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年前的测量壮举(图)-托木尔峰测量纪实
30年前的测量壮举(图)
——天山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测量纪实
文/尚尔广 图/刘虎生
来源:中国测绘报  <2007-08-27 16:50:08>
文字大小:【】【】【

    今年7月,是我国天山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测量30周年。为纪念中国测绘这一辉煌壮举,近日,笔者采访了多位当年曾参加托木尔峰测量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测量员。

    隐藏在云雾之中的托木尔峰
    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最高峰,主峰海拔7435.35米。“托木尔”在维吾尔语里是“铁山” 的意思,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远在汉朝,中央政府就在这里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通过托木尔峰下的木扎尔特山口(夏特古道)横穿天山。唐朝时,这里是沟通天山南北的重要贸易通道,玄奘西去取经也曾由阿克苏向北经过这里。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写下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苏联曾将此峰划入其版图,称之为“胜利峰”和“全苏第二高峰”。为了在托木尔峰的主权归属问题上正视听,并进一步调查其周围的矿产和动植物资源,1977年2月,我国一些部门共同决定,联合开展登山活动,精密测定托木尔峰的高程。1977年2月17日,由国家体委、总参谋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测绘总局共同签发了《关于1977年至1979年登山活动的请示》报告,拟于1977年夏对托木尔峰进行“侦察攀登”。
    之所以定为“侦察攀登”,主要是国家体委那时考虑到该地区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40余座,这些山峰形成一个高峰群,而处于群峰包围之中的托木尔峰往往隐藏在云雾之中,因而对其4000米以上的登山沿线的地形尚不了解,估计该峰的主要困难路段在海拔4500米到6500米之间。这是一个冰瀑区域,明暗裂缝纵横密布,峰上终年积雪,地形复杂,而且气候异常恶劣,冰雪崩频繁发生,因而,尽管当时几乎集中了国内所有的登山精英,如中国登山队集训队、西藏登山队和八一登山队,他们有的曾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对能否顺利地登上托木尔峰,尚无把握。

    集结登山测量力量
    根据中央批准的《关于1977年至1979年登山活动的请示》报告精神,在国家体委统一领导下,由国家测绘总局组织,1977年成立了中国托木尔峰登山队测量分队,测量人员由陕西测绘局大地测量队(即现在的国测一大队)派出。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测量任务,大队调集了精兵强将和各工种的技术骨干,如曾参加过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的邵世坤、薛璋、杨春和、吴泉源4位同志,及以后参加我国第一次南极科考的刘永诺,还有齐昌家、戴其潮、张志林、刘高尚等高级工程师,又在全队选拔出30多位青年测量骨干,并由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焦凤山大队长带队,组成了一支精干队伍。
    测量分队设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副队长两人,技术助理、业务指导两人,政工宣传干事1人。天文观测组两个,三角观测组两个,重力测量组两个,水准测量组两个,微波测距组1个,运输组1个。全分队共计45人,另有解放军战士36人参加作业与警卫。
    测量队员所需登山技术装备和防寒装备,由国家体委统一申请拨发,主、副食品供应均按登山运动员的标准。民工20余人,马40匹,由登山队统一调配。
    测量分队队员于1977年3月下旬在北京集训,时间约1个月,主要任务是在技术上和体能上进行高难度(负重40余斤登山)训练。5月4日由北京出发,5月6日到达乌鲁木齐,5月16日到达阿克苏,5月18日到达托木尔峰下的海拔2400米处,并建立大本营。5月20日用20余匹马驮着物资,推进到3200米营地。
    从5月24日至6月6日,大部分测量队员在解放军战士的配合下,进行艰苦、紧张的修路活动。开始是修3200米至3900米路段,接着又修3900米至4800米路段(测量队员修路时,登山队员尚未到达山区),此后各测量组陆续展开测量作业。

    确定测量内容
    经过研究,即将开展的托木尔峰测量,主要内容包括:
    ——平面控制测量。自温宿基线网起,沿台兰河谷和穷特连冰川到托峰地区,布设一条总长为55公里的精密导线,以此为基础,沿东冰川和西冰川布设一条三等三角锁,锁上图形用对角线构成四边形,既作为测定托峰高程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也为天文点和重力点提供大地坐标。
    ——通过90公里的二等水准和9.8公里的三等水准,将几何水准联测到距托木尔峰仅13公里的旁2点上,以此为起算点,向东、西两条冰川各布设一条天文水准路线,东冰川一条长13.8公里,西冰川一条长16.7公里,共布设6个天文点,点距在2.8公里至5.2公里之间,顶峰距最近的天文点和重力点约5.5公里。
    ——所有交会托峰峰顶的6个观测站都施测天文经纬度,因此,天顶距垂线偏差误差的影响较小。
    ——在登山队员的支持下,在托峰峰顶竖立起红色金属测量觇标,量测峰顶的积雪深度,在登山路线上5300米、6000米、6500米、7200米处测量重力值。
    ——每天在规定时间,施放两次探空气球,以测得空中不同高度的温度和气压。
    ——天文和三角观测。

