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忘的青春岁月----知青油画欣赏(共七组)
userphoto

2012.03.11

关注

难忘的青春岁月----知青油画欣赏(共七组)

(一)

“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首激扬奋进的歌曲,在那个年代让千百万青年人热血沸腾。他们告别城市,奔赴农村,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壮丽的人生!四十年前那一幕幕,都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一生都难以忘怀。下面的几幅油画,给人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画面。谢谢画家的笔,能让时间回转,让知青们从画面上找到年轻的自己!那里有你?那里有我?那里一定有你!那里一定有我!

(上图)就要告别自己父母,告别自己的城市,身后队伍在集结,队伍马上要出发,临别前在天安门前留个影吧。

(上图)怀着满腔的热血,带着简单的行装。火车站上,随着汽笛的长鸣,这些年轻人的命运,正在发生着人生的重大转折。

(上图)离开了城市,踏上了雪原。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是憧憬、是企盼、是迷茫、是忐忑,因为他们的命运是未知的。

(上图)寒冷的冬天呀!目的地在哪里?

(上图)烈日炎炎下,黝黑的胸膛,见识的脚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首先要从当好“泥腿子”开始。  


(二)
 

感谢油画的作者——刘孔喜,这组作品逼真地反映出了知青岁月的真实生活,我为之动情!因为画面上的情景都是我亲身经历和永生难忘的。

(上图)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令下,成千上万的学子,告别了城市,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朗朗的读书声,走上了“弃笔从农”的人生大转折。

(上图)“水中割麦——龙口夺粮”,我们刚刚来到兵团,就赶上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可是老天好像故意要给我们这些城市娃娃一个“下马威”,连天的大雨,使广袤的麦田变成了一片汪洋,收割机下不去,眼看着万顷麦子收不上来,这时上级号召“龙口夺粮!”“小镰刀战胜大机械!”。画面上的情景再现了当时“水中捞麦”的劳动场面。一干就是一个月,天天在水里泡着,最深的水灾齐腰深,困扰了我近四十年的风湿性关节炎就是这样患上的,且百治不愈。

(上图)在北大荒,我们度过了十个这样的寒冬。

(上图)对每一封家信,我们都要细细品味,因为那里满载着远方亲人对我们的牵挂。

(上图)“踏雪割豆”,北大荒的冬天很冷,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大豆从收割稻脱粒,我们要奋战一个冬天。

(上图)回家探亲——是知青最向往的日子,然而严重的交通不便,是回家的路程十分艰难。

(上图)《初踏荒原》。面对眼前的一切,我们常常陷入沉思,将来会是什么的生活在等着我们?


(三)

下面一组油画的画面是知青从夏天到冬天的几个劳动场面,我相信所有的知青都经历过其中的场面。
(上图)春天,初到农村的女知青学习在水田里耕地。

(上图)《出工》——画家潘衡生。夏锄季节,看他们肩上抗的工具,就知道这是夏锄季节,为了躲避中午炎炎的烈日,知青们只好天不亮就出工了。

(上图)《夏锄》——画家潘衡生。一望无边的田垄,即便大家都奋力争先,然而有时候一天都锄不到头。


(上图)《水中月》——画家王亚卿。1969年夏秋时节,大水淹了麦田,因此打响了“龙口夺粮”战役,小镰刀代替了收割机,知青们甚至趟着齐腰深的水里捞麦子,一干就是几十天,我的风湿性关节炎就是这样患上的。图中这位女知青太累了。

(上图)《家书》/ 刘广海 / 2008。看完家信,亲人的惦念和嘱托,让你心酸。

(上图)《收工》——画家李建国。严冬季节,看到帽檐周围的白霜,就知道天有多么冷,看到他们肩上抗的工具,就知道这一天的劳动有多么累。

(上图)《太阳雪》——画家王亚卿。冬天,在艰苦的年代里,太阳雪会唤起知青们浪漫的情怀。

(上图)《拉货车》——画家尤劲东。冰天雪地中,这种车叫“尤特兹”,开起来“蹦蹦蹦蹦”,疲惫了一天,收工的时候,如果能坐上这样的车回连队,那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我相信所有的北大荒知青都坐过。

(上图)《回家》/ 张垦 / 2008。冬天时探亲回家的季节,看到画面上这位天津女知青,她的回家探亲的路多艰难。

 

 (四)


 蛤蟆通水库位于完达山脚下宝清县东部的八五二农场境内,1958年,率领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的王震将军亲自制定了拦河筑坝建设水库的方案,1970年,二十团准备把尚未竣工的蛤蟆通河水库第二次上马,初冬,飘雪上冻的日子,第三次大规模修建蛤蟆通水库的战役打响了。全团各营,全营各连都动员起来,连队几乎全部人马都上了工地。蛤蟆通河水库搞一次5000 一冬天的水利大会战,我参加了这次大会战,这个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感谢油画家——潘衡生,以精湛的画技和对知青深厚的感情,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油画中的场面,都是我亲身经历的。

