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山绿水放歌行——保康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纪实
视频较长,请在WiFi环境下收看,土豪随意
保康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工   作   纪   实
文/何满军   图/李发亭
近年来,保康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湖北省生态县等荣誉称号。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评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18〕328号)文件精神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修订)》要求,我县对指标开展了自查测评,现将创建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保康地处鄂西北,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和全省深度贫困县。全县版图面积3221.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开发区、257个村、19个社区,常住人口25.66万。保康生态环境优良,磷矿、林特、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享有“中部磷都”“牡丹故里”“蜡梅之乡”和“中国紫薇之乡”的美誉。磷矿保有储量3.37亿吨,远景储量达10亿吨以上,综合指数居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有机茶、蓝莓、核桃、香菇等特产久负盛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五道峡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野生蜡梅、原始牡丹、古桩紫薇、云锦杜鹃等珍稀花卉分布密集;九路寨原始生态、温泉、蜡梅谷风光、南河库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拥有尧治河、五道峡两个4A级景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综合考评夺得全省“七年冠”;2013—2016年,县域经济分类考核稳居全省三类县市区第五名;2015—2017年,在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中,保康县保持A级并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
二、指标达标情况
2012年以来,保康县启动生态创建工作,2016年荣获湖北省生态县命名后,迅速编制规划,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创建,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六大类十项38个建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修订)》要求。生态制度方面,2016年,编制和实施《湖北保康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党政实绩考核的比重,开展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落实了河(库)长制。生态环境方面,连续6年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100%合格,四大河流断面考核水质达到国家和省级预设要求,县域生态状况指数(EI)达到77.89,在全省名列前茅。生态空间方面,全域划定并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达到59.03%以上。生态经济方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达53.1%,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3%、96.5%,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100%。生态生活方面,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47.5%,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65.8%,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4.2%。生态文化方面,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创建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三、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一)党政统筹抓保障,着力构建生态制度体系。一是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县委各常委,县政府各副县长,县人大、县政协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28个县直部门、11个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开放繁荣精致典雅绿色保康的决定》《保康县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等文件,形成了较完整的生态环境规划和创建体系。每年召开生态文明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实行严格考核、硬账硬结。县人大、县政协采取现场视察、听取汇报、提案议案、工作督查等形式,大力支持生态环保工作,真正搭建起了环保责任体系的“四梁八柱”,为加强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全县“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依法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健全生态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坚持高端规划、顶层设计,精心编制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通过省环委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发布实施,同时,出台了《保康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为加快生态文明创建提供了科学蓝本和实现路径。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保康县于2016年一举通过湖北省环委会组织的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获得“湖北省生态县”命名。目前,全县拥有1个国家级生态镇,7个省级生态镇,62个省级生态村;尧治河村荣获“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三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将生态文明创建和村级环境整治管理经费工作纳入县财政预算,为生态文明创建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生态县创建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多管齐下抓管控,不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一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根据全县生态特征,以北部和南部两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以沮河、南河、蛮河三大流域水土保持带为骨架,以五道峡、官山、鹫峰和刺滩沟等自然保护区点状分布生态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两区三带多点”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目前,全县划入禁止开发区域有水源地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2个、地质公园1个、风景名胜区1个。二是严格遵守耕地红线。加强土地耕地保护,统筹安排各行业用地,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成了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严守划定的38570公顷耕地红线和31926公顷基本农田底线,全县耕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耕地质量等级基本保持稳定。三是注重自然生态保育。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建立了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尧治河森林公园、官山森林公园、尧治河国家级地质公园、野花谷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育基地,同时县政府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加强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全县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59.03%以上。深入实施“绿满保康”三年提升行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2010年以来,我县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年度考评中始终保持优良等级,2016年保康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达到77.89,位居全省前列。
