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了,掘港老街!

琵琶语

来自如东公安微警务

00:00 04:17

       随着掘港3号街区的拆迁启动,目前仅存的一点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掘港老街行将消失。不久的将来,想再看老街,也许只能从影像资料里寻找了。虽然大半个掘港老街早已不复存在,尤其是精华部分在2000年后的建设三元世纪城、文峰财富广场等项目时拆除殆尽。但仍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曾经生活在老街或者与老街有渊源的人们纷纷回到老街,重走石板路,踏着儿时足迹,回忆曾经的过往,为老街留影画像,探访老街的历史渊源。

       我喜欢一个城市的历史厚重,喜欢不同时代的优秀建筑、街巷所承载的文化脉络,喜欢每一个城乡风格迥异的人文气息和风土人情,因为个性,才有传承,才有我们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我虽然不是老街出生成长的人,也和所有老街人一样,对老街有着天然的喜爱。最近,看到网上很多关于老街的贴子、文章、照片,非常感人,顿时萌生了拍点照片、写点文字的念想,算是对老街变迁的记录。

       我记忆中的掘港老街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老街是充满神韵的,也是农村孩子向往的天堂。尤其是从关西桥向东到砖桥口一段的正街(也叫北街、西街)和竖街,街两边基本是商铺,门是木板的,可以任意拆卸其中的一块。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购物要用票券,但诸如百货商店、照相馆、日用杂货店、书店、荤馆也是俱全的,都在两条街上。无论是开店还是自家居住,临街的白天都把门御下来,屋顶有天窗,厅堂显得宽敞明亮。做饭有煤球炉、煤油炉,烧水有老虎灶,照明有电灯泡。过去一分钱可以作许多种消费的,如看小人书(连环画)、喝茶、冲开水。小朋友捡到一分钱还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现有还有谁在用一分钱,五毛钱掉地上拾起来的都不多。我对老街的认知和印象就是童年时期随父亲到掘港来办事,因为离掘港近,家里也有辆自行车,来街上就多些。来了,就可以在小人书摊看连环画,偶尔的也奢侈一下,在包子铺买一只热呼呼、香喷喷的肉包子,张嘴一咬,满口流油,唇齿留香,是不是丁普照的包子,不得而知,只晓得好吃。

       现在的老街,也就是老砖桥口以东(现人民路)的北街、南街东段及周边地区,面积很小了,这部分老街实际上只是掘港老街的一小部分。当我漫步在石板街上,真切的感觉,老街是真的老了。古老、坚硬的石板路依然是那么熟悉,两侧的青砖墨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白色墙壁上的石灰已经成块脱落,如同老人斑一样,给城市刻下印痕。过去熙攘、喧闹的店铺静悄悄的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大门堂、牌楼等特色建筑难觅踪影。映入眼帘的是宣传拆迁的红色横幅和招贴画,走街串巷的多半是征收办工作人员和一些淘宝的文物贩子。评估好了房子,喷上了刺眼的“拆”、“已评估”等字样,与老街的历史凝重有着强烈的冲突。


       据史料记载,200多年前,吴永瑞、汪席儒等富商捐购石板,累计用石板16225块,铺就了平坦整齐的石板街。现存的石板街只有北街(东段)、南街(东段)以及蒋家桥巷、武庙巷等四条街巷,长度只有九十年代前的一半不到吧。当年在石板表面镌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如古钱、瓦、鹿、蝙蝠等,既美化了街道,寄寓了美好的祝愿,更起了一个防滑作用,且图案线条简洁、朴实,饶有古风。历经岁月打磨,石板上的花纹已经模糊不清。赶上下雨,经过雨水冲刷,花纹才显露出来并清晰可辨,也只有此时才能欣赏到精美的图案。见我在拍石板上的花纹,一热心老居民拉我去看在武庙巷北端石板上刻的螃蟹,还指点着蟹身、蟹螯,一一细数腿的数量,吸引了不少旁观者。不像现在的城市步道,全是几何图案,既不美观,也不实用,一下雨,踩上去弄一脚泥浆。随着岁月的流转,石板已经破损,甚至残缺,凹凸不平,但依旧结实耐用,不会因为下雨而弄脏鞋子。

    