(上图)这地方少有人迹,只有荒凉的原始次生林和漫无边际的草甸子。隆冬季节,一群知青开赴荒原,将要在冰天雪地中安营扎寨几个月,任务是“修蛤蟆通水库”。

(上图)大会战之前的动员。

上图)爆破之后,人们搬运巨大的冻土块。

(上图)早上去工地,第一项活儿就是背冻土块。头天晚上下工前,用大划刀在工地上划下十字方块,大约有三、四十公分见方,十五公分薄厚,工地上都划满了线和块。一夜过来,等到第二天一上工地,用镐一翘,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冻土块,往身上一背就背走了。等把冻土块都背走,下面露出的土地就可以铲动了,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天寒地冻。画面上,人们身后堆砌的,都是这样背上去的冻土块。

(上图)工间休息时,不忘政治学习。

(上图)那时候真是天寒地冻啊,到处是冰雪,连喝水一不小心都会把舌头冻在水桶上。吃中午饭,热馒头,没等吃完,就冻成冰块。

(上图)所谓“营房”,实际上就是半地窝子,先在山坡上推土机推个一两米深的长方形大坑,然后用杨木、桦木搭成“屋顶”,上面铺草苫土,一个营房就算建成了。地窝子又潮又冷里面是两头对着的草铺,中间砌有取暖的火墙和走道。一个地窝子要睡下4050号人。修水库的人就临时住在这里。画面上是收工回来,在地窝子里面开会的情景。


(上图)经过近两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取得老人阶段性胜利,可以报捷了。

上边的几幅油画再现了38年前,那场著名的大会战的情景,下面的这两张照片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的如今“蛤蟆通”水库的照片,看到着两张照片,我们才知道当年我们修建的工程有多么浩瀚。

上图)过1970年冬的万人大会战,1972年大坝合垄,1974年末,水库基本竣工。看到浩瀚的水面,以及它灌溉的良田,谁曾记得当年的知青为此付出的汗水甚至生命。

(上图)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鱼、发电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库,蓄水量1.6亿立方米,受益面积30万亩,为农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五)

2009年,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数千万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浩浩荡荡地奔向农村,奔向边疆,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演绎了一场空前的、波澜壮阔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运动。上山下乡使知青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知青们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驻到,中国城乡差别是多么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在奋斗中,他们清醒认识到,改变中国贫困面貌是如此之艰难,从而,他们对我党和政府在治国方面的失误,往往都能予以理解和谅解。他们是中国社会中一个相当稳定的和可以充分信赖的群体。
四十年前,我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铸就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历史,那是知青的光荣与自豪。

(上图)乐观主义是知青的性格特征。

(上图)当洪水来临的时候,知青们都是奋不顾身。

(上图)知青来到农村,他们立志要以自己的青春热血改变农村的现状,并为此抛洒了汗水,甚至有些人献出了生命。

(上图)画面上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就是一次抗洪抢险中牺牲的。1969年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8月15日下午,爆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物质(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上图)知青的迷茫与惆怅。

(上图)养牛的知青。

(上图)放养的知青。

(上图)伐木的知青。

(上图)几千万知青用他们的知识为改造、建设广大的农村,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青。

(上图)知青在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现在大都快进入花甲之年了,可堪回首,经历上山下乡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如收获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留下难以忘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知青,这个已经成为历史的名词,成为八十年代思考与创作的重要主题。

(上图)上山下乡的知青,把青春和满腔热血永远撒在了山区农村那一片热土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同普通农民一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凭自己的双手挣工分,自己生火做饭,自己种菜喂猪……

(上图)知青们到农村去,如同红军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一样,他们在农村播下新文化的种子,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机知识、普及文化教育,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等方面取得的出色成绩。

(上图)上山下乡的知青还力所能及地宣传了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文化。同学们都有着一个信念,为早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新农村默默地牺牲着自己的青春。

(上图)知识青年从上山下乡开始,就放弃了从小生活惯了的,相对比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比农民优越得多的生活,去过和农民一样,甚至过着比农民还不如的艰苦生活。

(上图)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艰苦地磨炼自己,在农村饱受了生产生活艰辛的考验。知青经历也成了一代年轻人宝贵的人生财富。

(上图)上山下乡作为一场规模巨大的人口迁徙活动,或许是“文革”遗留给今天最大的印记,这场运动不管究竟出于什么原因,都给数以千万计的人造成了改变一生轨迹的影响。

(上图)上山下乡培养了知识青年思想坚定、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再教育了山区农民,知识青年在农村好思想、好品德将永远留在那广阔天地里

(上图)油画《我的前夫》,作者,58年生的王国斌。一個女知青和她的农民丈夫並排坐在贴着大紅喜字的破旧土屋前,她穿著一身黃军衣,脚上一双新的秀花鞋,满脸忧郁。而她的丈夫手里拿着『結婚证书』,喜气洋洋。这位女知青的,她的内心是喜是忧?

(上图)一个重庆市的女中学生,一九六九年下乡到一个贫困山村插队。她在那里结婚、成家,生活了四十年,经历了从一个城市姑娘到农村老太太的全部过程。除了岁月和身体的变化外,唯一伴随着她四十年没有丝毫改变的,就是贫困。

(上图)亿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之奋斗,老老实实地,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山旮旯、乡坝头干了那么多年,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上图)许多知识青年在为农民送医送药。

(上图)众多的知青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当年在广阔天地的锤炼是艰苦的,但却磨炼了一个人的意志,知青们在当年成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积极活跃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青油画欣赏
邮票上的知青历史
《朝花夕拾馆》第5期:那些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一首《我们这一辈》震撼一代人
武汉下乡知青在京山的燃情岁月
一名知青的内心独白,诉说知青们的真实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