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一生》


   虽然莫泊桑不自称为自然主义者,但当他剖析人的时候,却是受了自然主义的影响。人身上的强大的动物本性驱使人类走向自我毁灭,这在小说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作者带着我们经历了约娜的一生,以图求索出生活的意义,尽管结果不令人满意。 
   
   小说中,莫泊桑很喜欢把两个人物放到一起,有意无意地作一番对比,凑成有趣的一对对。 
   
   第一对这样的人物是约娜和她的母亲。约娜刚从森严的修道院里释放出来,因此对她来说,就如第一次诞生,是新生活的开端。她青春、浪漫,满怀憧憬地投入到生活中,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母亲呢?她一出场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为病魔所侵袭。在她眼里,大自然已失去魅力,但她仍然保持着不适宜的浪漫情怀。我们一开始会忽略她的不幸,因为她的可笑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一个起点,一个接近终点,生生死死,来来去去,人生一向如此。 
   
   第二对是错误的一对——约娜和于连。他们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却走到了一起,结成夫妻,酿成悲剧。约娜涉世不深,天真无知,往往凭直觉行事。于连却是个城府极深的人,做事颇有心计。他不露声色地俘获了约娜的心。他可以随时戴起假面,扮演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两个人的性格之不同,甚至可以从他们所钟情的景物上反映出来。约娜喜欢希腊和科西嘉,那是光明的、粗犷而原始的景象;于连喜欢瑞士,那正是一个山国,幽深晦暗。他们一个是明,一个是暗,一个是纵情驰骋于光天化日下的小动物,一个是躲在暗处心怀诡计的猎人。他们第一次荡舟时的大自然是充满情欲的大自然。大海与太阳的交合,充满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太阳终被大海吞没,约娜也不可避免地要被爱情吞没。 
   
   在于连占有约娜之前,莫泊桑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梦幻性的插曲。我称之为 “婚礼的排练”或“婚礼的预体验”。在这次“排练”中,约娜体验到的是一种纯洁心灵的联姻。她被迷醉了,以为他就是她幻想中的恋爱对象了。然而这终究只是梦幻。这位不谙世事的少女,在恍恍惚惚中就交出了自己的心。这也许是她一生中犯下的唯一一个错误,但却因此毁了她的一生。 
   
   新婚之夜对约娜来说真是一个恐怖之夜。当于连进屋时,她觉得“仿佛有贼进了屋子似的”,他对她微笑,她却说:“啊!您真让我害怕!”但于连毕竟是老手,明白应如何应付这充满危险的战斗。当他发现“温柔手腕”行不通了,显得失望、生气、急不可耐。最后他用粗暴的方法占有她。完事后,“她发现他已经睡着了!他半张着口,泰然自若地真的睡着了!”显然,在于连的眼里,婚姻无非就是一场合法的强暴,别无其他。不过这里强暴还有另一层含义。不仅是对肉体的强暴,还有对财产的强暴。因此,当第二天醒来时,“他多次提到‘经济’这两个字”。财和色,正是于连孜孜以求的东西,是他生活的目的。 
   
   于连的下一步的计划便是攫取财富大权,完全把妻子冷落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停止满足他的色欲,继续和女仆萝莎丽通奸)。家里的其他人,虽然秉性善良,宽宏大量,但却过于软弱。男爵偶尔挺身而出制止于连的暴行,只是更暴露了他们的软弱。于连是个强悍人物,只有当出现比他更强悍的人物才能把他压制住。后来的托尔彪克神甫就成为以暴制暴的担纲者。我们下文再谈。 
   
   有一个观点,莫泊桑也许动摇不定,即纯粹的性行为是否可作为幸福之源泉。综观全篇,约娜正是于连兽欲的牺牲品,照理说作者应该是谴责这种行为的。但整部小说中,作者丝毫没有流露出强烈的感情倾向,对于道德感比较敏感的读者,会觉得他冷静得得近乎冷酷。作者甚至还在接踵而至的不幸中穿插了一幕诗意的情景。奥塔山泉的一幕犹如流星,偶然照亮了不幸少女的生活,而寻即逝灭。这是约娜的第一次性觉醒,而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体验到性爱的欢乐。在清凉的泉水边,约娜主动挑逗于连。这时的约娜是那么的性感,充满诱人的魅力,她又是那么兴奋;她从性爱中体验到巨大的刺激——“像是被她所招来的刺激雷电般地击中了。”后来她甚至一度忘记那朦胧的忧愁,“觉得她开始了一种新的幸福。” 
   
   在到达巴斯底亚之前,他们的性生活是美满的。夫妻已是“难解难分”。在这段时期,性的满足掩盖了爱的贫乏。约娜的一生充满不幸,却在这段时期获得仅有的一次爱的欢愉。这里作者的价值观已有所流露了,这在下面的事件中体现得更清楚了:当于连与女仆私通的事情败露后,男爵(作者的许多观点都通过他的口说出)义愤填膺地谴责了他。但于连抓住了他的痛处,所有男人的共同痛处——难道男爵自己年轻时就不曾有过几桩这样的风流韵事?男爵这位好好先生立即哑口无言,窘态毕露。这句话就像被赋予了魔力似的,立刻平息了这场似要来临的暴风雨。男人都处播撒种子。为了表达这一观点作者专门写了短篇小说《一个儿子》。但在《一生》里这个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不仅是男人,甚至女人,也在干着同样的事。因此后来男爵夫人也被揭底了。处处都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奸情。这一论断后来更得到比科神甫的证实。 
   
   谈到比科神甫,我们就不能不把托尔彪克神甫拉来凑对儿。他们性格之差异正如他们身材之差异那么大。比科腆着大肚子,是个老于世故,深谙人情,处事圆滑的人。因此他能得到村民的认同,与村民们融洽相处。他的原则就是息事宁人。他能够运用纯熟的手腕化解着教区的种种矛盾,避免各种毁灭性灾难。他几乎对每个人都有求必应。在不损害教区的重大利益的情况下,他也可以为一己私利而两面三刀。由于手段高明,最后得到升迁自然顺理成章。托耳彪克身材瘦小,他不像比科那样总是成竹在胸,从从容容,相反,他急躁冒进,急于摧毁他不能容忍的一切。这个年轻人不谙人情,对谁也不讲情面,而手段残暴,激起了公愤,以至有丢饭碗的危险。他既是个压迫人性者,又是个挑唆者,同时还是告密者,嗜权者,暴君般的残忍和小人的伎俩集于一身。男爵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十足的宗教裁判官!”他在本书中的主要任务,是对于连和伯爵夫人的奸情的裁判(最后借助伯爵之手来完成)。这两位神甫,一老一少,代表着两个极端,他们无疑是对教会的一种嘲讽。 
   
   把福尔维勒伯爵和于连放在一起比较也是有益的。他们也正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于连厌恶小孩,而伯爵却非常喜欢,他甚至做出一些孩子般的行为,而于连却觉得这“太放肆”。于连对一切都不满,是恨世者;而伯爵却是个称心如意的老好人,热情洋溢,爱惜妻子;而于连冷漠无情,对妻子毫无感情。福尔维勒伯爵这个人物和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有相似之处;而他的弑妻让人联想到《克莱采奏鸣曲》里的波兹内歇夫。 
   
   男爵夫妇这一对在书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他们决不仅仅是约娜的陪衬。这一对应该是作为模范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然而这对恩爱夫妻、孩子眼中的小爸爸小妈妈却也有过荒唐的生活。男爵曾和其他女人有私情,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彼此心知肚明,不言而喻。因此他对于连的指责只好是雷声大雨声小的收场。而男爵夫人到老还珍藏着年轻时情夫的信,并时常拿出来重温。这个重大的发现使约娜备受打击,对任何人都失去了信任。这个意外发现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很重要。揣摩一下莫泊桑为什么要给约娜这意外的一击。莫泊桑表明他在小说中的立场是中立的。读者要注意这点,我们对于连的憎恶和对约娜的同情是受自己的道德观的影响,而非作者的影响。男爵夫人有三个称呼“妈妈”“小母亲”“阿黛莱德妈妈”她丈夫略带嘲讽意味地叫她“阿黛莱德夫人”。显然,他对她的风流韵事可能也知道一二。因此,可怕的不是夫妻之外还有多少风流韵事,可怕的是夫妻间是否有将两人联系起来的共同感情基础。男爵夫妇都属于随和善良而宽宏大度之人。因此尽管他们并没有固守唯一的爱,却还不至于分崩离析,甚至维持了相当美满的局面。而约娜和于连则完全不同,他们实际上已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陌生人。只是仍维持着夫妻之名。 
   
   因此莫泊桑所要谴责的不是“性欲”而是不带任何感情的纯兽欲(插图中的于连被绘成猿猴似的脸,十分和我口味)。因此最后于连和伯爵夫人一同摔得粉身碎骨,而男爵夫人的秘密则是死后才点破。作者对他们这对的态度是宽容的。 
   