      北街,掘港曾经的商业重地,繁华所在。因没有适时维修保护,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风光也已不再,几乎被人遗忘。只有几家老字号、老街坊还在坚守。在现存北街的最西端,八十年风光无限的荤馆“小乐酒家”,早已是人去楼空,有些衰败。老布店、布鞋店、钟表修理店、理发店、陆家茶馆等,每天仍有不少附近的老街坊光临,理个发,吃吃茶,港港嗙(pǎng,掘港人读pà),交流天南海北的时政新闻、东家常李家短的八卦趣事,消磨闲散时光。江海义工联合会开办的北街咖啡,也已停业。曾经的吴家老虎灶早因没有了市场,改为住家,晴好天气,老太太们每天在门前晒晒太阳。钟表修理店也拆迁,陈师傅说,他已经在南市的群立幼儿园边上新租了个店面房,继续他的钟表修理生涯。北街东头的洪师傅,可能是老街上最后的手艺人,每天仍在敲、锤、剪,叮叮当当的经营着他的白铁铺。我经过时,他正在给一只打井水的白铁皮吊桶换底儿。过去人们衣服、物件坏了,修修补补再用,现在人们观念不一样了,坏了就直接换,即使不坏,感觉老了、看了不顺眼也换,婚姻关系也变的如此简单,不合也换,所以离婚率也居高不下。号称祖传算命的盲人耿先生,也是每天在他人的协助下,来到他的店中,为人打卦算命合婚看喜日子,期中不乏年轻人。

       要说百年老店,尚有遗存的就是东永升店的古井了。它位于北街圈门横巷,为掘港老字号永升店的生产和生活用井,建于清代。据史实记载,掘港永升店为山西高平县候庄赵氏家族赵永生所开,已有400余年历史。主营糟方,正常酿制白酒、黄酒和制作酱醋。以前掘港有俗谚曰“先有赵永生,后有掘港镇”,永升店分为东永升和西永升两个分店,西永升店在西街上,早已在拆迁造城中毁灭了。东永升的房子也成了民居,只有这口古井还在原东永升店内,石质井栏,井栏外圈为八角形,内圈为圆形。永升店酿酒制酱,井水质量应当不错,井边还有取水工具,应当仍在使用。

       南街要相对冷清了许多,街道两侧大多是住家。最西端的蛋糕店,虽然没有新式烘焙、糕点店洋气清爽,有些老旧,仍然天天生意兴隆,顾客不断。人总是念旧的,吃惯了,就喜欢上这一口老味道吧。闲暇时,老板也会躺椅子上,玩手机。蛋糕店东边隔条巷子有家小杂货店,经营小店的是位90高龄的顾先生,脸色红润,非常健谈,行走健步如飞,一点也看不出是位90岁老人,说起老街头头是道,简直是老街的活地图,故事汇。

       说了石板街,肯定也离不开老街上的房子和巷子。据资料介绍,掘港老街上的房子建筑风格既有徽派建筑以牌坊、祠堂为代表的淡雅、细腻,又有吴地建筑的精细与灵秀,还有苏州古园林式的小巧柔和、曲致清幽。同时还有结合了本地气候地理因素而建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盐署风格建筑。因时代变迁,真正有价值的老建筑已不多,据文保部门认定挂牌的保护文物也还有几处。

       萍香堂,位于掘港镇北街57号。门牌被遮挡着,询问对门的老邻居,他们混然不知有萍香堂一说。老房子在街南面,从两栋房子之间凹进去2米多的小门进去。萍香堂为清嘉庆年间掘港盐商捐建,清代诗人江干曾在此授课。现存座西向东,南北并列两栋房,均为砖木结构平房。在南侧房门前有一口古井,石质井栏,六角形。五年前曾到过,今天再访,景象大不相同,有些散乱,居住的老人正在收拾家具物品搬家。门前的老井还在,原来的井拦可能太低矮吧,后人在外面加了个现代版的水泥井栏盖在上面,居住在里面老人用他涮衣洗菜。开春了,在墙边种上扁豆、丝瓜,任由藤蔓攀爬,自种自吃,外带观花赏叶,蛮是悠闲。只是门窗屋梁雕刻不算精美,其正屋建筑座西朝东,也是我在老街看到的古建筑里唯一一户这个朝向的。