    艰险备尝 豪情满怀
    在托木尔峰测量中,他们碰到了许多难题,比如,托木尔峰有三“兄弟”,他们首先要确定谁是“老大”。托木尔峰峰顶是一东西走向呈鱼脊状的狭长山梁,长约800米,而宽仅约1米,最宽处约3米,山梁的东西两端用目测几乎相等,中间略低,因为觇标要竖在最高处,而登山运动员又一时难辨哪里高、哪里低。因而,登山运动员第一突击队11人于7月25日15时31分登顶后,立即在西端竖立起测量觇标(西峰),与此同时,部分运动员也去东端竖标(东峰)。但不幸的是,在他们行进途中,觇标标顶坠下山谷。无奈之中,他们只在东峰竖立起测标的三个脚架。7月30日15时15分,登山队第二突击队17人再次登顶后,发现东峰所立的三脚架并不在最高处,于是又将三脚架向东移了约50米。这样,在托峰上共竖立了三次觇标,分别取名为西峰、东峰、东峰(主),它们究竟谁是最高的老大呢?经过计算,东峰(主)高程为7435.35米,西峰高程为7435.29米,因而,东峰(主)是老大,西峰是老二,但老大比老二仅仅高出6厘米,即使你登上托木尔峰顶的山梁上,即使你仔细观看,也很难分辨出谁高谁低。
    有些测量点,爬上去不容易,下来更为困难。部分测量点设置在陡峭的山崖上,下面是很深的积雪,测量员一脚踏下,积雪几乎埋没了整个大腿。加之每个队员都身背四五十斤的重物,行进的速度异常缓慢。最令人头痛的是有些山坡太陡,人不敢直立,只好趴在山坡上,手脚并用,向上攀登,有时甚至要搭人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到达了测量点位。但工作完成后却又发现新问题:因雪坡太陡,上得去,下不来。他们不得不冒更大的危险,以更独特的“创新”方式离开陡崖。有的陡崖其实并不是很高,只有几米或十几米,但只要出一点纰漏,如一脚踏空或打滑,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而,当他们离开测量点后回头观望,心里还真有点后怕。
    在测量过程中,帐篷被雪埋,地铺变成坑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方便测量,测量队员常常在距测量点不远的地方,搭起人字形小帐篷,建立起临时的家,吃在那里,住在那里。有时在夜里,也不知何时下起了大雪。大雪悄无声息,在地面上越积越厚,待天色微明,测量人员起床后,头一钻出帐篷便惊呆了:原来帐篷竟被埋在了积雪中,人如同雪堆里的小甲虫。战友们齐心协力,把帐篷上和帐篷周围的积雪推开,但当队员返身进入帐篷中,又发现所睡的地方变了样:睡觉时地是平的,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凹形坑,坑里还有水。大家开始还莫名其妙,但一想就明白了:原来人睡在地铺上,地铺下面是冰雪,队员们体温透过睡袋,将身下的冰雪融化,便形成了一个如同人体模型似的凹地。大家哭笑不得,只得挪动地方,重搭帐篷。
    一个测量组在测量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背包失而复得的神奇故事。一行数人靠人力背运物资前往某测量点,途经一处冰塔林,因为要避开冰裂缝,有时便要绕着走,这样绕来绕去,竟迷失了方向,很长时间走不出冰塔林。他们走累了,便把背上的背包取下来,放在雪地上,人也坐下休息,为了能够舒适些,有人把脊背靠在背包上。但不知怎的,靠了一会,却感到异常,扭头一看,背包不见了。此处是荒野,到处是冰雪,决不会有人偷,而几十斤重的背包(内装食品、器材、还有对讲机等物品)却突然消失,真是咄咄怪事。他们站起身四处搜寻,发现身后的积雪下面,有一条虽不甚宽却深不见底的冰裂缝。背包一定是掉入其中了,多险哪!丢失背包,固然是不小的损失,但好在队员安然无恙,若是踏上被积雪覆盖的冰沟,掉入其中,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发现这里是危险境地,便急忙离开。没走多远,他们发现崖下有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冰湖,湖水如同一面大镜子,闪光明亮,四周是银白色的冰渣。而在冰湖的一角,却有一个奇怪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正是刚才掉入冰裂缝中的背包!真是令人惊喜,也令人难以置信,这实在太神奇了。队员们分析,可能是冰沟中流动的雪水,将掉入其中的背包冲出来落入冰湖里。他们于是用绳子系着一位队员的腰部,慢慢地从崖坡上下到冰湖,取回在冰沟中“旅游”了一程的背包。东西失而复得,队员们很高兴,但深刻的教训,离奇的经历,也令大家不寒而栗。
    托木尔峰终年积雪,地形复杂,峰峦峻拔,冰雪嵯峨,有些地方更是峭壁千仞,峡谷万丈,冰裂缝纵横交错,深不可测。特别是在南坡,分布着许多冰瀑布,常有冰雪崩飞泻而下。面对如此险情,托峰测量队员们互相鼓励,非但没有被它险恶的气势所吓倒,反而豪情满怀,写文赋诗。测量分队创办的《托峰测讯》,每周一期,鼓舞了士气,很受欢迎。笔者近日看了邵世坤、薛璋二同志当年在测量托峰期间的日记,深受感动,现在摘抄两则,以飨读者。
    邵世坤1977年6月18日的日记上写着:
    我与刘永诺、齐昌家、刘虎生等一行19人,今天将天文三角加强组自3900米营地送到4800米的冰川上。沿途踏冰砾,过冰碛,跨冰湖,穿冰隙,爬冰坡,极度难行。由于前进的左方是高大的雪山,右边是冰塔林,再往右靠,又是雪山,且坡度在45度以上,我们只得在两座冰(雪)山的夹缝中寻找登山之路。由于沿途冰塔林众多,有时我们不得不架人梯攀登。这里冰裂缝遍布,每前进一步都要冒着极大的危险,消耗极大的体力,而且时时处处都要十分小心谨慎,因为只要一脚踏错了地方,掉入冰裂缝中,小命就要呜呼哀哉。今天在行进中,还看到几次冰雪崩,一瞬间漫天的飞雪倾泻如瀑,加之沉闷的如雷鸣般的隆隆声,其情其景令人胆战心惊。但队员们谁也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正是:
    雪崩隆隆是出征的礼炮,
    漫天飞雪是迎宾的礼花。
    滚石冰溅是罕见的奇观,
    沟壑纵横是危险的冰缝。
    测绘健儿是天山的朋友,
    测量托峰是我们的重任。
    穿越冰塔我们多么骄傲,
    步履坚定心中满怀豪情。
    薛璋1977年6月11日的日记上记着题为《遇冰雪崩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雪岭突响轰隆声,
    群山震动众谷鸣。
    卷云吐雾玉龙来,
    直下千仞飞银珠。
    懦夫定睛魂飞散,
    英雄谈笑赞奇景。
    告诫冰山勿撒野,
    测绘勇士测托峰。

