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健柏讲论语 第三讲 学而第一结束篇
 今日学堂《论语》课旁听侧记(三)
朱云龙
 
每周一次的《论语》课堂越发显得拥挤。小孩子面对这么多旁听的大学生仿佛一点也不紧张。依然抓紧上课前最后一点时间埋头钻研。
 
“上节课你提了一个关于‘贤贤易色’的问题,那么就由你先来讲这一句吧。”张老师指着一位学生说。
“就是以贤人为贤……也就是说,敬重那些比较有德行的人。然后就可以……然后变得不去看重女色……然后……”
“怎么这么多‘然后’,简单四个字就讲得这么复杂,表达太啰嗦。坐下。”张老师打断了她的发言,“语言反映出来的是思维。如果你的表达不够清晰,那么就说明你的思维不够清晰。所以,发言的时候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简练。”
“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张老师问道。
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不同意。因为这不符合常识,敬重贤人好像跟看重女色没什么关系。”
“怎么没关系?在古代,女子一般是不允许和男人在一起学习的。所以得不到像男人一样的教育。那么,既然要学习圣贤之学,却天天和一些女子混在一起,跟贾宝玉一样,古人看来那是很没有出息的。”张老师把她的话反驳了回去。
“如果不和女生在一起,怎么繁殖后代,人类不就灭亡了。”一个比较小的孩子也提出质疑。惹得大家都笑了。
“好,那么说明女人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让女生来当你们这些男生的领导好不好?”张老师笑嘻嘻的问。
三个小男生互相看了看,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们都知道我们当今的社会是由男人来统治的。这叫做父系社会。可是你们知不知道在这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社会是由女性来领导的。那时叫做母系社会。现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依然存在这种现象。那么两种社会有社么差别呢?母系社会是用情感来统治的,所以比较柔和稳定。而父系社会是用权力意志来统治的,所以经常动荡不安。儒家向来是轻视女性的。虽然孔子开创了‘有教无类’的新风,但是却没有听说他教过女弟子。但是道家却是非常尊重女性的。而且佛陀也教过女弟子的。所以你们觉得到底那一家接近真理,符合天道;或者说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大家想了一想,都觉得道家和佛家更符合天理一些。
“刚才讲的东西只是让大家开开眼界。现在回过头来继续讲‘贤贤易色’该怎样理解。”张老师回到主题上接着讲,“第一个‘贤’是动词,可以理解为‘敬重’。第二个‘贤’是名词, ‘贤人’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才学品德比自己利害很多的人。‘贤贤’就是要敬重那些厉害的人。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贤贤’呢?
孔子知道你接下来要问这样的问题,于是接着就告诉你了,要‘易色’。这不是要你不换掉身边的女人,而是要你改变态度。打个比方吧。在这个教室里,我应该还算是比较‘贤’的人吧。刚才我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你们大家可能会疯啊闹的,一个同学看到我来了,叫一句‘张校长来了!’,你们会怎样?大家赶快装乖,马上规规矩矩的坐下来,表情也变得严肃恭敬。这就是‘易色’,改变表情脸色的意思。”
学生们这下都明白了:是呀。很简单,很正常的啊?。
“虽然你们做到了贤贤易色,可是很多人却做不到。比如说大学里面很多学生自己没什么水平,可是在老师面前表现的比老师还高傲还神气。他们心里想‘你厉害你有本事管我屁事’。当然,他们完全可以这么想。但是老师也可以这么想‘我有本事管你屁事,干嘛要教给你?’。所以,究竟是谁吃亏,谁学不到本事呢?”
“肯定是那些不懂得尊敬老师的学生了。”
“对啊。只有你做的是一个真学生了,老师才会是一个真老师。否则你做的像太爷一般,那么即使是世上最好的老师,与你也只会是一个陌生人。于是,如果不懂得尊重老师,就没人会认真地教你了。你再笨再蠢与老师无关。”
张老师看着一个新来的学生继续说;“你想一想,为什么两年半之前你家人就为你申请来学堂读书,可是学堂一直都没有收你?”
“因为我一直比较骄傲。”她不好意思的回答。
“现在你比同班的其他同学就落后了两年半的时间。就拿英语来说,你认为你可以赶得上,甚至超过他们吗?”
“我相信可以。”她很不服气地说。
“那只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你希望自己更加努力,而其他人变得更加懒惰。可是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没有人愿意停下来等你。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反而会进步的更快。所以,正常的话,也许你在这个方面永远也超不过他们了。你认为呢?你恐怕不能把超越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失误上面吧?”
她低下头,陷入思考当中。
张老师继续说:“孔子这句话的意味的确非常深刻。学习的态度真是太重要了。如果你的心是满的,没有恭敬之心,那么你可能就会错过那些能够给予你帮助和指导的人。而一旦失掉了这些机遇,一辈子都不补回来。”
 