   最后有一个人要单独挑出来讲,因为她的怪异使她找不到配对的对象。这就是丽松姨妈。丽松在书中毫不起眼,却担负着作者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对宗教救赎的疑问。丽松姨妈在别人严厉就像个物件,没人注意她。她胆怯却虔信宗教,是个善良的老处女。她一生没有爱情,但是她的心却同样渴望着爱情。当于连关切地问她可爱的小脚是否冻着时,她竟哭了,因为从来没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这位老处女的眼泪我们只见一次,但大多数时候大概是哭得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她唯一的慰藉是宗教;后来又有了保尔。保尔唤起了她心中的母性情感。她平平淡淡地活着,平平淡淡地死去,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可怜的小约娜,我就要去见仁慈的天主,求她对你发个慈悲。” 
   
   对宗教救赎,莫泊桑是持否定态度的。书中的任务投向宗教都是做做形式,或在无可慰藉时才转向宗教。丽松的一生既无爱情,也无亲情、友情,她无所依托,只好寄望于宗教;约娜对修道院没好感,也很少去教堂,直到她最后的慰藉——儿子保尔出走,她实在无所寄托,才和丽松姨妈一起开始常常去教堂。而自从严厉的托神甫上任后,教区内的青年男女更无一人去教堂了。宗教作为幸福的源泉,在这里被彻底推翻。而约娜和神甫辩论的妙言其实可以看作作者的观点。 
   
   人生是否有真幸福,作者大概也十分迷茫,因此他最后借萝莎莉之口总结道:“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萝莎莉后来的重新出现,正是出于这一主旨的要求。如果没有萝莎莉,约娜一定是“意想中那么坏”。萝莎莉和约娜同样由于于连而遭不幸,结果却不同。萝莎莉精明强干,很快就从不幸中走出来;约娜尽管从不幸中逐渐走向成熟,但仍软弱无能,消极无为,结果溺爱儿子,又铸下最后的错误。作者对约娜寄于同情,却赞赏萝莎莉,她能在不幸的人生中坚毅而乐观,使晦暗的人生至少变得可以忍受。 
   
   作者在书上还暗喻了人生循环论。故事中的几代人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情欲的陷阱:男爵-于连-保尔,祖孙三代概莫能外。甚至连大自然也一样。季节几度秋风萧瑟又几回大地回春,而在春天人们总是因情欲旺盛而犯下种种过错,到了秋天就要在忧愁中承担着痛苦。这一切再平凡不过。正如唐屠寡妇见证亡人的一生,看护、接生、守尸,不管你干过什么大事丑事,到头来不过如此,生于尘土又复归尘土。对此,“她已养成一种绝对冷静的态度”。 
   
   莫泊桑说过,我所见过的事物,不是可笑、可笑之极,就是可悲、可悲之极。这句话可以作为这本书的题辞。最典型的便是男爵夫人的丧礼场面:丽松可笑的“胆怯”,于连“可笑”的满意,祺尔蓓特“可笑”的虚伪,伯爵可笑的“痛哭”。真是一幅滑稽的喜剧!——然而他们谁不是可悲的结局呢!?
   
   《一生》最后并没有留给我们什么,既无希望,也谈不上失望,除了一幅解析透彻的图景和一种冷眼看人生的态度。 


  
  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一生》  莫泊桑 
   
  老爸之前托老妈捎带来的《一生》,我哗啦啦地看完了,期间还流了不少眼泪。非常推荐准备步入婚姻的女孩子读读这本书,虽说是贵族和资本主义交界时期发生的故事,但人性是共通的,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 
   
  《一生》里面有三个点,我是特别注意的:女人的婚姻幸福、孩子教育和人生的幻变。 
   
  (一) 女人的婚姻幸福 
   
  先说约娜这个贵族出生的纯真少女,是如何掉进生活的深渊,最后变成穷困悲苦的老女人。 
   
  老爸说,约娜一生的错误是在于嫁错老公、教错孩子。借故事中,仆女罗莎莉的口说,是“没有别的,只怪您结婚结错了,连对方是怎么一个人也不弄明白,不应该这样就结婚了”。 
   
  似乎约娜没经考量就接受求婚,是她最大的错误。但是仔细想一下,如果她嫁的不是花花公子,而是一个忠实的人,结局会不会不同?如果说是因为嫁错人,那么在于连死后,她大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把孩子教育好,那为什么还更糟糕呢?再进一步说,在儿子抛弃她后,她还能依靠微薄的家产,渡过安详的晚年,但是她生活中只剩下愁苦和无力。 
   
  表面上,约娜是受害者,是丈夫、儿子等等伤害了她,但其实,真正的刽子手,是约娜自己。 
   
  约娜一开始是纯真的少女,对生活抱有过高的幸福期望。她想象着爱情就在不远,自己在不久会遇到一生的伴侣,然后生孩子,快乐地生活。这种“公主王子从此幸福生活”的构想,是她生活中的生机,虽然她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 
   
  怀春的少女,遇到稍微顺眼的男人,都会在心中燃起热烈的爱火,她们会以为这就是最崇高的爱情。约娜遇到子爵,就是这种情形。很快,他们就在父母的撮合下结婚了。约娜没有想过,子爵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满心以为,他就是自己一直梦想的“付诸一生的人”。 
   
  待到结婚后,她才知道,婚姻意味着将自己身体交给对方,即使自己并不愿意;她又发现,于连是那么一个吝啬、粗鲁的人;结婚后,并不是自己期望的“那种幸福愉悦”,顿时她失落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居家已久的人,非常渴望出外旅游,并幻想出门后会有很多奇遇和经历;可是真正去了、看了,觉得不外如是,旅途中没什么惊喜,也并不带给自己额外的幸福,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恼。 
   
   “她第一次发觉,既然是两个人,就永远不能从心底里,从灵魂身处达到互相了解,他们可以并肩同行,有时拥抱在一起,但并非真正的合二为一。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永远是感到孤独的。” 
   
  “但是如今,温柔的蜜月已成过去,摆在眼前的将是日常生活的现实。它把无限的希望之门关上了,把不可知的美丽的向往之门关上了。确实,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再没有什么事可做了。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以后也永远如此。她模糊地意识到这种幻灭的心情,她的梦想消沉了。” 
   
  这些,约娜都默默忍受,直到她发现于连一直跟仆女罗莎莉私通,罗莎莉还诞下于连的孩子。这时候,她更进一步看到生活的丑陋――欺骗、不忠、侮辱。在那一刻,她只想摆脱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但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妥协了。同时她知道一直敬仰的父亲,年轻时如同丈夫于连,与众多女人做过荒唐事,于是那一点点抗争的力量都没有了。 
   
  虽然她决定不再将心思放在丈夫身上,看上去,她不在乎丈夫的不忠――他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实际上,她的懊恼、恨,并没有消失,只是深深埋在心中,连她自己都不曾发现。这在她诞下儿子之后的生活,得到很好的证明。 
   
  她将所有的希望和爱的渴求放在儿子身上。少女时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于连身上得不到的忠诚和爱护,都寄托在这个小生命上。因为丈夫不受控制,而儿子,她想她可以一辈子把他留在身边。 
   
  “从此她只有一个念头;她的孩子。她立刻成了一个盲目地溺爱的母亲,正因为她在爱情中受了骗,她的希望幻灭,她的母爱也就显得特别狂热。” 
   
  当她发现丈夫跟伯爵夫人私通,她装作不知道,也并不伤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既然以前可以忍过去,为什么现在不能忍?但她不是真的心如止水,那些懊恼、无奈和憎恨,都是加倍压抑在心上。她不能化解,更加空虚和孤独,于是她加倍爱孩子,一刻都不想离开儿子。 
   
  “她觉得生活在自己周围的,都是一些精神上不健康的人,这才使她心灵上感到孤独;虽然她也突然学会喜怒不形于色,装着笑面,伸出手去接待伯爵夫人,但是她内心的那种空虚之感,和对周围人们的鄙视,却越来越扩大起来,把她整个包围了。” 
   
  可见,她对儿子的爱,夹杂着情人间的爱,一种极度占有和爱怜,带有殉难者要牺牲自己的狂热。但是儿子到底还是一个人,一个长大后会有自己意志的人。由于儿子长期被溺爱,变得贪得无厌、自私卑鄙、无心读书,后来放弃读书去赌博、跟妓女私奔、散尽母亲家财,似乎也不见得奇怪。对儿子带给她的伤害,她如同忍受丈夫不忠般默默忍受,并继而用更强烈的希望去期待儿子回到她身边。她并不恨儿子,而是恨“从她身边带走她儿子”的女人,一种本该是在情人身上体现的嫉妒,由于一直被压抑,此时已经转移到儿子身上。 
   
  “她感到在她和这个女人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搏斗,她觉得宁肯丢掉她的儿子,也不能教这一个女人来和她分享她儿子的爱。” 
   
  可以说,约娜最大的错误,是她一直希望能够得到一种确实存在的幸福――可以留在身边的人、生活的美丽和永远的幸福。她看不到人生的多变和复杂,一开始看到的,是生活美好的一面,当梦想破灭时,她只看到生活中丑陋不幸的一面。所以约娜的人生,是失衡的,她的生活是“无目的”,因为她企求的东西,并不是能真正掌握,并不是她自己努力得到的。她的空虚和无聊,与她所憎恨的贵族没什么不同――这大概是贵族阶级所共有的特点。 
   
  与约娜作对比的,是曾经与于连私通的仆女罗莎莉。在她生下于连的孩子之后,于连一心只想把她跟孩子赶走,不给他们一点钱。是约娜父亲用了一万多来为罗莎莉找了个老实庄稼汉,用婚姻来掩饰了这则丑闻。所以罗莎莉,从来没有想过生活是有多么灿烂和美丽。虽然文中没有过多阐述她离开约娜家后的生活,但是可以想象到,罗莎莉心中没有抱多大期望,只想踏踏实实生活下去,老了手上有点钱,可以安稳渡过晚年。罗莎莉对婚姻生活的期望,完全是建立在“生活”、“生存”的基础上,所以她的晚年过得比主人约娜要好得多。 
   
  那么,婚姻幸福是怎么得到的呢? 
   
