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愉快

导演系主任:田壮壮,一级导演,硕士生导师

 

采访撰写:梁寒剑

 

  对于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发展您的计划是什么?

 

 

一个导演系的学生要懂摄影,要懂美术,要懂录音,你起码什么都得知道,你要跟人家有一种共同语言去沟通。比如说光线,你对光线有什么认识,光线怎么能够造出各种气氛,要用什么方法,多少你得知道,这你才会对影像有认识。又比如导演系的学生去给人说戏,得知道演员是怎么进入角色的,你才能跟人家说戏,你不能跟人家说理念,不能说这个戏,你现在应该心里特别紧张,紧张不是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个看得到、触摸得到,而且又带有个性的东西,每个人紧张的行为都不一样。文学可以用很多很多词来形容紧张,但是电影里的人物该怎么去表现。懂得多,这是导演独特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至少导演系的学生应该有一年用来把这些课学好了。在教学的方法上,三个人一组,一个当导演,一个当摄影,一个当录音和美术,有一个人兼做制片,轮番做庄,每个人什么都干干。还有剪接,在剪接上存在问题,整体结构都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有剪接训练,要了解剪接的流派和基础,以及剪接观念。现在我们开了剪辑课,我们的设想是,比如说剪辑纪录片,我就让你当剪辑师,你就坐在这儿,来一个同学你给剪一次,来一个同学你给剪一次,或者说来了一个同学拍了一个片子,所有的素材都扔在这儿了,你们每个人都在剪,剪完咱们大家看,你怎么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他怎么从那个角度看问题,不是比高低,是一个互相启发的过程。

 

第二个,要制定一些强迫性课程。我们制约式地教学的方法太少,而放纵式的教育实际上造成了一个学生很自我一个状态。一个18、19岁,20多岁的孩子怎么会有成熟的艺术的个性的东西呢?如果要是有,那就是一个天才了,这种人太少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分类教学,目的是强化地训练学生专业的东西。现在我们是精英教育,突出个性化,学生搞什么题材都行,结果学生就有了一种我是未来的电影大师的感觉,这对学生很不利。所以我们要增加有明确要求的命题训练。同样一个片断,所有的人都拍这个片段,大家来看。同样一百个镜头的素材大家来剪,这样才有一个强化性训练,为什么呢?你拍爱情题材,他拍一个魔幻题材,他拍一个警匪片,这三个搁不到一块去,老师怎么讲作业。要职业训练的话就先把大师的帽子放一边去,我就是强化你的这些技能。出去了以后,你可以当场记,你可以当副导演,你可以当剪接助理,你甚至可以当摄影助理和照明助理。慢慢地你才能够把你学的导演,把你在导演方面的才华展示出来。就是说,毕业以后首先你能找到工作,社会上没那么多钱,你一出来就把你当大师,就马上投给你。所以就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做起—— 你知道场记应该怎么做吗? 你知道场记单是怎么填的,你见过场记单吗? 你知道该怎么打板吗? 连这些都不会,你怎么去拍电影? 所有一切最基础的东西都知道了,未来在这个行业工作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完成这件事情,才能逐渐被认识到你是个人才。

 

 

 

您觉得我们应该加强哪些电影教育方面的研究?

 

 

 

很多。比如,如何找到一个筛选艺术人才的有效方法。一个艺术院校应该怎么去招生?又比如,视听部分,什么叫视听教育?视听语言、影片分析、剪接,你都可以归类到视听教育里面,但是视听教育里面顺序、层次和基础是什么?再比如,职业化的教育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到底怎么完成这个目标? 是不是我们先学拍照片,然后拍照片蒙太奇,然后拍DV ,然后拍短片,然后拍16毫米,拍高清,就算一个教育目的达到了,技能性的教育就算完成了? 技能性的教育完成,需要多少时间和多少耗片比有过测试没有?就还比如说做一个职业导演,剪接课应该上多少? 他应该剪过多少个片子? 剪过多少种类型的片子?

 

 

 

您觉得现在中国电影的环境怎么样?

