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苍茫书院:钱锺书的书论与书迹(上)

钱之论书 每含讥俏

 

钱锺书《管锥编》里有论王羲之《杂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书论》条,宗炳的《画山水序》条,卫恒《四体书势》条,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王僧虔《条疏古来能书人名启》、《论书》条,谢赫《古画品》条,庾元威《论书》条等专论书画艺术的部分。对书法艺术,钱锺书在《石语》中就有年轻时对当时书法某家放言无忌的“终似放脚娘姨,不甚自在”的评论,到后来的《管锥编》中则将书法艺术研究和学术探讨融为一体,对书法史的源流,对书法家的品评,以及世风政俗的书法影响,文学和书法的一些细节考辨,都达到了熟练之极的程度。比如对王羲之的书体不“犯”就非常欣赏,并引述多家之言来作为佐证,对王羲之的书法和文章结合达到的极高水准总体上是赞赏的,但最后又讽刺了王羲之的“伪清静”。对书法家的品评,以论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人书法的排行榜变化这个例子为一大典范。钱锺书通过考辨把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人的书法排名在历史上的演变问题揭示出来,分析了封建帝王在书法史上凭借势力产生的影响和后世的不以为然,又表达出对人情物态的感慨。这是钱锺书经常借题发挥的一贯风格。

钱锺书对中国书法的韵与质也有论述,指出世人对谢赫《古画品》中“气韵”说的玩忽误会,指出北宋范温已经失传的《潜溪诗眼》是我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的著述,然后钱锺书博引中西典籍来阐述“韵”之大义,并发明黄庭坚用“韵”论书的例子,从而使人体会到要重视韵与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仅仅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神韵”而忽视功力和质地。这段论述是钱锺书《管锥编》中较为少见的长篇幅的一节,再次显示了颇为惊人的中西文献功力。除此以外,钱锺书还论述到“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的书法理论问题,南朝亦有碑,而非世人通常所谓的只有北碑的这种看法。这种对中国历史文献的全景式观照,使得他可以就书法的某一现象进行历史上源与流的考察和辨析,并从中得出既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结论。

古人在诗书画的创作和评论中都特别注重神、韵、气三方面,这三者也正是“书卷气”的集中体现。今人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说:“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响声之亮澈。然后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钱锺书的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书法创作对“书卷气”的追求,就是要在不断提高学识修养的前提下,在书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心悟”,在笔下逐渐体现出冲淡、超逸、含蓄、蕴藉、清奇、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寻幽探胜”的心情,去摸索神似、气韵、风采的高境界。

说到苏东坡的字,钱先生并不喜欢,在他早年一篇《论俗气》的散文中,曾把“苏东坡体的墨猪似的书法”,和浓抹了胭脂的脸、福尔斯大夫(Falstaff)的大肚子、大块四喜肉等并视为“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钱先生认为俗是包含了一种过分的行为。他评论说:“轻描淡写,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几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百咏
明代书家宋克四体书法《陶渊明诗》,深得锺繇、王羲之书法遗意
王学俊教授的书法草书著作《竹颂》——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
钱锺书集外诗笺说:引子
王羲之对自己书法的评价推动了“晋尚韵”的发展
钟繇小楷《荐季直表》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