  我想起当中国的包办婚姻遇上思想开放的浪潮时,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被打到地狱,人们高歌自由恋爱的伟大。慢慢地,自由恋爱的人们,在踏入婚姻后,感觉到不那么“自由”和“美好”,于是认为,恋爱和婚姻是对立的,或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恋爱对象不同于结婚对象”等等。 
   
  但我认为,这种对立是说不通的,是畸形的。婚姻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只能算是一种形式。犹如学历只能证明你受过教育,但并不能保证你真的获得智慧。人该好好生活,要么一个人生活,要么两个人生活,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爱情说到底,是一种欲望和激情,转变为共同生活的愿望和动力。约娜及众多人的不幸,是将婚姻想成一个美好的实物,而没有考虑到生活的各方面。 
   
  有人说,爱情是美好的,一想到婚姻的油盐酱醋,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是真的么?是谁界定了,这种基于生活需要的考虑是美好或不美好呢?于我看,没有什么美好和不美好,生活就是如此,既是这样,又是那样,既不是这样,又不是那样。感情、婚姻等等也如此,无谓加上我们玫瑰色的幻想。 
   
  (二) 孩子的教育 
   
  人这种生物很奇怪,好像总要抓住什么东西。当还是婴儿时,弱小的手指一旦触到物体,就会紧紧抓住;长大后,死心塌地地经营着友谊、爱情,并十分确信会长久不变;到生了孩子,人变老时,唯一希望就是养儿防老。 
   
  约娜抓不住丈夫的心,父母又相继离世,最后孩子也弃她而去,是结尾时,儿子跟妓女生下孩子,养不了,丢给母亲,约娜才感觉到,她又能抓住一样东西,立刻有了生机。 
   
  但是,这些真的抓得住么?想一想,如果儿子的孩子突然害病死掉,或者如父亲一样,离开了,约娜会怎样,生活还能不能继续下去? 
   
  没什么可以抓得住,包括从我们身上掉下来的孩子。 
   
  我想起之前我遇到的一个女孩。女孩家境富裕,父母把五个孩子都送到世界各地读书,但是却要求孩子毕业后回国,留在他们身边。女孩的哥哥姐姐都遵循父母意愿,一一回国,根据父母喜好挑选工作和配偶。但这个小女儿,却是一个大大的变数。女孩在澳洲完成学业,并交了一个瑞典的男友,不想回国发展。于是女孩父母一时以“断父母子女关系”来要挟,一时用“身体越发糟糕,心脏肿大”来打动,简直是无所不用。女孩陷在两难的困境中,除了痛苦就是无奈。 
   
  这是爱么?不是,这只是一种占有欲,以爱为名的自私。就如男爵对约娜所说的: 
   
  “约娜,你没有权利来支配这个孩子的一生。你现在这种想法是最没有出息的,几乎是犯罪的,你为了个人的幸福而去牺牲你的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如同弄清“爱情是什么”、“人生的本质”一样复杂。但是无论怎样,父母都不能基于自身欲望和满足来培养孩子。任何过度的严厉和过度的溺爱,都是有害的。过度严厉,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灵会扭曲;过度溺爱,会耽误孩子教育,最后一事无成。 
   
  我还没有做人父母,对于这个话题,只能够结合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来思考。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通用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令到孩子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即是父母要做的事情。 
   
             (三)人生的多变 
   
  在所有事件的底下,其实隐藏着一个暗示:人生是捉摸不定的。 
   
  当约娜从修道院回来,她想她的人生应该是简单和快乐,每天都充满小惊喜,但偏偏现实生活是多苦多难的。当她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跟于连凑合着过,对他的不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私通的男女被伯爵锁在牧羊人的流动小屋里,推下了悬崖,死掉了。母亲的死,同时让约娜发现,母亲当年是别人的情妇。后来在儿子抛弃了她、生活只有绝望时,她抱回了自己的孙女,为她麻木的生活,注入了一道暖流。 
   
  约娜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一直受命运的打击”,甚至到后期,将一切苦难都归于自己“对上帝不够虔诚”。约娜的希望和幻灭,也是跟随生活的起伏而改变。约娜看不到生活的无定性,人生的多变,于是她做了生活的奴隶,一生受着所谓“命运”的摆布,将自己的苦困归于命数,而不作积极有用的努力,去为自己谋幸福。 
   
  《鲁滨逊漂流记》中,对命运也有一番讨论。鲁滨逊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感到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将自己推向这条路,而不是另外一条路。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使我们过着某种生活。但是鲁滨逊的命数论,是积极的,在任何一个困境中,他总是用最大力量去生存、谋出路。约娜的命数论是消极的,因为她没有想过,自己为自己制造了不幸,而且在困境中,是她把自己推向更深的苦困中。约娜不能拯救自己,一部分原因是她与世无争的天性,一部分也是贵族阶层所特有的软弱。 
   
  从经济层面说,约娜屈服于命运,也是由于她的财富是承继而来,而不是自己挣回来。曾经有人讨论过“娜拉出走后会怎样”,同样的,想象一下,约娜抗争后会怎样。结婚后,约娜从父亲中得到的所有财富都归丈夫掌管,她不是没有考虑过出走,可是一想到自己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就放弃了。不通过劳动而来的财富,不是真正的财富;不通过劳动而为自己挣面包,也就无法了解人生,也没有坚强的心去承受种种不幸。 
   
  于是约娜消沉、悲观,既无法了解人生的幻变,也无法在幻变下独立生存。她的无聊和空虚,占据了她的心,直至把她的青春、好奇、活泼,一口口吞掉。 
   
  结尾罗莎莉为人生做了最朴实的总结: 
   
