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心理学拾偶 二十三
《老子》心理学拾偶   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


经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译:少说空话套话是最明智、最合乎情理的。狂风刮不了一整日,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因为这是天地的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非正常极限状态尚不能维持多么长久,何况是人呢?所以:明理的人,处事合理得当;修德的人,讲求规矩原则;任性的人,强调自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明理的人,事至而断,不会堕落;修德的人,励炼自省,能够自我保持;任性的人,纵欲惟我自利,不思后路,自然会越走越远,积迷难返。这是因为心性智慧上的差异,所以才会有不同形态的心态思想和行为方式出现。


心理学理解: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差不多,是“心态决定行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做些什么,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持之以衡,像暴风骤雨那样一时一阵的作法,是成不了大气候的。“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终会在岁月的砺练中放光的,伪仁伪善当然也会在事件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露出马脚,被人识破真实面目。


虽然成贤入凡全看自己的修为与能力,但也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样的。一个人心里有,他可以不拿出来,不向外人展示。但一个人内心空空如也,他就是想表现又能向人们展露些什么呢。同样,一个满脑子高人一等、胜人一筹的人,他自然只会急于向别人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肯定不会有谦虚的表现。这就是“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愆义


这一章讲的应该是人对事物与道理的理解与认识的问题。但为什么会“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呢?这就涉及到人的心智心态的问题。


一个人想做什么,能做到什么,除环境因素外,与人的心智的聪明智慧、毅力坚定与否,有着很大关系,这也是相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成绩、不同环境里能有相应成就的原因。


 


庄子在《秋水》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了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一段文字,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诡辩术。开始我也这样认为,后来才知道自己错了,这真的是庄老先生智慧的体现。下面我再讲一下我自己的故事。


记不清什么时候了,在一家单位大院观赏假山池鱼,各种金色鲤鱼从容优游的游来游去,我们看的人都很怡然。不知谁使坏,向池子里扔了一粒石子,满池的金鱼瞬时全都躲进假山缝隙不见了。此时,联想到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才明白,从容优游的鱼是真的快乐的,如果它们不快乐,就不会安闲优游,受到惊吓,早已不是四处逃蹿,就是躲起来看不见了,我们心里只有看不到鱼的怅然若失,那里还会有悠然欣赏的快乐。正是这些自在快乐的鱼在池里从容优游的游动感染了我,所以我才会感到怡然得乐。只不过是平日里只知注重自己感觉感受的我们,心里只体会自己的快乐,从来没有想过是鱼的快乐感染了我们,我们才会从中得到快乐而已。


此时方知庄老先生并非是在狡辩,而是真的感受到了鱼的快乐的,而且这种感受不是像我这样在有了一定预知印象后,还须要在相互对比中才能明白,才能想清楚的,庄老先生是在一眼看到时就感受到了的。


这样敏感空灵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恐怕不是我们这些只注重自己感觉感受、只相信自己感觉感受的人能做到的。这样敏感空灵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恐怕也只有像庄子老先生那种怀抱一颗饱含慈心救世、视万物等同平齐的博爱有情的心态观察看待他物时,才能感受领悟到,才能做到的吧。


还有一次,时当正是秋令无花的时期,在街头走看到路边花坛里有两朵花,非常惹眼注目。远远看去,一朵鲜艳欲滴,一朵暗然无色,走近细看,鲜艳的那朵竟是一朵假花,另一朵是几近凋零的残花。两相顽味对比之下,感觉假花虽然鲜艳,毕竟是假的,毫无生机,远看失色的真花虽然有些花残瓣缺,近看但却活色生香,生机盎然,其勃发的生命气息竟让人觉得鲜艳的假花了然失色,使人觉得生命的辉光才是真正的宝贵的辉光,使人感觉到生命的神奇,那种对比之下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悟,在心中产生的震撼真是无法言喻。在真花与假花互相比对中才感悟到生命内涵的我,那时才了解了耶酥看到盛开的鲜花时激动地感谢上帝的原因,明白了那份感悟生命的难以言表的震撼和感动;明白了那时他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朵花,而是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慧光,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感受到了他用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慈心普爱、真知明慧。


愚笨如我这样的人,对前辈的提醒不能及时了解明白,非要等到过后的许久自己亲身感受时,在对比中还须要有所谓的灵光闪现才能想清楚,理解明白,比起看到就能感悟到、就能知道原委的古圣先贤真是堪比天壤之别。一时间真觉得自己好渺小,好弱智,不觉间心头竟涌上一股悲悯。


我想,古圣先贤之所以能成为古圣先贤,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我们常人没有的先知先觉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而不是我辈的事到临头仍不知的愚笨吧。


以上只是感受古圣先贤的大智大慧,这样的大智大慧我们大部分人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我想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无可比拟的大智大慧,才使他们能够做出流传千古的业绩的吧!


 


“听人劝吃饱饭”。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到听人劝解,做到自知自制,就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不仅忠言逆耳,甚至做错了也不肯悔改,就算受到法律的制裁,迫于形式说些忏悔的话,也多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的无情或引诱,归咎于社会的污染或抛弃,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心理的阴暗偏差,自己私心欲望的无限延伸、无法扼制。所以才会有逆耳忠言成为耳边狂风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本加厉的叛逆行为,所以才会有“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偈语;所以才会有“二进宫,三进宫”之类的屡教不改。


也正因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在心智上的难觉难醒。我们才会在面对众多的能知能醒的提醒和帮助时或嗤之以鼻、或置若罔闻,积弊难改,迷而不返,最终形成千姿百态的人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类型的人自然会找相同类型的人为伴,有爱好的人自然会找有相同爱好的人为友。这就是共同爱好、共同语言。所以才会出现在军队与警局里,人们竞相比赛勇敢、正义;在商界里,人们竞相比赛挣钱能力、挥霍玩乐;学校里比拼学习;社会上比拼财力、地位;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比拼升迁、薪水。这就环境造人,心智束缚人。


 


至于心态对人的影响,就好解释多了,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念念不已的时候,他的思想定势就形成了,为凡达贤,成正入魔,是智是愚,大致也就已经可以预测了。


无论是慷慨就义,或是百死莫赎;无论是知行知止,还是贪得无厌;如此等等,都是基础心态形成以后很难改变的思想执念,所差异的只是因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向外界表露和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不同罢了。这也是能够克己让人的人能够自我控制,纵有小变、仍能不失大节;自私自利的人之所以会损人自与,稍有激愤便会加厉的原因。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一旦人的思想定势形成,就很难改变了。这就是心智心态和思维定势对人的影响。所以对人的培养,最主要的是使其能形成正确上进的心理心态。聪明智慧是天生的,我们很难改变,对于能够通过教育改变的后天的人的心理心态,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成员都不可掉以轻心。


由此也彰显早期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感悟老庄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不同呢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人一旦开始追求快乐,就会变得不快乐
liao《老子》心理学拾偶
老子庄子名言故事
道家讲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