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融入这些因素才是上乘刀法!

在篆刻创作中,掌握了用刀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并且能够融汇贯通地自如运用之后,还需要提高对运刀效果优劣的鉴别力,在用刀过程中融入这些因素,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篆刻作品。
1.力求自然,避免轻薄浮夸
篆刻虽是人造艺术,却崇尚自然大方、意趣天成。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篆刻作品,其用刀的手法不可谓不熟练,可作品最后传达给我们的感觉却是匠气十足,让人并不舒服,归根结底还是作者对篆刻用刀所产生的美感理解偏颇,鉴别力不强,以至于产生种种貌似有想法、有深意实则轻薄浮夸的刀病。
诸如有的随意击石,以为妄造残破便是古意;有的舞刀蛇行,以为强作生涩就是厚重;有的热衷于批削刮蹭,以为从中可求得精致细腻;有的满足于轻划浅刻,以为花最小的力气照样可以得出最好的效果;还有的任意冲刻,貌似生辣实则杂乱无章……凡此种种,都失却了自然的趣味,必然会给人以忸怩作态、自大妄为的观感,枉费了苦练而成的用刀能力,岂不惜哉。
2.力求刀感,避免整饬过度
篆刻根植于书法,但又不等同于书法。书法运笔讲求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不可描改修补。而篆刻则不必强求一步到位,一刀不行可再刀修改,直至改到满意为止。但有一个前提是,这种修改必须把握适度,须以最后呈现出的印面效果较好地保留刀的运行质感为宜,切不可整饬过度,丧失了行刀运刀固有的魅力。清人姚晏在《再续三十五举》中列举了十九种刀法,其中后五种“留刀”“补刀”“复刀”“冲刀”“平刀”皆为整饬之法,尤其需要把握好度。
那种一点一点反复修改出来的篆刻线条尽管可以做到光洁细腻,却往往失却了力量与自然的趣味,很难保留住那种浑然天成的刀感笔意,更遑论传达出作品的情感与气质了。因此,行刀必须讲求稳、准、狠,即便做不到一步到位,也要力求沉着果断,万不可修饰得看不出刀感,那就要沦为庸品了。
3.力求笔意,避免刻写分裂
正如邓石如所言:“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法是篆刻艺术的基础,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之后在金石上的再现。显而易见,篆刻的刀法主要是为笔法服务的,是章法、字法和笔法的表现工具与手段。因此,运刀用刀皆须力求笔意,务必使刀法与笔意有机地统一起来,刀法才能完成其应有的使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如果只重刀法而忽略笔意,等于将“刻”与“写”分裂开来,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生硬板滞,了无意趣。当然,刀法对笔法的表现也不是完全机械的、被动的,两者既相辅相成又各有特性。
相对来说,笔下的线条力度是偏向柔韧含蓄的,而刀下的线条力度则更趋刚劲硬朗。因此,在充分表现笔法的基础上,刀法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表现出笔法所难以表达的那种锐气外露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别具一种特殊的金石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刻刀法的鉴别与把握(图文)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篆刻理论
【新提醒】篆刻理论的兴起与向纵深的发展
** 以书人印、以刀书石与笔法刀法的结合
篆刻印章的美,离不开书法和刀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