  “你瞧,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与年华默默作别。
绘里。 (god is in the rain.)  
  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这本莫泊桑的第一篇长篇,一开始觉得很难读下去,情节平铺直叙,线索也很单一。但是读到后来却逐渐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在地铁上很快就读完了。于我而言不过是短短一周,对于雅娜而言确是漫长的一生。 
    雅娜的一生在我看来绝对是悲剧的,正如书中所说,她目睹自己的美梦一个个化为泡影,自己的希望一个个落空。尽管在她的一生中也曾经品尝过爱情的甜美,家庭的温馨以及做母亲的满足,但在我看来这些仍然是可悲的,正是这些短暂的幸福时光显得她的一生更加的悲惨。 
    读完以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雅娜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罗莎莉说“只怪您结婚选错了人。连对方是什么人都不了解,怎么就能随随便便结婚呢?”从表面来看确实如此,在嫁给于连前,雅娜还是一个天真幸福的贵族少女,她一生的悲剧正是从遇见于连开始的。她只和于连相处了几个月就决定嫁给他应该是她犯的第一个错,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她看到的完全是于连的温文尔雅英俊潇洒的假面具,显然,她不是于连的对手。而少女总是这样天真,这也和她从小生活在修道院有关,于连相当于她的初恋,在毫无恋爱经验的前提下,雅娜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她不知道男人原来是会骗人的,也不知道有的男人为了某些目的可以假装爱一个人。所以她傻傻的相信了于连,就连婚后于连种种情绪的变动和容貌的改变也从没有勾起过雅娜的疑心,于连与罗莎莉以及后来的伯爵夫人的奸情都是被雅娜无意间撞破的。在她看到母亲的书信而信念崩塌之前她一直都偏向于相信周围的人,因为她自己是这样一个纯洁而善良的人。因此,雅娜的悲剧原因之一就是她缺少生活的经验。 
    而另一个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雅娜的性格,在一生中她一直是懦弱无力而不敢抗争的。具体来说是她不敢和周围的人抗争,面对丈夫的出轨,她也只能做到不再和他同房,而后期她的懦弱有时简直到了让人看不下去的地步,当她知道于连和伯爵夫人的奸情后,她居然很怕他们的事情败露,更害怕他们的事让伯爵知道,托比亚克神甫对她说的话在我看来真是畅快淋漓“这么说,您就屈服啦!您就听之任之啦!您就认可啦!您家里有通奸的事,您就容忍啦!罪恶就发生在您的眼前,您就转过头去吗?”面对儿子的堕落她也是一样的懦弱,除了在家里默默垂泪和写信挽回她别无他法,而她唯一的几次抗争,如不让于连碰她,去巴黎找保尔等也都显得那么无力,对他人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实际影响。由于她过于懦弱,使得她过于依赖他人,这就是从抽象层面来说,她从不与命运抗争,尽管她悲痛欲绝,但是她还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命运的安排”。于连与使女偷情她大病一场,过后却对于连没有什么表示,既没有挽救他们的爱情也没有狠下心来割舍。保尔在外欠债嫖娼,她没有对他教育惩戒,而是妄图用自己的温柔溺爱来唤回保尔的心。所以当于连以及男爵夫人死时她才会那样悲伤,尤其对于于连,尽管她恨他,但是下意识里他仍然是她的依靠,这依靠没有了,她伤心不已。 
    而关于雅娜的悲剧,最让我动容的有两点,一是她与于连爱情的腐朽,二是她老年被迫离开白杨田庄的苦楚。她与于连的爱情,最初是那么美好而温存,他们一起欣赏海上美景,一起在月下散步,像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一样,我还记得于连对雅娜说的让丽松姨妈落泪的话“这双宝贵秀气的脚,一点也没觉得冷吗?”这样温柔的甜言蜜语即使在我知道了于连偷情的真相后仍让我不能相信这是假的。难道恋爱初期的这些美好时光都是一种假象吗?纵使不论小说里的于连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么现实中美好的恋情都只是一种双方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假象吗?正是这一点让我倍感落寞。 
    而雅娜晚年不得不离开白杨田庄的时候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白杨田庄寄予了她太多的记忆,也承载了她太多的梦想和情绪。那绣有狐狸与仙鹤的椅子,那彩瓷的珐琅座钟,尽管许多都被她带去了新居,但是属于她的白杨田庄再也没有了。她以狂热爱情般的冲动,抱吻一切她不能带走的东西。她的眼泪刷刷流下来,发疯似的从一间屋窜到另一间屋。这一切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对这座古老庄园的眷恋。我知道她在心里与自己过去的年华默默作别,这一切悲伤,屈辱,幸福,憧憬,痛苦,孤寂,期盼都随着白杨田庄留在了过去了。 
    书中对雅娜的一生最后的定义是“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但是我知道不管这一生是苦是甜,当它披上了时间的袈裟,被岁月的年轮雕刻之后都会变得平和和动人起来,正如男爵夫人的“心念儿”一样,在老了的时候,有东西可以悼念总比独自对着空白的时光两看生厌要好的多。



人生无意义
2013-06-20 22:37:39   来自: 影评闲号 
一生的评论      5 

  我没看过原著,只看过简写本,但是就算让人不堪的简写本,仍旧觉得那么震撼,一本没有英雄,美女,推理,各种花哨卖点的小说,读完不仅让人惆怅,人生啊,不好,也不坏 
  女主人公失败的人生,年轻时候是年少无知,中年的时候把希望放到儿子身上,老年时候孤苦无依,就像有的豆友说的那样,或者,她应该自立一些,然而她却被果协着,在生活的洪流里慢慢沉沦, 
  作者的语言越是冷静,越是精简,越让人感到无奈,阴冷,然而,文章的结尾,小孙女乘着马车来到,天下着雨,对她来说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像极了莫娜刚开始的样子,作者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遐想,或许那就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希望,又或许,那不是……


分析女主角,起码有很多机会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013-05-19 16:32:51   来自: 229608090zw 
一生的评论      5 

   女性的命运是无法操控的,因此女性的命运可以反应一个社会和时代?从历史几千年的各个时代来看,女性的命运似乎仍然差不多。不过我觉得,她起码有几点还是有可能改变的,值得大家讨论。 
   1.女人在择偶的时候,总是感觉第一,感性是女性的基本特征。但是,多少女生在一霎那冲昏了头脑,以为遇见了白马王子,结果,却带来了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悲剧?可是少女时期的浪漫与天真是人的天性,怎么克制得了?婚姻也许注定是赌博,这点,她似乎是注定的。不过,就不能多想想么。 
   2.女人的事业就是婚姻,但全部是婚姻么?事实上女人也可以多培养独立的爱好,独立的理想。从这本书里看不出雅娜爱看书,年少时候看过一些,不过到了后来就不看了。读书是乐趣,甚至是最大的乐趣。当痛苦的时候,读读书是最好的选择。还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娱乐,比如做做手工工艺品,民间刺绣什么的,没有刺绣,木偶总有吧。可以爱好发明,做做蒸汽船啊。况且,还可以写小说。19时期的欧洲贵族封建主,写小说的人是很多的。多读读书,如果读读当时卢梭的《爱弥儿》,对儿子的教育肯定就不同了吧? 
   3.雅娜早就应该改嫁,找一个情人,这完全可以。不过她却把热情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结果,不仅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她打打麻将也好,也许全家就不同了。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一处,更何况是不稳定一处。——可怜的雅娜,基督教传统是保守的,民风却是彪悍和淫荡的,为什么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事实上,雅娜的父母也都不忠。她在老公出轨的时候,就应该可以提出离婚了。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雅娜的命运不是时代造成的。 
   4.当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就应该想办法,找找有经验的人询问怎么教育。如果说父女两人都只会溺爱孩子,那么找找别人询问总可以。当他第一次欠款的时候就应该感到警醒了。——到了后来欠款越来越高的时候,就应该家庭集体反思,然后寻求神父以及邻居的意见,把他叫回来拯救她。应该自私点,别再汇款了。 
   5.当一个感情的寄托没有了,就应该再寻找一个。雅娜可以寄养一个孩子,也可以再嫁,也可以花钱找个情夫,人嘛,毕竟要自私点。依我看,勾引一个年轻小伙也是不错的。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这个家。孩子上中学之后,就应该想想自己的感情问题了啊。


看别人的一生,警醒自己的一生
2013-04-11 16:11:05   来自: 疯丫头 
一生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花了一个下午,沉下心,读完了《一生》。 
   她本拥有一副好牌:出生贵族家庭,家道殷实,年轻貌美,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没有兄弟姐妹争产。而她的一生竟然是悲催的一生,被一个男人,被当时的社会,也被她自己的懦弱走完了悲催的。 
   “识人不清”,是看到婚后生活大转变时的第一个反应。 
   可是,这样一个从修道院受教育走出来的年轻女子,有一位准备按照自己的思想将她单纯培养的父亲,有一位在新婚之夜前都“羞”于谈夫妻生活的母亲,你让她又如何躲过被骗?!在你懵懵懂懂对爱充满渴望的时候,来了一位翩翩少年,英俊,小有资产,门户相当。然后风和日丽,经常结伴出游,父母都看好对方,公主认为遇见了自己的白马王子,然后开始悲催的一生。 
   当你识不清,掉落坑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爬出来,而不是依旧坐在坑里。她至少应该离开的,回到父母的身边;勇敢点,应该分好家生与这个男人离婚。怀孕又如何,无论她的丈夫死前还是死后还是她独自照顾,那么这个摆设有或无又有何关系! 
   失去了爱情,放弃了爱情,将所有的精力都扑到了孩子身上,赌在了未来。未来不是孩子长大成业后的种种,未来只是今日种下的因,自然结出的果而已,而已罢了!西方有一种说法,国家的未来依靠母亲。是的,母亲的培养决定了孩子的成长品格。果然失去自我,无理性无智慧的养育,结果就是由地主到中农了。 
   人到中年后,接到了襁褓中的小孙女,儿子也即将归来!也许这是一个好的预示,一切在向好的方向转移! 
   关于女主的父母:一对善良的好人,但是善良的没有原则,内心不够强大。平时的慷慨善良只是一场习惯性的表演。当女婿鞭打小童时就应该制止,至少事后要严肃向女婿表明立场施以手段。女婿是个爱财的人,更是一个吝啬鬼,完全可以用钱来指挥的,但是他们没有做。 
   关于儿子:一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在母亲,外公,姨奶奶的包围下成长,没有适合的玩伴。终于有一天,在等了多年后可以出外求学,更重要的是离开家的牢笼,必是心飞扬脱了缰。创业,创业,再创业,不停地失败。想通过创业证明自己,却总是失望,失望,再失望。他至少比比他的父亲强,没有通过女人去致富,他数年一直和一个女人在一起,更愿意娶她,即便是妓女的身份。 
   关于牧师:那位会变通的老牧师,圆滑;那位一根筋的年轻牧师,有信仰有原则,弦紧而断, 
   关于女仆,她的一生算是成功的。“他很可爱”,因为可爱而从了,生下了一个孩子,嫁了一个勤快的男人,生活过的比计划的好。 
   
   读完这本小说,想着女主的“悲惨一生”。一个渴望单纯的人渴望爱情的人,生活在一个爱情单纯是稀缺物种的年代,她能幸福过一生吗?没有改变社会的能力,没有调试自己内心的想法,自怨自艾只能过这样的一生。女主的悲剧是当时社会必然的产物,生而不同注定是悲剧了。 
   
   别人的一生,只可参考。那么自己的一生呢?我开始回忆成长的点点滴滴,开始反思现在的自己,然后问自己要?的一生? 