 

 

 

现在媒体上很多的是和电影本身无关的那些八卦的东西,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挺伤感的,会难过。为什么现在这些人会这么津津乐道地去谈那些八卦,谈这些跟影片完全没有关系的、不着边际的话题……。谈的时候,好像非要把一个人扒光了,他就算高兴了。我曾经很认真地在想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到底是怎么回事,让电影人变得如此的尴尬。很多人拍电影就像押宝那样在赌博,这个现象挺不正常,挺尴尬的。

 

我有一个学生今天从柏林电影节回来,就是参加那个“天才电影训练营”,每个国家选一两个年轻人去,训练一周,都是非常好的孩子。他说了一句话,我特别感动。那个小伙子回来以后来见我,我就说:“好吗?过瘾不过瘾?”他说:“田壮壮老师,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觉,那儿做电影的人,大家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认认真真地讨论电影,在认认真真地做电影。从来没有谁把电影作为一个值得炫耀的东西,你做的也不是一种比别人高贵的职业。”我们现在等于是把电影推得特别高,闪光。要宣传就是和影片内容无关的八卦,我在韩国就见过,一个香港的二流演员,整个两条街道,全部是警察,路堵得呀,简直是疯狂,疯狂得让你头大,你说怎么可能,韩国人没有见过电影?所以,我真希望多几个好的导演,少一点电影的尴尬,这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学生身上是否还能看出对电影的那种热情。

 

 

 

还有我们今年办了一个青年导演座谈会,和电影局合办的,电影局特别支持,每一类的片子都有。我们放了八部电影,场场爆满。而且学生看完以后对电影的那种讨论,就特像我们当初进学校的时候那样真诚。这十天我特愉快,我一进电影院,就看见那么多孩子在那里等着看电影,这是一种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并不是明星来了我热情,我是冲着电影本身来的,你可以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电影一种很真实的反应。我们当初看电影,说不出谁是大师,我们那时候对大师根本就没有概念,就是觉得这个电影好看。我特别记得那次看《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没有翻译,就那么直直地看下来了。大家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那里看得非常激动,看完以后就不停地讨论!可能大家是看不懂,但是大家就是被那几个人物打动了。今天,这些孩子就是被电影的本身所打动。

 

  每年的学生作业都会有不错的,同学看自己的作业是最热情、最开心的。看到好的,学生都站起来鼓掌。

 

 

 

 

(在导演系硕士生论文答辩会上)

 

 

 

个人经历对于创作是否至关重要?

 

 

拿“第六代”的导演来说,毕业不到一年就想拍电影,那商量吧,商量拍点什么?想拍这个就往这上写剧本,写完不行就改,结果这个过程中就少了那种创作的最新原动性,变成只是在那儿磨剧本,反复地改,改来改去,电影本身的那个格局就变得没有任何意思了,就没有从他心里流动出来的东西了。等过了五年,他们的阅历和他们学的东西,开始有了一些真正的化合之后,那么这时候你再看他们的东西和刚毕业那个时候已经不一样了。五年这个时间,说起来实际上是挺长的,所以我觉得经历太重要了。

 

我认为研究生的招生应该制定一个制度,两年以上社会经验的来考导演。这样一来,你可以很快地让他进入到一个专业导演的创作过程。本科的学生就是学会了一些基础的东西,他要到一个创作过程很难,但是研究生至少你就可以进入一个真正的导演创作的过程。所以得有一个限定,不能是从本科生一毕业就,我不在乎你学理科学文科,我在乎你什么呢?就是你有没有一个社会经验。比如说我看了有些同学的作品,我觉得他肯定什么都不懂。但是完了以后,我再跟他聊,发现其实他对电影这些事,都特懂。但是为什么一拍作业就成那样了,我一问他,原来是他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大学刚毕业就上研究生了,他就执着于自己的那点喜好。

 

我们的老师很容易把大师介绍给学生,学生就研究这些,但是这些学生只知道大师的皮,不知道大师的内容。所以他学的就是这个皮,他学不到大师的内部的东西,结果他就产生这么一个东西。你看这个东西哪儿都没问题,但这个东西特别苍白,原因就在这儿。比如说选题材,为什么要这么选,为什么要那么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生活经验在参考、在判断。

 

 

 

  您如何看待导演的工作?

