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美博山——瑚 山

蒋绪友 


    瑚山位于博山区最西北端,距博山城区二十华里。地处博山西北、淄川西南两区交界处。

瑚山自古即属淄川辖地,一九六二年二月才划归博山。故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 有“瑚山,县西南三十五里” 的记载。瑚山也是古淄川县的名山之一。清道光□拾年岁次庚 子□□端阳节前三日《重修洪济桥兼□石路记》有“□淄川县志,名山十数,瑚山居其一”的文字。

          瑚山之脉势,呈南北走向,系原山北延之余脉。横亘绵延数十里,虽多蜿蜒曲折之胜状,却少巍峨矗耸之雄姿,唯瑚山险峻挺拔雄峙东向。



        瑚山主峰海拔575米(一说603米),是博山北部的制高点,也是西部山区和东部平缓地带的交接点。若逢天晴日和,登主峰极目远眺:东面的大奎山、三台山及乡镇村落尽收眼底;北面的周村、淄川、文昌湖隐约可见;南面的博山城区及山水林田清晰可辨;向西望去,则是叠嶂承烟连绵不绝,层峦散霭横无际涯。

         名闻遐迩的天上村落——牛记庵,就在瑚山以西,隔瑚山峪相望。


    一   瑚山之古戏场


      自辛庄村南登山,上平坦,登二古堆,走平安路,攀石胡同,便踏上了瑚山顶端的‘’龙王脖子‘’。南来山峪迤逦若龙身,瑚山主峰峥嵘若龙首,两者相连处极为狭窄,故有此称。此脖长十三米,最窄处不足三米,有人形容‘’狭窄如线‘’,虽然夸张,却很形象。此处是西去山里古道,及北登瑚山主峰的首端。


古 戏 台


         古戏场北依瑚山主峰,西临瑚山峪上端西去山里的古道,南与望月台相接,东与大椿峪上端陡峭岩坡相连。这是一个较为平坦的山脊,约容纳千余人。戏场偏北有若干座功德碑,稍南便是南北两石水池,及东面古戏台。


石  水 池

北水池深近二来,约四米见方。下半截斩石为壁,上半截砌石作墙,池水很少,青苔浓厚,又填充若干垃圾,真是有碍观瞻。据原看山老人说,一九四七年,国军飞机曾扔炸弹于水池中,池西北角至今仍有炸痕。


 

        南水池深约二米,约三米五见方。池底因势循形西高东低,四壁钻凿痕迹依稀可见,西南凿石为三级台阶,池壁上端边缘已用水泥抺平。蓄 水半池,呈浓绿色,微有腥味,有草鱼、观赏鱼游弋。


         此处石料优质,及无断纹(白云石纹、粘土纹、碎屑石纹)。相传瑚山庙宇建筑用的重要料石及碑碣用料,大部份出于此处。


          两石水池是山上主要的蓄水设施,夏蓄雨,冬蓄雪,以供山上驻守者、游览者、放牧者饮用。

           

          南水池稍东,即是古戏台遗址。虽年代久远,被疯长的荆棘杂草淹没,但披荆斩棘仔细察找,仍能见其端倪。戏台东临陡峭石坡而建,采用粗糙料石干砌而成。高二米,长十米,宽八米,达八十余平方。现在来看也是颇具规摸的。


        每逢六月六庙会,便有浪迹江湖的民间剧团在此开锣,一般叫三天大戏。所演剧目种类,大致有周姑子(五音戏)、莱芜讴(莱芜梆子)、笛梆子(河北梆子)等。所谓‘’居高声自远‘’,锣鼓声、板胡声、唱腔声,三五里外也能听到。清中后期,一些当地的知名票友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如今古戏台已是风光不再,只能孤寂地埋藏在久远而漫长的岁月里。


          古戏场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荒山野坡,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山石裸露,草根上翻,荆树棵几撮,羊角叶几条,护山棘几墩。一片荒凉,满目贫脊。如今己是林木葱茏,荫翳蔽曰,一派生机盎然。


二 、瑚 山之庙宇

         

龙王志公神洞

          