    红旗插上托木尔峰
    1977年7月25日和30日,中国登山队员分两批登上了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这是全体登山队员、全体测量队员最激动、最向往、最期盼、最难忘的时刻。
    在登山队员尚未登上顶峰时,坚守在托峰附近测量点上的测量队员们,早已摩拳擦掌,拭目以待。他们提前安置好测量仪器,调整好焦距,然后手持望远镜,密切注视着登山队员的身影,有的测量队员甚至用经纬仪照准登山队员,跟踪他们前进。当看到登山队员顺利前进,他们便轻喊“加油”,眉飞色舞;当看到登山受挫,或不慎跌倒,他们便大惊失色,心中狂跳。可以说,此时测量队员与登山队员的心连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当他们亲眼目睹登山队员登上托峰,并在峰顶竖立起测量觇标时,就立即转动经纬仪,照准读数,进行测量。忽然间,他们又看到,顶峰上红旗招展,心中更加激动,大家立即为之鼓掌欢呼:中国人,胜利了!好样的!中国登山队员以无高不可攀的英雄气概,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又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次登山活动中,登山运动员和科考工作者、测绘工作者、新闻电影工作者密切配合,把写有“中国登山队”的3米高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竖立在峰顶,采集了冰雪样品和岩石标本,拍摄了峰顶的照片和电影,精确测定了托木尔峰的高程,成功地对托木尔峰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冰川、水文、地质、生物等多学科考察,获得了大量重要的数据。
    对于中国测绘界来说,这是继测量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后,又一辉煌壮举,它又为中国测绘史谱写出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中国托木尔峰登山队成功登顶后,很快就接到了从北京发来的由邓小平同志亲自签发的贺电。当队员们返回阿克苏地区和乌鲁木齐后,立即受到当地各级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宴请,受到各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祝贺。1977年8月25日,中国托木尔峰登山队全体队员,在首都北京受到国家主席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9月6日,托木尔峰登山队测量分队全体队员以及计算队员,在古城西安又受到陕西省委书记章泽及其他省委省建委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测绘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与慰问,也表示出党和政府对测绘健儿卓越贡献的赞扬与肯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刚刚,登顶!
今天你所经历的一切,十年以后都是下酒菜
登峰测“极”|独家揭秘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幕后历程
中国珠峰测量史
珠峰新身高公布
8848.86米:恭喜珠峰,你长高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