《一生》读书札记
2011-11-16 11:38:07   来自: 若存 (寂静洞悉) 
一生的评论      4 

  旧日的作业。 
   
  首先,让我好奇的是小说的题目——《一生》,我难以想象作家能在248页的篇幅中描绘出一个人一生的历程,但毫无疑问地,这一生被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又是怎样的一生呢?这个最最简单的“一”,当中又包含了生活中多少的酸甜苦辣呢? 
   
  一、阅读初感 
  读最初的一两章中,沉醉于那美好的景致与对爱情的幻想中,简直让人可以不再管顾未来的一切。似乎在阴郁压抑的悲剧中读得久了,猛然吸入一股清新的气息。不过此刻也心存疑问:如果小说这样写下去,还能写什么呢? 
  然而,迅速地,幸福如同流星一般消逝,当人生隐秘的面纱,见到人生的真实图景,那只能使肮脏、丑陋、卑鄙、龌龊,让人不忍心再读。 
  及至读完,心情倒是平静地复杂,不知道是该悲伤还是庆幸。也许,一生,确如萝莎丽所说:“人生从来不想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那么坏。” 
  小说的主体是约娜的一生,准确地说,是她从“年轻、美丽和鲜艳”的少女变为“瘦削而又憔悴的白发妇人” 的过程。鲜活的生命由最初的生机勃勃,到最后被消磨得精疲力竭,让人唏嘘不已。 
  小说的大部分也通过约娜的眼睛里看生活,但是通过约娜的故事作家想告诉读者些什么?也许换一种眼光,才能够懂得作者的用意。如萝莎丽指出的,约娜并不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如果您必须为面包而工作,如果您不能不每天清早六点就起来去干活,真要那样,您又怎么说呢?天下有的是这样的人,后来老得干不了活的时候,还不是穷死。” 尽管生活永远不会象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但是它也不会让人走投无路。 
   
  二、希望与绝望 
  小说从约娜对爱情的憧憬写起,而真正的爱情迅速降临,不到三个月,她便与于连订婚。订婚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最幸福的,因为彼此尚有距离、希望盎然;及至订婚,幸福虽为主导,然而苦恼已然在蠢蠢欲动。而在结婚初夜,她明白了爱情最大的秘密,“她从心灵深处,感到了绝望,这和她梦想中的爱情是多么不同啊!多年来的希望被打碎了,幸福成了泡影。” 此刻,约娜感到了绝望。然而绝望,并非真正的绝望,微茫的希望总会在最为危难的时刻出现在远方。后文的叙述大多遵循此一模式。 
  二人踏上蜜月之旅,约娜重新感到幸福。可是在回到白杨山庄,温柔的蜜月成为过去时,“摆在眼前的,将是日常生活的现实,它把无限的希望之门关上了,把不可知的美丽的向往之门关上了。确实,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在没有什么事可做了,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以后永远如此。她模糊地意识到这种幻灭的心情,她的梦想消沉了。” 当希望、热情退却后,裸露的便是冷酷的现实,是婚姻的枷锁。她感到无可奈何地说:“人生,可并不总是快乐的。” 
  然而,一切远没有结束。萝莎丽生下一子,当她发现之后,竟执意要找出孩子的父亲,可她没有意识到就是他的丈夫,犯下了这桩罪行。这是无可救药的天真。而等到她发现事实,绝望再次汹涌而来。作家写道:“而如今!啊!如今她的一生已经毁灭了,一切的欢乐已成泡影,一切的期望都成为不可能了;展示在她眼前的,是漆黑的未来,充满着痛苦、欺骗和绝望。” 掩盖生活真相的幕布被毫不留情地揭开了,约娜不再愤怒、指斥,而只是沉浸在一种忧伤、消沉、深刻而无止境的绝望中。 
  如同上文总结的,微茫的希望会在此时出现。当约娜对于这一现实选择逆来顺受时,她怀孕了。而出生的小保尔又成了她“取之不竭的幸福的泉源了”。 此时的她对于于连与琪尔蓓特的私通视而不见,只想沉浸在这一看似真实的幸福中。 
  可是男爵夫人的死再次打破这种平静,“一小时之后,才又让她进来。一切希望都完了”, “接着在她心中又逗起了其他的种种回忆:她自己的一生,萝莎丽,琪尔蓓特,以及爱情苦味的幻灭。人世间的一切不外是苦痛、悲伤、不幸、死亡。人人都在欺骗,人人都在说谎,事事令人烦恼,事事令人落泪” 。此语沉痛已极。而在这悲伤入骨的时刻,她又发现了惊天的秘密,然而,就连她素所尊敬的母亲,都曾与老保尔私通,也并不完全是圣洁的,这一点让她窒息。“她最后的一点信任连同她最后的一点点信仰,一齐都消失了” 。读到此处,倒吸一口凉气。 
  需要再一次地用到“可是”这个转折连词,小说既充满了无所适从,也充满了峰回路转。可是,约娜她又重燃起对于生活的希望,她想要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也就是说,她想再生一个女儿。通过比科神甫的计策,她成功地怀孕了。似乎她又要拥有幸福了。 
  在此时,托尔彪克神甫取代比科神甫成为新任神甫,他对于于连与琪尔蓓特的私通极为厌恶,最终使计让二人暴死。约娜面对这一切的心态,令人深思,她并没有多少庆幸与悲伤,只是怀念过往的美好,这一点成为了后期约娜性格的核心所在。“现在占据她整个心灵的,却是对往事温馨而惆怅的回忆,她丈夫所曾经给予它的短暂的爱情的欢乐。” 或许因此刺激,她最终生下了一个死胎。 
  生活一如既往,在绝望与希望的两极之间盘旋、挣扎。约娜的幸福的源泉——保尔,终究也长大成人,离她而去。“她第一次发现他已经长大成人,他不再属于她了,他要过他自己的生活,顾不得那些老年人了。他觉得就在一天中他已变作另一个人了。” 保尔与妓女相爱,拒绝回家,扔下三位老人,其中男爵与丽松阿姨相继去世,只剩下约娜一人。而保尔只是一味索取钱财,挥霍一空。 
  如果不是萝莎丽的出现,约娜确实有可能因此倾家荡产、无家可归。然而她仍然不肯放弃想要儿子回到身边的希望,她前往巴黎寻子,然而落空。她答应萝莎丽卖掉了一生居住的白杨山庄,当她徘徊其中时,“她又陷入一阵绝望的痛苦之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沉浸在对于过去的回忆中,“时已隆冬;约娜陷入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里。这不是那种啮噬心灵的尖锐的痛苦,而是一种凄迷愁人的忧伤。没有任何事情能使她振作起来。再也没有人想到她了。” 
  此时此刻,小说该怎么继续,或者收束呢? 
  结局有些出人意料,不过又在情理之中。保尔的情妇病死,萝莎丽领回了他们的小女儿,生活似乎又重新带给约娜以希望。 
  一切的故事最终都落到萝莎丽那句平凡普通却又意味深长的话上。人生总是不至于陷入绝望的,然而希望又总是微茫的,乃至虚无。 
   
  三、有关“一生” 
  回到“一生”的话题上,一直有个问题很好奇,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曾经完整地看过另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直至死亡?似乎大多数人都只能对于自己的一生的经历,及至明了,却已无力写出。 
  而作家,也唯有作家才能用笔写出诸多人一生的故事,让我们阅读别人的故事时,也观照自己的人生。这不仅是作家必备的能力,也是作家的职责所在。 
  莫泊桑的《一生》是个范例。横向地看,又是写了约娜一生的不同阶段,父母、丈夫、儿子、使女、孙女等一个家庭的变迁。尽管他并没有写一个完整的人生,但留白的部分反倒给人更多的思考:这以后怎样呢?到底人生是怎样的呢? 
  这既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又是一个有无数解的问题。 
  想来莫泊桑也有类似的困惑吧,不然他不会用如此之多的问号来呈现、表露。在小说中,他善于以问题的形式来推动小说情节的进展。试看几例: 
  在约娜与于连双眸对视时,作家写了对于未来的揣测:“他们彼此的命运将是怎样呢?他们正在共同开始的生活将是怎样呢?在这悠长而不可分解地融合在一起的结婚生活中,各人能给对方的是欢乐?是幸福?还是幻灭呢?” 
  而在婚后,又曾写道约娜内心的疑问:“三个月以前,她完全不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而今她却成了他的妻子。这都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快落入结婚的圈套,就想走路不当心跌到脚下的窟窿里一样呢?” 
  对于于连的冷淡,“她何以不感到更深的痛苦呢?难道人生就是这样的吗?难道双方都看错了人吗?难道她一生就是这样了吗?” 
  光读这些问号,就能够窥知一二了。可《一生》并不仅仅是个问号,在约娜到家之前是省略号,而后有关爱情的片段是个惊叹号,继而则是连绵不绝的问号,及至萝莎丽那句话出现,又把问号的尾巴给掰弯了,画成一个句号,当然只是文本的句号,而在这之外的生活仍然是个省略号。图式如下: 
  ……!???……??? 。…… 
  比喻未必妥当,不过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总会如影随形,相伴而生,甚至有不幸、有痛苦才能衬托出幸福与快乐,这也许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只是未必能说出的道理。 
   