          在龙王脖子以北,盘道始端以西,卧着一南北狭长的建筑,这就是‘’龙王志公神洞‘’,俗称“上龙王洞 ‘’。

         此洞南北长八米,东西宽五米,至屋脊高四米。粗制料石砌墙,石板压檐,两山规格石板叠压至脊。



         神洞原为两间,南山开门,门上横匾,镌“龙王志公神洞”字样。因为是洞,所以无窗,洞内昼夜不见光明,只是供奉着龙宫诸神而已。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前期,又在南山接一间,自东面开门。洞内便不再供神,蕉庄公社的林业队便长期在此居住。现在洞内堆放着若干破烂家什杂物。


         “龙王志公神洞”横匾,长一米六余,高近半米。六字用长方框镶边,又每字一格,每格上端两角装饰精致云纹。字体、框格、云纹等,皆用阳刻,做功十分精细。


        “志公”,是对南北朝时、南朝梁高僧“宝志”的敬称。后对尊崇之人、之神往往用此称。以此可见百姓对龙王的敬畏。

         “下龙王洞”,在大椿峪张家林上端,是个天然石坞——大哈巴前。


 盘 道


       ‘’盘道‘’也叫‘’天梯‘’,即通往天庭的必经之路。这是参照举世闻名的泰山十八盘仿建的。自龙王脖子始,到南天门止,全是用条形石垒砌而成的石阶构成。



         盘道共计十八段,每段一个平台,用不规則石板铺成。一个平台即是一盘,计十八盘。各盘石级数不尽相等,或一二级,或七八级,约一百零八级。十八与一百零八,都是九的倍数,言九天之高,寓登天之意。虽有仿泰山盘道的想法,但若论陡峭险峻、攀登之苦则大为逊色了。


         盘道两边,都是二百余米深峭壁山坡,之下便是幽幽深谷。设若临渊俯橄,则是目不及底。若晴日,树木荫森深秀蔚然,若雨后,雾气氤氲蒸腾缥缈,令登山者极为悬心。故盘道两边均有护栏。护栏用不规则石块干砌,用粗钻料石压面。


        可惜的是,此盘道是光绪二十年(即一八六一年)重修,距今已是一百五十八年,期间没有任何修缮。所以,石阶参差杂沓,平台凹凸坎坷,护栏切齿狼牙。登天之梯如此破败,真是令人嗟叹!


五  神  堂


        盘道尽头,南天门外右下首,有一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微建筑,曰“五神堂”。座落在极为险峻的悬崖峭壁之上,这是在古遗址上重建的。



         堂内供奉着山神、黑龙王、马王等,这是老百姓根据生计的需要,杜撰的各路神仙。如马王主要是放牧者的“图腾”,山神则是所有在山上打柴放牧、开山恳荒、狩猎采药等劳作者的‘’图腾‘’。两者的祭日原本是分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人乡民就将二者合并,统称为“祭山” ,祭祀日是六月二十四日。是时,有关人员都要焚香烧纸,祈求山神保佑平安。生产队时都有这个传统,队长主祭,饲养员参与。当然,祭祀结束,生产队长和饲养员们就把供品“砸”了!

           不过有人说,‘’五神‘’应是传统意义上的“福禄寿喜财”,不应是“黑龙王爷爷”们!谁知是谁呢,如此小庙,但此一提而已!



南 天 门


        攀百余级台阶,登十八个平台,便到达了南天门。此门是登顶朝圣的主要通道,是正门(东面有侧门,北面有后门)。外墙:巨形料石垒砌门垛,精雕料石起拱。跨径二米,拱高近一米。体现了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石拱技术。内墙:巨型料石垒砌,与外墙牵拉合体至上槛,巨形条石横担。门高二米余,门宽近二米,门洞近三米。推断:南天门应该有门,戸枢立处石窝尚在。



驻足余此:

遥望南天,青山巍巍尽收眼厎,

仰观苍穹,天风浩荡尽入胸怀。

坐此稍息:

劳顿疲惫之态迴然消失,

超凡脱俗之感油然而生。

          


玉 皇 大 殿


        进得南天门,正面便是玉皇大殿。这是瑚峰庙宇的主建筑。东西长九米,南北宽五米,高六米余。大殿墙体,自牙石至山尖全是料石垒砌。一门两窗全是优质料石精制而成,所谓石门石窗石拱。青板瓦覆面,正脊垂脊屋梢严正。按照五脊六兽的形制,十分讲究地排列着各种神兽。前墙出厦,木制龙形横梁,石制八棱立柱。厦檐下木制装饰板,镂空棂格,彩绘图案。虽历经风剥雨蚀,却还是能见到一些堂皇的模样。



         殿内穹顶青砖起拱,拱长九米,跨径五米,拱高近二米。中间曾有两架木制橫梁牵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人锯断盜走。六十年过去了,穹顶无立柱顶托,无横梁牵拉,拱型穹顶依然坚固如初,神功造化令人赞叹不已!

