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二章学习笔记
      下德”进一步细分为“上仁”、“上义”、“上礼”三个层次。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老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因欲而兴、因求而得的身外之物。但老子都把它们归入到“下德”里面,只是层次高低问题,并无排斥之意。
      韩非子认为,老子所说的仁,就是指满心喜悦地爱别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心底地开出了一朵幸福的花儿,美滋滋的。韩非子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欢喜别人有福报,憎恶别人有不幸。这是出自内心的不可遏止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不求回报的。“无以为”在此是“无为(去声,位)而为(阳平,韦)”,即没有什么目的而做。
  接着说义。义者,宜也。适度的意思,引申为符合一定的规矩,人与人的一种交往之道。《韩非子o解老》:“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君事臣宜,下怀上、子事父宜,众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
  韩非子认为,义是君主与臣子、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一种相处之道,是父与子、贵与贱之间的一种等级差别,是知己熟人同学好友之间的一种交往之道,是关系亲近的人和关系疏远的人之间的一种内外有别的规矩。在上述多重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做事都要符合一定的规矩,这就是义,也就是宜。
  所以,“义”并不是死板生硬的道德教条,而是可以灵活权变,见机行事。
       所谓礼,就是用来体现心中感情的仪式。表现在外表的礼节,是用来表明内心的思想感情活动的。
      “信”在这里通“申”,申述之意。韩非子说,比如一个人心里怀念归附之情而不便用言语来表白时,于是用快速地小步走、下跪叩拜等礼节来表达内心的念怀与归顺;比如一个人心中有爱对方却不了解,所以就用很多赞美的话温情有礼地向对方申述、暗示自己的爱。
      礼者,貌情也。情动于中而物化于外,礼节也。哪怕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最讲求礼节的人讲求礼节却无人和他相应,“则攘臂而仍之。”--仍卷起袖子伸出手臂无倦地讲求礼节
,道、德、仁、义、礼,有其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按韩非子的说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实际内容,而实际内容带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泽,可色泽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义,就是关于仁的事情。办事有一定的礼节,而礼节也有一定的规章;礼,就是义的规章制度。
  所以,老子说,失去了道以后,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后,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后,也就失去了义;失去了义以后,也就失去了礼。
  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大意讲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义的“皮”,义是礼的“皮”。道都没有了,德往哪里依附呢?德没有了,仁往哪里依附呢?仁没有了,义往哪里依附呢?义没有了,礼往哪里依附呢?
       失去了礼以后,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为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并非众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实(朴实),处道之华(浮华),也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人说“大丈夫”之“大”,在此谓其智之大也。笔者认为,大丈夫一语,应是老子的有感而发,做人要厚道啊。老子云:智慧很高的人,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轻薄,立身于朴实而不立身于浮华。这样的高人懂得舍去那轻薄和浮华,拥抱这淳厚与朴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解老子||《道德经》第38章 处厚弃薄,处实去华
道德经启示录097:处上德而弃虚礼
中华名句300句3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伍春晓 读书分享
老子:大丈夫,厚实一些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