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当山太子坡——“一柱十二梁”建筑奇观

 
 太子坡山门  文/陈禾塬

原名复真观。太子坡位于老君堂和剑河桥(即天津桥)之间,距磨针井5公里。它背依狮子山,面对千丈幽壑;右临天池,雨时飞瀑千丈;左为下十八盘,故道如带。太子坡元代建有庙宇,名为接待庵,已废圯。现在的复真观始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并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两次重修。此观建筑,充分利用陡坡险岩上的一片狭窄地带,进行纵横序列布局,使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是全山较为完整的大观之一。现存庙房705间,建筑面积3513平方米,占地1.6万平方米。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现已全面修复,并增建配套景点及服务设施。 

 九曲黄河墙

      从“复真桥”拾百级石阶而上,是第一道山门。门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下为石雕琼花须弥座,红墙翠瓦,拱门额书“太子坡”三个正楷大字。传说净乐园太子十五岁入武当山修炼,最初住在这个坡上,因此取名太子坡。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吃不了修炼之苦,意欲下山还俗,走到磨针井经过紫元真君化成姥姆借磨铁杵之事点化后,复回此处坚心修炼,因此又取名“复真观”。

      山门内依山势的曲回弯转起伏建夹墙复道,红墙翠瓦夹着蜿蜒石阶,如波浪随着多曲的河道翻滚,故称“九曲黄河墙”。夹道从进门到出门,有四座山门,其布列造型相同,规制庄重。二道门内是一个方石墁地的院落,左为玲珑的花坛,右为精巧的碧绿色釉砖地焚香炉,正中殿堂前立一照壁。崇台下赑屃驮御碑为清代建制。殿堂转南北向,以大小不同的三重殿堂组成建筑主体。一重殿为龙虎殿,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前为廓。面阔3间,深2间。穿过龙虎殿又是一个方石墁地的院落,院中有一饰栏圆池,直经丈余,名曰“滴泪池”。传说太子在这里修炼时,其母善胜皇后来劝太子回家,太子不肯。皇后念子情真,惜子前程,恸哭欲绝,泪流成池。

      院上崇台拱拥主殿,砖木结构,翠瓦朱墙,涂彩饰金,雕梁画栋,内奉真武神像、三清神像。主殿面阔三间17米,进深3间9.05米,前后为廓,单翘重昂斗拱11组,正面为全开式格扇门。

      正殿后有一块小平地,亦为方石墁地。由此上数十级饰栏石阶便是太子殿,位于全观最高点。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绿琉璃瓦屋石,面阔1间4.1米,进深3.9米,内供太子青年时雕像,因是净乐宫太子开始修炼之处,故名“太子殿”。站在太子殿扶栏眺望,千山万壑,悬瀑飞流,苍松翠柏,尽收眼底。

     正殿右侧门外横轴线上的建筑布局,利用起伏山势,向纵横两个方向展布,建造出一栋栋楼房,组合成小院重叠封闭性空间,十分幽静雅致。现存建筑有藏经阁、皇经堂、道房、五云楼、照壁等。右院为两进,有云水堂、斗姆楼,小院典雅深静,满院异香,原为接待嘉宾的客房和道房。中院有一“福”字照壁,1931年贺龙率领红三军七师、八师驻扎武当山时,曾约法三章,上武当山后,不得损坏武当山一草一木。红三军八师奉命驻太子坡,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住右院。政治部人员在“福”字照壁上书写有:“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另一面写有:“实行土地革命”。这两幅革命标语,是珍贵的革命文物资料,至今保存完好。 

 一柱十二梁建筑奇观

    院内五云楼,依岩而建,俗称“五层楼”,全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楼面阔5间21米,进深8.15米,通高15.8米,建筑面积544.47平方米。顶层有梁枋12根,交差迭搁,其下以一柱支撑,设计精巧,结构奇特,这就是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一柱十二梁”。虽历经数百年苍桑,仍完整结实,堪称古建筑—大奇观。这里还存有一台武当山立体全景图泥盘,为现代制作。五层楼折上是经堂和藏经阁,阁前金桂丛生,每逢金秋,桂香四溢。李志远曾为武当山管理局留诗一首赞太子坡奇观:太子坡上有奇观,一柱顶起十二梁。红墙九曲黄河阵,绿岭风飘丹桂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当山的道士是怎么修练的?
武当山
摄影:观明朝所建的武当山---太子坡(6)​
武当山的古建筑
247,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四)
武当山最高的600年木楼,有一根价值3亿的柱子,撑起12条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