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羽化成仙——魏晋食玉之风】

在中国玉文化史上,魏晋时期出现的食玉现象堪称一朵奇葩。那么,魏晋时期的人们为什么会食玉呢?

神仙居所与玉密不可分,在古人心中仙人是食玉的。

《水经注·河水》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五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昆仑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琼树、不死树。沙棠、琅轩(美玉的一种)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

                       巍巍昆仑山

昆仑山是一座通天之山,是百神之所在,山上的各类玉树是供仙人食用的,就连使用的井槛也是用玉制成的。这座神山的总管是西王母,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因产玉而被称为玉山。

                            西王母

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思·疾世》中: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渴望像仙人一般食用天地间最美好的物质。在《涉江》中还期盼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

羽化而登仙,正是晋人的追求!

        传世和后世出土的魏晋时期玉器,数量是十分有限的,是不是因为食玉之风而被吃掉了呢?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保留到现今的魏晋时期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借玉登仙的踪影。


玉樽 西晋

这件西晋时期的玉樽,是1991年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镇南将军、宣成公刘弘墓出土。樽是酒器,此樽玉质受沁呈粉白色,器身纹饰被三道凹带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以铺首衔环为器耳,其余浮雕螭、虎、龙等瑞兽和仙人乘云。下部纹饰分为三组,分别以仙人与龙、虎与螭、龙与熊相争斗为题材,器底以三熊足支撑。

以玉为樽,是因为古人认为玉器可沟通人神、食玉可以益寿成仙。此樽外壁饰以仙人,表达了古人欲借玉以成仙的愿望。

中国古代食玉思想源于史前时代的原始巫术观念,道教食玉成仙思想的广泛传播则对食玉之风的流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食玉对人体所带来的损害 ,迫使人们最终放弃了对食玉成仙希望的追求,但食玉现象留给后人的思考却是很深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皇、玉虚、玉阙……你知道“玉”之于道教的意义吗?
[转帖]观生死 | 汉墓画像中的“魂飞魄散”
昆仑山的结界怎么回事,真的有神仙?《山海经》昆仑山之谜
胡麻饭
岁次庚子七月十八,庆贺西华清灵金母宏慈太妙无上元君圣诞
泛论中国和田玉文化(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