       位于混堂巷4号的束氏老宅,外表平淡无奇,漆黑的大门、红色春联,唯有外墙上的文物保护标牌,告诉人们这是一座老宅。几次路过,均是无人。碰巧在一个周日的傍晚路过,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和房主对接,院门开了,赶紧用手机拍下几张照片。主人非常热情,打开大门,介绍历史。房子保存还好,中间过堂处用了个透空雕花的四扇木门,不知道是从哪里移过来的,时间紧,也没来得及询问。正屋中央是八扇木门,上部是传统木质透空花格图案,而且全部可以打开,只是堂屋门廊加了个现代铝合金门,有些不匹配。

       在南街68号,也有一栋古民居,房子在街面房后面,现在东西两侧均开有巷子出入,有门廊和红色廊柱,柱子顶端有木雕,座北向南,砖木结构平房,门前有青石板铺地。

       南街的三弯巷5号是王氏老宅,据资料记载,现存南北共两进,均为砖木结构,座北向南,保存也相对完好。去了几次,大门紧锁,没能拍照。

       在南街71号,也是一座老宅子,布局为南通地区少有的四合院格局,厢房分列东西,门向北,朝街面开的,门脸非常普通。据邻居说,房子主人姓邰,长年在外地居住。屋子为青砖砌就,顶覆黛瓦,砖瓦保存完好,算是老街上裸露外墙最好的房子,青砖上有古钱图案,大概是寓意财源茂盛吧。文物专家曾经作过鉴定,说有二、三百年历史了。虽然无法进入院内,好在后面有栋居民楼,可以登高望远。由于角度问题,只能从空中看到部分院落景观。夏秋季节,伸出院墙外的枇杷树,果实累累,显示无限生机。

       位于郡庙巷13号的民居,同样是一座老宅子,东邻为南街71号的四合院,相互间隔了条郡庙巷,也是青砖黛瓦,外观保存完好,两相呼应,也很美观,好多人在郡庙巷拍照留念。院内西墙上还有竹编的簾子挂着,东卧室还有一张老式床放在里面(无法开门,手机伸进去拍的,画面构图不美),据说客厅地面砖为金砖(不是金子的,是古建筑的一种地砖,皇宫里地面也用的),文物贩子想花大价钱购买。无奈属于保护文物,不能出售。主体建筑为座南向北,不多见。

       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1916年创办大豫垦殖公司时,曾在掘港设办事处,办事处位于人民北路14号,也就是在广隆商场对面工商银行后侧。房子为砖木结构,过去内部装修也是非常讲究的,全木墙地板以及吊顶,只是年久失修,现在已非常破败,部分屋顶已经坍塌。

       据说,老掘港有个城隍庙,城隍庙里有个娘娘殿,明代建筑。南通博物苑专家专门做过鉴定,现建筑系明代建筑,清代重修。娘娘殿在郡庙巷南端,巷子里没有保护标牌,几次踏访也是无人,唯有院子后面的银杏(白果)树仍然生机勃勃,还有香火供奉。南通市绿化办的保护标识告诉我,这棵银杏树已经有415年树龄,子孙树,老寿星。

       如果要我说老街上建筑雕刻最美的老宅,当仁不让的是位于南街82号院内的古民居,座北向南,砖木结构平房。美在木雕,堂屋前立面全部是木头做成,上面大半部分门窗均为透雕,图案非常工整对称细腻精美,门下方为吉祥如意图案的花瓶和如意、毛笔、元宝、戟等物,有文有武,大概寄寓了幸福期盼与美好祝愿吧。蓝天白云下,阳光穿过雕花,照射在地面,坐在堂内硬木椅子上,悠闲的喝喝茶,看看书,是不是件很美妙的享受?下雨天,观赏丝丝雨线,听屋檐下滴答雨声,等等(接接)天水,玩玩花草,发发呆,何偿不是人间乐事。

       在武庙塞巷最里头,有个小木楼,两层的,据说也有两百年历史了,居然没有倒,可能是加了个水泥台阶吧,没有什么文化价值,没有挂牌保护。因没有门牌号码,我向居住在此的缪姓老太询问,老太说有啊,急忙指门牌给我看,也是没找到,老太也纳闷,头天还在的门牌怎么就没了呢,也许是有人收藏了吧。  