接下来的“事父母竭其力”,张老师点了一个学生讲。可是这个学生竟然没有搞懂“竭”字的意思,说明连录音机的水平都没做到。于是张老师拿出戒尺,严厉的打了他的手板心。
另一个学生回答:“张居正的理解是说,侍奉父母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但是我不太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如果父母让自己去做坏事,还尽力去办的话,就不对了。或者说如果父母生病了,我就得放下所有的事情,只去照顾父母,好像也说不通。”
“不错,有自己的思考。”张老师表扬了他,“其实,儒家只注重关系,而不注重天理。就像这一段讲的全都是怎样维持关系。而究竟该怎样做,儒家讲得又让人难以把握。比如这里的‘竭’字,摸不着头脑,也掌握不好尺度,就很容易让人变得虚伪。其实,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有很大问题的。第一,难道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吗?都是品德好,讲原则的好父母?如果父母的行为意愿跟天理违背,难道还要竭力去侍奉吗?第二,即使不违背原则也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得顺从父母。父母和儿女在身份和责任上的确有差别,可是在追求真理和成就自身上却是平等的。如果父母的意愿阻止了自己追求真理成就自身的愿望,那就不一定需要顺从父母。像那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很可笑的。第三,因为侍奉父母,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难道这是父母愿意的吗?如果这样,岳飞岂不是不孝?他是竭力为国尽忠,而不是为父母竭其力,怎样理解呢?所以这句话其实很含糊,容易被后来的儒生和统治者们利用。所以,你们要记住的就是念念不忘天理。”
大家在这句话上都陷入了深思,体会着张老师话语中的深刻内涵。
 
在讲到“过则无惮改”一句时,张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启示非常大。
“有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一个学生回答说。
“这一点你做的好不好呢?”张老师问他。
他想了一会,小声说:“不是很好。”
“其实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那就是有了错误,不愿意面对,更没有毅力去改正。反而更多的是逃避。大家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呢?”停了一会,张老师对着回答问题的一个学生继续说:“就像你下象棋一样。原来你是班里的第一名。所以总是愿意和其他人下上一盘,显示一下自己的厉害。可是过了一个暑假,另外一个学生在家里经过努力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结果把你打败了。你的表现如何?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努力提高吗?不但没有,你反而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说;‘象棋有什么好玩的。我才不喜欢下呢。我喜欢下国际象棋。你们都不会吧?’所以到处张罗要教别人下国际象棋。那么,你是不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选择了逃避呢?”
“是的”他低声回答。
“那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你就自认为别人会觉得你还是第一吗?你依然很厉害,而且好像什么都会吗?不是的,大家第一知道你被打败了,这本来很正常。但是你的做法不仅不会改变大家的这种看法,反而会让大家发现你新的毛病,就是你不接受错误。最终结果又会怎样?你自以为聪明,就骗过了他们吗?还是只是自己骗自己而已?”
大家都沉默了。反思着自己身上同样的问题。
 
“礼之用,和为贵。”
“怎样理解这个‘和’字?”张老师问。
“就是要和谐,融洽。”学生答道。
“如果现在我骂你是猪。怎么回答?”
她有点不知所措。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帮忙,义正词严的说:“你凭什么骂我,我跟你一样,如果我是猪,那你也就是猪。”
“感觉你想吵架似的。那么你这样,是否做到了‘和’呢?”张老师笑着问道。
学生发愣了,不知如何应答。
“还是我以前说过的那句话,儒家的东西学不好就变样了。很容易变成虚伪的酸儒。就像这句话。很多人都认为要‘和’嘛,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么,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原则,人云亦云。要么,压抑自己的想法原则,忍气吞声。如果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遇到比自己厉害的人就装乖,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抖狠。这样的状况就是和谐吗?”
大家都摇头。
张老师继续说:“其实真正的‘和’根本不是这样的。而是如果我们思想不一致,我尊重你的想法和意见。同时我也保留我自己想法和意见。就像后面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你跟我不一样,没关系。我不一定非要反对你,但是我可以不跟你在一起。大家各安其事就好了。可是你们怎么做的?比如说有人馋了,想吃点垃圾食品。可是自己不敢就拉着其他人一起去吃。好像只要有人一块就心安理得似的。另外的人也明明知道这对身体不好,而且老师会批评,可是碍于朋友义气,再加上自己也有点馋,于是就同流合污了。是不是?”
学生们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再回到那个骂人的问题,如果让我来回答,你们猜我会怎么说?第一不能吵架,第二也不能接受”张老师问道。
大家都摇头,猜不出。
“我会说,‘客气客气,彼此彼此。’”
教室里有一次充满了笑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我赞同张居正的理解,君子吃饭不要求丰盛,居住不要求安逸。”一个学生回答。
“为什么不可以求呢?难道吃的好一点,住的好一点就不是君子了吗?”张老师问道。
“不是不可以求,而是君子只注重学习。”
“我看你也没求什么,也是只注重学习。可是你的父母却把你照顾的好好的。吃的住的都不错。你是君子不?”张老师接着问道,“如一定要吃的很差,住的也很差,才可以成为君子。那你是愿意做君子,还是做小人?”
他开始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好了坐下吧。你们想象一下。一头猪醒来就想着吃,吃饱了就找个舒服的地方睡。如果一个人天天都想着怎样吃的饱一点,怎样住的舒服一点。那这个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想了想,都觉得好像没有区别。
“这里的关键是个“求”字。孔子在这里就是告诉我们,君子只是一个正常的人而已。要做一个人,就得活得像个人的样子。不能天天都想着怎样吃这样睡。还得想着怎样做点事情,可以让世界因我而变。”张老师接着说,“你们接着看下面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然后回答我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学生仔细思考了一番,回答说:“要善于做事,不要只会夸夸其谈。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向有学问的老师求证,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智慧,然后通过做事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理解的不错,希望你们可以记到心里面去。”张老师认真的说。
 
通过三次课的讲解,《论语》第一章《学而》就结束了。经过张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们自己开始明白了治学的方法,态度,以及治学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这些对他们自身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都有着及其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让旁听的大学生受益匪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开始读论语,笔记做在这里,引用三个人的注释
习经典·一起学《论语》|学而篇1·7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学而篇》(7)
子读论语(二) - 子读论语(二) - 草根网
论语·学而篇
亲子共读论语|学问从人生经验上来,在做人做事中去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