(三)标本兼治抓防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全面履行绿色责任担当,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防治大气污染,保护悠悠蓝天。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协同并治”,全面实施“治气、防尘、控煤、管车、禁烧”攻坚措施,强化网格化管控责任制,打响“蓝天保卫战”。淘汰黄标车650台,燃煤锅炉25台,整治取缔三(四)轮车548辆,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25家;保持秸秆禁烧卫星巡查零火点、人民群众零投诉、省市零通报的优异成绩,每年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超过300天以上,2017年空气优良率达到87%。二是治理水环境污染,守护一域碧水。全面落实“河(库)长制”,推行建立三级河库长制体系,制定“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方案,覆盖全县流域54条主要河流和20座水库。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以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和河道采砂整治为重点,开展沮河、南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加大巡查管理、执法与监督力度,全面拆除了水库网箱养殖,县域水环境持续向好。主要水体水质稳定在Ⅱ类,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三是管控土壤污染,呵护一方净土。深入贯彻落实“土十条”,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全面完成,为土壤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源头管理,全市危险废物抽查合格率达到100%。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化和无害化,通过开展农田土地测土配方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全县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降低土壤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物实行综合利用,废水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四)产业转型抓升级,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变成金山银山的后发优势。一是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推进五大核心景区建设,尧治河、五道峡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九路寨、黄龙观景区对外开放;依托景区开发,注重服务配套,规划建设了两峪、龙坪等八大风情小镇;突出产业支撑,融入文化创意,力推“一镇一节”,成功举办了马良油菜花节、过渡湾蓝莓采摘节、店垭茶乡文化节、龙坪高山草原运动帐篷节。全力破解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谷竹、麻竹、保宜高速建成通车,郑万高铁、保神高速全面开工建设,保康进入了高速时代、旅游时代,“楚国故里·灵秀保康”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彰显。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22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21.3亿元,分别增长23.1%和21.3%。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把农林产品变为旅游商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花、茶、果、林四大绿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带动了乡村旅游大发展。保康被评为“中国最美茶乡”和“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以有机谷建设为载体,全县有机产业认证面积突破6万亩,“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7个,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加快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给生态农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推动农业从“卖产品”向“卖商品”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发展生态工业。严格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准入制度,以襄阳余家湖保康工业园为主阵地,推动工业园区改造转型,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关联度、高科技含量的生态工业。坚决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业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支撑保康绿色崛起的“台柱子”。尧治河村对废弃的矿山,全部进行恢复治理,完成了从矿区到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
(五)立足生态抓保护,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一是重拳出击减存量。坚持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抓手,自觉扛起政治责任,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环境问题照单全收、立行立改,督察组交办的8件信访,全部办结销号;反馈意见的33个共性环境问题,除涉及环保垂直改革事项需要与省市同步外,其它事项已全部整改销号;自查发现的6大类122个环境问题,全部整改清零。整改工作得到省市充分肯定,湖北日报、襄阳日报、湖北电视台和襄阳电视台等媒体对我县环境问题整改经验进行深度报道。二是加强建设扩容量。坚持规划引领、组群发展,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全覆盖,保康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创新局面。实施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双轮驱动”,拓展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沿河景观、绿化亮化、城市天然气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推行,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到42.71%,全县区域内常住人口密度80人/平方公里。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16座;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县财政每年预算1800万元,建立农村“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3%、100%、100%,96.2%。三是依法打击去增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禁建设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招商引资中拒绝引进高环境污染项目,近年来否决了8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关停污染企业5家,完成32家企业 “三废”治理,全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指标连续六年完成削减任务。强化环境监管,深入开展“一园两水四行业”和“双护双促”行动,及时查处、曝光一批环境违法案件,先后立案67起,罚款100余万元,实施查封扣押2件,刑事拘留2人,约谈2人,诫勉谈话1人。
(六)多措并举抓宣传,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是全面普及生态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积极开展生态知识进机关、校园、社区、企业、家庭“五进”活动,在重点集镇、集中区域设置大型永久性固定标语牌4块、环境文化牌80块;打造环境文化路8条、环境文化街10条、环境文化院12个;制作环境文化墙150多面;制作宣传画册2500套、发放宣传手册2万本、环保手袋1万个;组织社会实践活动20余次,举办环保讲座13次。二是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加大早期楚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成功申报了沮水巫音、黑暗传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一批社会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三是倡导生态生活,建设低碳社会。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节能、节水器具普及活动,近三年来城区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面积达31.19万平方米,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47.5%。严格执行绿色环保采购制度,凡不符合绿色准入条件的或者不在其环保采购清单名录之列的坚决否决,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4.2%。扎实推进OA办公,积极开展办公场所节水、节电行动,形成高效节俭的办公模式。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投放、清运和回收,使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市民日常生活。大力推行公众绿色出行,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65.8%。积极引导全社会确立“有限福祉”理念,在全体市民中形成理性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做到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营造有利于低碳生活的社会环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丰富、完善的过程,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环境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遵循。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争当全省绿色发展排头兵。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载表和离任审计工作体系,加快“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的编制,从严控制生态红线内开发建设活动,依法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全面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发展规模养殖;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动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强耕地保护,严控工矿“三废”污染,减少农药化肥污染;深化扬尘等面源污染治理,抓好空气质量监测,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用上清洁的能源。扎实抓好“绿满保康”提升行动,全面开展绿色通道、绿色水系、绿色村庄、绿色城镇、绿色荒山、绿色屏障“六大”绿化工程建设,为建成精致典雅、开放繁荣的绿色保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日记105/王建新/2022-09-11
长武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云阳又获一重量级称号,走到了渝东北的前列!
2019年全体会讲话(王银洲)(2)(1)
围绕“四个示范” 建设魅力响肠——响肠镇着力推进“四个示范县”建设
优秀!三明这两个地方的工作案例和先进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展示推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