       在一不知名的巷子里还有一栋小房子,门也挺美的。院内还有花草,房主也该也是一位爱生活的人。

生活中不缺乏美,变换一个角度,你总能发现美。老街里众多寻常街巷,站在不同的位置欣赏,你同样发现有不一样的美。

       如东老人喜欢吃天水茶,就象现在年轻人喜欢咖啡、奶茶一样上隐。因为靠海,河水带咸味,有的井水也是带咸的,天然雨水不咸,所以家家都有接天水的天水缸、存天水的洋坛子。屋檐下有固定或者临时的接天水的水槽,有用半片粗毛竹管做的,也有是白铁皮做的。等下过一阵子雨,把瓦上的泥沙杂物冲涮干净了,水槽就开始把屋檐流下来的雨水引入水缸,水缸满了,再将水沉淀一段时间弄进摆放在阴凉处的天水坛里,盖上盖子,可以长期保存,随吃随取。放外面,会生水孑孓的。

       老虎灶,则是适应街上人家生活出现的,方便快捷,省事。打水时,各式水壶、茶铫子、汤焐子、茶瓶齐动员,可记账消费,也可买水筹儿消费,水筹儿都是各家做的,样式不同,有竹子的、纸质的。街坊邻居在等待的功夫,说说笑笑,聊聊家长里短,不知不觉间水灌好了,聊天结束又各自回家。随着社会进步,东街上的吴家老虎灶早就停止服务,改为住家,晴朗的天,老太太在门前晒晒太阳,当年热闹的老虎灶也就成为老掘港人挥之不去的温馨记忆。

       对门不远的陆家茶馆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快拆迁了,还在坚持着,时不时的开门迎客。习惯了慢生活老街上的人们,闲适了,就三三两两的来到茶馆吃茶。茶馆也不太讲究,不像现在茶馆装修考究,也没功夫茶那种茶艺表演,就是简陋的八仙桌,长条櫈,吃的当然是天水茶。过去是搪瓷缸子,再早可能是用的瓷缸子或者茶碗吧,现在改用的不锈钢缸子。茶客们围坐桌前,饮茶说嗙。现在还来吃茶的也是些老人,泡泡老茶馆,不失为老人们的一种休闲方式。

       幽静的街巷,斑驳的粉墙,锈蚀的青砖,屋顶的草,墙脚的花,院子里的树,无不地向你诉说着历史。人们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每一块青砖、每一块条石,每一棵树,何尝没有他无尽的故事。

       岁月经年,曾经的粉墙黛瓦,已经破碎斑驳。曾经的青砖门楼和百年老宅,也因为岁月的沧桑,而摇摇欲坠。由于缺少管理和规划,不少人家在老街区盖起了水泥小楼,还用上了红瓦彩钢板,登高俯瞰,非常突兀,非常不和谐。许多老屋子,因为年久失修,长年无人居住,已经破旧不堪,有的屋顶见天,濒临倒塌。唯有各家宅院里的银杏树、柿子树、枇杷树,到处可见又象征多子多福的天竺子,依然生机勃勃,记录着老街的历史。空中看老街,对照片作技术处理,另有一种水墨画的意境。

       老街人的生活是慢的,一切按步就班。聊聊天,打打牌,串串门,晒晒太阳,做做美食。过年了,也不忘记在老房子上贴上春联和喜笺。红艳艳,金灿灿,与老房子很般配。磨剪刀师傅仍在走街串巷,为老街坊们服务。拆迁临近了,不少人家已经在整理老屋子,有的已经开始搬家,有的已经人去屋空。曾经繁华的掘港老街区,虽然风光不再,唯有依然坚固的石板街还在,延续了两代人,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方才筑就并承载着古镇文化传承的标志性建筑群还在。他们的未来是什么,是保留还是彻底拆除,我不清楚。    

       别了,老街。别了,曾经的故事。别了,曾经的街巷。别了,曾经耳熟能详的街巷名,混堂巷、蒋家桥巷、鲍家桥巷、郡庙巷、三弯巷、武庙巷、严家巷、杨家塞巷、牌楼巷、圈门巷、殷家巷、麻油巷、牌楼巷、朱家园巷、唐家巷、绳索巷……,拆迁之后,他们还会保留吗?

       谨以此文和照片献给掘港老街的人们,感谢老街被保护文物建筑房主的热情接待,感谢图中人物的积极支持,部分历史资料来自县文物部门。

       补记:2017年3月20日,文物保护委员会委托征收办保护性挖走石板街上7块雕刻有精美纹饰的石板,22日动工拆除老工人文化宫,标志着老街正式开启拆的模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逛遍上海古镇:很长、很旧的龚路老街
十里秦淮—水街
千灯石板街:千年景依然
南京十里秦淮—水街
【风情】仙桃三伏潭老街
《江山如画:南京十里秦淮—水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