         殿内神像俨然,香炉鼎立,蒲团铺地。殿外有一难得平地,摆石制供桌,石制香炉。这里是善男信女焚香烧纸、诵经念佛的主要场所。香火之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叩首作揖摩肩擦踵。香烟燎绕,经声嘤嗡,一直到午后,方才罢休。几个在大殿西山墙下拉琴唱戏的老龄男女,也收起家什蹒跚而去。


佛 爷 塔


         玉皇殿后是佛爷塔,塔座方圆二十四米,高三米余,全部用细琢料石垒砌而成。塔座南墙开门,门上石匾阳刻‘’佛爷塔‘’字样;




门左有残碑补砌于墙内,碑上阴刻“…………   名曰瑚山,□□祠后有石塔,…………     大元至治二年季夏重修”字样。(这是判断瑚山庙宇始建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底座以上是塔身,青砖垒砌,条石过梁,熟石灰粘结。相传塔身十六层,高二十米,登塔顶可观东海日出,云云!(此种说法,纯属胡吹海嗙)。如今仅存塔身第一层的残迹,不过是一堆残砖断石和干硬灰块而已。唯有破败不堪的塔座,一幅饱经沧桑的模样,孑然孤立于玉皇殿后。尽管如此,仍高出大殿一截。登临塔座环顾四野,其感受仍如“万古流芳碑”的生动描绘,“…………    四围封林,□□数十里,郁郁苍苍,几凡胜状。绝顶塔势峥峥,诸山来朝,势若星拱,…………”。

         当年旱蝗灾害不断,兵匪祸患不绝,老百姓就动议建造了这座“佛爷塔”,以期“宝塔镇妖孽”。尽管灾荒祸患一如过往,美好愿望若一枕黄梁。但佛爷塔却成就了淄川城邑西南的一座标志形建筑,为远行者引路,为测绘者立标,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可惜,佛爷塔已经倒掉,峥嵘之势不复当年!遗憾的是没有人“论佛爷塔的倒掉”!


石 钟 亭

        南天门东侧是钟亭 。四根方形石柱立于四角,成正方形立挺支撑,上有四架石梁横担牵拉。立柱顶面剔槽,横梁底面切口,两者咬合互扣,即形成了钟亭的基夲架构。顶棚东西两边分别压合巨形规格石板,呈内高外低斜面,雕筒瓦形,剔水槽状,以利雨水流淌;四角向上反卷,有‘’檐牙高啄‘’之意,厚重古拙中透着些许灵动精神。南北两边各放置一等腰三角形石,成钟亭象征性两山。两形石中间穿凿圆孔,横担铁棍,下悬大钟。



         整个钟亭,不见砖石垒砌,不见灰浆粘合,不见铁木牵拉,就是完全的料石构成。尽显钻凿穿装、咬合互扣的精湛技术,又有精雕细琢的艺术展现。古人的聪慧才智、辛劳艰苦可见一斑。

          亭内原有大钟,于一九五零年被人盗走。现悬生铁大钟,口径一米,高一米余,重四百公斤,上铸“钟鸣千古”字样。捐铸者是辛庄村蒋氏光辉、光通兄弟,铸词选择和字形设计是蒋绪友。

          凡登山者,一般都要撞钟,因诉求不同,撞钟次数也不尽相同。当此时,悠悠钟声在群山中回荡,然后就飘出群山,杳杳然去向不尽的远方………… 

     设若下午,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真就有了“黄昏在下半山路,却听钟声下翠微”的意境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昔日古村刁虎峪,尔今新貌银龙村
登泰山路线详解
旅行日记:自驾淄川磁村镇三台山,三教合一,名不虚传
佛爷洞:水墨幻境诗仙水洞
泰山详解
泰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