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书当如郑振铎

     郑振铎作文,情感外露,了无掩饰。情到激烈处,不避陈词滥调,也不在乎意思的重复,

反复申说,但求一吐为快。在以书话著称的几位作家中,郑振铎是最不为文而文的一位。与黄

裳对比,尤其明显。他的半文言比纯白话更流畅自如。近人的文言,少有让人读得舒服的,郑

振铎的却是不多见的一例。郑振铎是热心人,性情中人,志向高洁,做实事,不计名利。对祖

国文化的热爱,发自内心,支配他一生的作为。《失书记》文采不能和《金石录后序》相比,

感人程度犹胜一筹,因为郑先生的境界更高。在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他不怕牺牲,忍辱负重

,抢救古籍,完全不为个人的收藏,而是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文化。他的悲喜,几十年后我们再

读,依然感同身受。

    台湾大块文化版《失书记》,前有止庵的序,题为《劫难太多,解人太少》。从容节制,

颇有名家风范。其中说,“郑振铎抢救文献之举,固与其个人爱好相关,即如《劫中得书续

记 ·清代文集目录跋》所说:‘余素志恬淡,于人世间名利,视之蔑如。独于书,则每具患

得患失之心。得之,往往大喜数日,如大将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之梦寐,耿耿不忘者数

月数年。’此中眼界心胸,又非寻常爱书人所有。不过《劫中得书记序》说,‘夫保存国家

征献,民族文化,其辛苦固未足埒攻坚陷阵,舍生卫国之男儿,然以余之孤军与诸贾竞,得

此千百种书,诚亦艰苦备尝矣。’”

    古董商人,以及一些藏书家和藏书家的后人,固然不乏诚实善良,有修养,重气节的,

但也有很多唯利是图之辈。清末民初的历史中,就常见为了多几两银子,宁可把珍贵的民族

文化遗物售予日本人,而不肯卖给本国藏家的令人扼腕的故事。这些,我们从张伯驹先生的

传记里,从陈重远先生关于琉璃厂的几本书里,知道得很不少了。偏偏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

,不像当今的企业家或官僚而兼做的藏家,手中托着一座金山银山,他们节衣缩食,甚至荡

尽家产,仍然不免在财力上败阵。郑振铎说“孤军与诸贾竞”,其中乃有悲壮的意味。 

    郑公的业绩,非一言可尽。《失书记》的封底有两段话,对他的介绍,言简意赅,适足

感人:

    “郑振铎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藏书家。抗战期间,他留在上海孤岛数年,为国家抢救

古籍,使之不致遭受战火或流落国外。他抢救下來的图书中,尤其以《脉望馆鈔校本古今杂

剧》最为重要。他认为这兩百余种元明杂剧的重见天日,重要性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北汉簡

的出世。”
  “郑振铎对书的珍视甚至超过自己的性命。五十年代初,郑振铎担任文化部文物局长时,

有人捐贈百余冊宋版书,郑振铎亲往上海验书,为了担心万一飞机失事,殃及珍本,他否決

了將书空运的提议,而是派专车由自己亲自护送。不过,如果沒有书同行,他是不怕坐飞机

的,一九五八年,他奉派访问阿富汗,不幸在苏联上空失事罹难。”

    藏书家中颇有一类,视所藏珍本秘籍为个人禁脔,不肯示人,或不重其历史和文献价值,

而看作财物。当年读刘鹗《老残游记》,对他访海源阁被拒,有感而作的那首绝句印象至深:

“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嬛饱蠹鱼。”还有一些,因

为自己是藏书家,写文章时辄以自炫,任何一本书,倘若你读的不是宋版元椠,他就要指点

一下,那意思是,读宋版,肯定比读当代新版更儒雅,学问更深。所以,藏书虽是很文化的

行为,我对那些藏而无知的藏书家,甚至是很了不起的藏书家,却也有不好的印象。

    然而在郑振铎先生这里,我们看到了藏书的伟大境界,感受到了爱书人的博大胸怀。

   《烧书记》,《售书记》,《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序》,《清代文集目录序跋》

,《中国版画史序》,《跋唐宋以来名画集》,在太平岁月的今天读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

真使人有恍然不知何世之感。

 

2010年9月23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楼】郑振铎玄览堂:借钱买书的书魔(上)
古书之爱,到底有多爱
书啊,书
【我们读世界】书多未必读
典籍与文明相始终,藏书与民族相伴行(上)
韦力:专注古书三十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