  四、清丽洗练的语言 
   最后,想说一说《一生》的语言。 
  艾珉先生说:“莫泊桑曾将法兰西语言比作“一泓清水”,他的语言也确实象“一泓清水”一样。清新流畅、朴素自然,优美而不流于柔弱,精确洗练而不乏幽默机智,在语言艺术上可说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极为允当。 
   抄下那些让人心动的句子: 
  “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倾泻在地上,晶莹清澈,恍如水泉。” 
  “有时候,一阵懒洋洋的感觉使她在山坡上密茂的草丛里躺下去;有时候,在山谷拐弯的地方,在一方长着浅草的洼地里,她猛然望见一角蓝色的海在阳光下闪烁,海面上漂着一叶孤帆,这时她便喜出望外,好像一种神秘不可捉摸的幸福就要落到她身上来了。 
  在这乡间温柔清新的气氛里,在这水天交接的宁静的境界里,她很喜欢孤独,她会许久许久独自坐在山岗上,听凭那些小野兔在她脚边蹦着过去。” 
  有人说,法语是世界上最温柔美丽的语言。虽然不通法语,却依然能够通过翻译触摸到跃动在字里行间的清新、愉悦。录入之时,仿佛自己的心胸化为一片绿野,而这些文字便成了小野兔,自由自在地蹦来蹦去,让人陶醉。 
  莫泊桑尤其喜欢用诗情、诗意、诗境这样的语汇,而他的小说也是最富生命的诗意的,在前数章中尤其明显。上引出自一二两章的文字,描绘生机盎然的风物,充满了生命的诗境。然而即便是描绘衰飒之景,却也让人惊叹。如写落叶: 
   “梧桐树和菩提树的叶子在疾风中纷纷凋落了。每吹过一阵寒风,经霜的树叶猝然脱离树枝,象一群飞鸟一般,在风中飞舞。” 
   刻画如此精细的,读起来让人想起秋风拂过,黄叶纷纷坠落,如同惊起的一群飞鸟,让人心碎。 
   
  五、有关这个世界 
  虽然说描写欢愉和描写悲伤的语言同样令人叹服,然而我不想掩饰我对于前者的偏爱,也想借此说开去,说一说对于这个世界的想法。 
  艾珉先生序言里曾说道莫泊桑的厌倦,让人叹息: 
  莫泊桑到后来甚至对艺术感到厌倦:“我现在对一切都感到漠然,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极度厌倦中渡过,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涂写我尽可能高价售出的文字,一面为从事这可憎的职业而痛苦。”他痛苦,是因为作家的职业是他习惯于解剖一切,使他身上产生了“第二种视力”,这种视力“既是作家的本领,又是他们的不幸”,“我写作,因为我了解,我痛苦,因为我认识现实太清楚。” 
  之所以深有感触,是因为读小说多了,不免见得这个世界满目疮痍,不忍卒读,而带有诗意的美好温存则多少能给人以慰藉。而《一生》的前两章,便富于诗意,这诗意也流淌在语言之中,显得曼妙轻婉,让人亲近。 
  莫泊桑后期对于写作趋于悲观,如上文所说,是因为看得太清晰,清晰到无处可躲,无法回避,丑恶、肮脏在世上横流,又有何望? 
  这是无法视而不见的苦痛。最终的以身殉之,只因为不忍睁眼再看。 
  然而是否应当要如此悲观,也没有一定的答案。悲观可能深刻,但答案应当还有更多。 
  记得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对于世界说过这样的话:“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至今懵懂于此,不过深深印在脑海里。虽然还不清楚怎么去看清这个世界,也不清楚何时能够看清,不清楚看清之后是怎样的感受,不清楚看清之后还想不想再去爱上它,如果不想,又该如何……但是,分明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一种更为广泛的爱的光芒,去给这个如同暗夜的世界,带来一丝明朗、一线生机。 
  或许,这句话,会成为我的答案。 
   
   以上即为有关《一生》的读书札记。原本想写一些有关“人性的弱点”的想法,然而力有未逮,便不曾写下,也许需要有更多的经历,才能够悟入。 
   


美妙的《一生》
2008-05-14 11:25:44   来自: 朝颜 
一生的评论      3 

  是部越来越美妙的作品。开始读时,我感到厌倦,因为作者呈现的细腻的少女的梦幻的心理活动我也曾经有过,当那些岁月被缓慢的呈现出来时,不能不让人为之羞愧、后悔继而觉得无聊。第二天看完书后才感到前一晚在读书时的自己多么浅薄。那人生必经的阶段又有什么可羞可鄙的呢?经过我一个夜晚的睡眠,约娜突然终结了少女之梦,如愿的结婚,和爱玛一样,经历新婚之夜的失望——少女之梦的破灭,接着人生的波澜滚滚而来。面对第一番巨浪,约娜差点被吞噬,可怜的女孩子啊,结婚不到一年,竟然在自己的床边目睹了自己的女佣产下和自己的丈夫的孩子,而且知道了曾让自己一见倾心的丈夫竟然在第一次去自己家吃饭的晚上就上了女佣的床,并且丈夫在度完二个月的蜜月回来之后的第一个夜晚就又和女用偷欢。这个无耻的丈夫破坏的不仅是一个妇人的尊严,他无情的击碎了约娜的少女之梦,他让她聊以自慰的恋爱回忆变成的梦魇。她几乎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在要跳崖的最后时刻,她想到自己可怜的父母,才活了下来,几天昏迷不醒。从一场脑膜炎中闯过来的约娜得到命运的赏赐,她有了一个儿子,儿子取代了丈夫。 
   
  时光又教会约娜该怎样对待少女之梦,爱情梦想:她挚爱的妈妈死了,她无意中发现妈妈背着爸爸和情人的信。妈妈也和别人私通,就像丈夫的情妇做的那样。 
   
  丈夫已显得多余,除了还需要他再给她一个女儿。丈夫和情妇被情妇的丈夫从山上的小木屋推下山崖,摔的血肉模糊,让喜爱复仇的我出了一口恶气,而命运也夺去了她肚中的女儿。 
   
  她的后半生都围绕着她唯一的儿子。他长大了,不学无术,在城里恋上一个妓女,不断的向她索取。她不停的给,直到卖掉住了大半生的房子、经历了无数人生风雨的房子,搬到陌生的居所。她已经七年没有见过儿子,她去城里寻找他。他像给她捉迷藏,他对她残忍冷酷得像他爸爸一样。终于,妓女死了,儿子混不下去,她把她的孙女抱在怀里。 
   
  这是一个关于宽容的故事。约娜先是宽容了丈夫的不忠,然后宽容自己妈妈的不贞、儿子的不肖、最后连那个女佣人她也宽容了,并和她相依度过后半生。这宽容是什么呢?就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本能的爱。 
  06、7 

读《一生》
2008-05-03 23:35:49   来自: Kinase 
一生的评论      4 

  看电影看小说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人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看看书中或剧中人物波澜壮阔气壮山河地生活,绝不像自己死水不惊连个涟漪都没有地过日子,今天就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又将是今天的拷贝,DNA复制一般。但在这个方面,这部小说却只能是令人失望。书中人物毫无英雄壮举可言,整个故事也没有任何惊心动魄离奇曲折的情节。可它自有过人之处。莫泊桑功夫够深,尽管他一直在平铺直叙,读来却绝不乏味。他显然善于勾勒景物,笔下那诺曼底海岸风景可真如诗如画,叫人神往。故事中的许多生活细节的设置、描写,也每每让人心中直说:“是的,就是这样的。”作者虽然始终不动声色,但小说却似乎总散发出一种悲观的情绪。看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刚到白羊山庄前后的约娜无疑是“年轻时,当我们遐想未来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坐在戏院里的儿童,兴高采烈,热切盼望着大幕的开启。”离开白杨山庄后,罗莎丽拿“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渔人对比来安慰约娜,更是下面这句话的例证:“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假使莫泊桑变成哲学家,那他一定是叔本华。 
   