 

 

有一些导演是职业导演,有一些是完全视电影为生命的导演,他对待电影的操作过程是不一样的。职业导演可以按照市场的规律把所有的东西做得非常地道,找专门的编剧,找最好的演员,找最好的投资人,走最好的院线,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票房。另外一类导演不一样,他是事事亲历亲为,剧本一定要写到我最满意的时候再动,可能有一个题材我想了五年、八年我才拍。比如说李安的《推手》,都是他很多年前想过的东西,写好了,放在这儿。偶然有机会获了一个奖,才有人说要投钱拍,他才能够把他积攒了这么多年的东西,想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变成电影。

 

任何一个导演,脑子里都可能在不停地拍着很多电影。可能有一天,你终于说给谁的时候,人家说这电影不错,能拍出来吗? 你才把它变成电影。所以我就说,我做导演的一个过程,就是整天在拍电影,这一年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我从来没有一刻敢离开过电影。你每天都在想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有点像伍子胥,每天都在想这个,一刻都不敢忘记这个东西。为什么?就是拍电影即使不能给你什么物质利益,你也喜欢,它只是使你迷恋,你看到好电影你也高兴,你想到好的一些东西你也高兴,有时候它会让你沮丧,觉得这么一个东西我怎么到现在都想不通,就是在这种五味俱全的生活中,你会觉得特愉快。

 

 

 

您说导演有两种类型,您希望学生当中这两种导演的比例是多少?

 

 

我会教学生各种职业导演的方法,未来你去怎么爱电影,那是你的事。但是你先要是一个职业的人,如果你连电影都没拍过,你只能说你爱看电影。至少你得学会拿一个摄影机述说东西的时候,才有可能对电影产生爱,你才能开始跟电影谈感情,否则的话,你只是爱看电影而已。

 

要说比例,我只能说,希望电影学院的学生出去,只要想做他就能够做得很地道。至于说他最后,他是想用电影去做他心灵旅程上的一个伴侣,还是他想用电影作为自己功成名就的一个台阶,还是想用电影作为他安逸生活的一个交换,那要他自己去选择。

 

 

 

您觉得对于一个电影人,哪些素质比较重要?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也好,一个电影人也好,一个进行艺术创作的人也好,有几个要素是必需的。他对生活对经历的独特的感知,他的天分和他所处的环境,这几样结合成一个特别好的契机,这个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如果缺少一样东西,就有可能会枯萎。土壤、空气、水分、阳光你必须都得具备,都合适了你才能长得好。所以艺术类学校的招生不能仅仅按照普通大学生的方式,哪种方式这对于培养出一个好的艺术家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给学生颁发证书)

 

 

 

  (梁寒剑访谈并结合彭小莲访谈《电影人的尴尬》完成)

 

 

 

艺术简历:

 

田壮壮,男,1952年4月生。中共党员。一级导演。导演系硕士生导师。现任导演系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8年至2003年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拍摄电影作品:2004年传记片《吴清源》、2003年纪录片《德拉姆》获2004年第十届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2005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最佳导演奖,2005年获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2001年《小城之春》获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可最佳影片奖,1991年《蓝风筝》获1993年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瑞士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新加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其他电影作品有:《大太监李莲英》、《特别手术室》、《摇滚青年》、《鼓书艺人》、《盗马贼》(被美国著名电影导演马丁· 斯可塞斯评价为九十年代全球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一部)、《猎场札撒》、《九月》、《红象》等。1994年--2003年监制电影作品:《长大成人》、《扁担姑娘》、《巫山云雨》、《桃花满天红》、《冬至》、、《云的南方》、《茉莉花开》。

 

 

 

以上内容节选自《电影人的成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版),更多内容可查询卓越网或中国电影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催泪微电影《死后三天》
(YY)老照片:80年代清纯偶像女明星张瑜-经典剧照集
《九条命》一起走进喵星人的异想世界
午夜剧场,日本电影大师佳作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
感受费里尼的电影寓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