮举也是十分令人敬仰的。

避难不忘雪耻

1860年,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大举侵华时期,10月,他们攻占北京后,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激起班侯的无比愤怒。23岁的杨班侯那时正在清军当教官。“便率领爱国清军与群众自动联合起来,并肩英勇顽强地抗击侵略者,在战斗中杨班侯施展绝技,挥舞大刀从敌军中杀进杀出,打死打伤侵略者多人,给敌军以重创”(李万成回忆:《走进永年太极》)。

另有一次,他骑着马从法租界门前经过,见一个洋鬼子正在殴打一个中国老人。班侯走到跟前劝阻,可是鬼子不但不理,反而举枪向班侯打来,班侯一怒之下,用脚踢掉鬼子的下巴颏儿,后来又来了几个洋鬼子鸣枪打班侯,班侯才骑马飞去。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采取屈膝投降的政策,见班侯打了洋人,闯下大祸,也不敢再用他,并扬言说:“如果洋人要人时,准备把班侯送过去。”班侯知情况后(清军中跟他学拳的人很多),便和他的高徒牛连元一起逃往廊坊(连元的老家)避难。班侯到了廊坊后,不忘国耻,为了让徒弟能更好地御侮雪耻,毫不保留地把杨式老架和他一身的绝学传给了牛连元。

后牛连元又把拳艺传给外甥吴孟侠。吴孟侠于1957年把他的绝学太极拳老架“九诀八十一式”拳架和秘诀编成拳谱,公之于世。杨班侯“回到家乡后,更是提倡民众练武强身,以备御侮雪耻。”

杨班侯进京打擂

杨班侯的父亲杨露禅、哥哥杨凤侯、兄弟杨健侯都是有名的太极拳宗师。班侯京城打擂的故事,至今还在永年一带流传。

班侯身在江湖,虽武友甚广,但也难免结些仇怨。为此,回到广府老家后,曾“发誓不再涉足武林。”但北京的各种消息,特别是有关武术方面的消息传到的更快。在广府还没安生多久,北京城里又传来一条新闻——荷兰大力士多尔古,在天坛立下了百日擂台,要中国南北13省豪杰前来打擂。这个荷兰人曾几次夺得世界拳击冠军,人们传言,他单臂能举千斤,在美国一拳打倒过一头一吨多重的大黄牛,在印度双手推倒过十吨重的大象,在意大利曾空手擒过一只雄狮。到中国立擂后,这个多尔古狂言:“在中国能把我打下擂台的,还在他娘怀里吃奶呢!”这些传言,像利箭一样直穿杨班侯的心。他决心进京打擂,去煞煞这个荷兰洋人的傲气。

杨班侯进京打擂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多尔古的耳朵里,为此多尔古也攒足了劲要战胜杨班侯。班侯到京时,“百日擂”已到了最后几天,多尔古还一阵未败,因此更加狂妄。班侯上擂后,先是示弱以麻痹对方,继而又施展轻功让多尔古屡屡扑空,格斗中又使用了太极拳的柔术和弹簧劲,使多尔古进退失据。最后,班侯用太极绝技沾粘之术使多尔古东倒西歪、站立不住,完全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只能举手认输。

就这样,杨班侯以他出神入化的太极拳术,毫无悬念地“优势获胜”。使洋人的“百日擂台”梦化作了泡影,使国人真正骄傲了一把,扬眉吐气。这件事在晚清一片颓败的景象中使国人精神为之一振。班侯此役不仅给家乡广府古城人争了光,也在全国传为佳话,至今令人不能忘怀。

 

杨健侯,名鉴,号镜湖,杨露禅三子。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卒于民国7年(1917年),享年78岁。健侯幼时即从父练功,露禅督责甚严,当时刻苦之情形难以忍受,为此,健侯甚至两次自杀,幸均被发现,未成悲剧,终成大家。拳术刚柔相济,出神入化,达到很高的境界。刀、枪、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擅长发弹,手拿几粒弹丸,往往能同时击中数只飞鸟,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健侯有极高的武德,从不恃技傲物。他在继承父亲“小架”的基础上,着眼于强身健体,改变动作幅度,使太极拳的招式扩展修改成“中架”,既保持了技击特点,又能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需要,把杨式太极拳向着多种功能的方向(特别是健身)又发展了一步。

健侯性情和善,先随其父在瑞王府授拳,后又通过亲戚武汝清介绍了很多达官贵人跟他学拳;这些人均属于社会上层,对杨健侯与太极拳的宣传是很有影响力的,影响越大,跟健侯学拳的人就越多,使杨式太极拳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健侯与班侯不尽相同,他授拳的对象不单纯是练功之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王公贵族,他们练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健身。为适应这一部分人的需要,杨健侯将杨式太极拳架的蹿蹦跳跃、发劲和难度较大的动作删除,名称定为一百零八式,亦称一百单八式……为使学者易学易记,杨健侯将一百零八式分成六节,也称六路,后来人们也就将其称为老六路。

健侯性格温和,不轻易与人较量,教授大、中、小三种架子,从学者甚众。当时他门中有善用刀、剑者,与健侯交手,健侯仅以拂尘迎敌,一搭手,其人则处于背势,旋被擒拿。健侯还善用枪杆,任何劲力均可发于杆头,遇上他人枪杆,无不被他连人带枪摔出去。西安拳师王某,绰号“红店客”,两手能举五百斤,以力大神勇及擅使大枪驰名陕西。闻健侯之名,特赴京城与杨较技。二人取枪于院中过招,王某举枪直刺,健侯侧身捋之,王扣枪欲按,不料落空,急往回抽,健侯乘势以太极枪法掷击,王某连人带枪仰跌出六七步外。据陈微明记述:“健侯为神武营教练时,年已七十余矣。一日自外归,有莽汉持棍,出其意自后击之,健侯忽转身以手接棍,略送之,莽汉已跌出寻丈。健侯能停燕子于手掌心,燕子不能飞去,盖能听其两爪之劲,随之下松。燕子两足不得力,不得势,而不能飞也。”杨健侯不但化劲好,内功也极深,杨守中曾向他的徒弟张世贤讲过发生在杨健侯身上的一种现象:“一环环的玉镯常缠在手臂上,内力一运,玉镯们可以上上下下来回往返手臂,足见阴柔内劲之高深。”还有一次,杨健侯在北京某戏院看戏,台上武生失手将单刀飞出,刀直奔看客而来,众皆大惊,健侯于座间腾身而起,举手接刀瞬间又将其抛回台上,满座惊叹,传为美谈。

宣统帝逊位,清廷倾覆之后,杨健侯父子及众弟子们均到北京消防队任职。民国六年健侯无疾而终。有三子:长子少侯,次子兆元,三子澄甫。

总结评价起来,杨健侯也与杨班侯一样,是一位有着极高修为的太极拳大家,是更加全面的一位太极拳宗师,是杨家太极拳的一代天骄。他对太极拳的发展功劳巨大,且武德高尚,在太极拳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班侯太极拳源流传承与简介
太极天骄杨班侯和杨建候
杨班侯:性躁劲猛,曲高和寡,以致拳术终成绝调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
魏坤梁:杨班侯的太极拳是武禹襄传授的吗?
太极拳在永年的传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