  本书其实还可以和作者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相互发明。两书创作先后这里且置之不理,它们不仅笔调一直——当然同一作者的书笔调一致很正常——而且人物多有重合。最显著的就是丽松姨妈,她从《羊脂球》中的《一个春天的夜晚》里走来。这个短篇完全可以视为从《一生》中抽取而出,人物相似度达99%。丽松姨妈是个孤独可怜的老姑娘,是被遗忘的人,即使在亲人眼里也是毫无地位,“当人称呼‘丽松姨妈’时,这几个字在别人心目中并不带有任何感情的成分,就像人们说‘那个咖啡壶,那个糖罐’一样”。实际上在任何集体中都会存在这样的人,唯程度轻重有差而已。比如在一个班级里,总会有个把大家瞩目的公主,也总会有丽松姨妈那样没人在乎的女生,毕业后回忆老同学都想不起曾经有这个人存在。但没办法,世界就这么不公平的了。当于连心疼地问约娜“你这双可爱的娇小的脚,一点不觉得冷吗?”这老姑娘伤心的哭了,因为“从来没有人对我讲过这样的话”。托耳彪克神甫则有《月光》中马里尼昂长老的影子。前者年纪较小,但更为可恶,当看到他残忍地屠杀正在生产的母狗时,我简直想跳入书中掴他两掌。好在莫泊桑也痛恨这种人,让男爵帮我出了手。打着伟大的旗号(比如爱国之类)的人常常最能干出种种暴行。托耳彪克神甫这种卫道士,其实心里无比龌龊,嫉妒心理极其强烈。看来莫泊桑似乎也不喜欢天主教,男爵对教会的贬斥多半也是他自己的意见。说到男爵,在本书中可算是最为正面的一个人物。《羊脂球》中的《一个儿子》里似乎也能看到男爵风流的身影。《一个儿子》说的是男人年轻时到处传播基因。而约娜的女仆罗莎丽和《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里的萝丝也有几分相像。 
   
  最牵动人心的还是主角约娜,她前后生活的对比,实在使人感到震惊。或许约娜的全部不幸都可归因为她所嫁非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起码跟于连从相识到结婚,还是像她少女时代所梦想的那般甜蜜。当然这短暂的幸福注定很快就要破灭。还有其他的想象也要随着时间一一幻灭。不但于连暴露了真面目不是结婚以前的于连,自己最亲爱的“小母亲”又何尝是自己想象中的“小母亲”?其实我们永远不能真正了解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所谓“人人生而孤独”,只有那无边无际的寂寞是真实的。约娜要被迫离开她居住一生的美丽的白杨山庄了,要离开那远处有点点白帆有咸咸的海风吹拂的诺曼底海岸了,白头发爬满了那巴望儿子归来的孤独的约娜头上了,这时候,一辆马车在滂沱大雨中驰来,马车中坐着刚从修道院归来的小约娜,那漂亮的快活的充满了种种希望的约娜,她伸手到马车外去触摸雨水……这情景太令人心酸,令人心酸。

情节概括
2012-10-25 16:51:38   来自: cffdxmx 
一生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约娜出生于富裕之家,十二岁被父亲送往修道院。回到家时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像所有怀揣幻想的少女一样渴望体验幸福与快乐。然后,约娜与交往的第一个男子结婚,短暂的蜜月过后,丈夫贪婪冷漠的本性渐渐显露出来。无力抵抗的约娜任由于连恣意妄为,独自吞下生活的苦果。仿佛生活就将这样继续下去,直到于连与女仆的私情被暴露,多年的欺骗与愁闷在发现于连与萝莎丽同床共枕的那一刻完全释放。心如死灰的约娜终于斩断了与于连之间摇摇欲坠的情感,随着儿子保尔出生,她将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到保尔身上。母亲丈夫相继去世,儿子渐渐长大,不学无术的保尔耗尽了家里的财产,约娜父亲在筹钱的途中忽然亡故。然不知悔改的保尔逼得约娜卖出庄园和房屋,萝莎丽及时的援助才使约娜没有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保尔写信给约娜:他已与女友结婚并诞下一女,女友正患重病性命难保,经济拮据的保尔希望母亲能够代为抚养。约娜让萝莎丽去接回孙女,最后,约娜看者怀中的小生命,说道,“你瞧,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约娜总在陷入茫茫无边的黑暗时看到希望之光,引导她艰难的前行。也许,只要活着,总会有希望。
举报


梦想的奴隶
2012-10-20 22:29:42   来自: 无人知晓的 
一生的评论      4 

  在看到最后前,约娜的最后一句结束语:“人生既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坏”已经被我翻了不知多少遍。我很期待一个当了一辈子茶几的人面对着满桌的杯具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看到结尾,我很怀疑仅仅是一个婴儿的到来、儿子的即将回归就能让她化为灰烬的心死灰复燃?难道她没有想过这个新生的女婴,她的一生也许会想她一样坎坷曲折,她的儿子仅仅是因为无处可去才躲回她身边,对她的感情无从谈起。如果她细想一下怀里的女婴和她儿子的前程,沉重的未知感和一生的苦难足以浇灭这希望的火花。或许她从来没有想过。 
  我曾经觉得莫泊桑这个结尾有些牵强了,似乎是为了迎合一个大圆满结局而故意加上的一句作者自己的结论。但细想来,这个结尾再合适不过了。苦难或许会有利于人的成长,但过分的苦难会压弯一个人的脊梁、侵蚀人的思想。苦难中的人,如同沙漠里快要干死的旅者,暴风中随波翻滚的小船,一片模糊蒙眬的海市蜃楼,一点渺远飘忽的星光,立刻在他们心中燃起熊熊烈火,这火焰烧尽一切理性的怀疑、烧尽一切仔细的思索。此时,没有现实,只有想象,想象中的清冽的泉水,温暖的港湾。 
  约娜拥有幻想,但很少真正的思考。她一生中大部分独处的时间里,要么在感叹韶华易逝、幸福不在,要么在哀叹命运不公、世态炎凉。曾经她鄙视那些沉浸在性欲中的男女,觉得他们像木偶般被欲望操纵而不自知,但她自己的幻想之于她,和性欲之于于连一样。她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幻想,就像于连从未怀疑自己的性欲;她觉得满足幻想天经地义,就像于连认为满足性欲同样天经地义。为了那个爱情幻想,一点点心动就扩大到谈婚论嫁,在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里,唯有自己的那个幻想依然美好,依然时时滋润着她那干涸的心田。一个名为性的手操纵者于连,约娜看见了那只手,却没注意,一个名为爱情幻想的手,也在操纵着她。操纵着她的喜悦、她的痛苦、她的欢笑。 
  理性其实是一种否定性的情感,它往往和怀疑、不确定、未知联系在一起。而在信任、幸福、渴望、或者极端恐惧需要支持的情况下,理性是很少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理性的禁区,那里是只有结论、没有理由的,那是一片只需执行、不能反问的地区。我们的梦想、欲望都在那里,或者说,其实这两者本质上一致。一切行动、一切想法,均源于此,但我们碰壁的时候、痛苦的时候,可以怨天怨地怨社会,就是不能怨自己的梦想。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幡然悔悟自己的梦想是错的。但约娜呢,我们能忍心告诉她你一生的悲剧起源于那个支撑你一生的梦想吗?或者说你其实和你丈夫一样都是某种欲望的奴隶吗? 
  人是很难回头的,在一条路上走的越久,越难以否定自己这一路坚持下来的成就。就这样,我们自愿成为自己的束缚。 
  


做女人,不当做约娜
2011-03-31 12:37:21   来自: Nessive 
一生的评论      4 

  约娜是个在修道院长大的善良(一家人都很善良,收入很多但是没有剩下很多钱就是因为善良这个“无底洞”)单纯(就算后来结婚了也还不知道要完全属于她的丈夫)的富家独生女,成年后父母接她回家,这时的她跟很多这个花季女孩一样,对爱情有着很多向往,常常想象有了爱情的她是怎样怎样的幸福。在神甫的介绍下,他们一家认识了英俊潇洒而且温柔体贴的(这个形容词或许只能说是用在婚前的约娜一家眼中)没落贵族子弟于连,很快的,他们陷入了爱河。当然,这种爱也只是很单纯的,纯精神上的,可以用中国的“发乎情,止乎礼”来形容。不久,他们结婚了。结婚那天,约娜明显是个不懂情趣的女孩,她是被于连粗暴地占有了的,接着是他们去蜜月旅游了,这个时候的于连就露出了他吝啬与唯利是图的本质来了。他们蜜月游结束后,于连渐渐露出他的那些粗暴、吝啬、虚伪、唯利是图。后来,她发现了使女跟丈夫的奸情,并且知道是从于连一踏进她家门开始就开始的,而且那个孩子也是他的。约娜简直就快要疯了,甚至想要了此一生,但是这个时候却发现了她已经怀孕了。这个时候开始的她就把全副身心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生下来了。虽然后来她发现了于连与一个伯爵夫人有奸情,但是她却没有感觉了,因为她生活的重心已经在孩子身上了,就算后来伯爵把于连跟伯爵夫人偷情的移动小木屋推下悬崖,她也没有那么伤心,反倒有了解脱的感觉。约娜对孩子不是一般的溺爱,但是这却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他不用功不努力不上进(淘气到领不了圣器,进不了天主教,弄得她被人鄙弃),不是一般的混,还跟一个妓女逃到外地去躲债了,这个时候的约娜一家的财产都被耗尽了,她的父母也都走了,是她的老使女罗莎丽把约娜带回她送给她丈夫与罗莎丽生的儿子的庄园去,并且,罗莎丽也开始照顾起了约娜。故事的最后是罗莎丽把约娜儿子的女儿——孙女带回由约娜抚养。以罗莎丽的话说出了作者的观点结束:生活不如意想中那么好,也没有意想中那么坏。 
  思考:婚前婚后巨变的于连,那么,怎么看人? 
  约娜的悲剧,真的是命运所致吗?

人的一生从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坏。
2010-06-24 11:37:38   来自: wuling 
一生的评论      5 

   一生要怎么过,一生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终身大事。莫泊桑的《一生》通过雅娜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哲理:人的一生从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坏。 
   
   雅娜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家道殷实,父母都温厚淳朴,乐善好施,雅娜接受了父亲顺乎天性的教育,温柔而美丽。接着,走出修道院的渴望爱情的她很快便得到了以为英俊公子的爱慕,两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她看起来是那么的幸福,一切是那么的顺利美满。 
   
   然而命运并非如此地特别眷顾她,丈夫的出轨,使女的背叛,儿子的无能与自私,都深深地伤害了她,把她对未来童话般的憧憬变成冷冰冰的现实。她似乎走进了痛苦的深渊。然而,在她绝望无助时,老使女回来了,对她照顾地无微不至。当她对儿子快失望时,儿子的孩子的到来又让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生活就是这样,总出人意料而又在意料之中。让人欣喜又给人无尽的苦痛,把你推向绝望的边缘又将你拉回幸福的人间。生活本来就有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我们不必为此而伤心绝望,惧怕。我们不必为别人此刻的幸福而歆羡、自叹不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生,幸福,坎坷,痛苦,各种滋味。幸福或苦痛的内容或许不一样,但都是些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事儿。我们无需羡慕别人,无需惧怕未来,我们只需要好好地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品尝生活此刻的味道,无论是甜蜜的幸福,还是苦苦的痛,都是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是我们独特生命的一部分。回头一看,忧喜参半,无论别人怎么说,而我,却欣慰,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独特的生命轨迹,我认认真真一步一步走过的,一点一点品味和享受的生活。 
   
   另外,我们不能太单纯,对生活抱有太多的幻想,不能太多愁善感,我们应该知道,生活就是这样的,有喜有悲,我们应该在大喜大悲中保持平静,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喜过悲过后继续生活,好好地生活。 


爱情--何去何从
2011-11-07 11:30:58   来自: Susan Maiden 
一生的评论      4 

  真悲哀啊,从一个充满幻想的纯真少女到麻木不仁、阴郁、绝望的少妇。自然有社会原因,但更多是自己的懦弱和无知吧。 
   
  现实社会不也是这样吗?好多人都逃不过社会和自身命运的安排。从心怀梦想,浪漫的人到为着生活颓然得向前走着。 
   
   真爱还是有的吧,只是走到最后的太少了。有多少爱,在人海的变迁中依然能够情深意长呢。。。 
   有些事的确不是自己能左右的,有的经不住现实的诱惑;有的彼此不能忍受现实的平淡琐碎。。。 
   
   爱情啊,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你该何去何从呢?不知自己想要的爱情是否注定活在浪漫的想象中了。。一切随缘吧,有些东西不能强求的~~~ 
   
   然而透过《一生》,觉得我们不能仅仅被心动的感觉牵着鼻子走,应该开始考虑个性、家庭、教育背景等因素了。人生最终幸福与否,爱情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心动终究会消失,甚至会消失到你怀疑它是否真实地存在过。



女人的一生
2010-03-15 11:07:20   来自: 爱看书的凯西 
一生的评论      5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十五年前第一次看这篇小说,心中烙下了极深的印痕,当时内心被引爆的地雷,是关于珍娜的母亲-阿黛莱特夫人的一段描写,后面将详述这段精彩的文字.而持续了这么久的巨大回响,居然过了这么多年才有机会再次回味,重新温习,又有了新的体悟.这次展读书卷不多久,就嗅到莫泊桑对人类的深刻憎恶,也隐约瞧见他孤独的灵魂穿梭于纸页间,几乎以为它是太宰治「人间失格」的异时空版时,使女萝莎莉的出现,以及男爵和杜尔比克神父的对峙,又燃起莫泊桑对人世的一丝希望感,结局淡淡的情感涌出,犹如草木萌芽般,带来一股欣欣向荣的气息. 
    岁月的洗礼,心情的转换,毕竟让我在相同的镜子里,又照出不同的影像,「女人的一生」具有伟大作品的内涵,其清晰简洁的文风,也足以让人回味再三,不断产生新鲜的东西.第一次阅读时,被强烈吸引的是这一段: 
    男爵夫人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苗条胜过一根芦苇.帝政时代许多军官都和她跳过舞,她读「柯丽娜」这部小说时,曾感动得流了许多眼泪;从此这部小说便在她心中低回着. 
    当她的身材(因心脏扩大症)一天天肥胖起来时,在她灵魂深处也愈来愈充满了诗意;痴肥的身子使她离不开靠手椅,她却漂游在种种浪漫故事的情节中,设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有些她所喜爱的情节,会反复地在幻想中出现,就像音乐匣子一样,上了发条,同一支曲子就老弹不完....她经常一连几个钟头动也不动地坐着,沈浸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她非常喜爱白杨山庄,因为这里有使她陶醉的传奇小说中所需要的背景:周围的树林、荒野、近在咫尺的大海.... 
    莫泊桑以其特有的冷淡笔调,述说这一奇特的人生现象--处在极度痛苦中的人,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浪漫,人们自己创造出强效的麻醉药剂,为充满悲剧的人生制造出美丽的幻象(所以世上其实没有真正值得畏怯的东西?人们自有排除恐惧的机制?)但书中再赋予阿黛莱特夫人臃肿迟缓、镇日酣睡的形象,又铺陈出人性软弱的意象-堕落、沈沦、厌倦生活,这种用平静详和的氛围,诉说悲哀凄惨的手法,真令当年年少的我,为之一惊. 
    如今却不太受到这一篇章所震慑,甚至感觉它其实很写实,大概已经感受过头了吧!心中比较为之牵动的是作品中对自然的深刻描绘,几乎像是诗句般的文字,可以让人想象出,这是出自一个极为孤独的灵魂,独自在广袤的大海及旷野间,才能有的敏锐凝视.翻找了莫泊桑的生平,果然,苦闷的灵魂一枚!饱受梅毒的肉体之苦,精神上亦为烦躁空洞的职员生涯所困,并且他的人生还相当短暂,最后在精神错乱中切喉自杀,得年四十三.就如珍娜即将与父母分离,独自一人面对无望的未来时说的:「人生,并非都是快乐的」,生命的孤独是多么教人心碎! 
    尽管珍娜人生坎坷,起伏剧烈而扣人心弦,但其实不过是一个平凡人物,一个因个性软弱(也许可说是善良)而不停在人生中遭到背叛,却无力对抗一切的可怜虫.说起来,一不小心这题材便可能被写得乏味而低劣,但任何人读这本书,却无法不感觉到它是部艺术杰作,莫泊桑以优美的文体让这些可鄙的事件和低俗的人物,增加了许多可阅读性,而且写得不冗长累赘;最独特的,我认为是他写人生的绝望,却一点也不流于颓废,只觉得像在听一首凄楚迷离的交响乐,激起感情,也让人思考和赞叹. 
    至于书中人物的刻划,珍娜感觉几乎就是莫泊桑的化身,有一点超然于世,虽历尽悲苦却一直用俯视的角度在看待人间万物.朱利安则像肥皂剧的反派角色,只知道他使珍娜万分痛苦,实际个性和内心世界却不甚清楚的一个扁平人物.男爵夫人,即阿黛莱特夫人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位,她沈浸在迷幻的世界中,对人世的苦难置身于事外,和莫泊桑本人的私生活似有相同之处,这样伟大的一位作家,却在生活上有着靡烂麻木的倾向,这种反差实在是平凡如我辈难以理解的.其他有几位,似乎都略有一点作者的影子,比如珍娜的父亲男爵,他的宗教观清楚流露,应该不只是为了对比虚伪的教会并加以讥刺而披露的,猜想是作者的意念延伸.还有一位较有趣的,莉桑姨妈,被所有人像物品一样对待,无足轻重的人物,唯一泄露出她心中秘密的,是朱利安担心着珍娜小脚是否寒冷时,自她眼中流出的泪水--虽然一生未曾获得真爱,还是全心渴望着的!这一虽然真实活着却像不存在者似的人,何以慰藉?同样激起我对莫泊桑的好奇(他一生未婚). 
    伟大的作品读完了,单调而平静的日子仍要继续过下去,直线的终点会是阿黛莱特夫人在散步中倒下身亡?还是朱利安与吉尔蓓黛在车屋中被推下悬崖粉身碎骨?抑或是像莉桑姨妈,临终时吐出一句:「我可怜的珍娜,我就要去见仁慈的天主,求祂对你发个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泊桑《一生》:为什么有些人,怎么过都不幸福?
莫泊桑用《一生》告诉我们:独立的人,才好命
莫泊桑《一生》:男人和子女都可能背叛你,只有自己不会
莫泊桑《一生》:积攒失望的命途就是这样,女人都值得收藏
莫泊桑《一生》:人一辈子幸与不幸,因果都藏在自身
莫泊桑《一生》:原来每个人的结局,都藏在自己的认知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