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图 / 1952年伦敦毒雾事件


(本文首发于“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选自——

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三联书店2013年版。

原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注释省略。

作者:刘金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按语:一篇十一年前的文章,在当下环境问题尤为严重的中国,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不仅率先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与富足,而且也首次尝到环境污染的苦果。工业化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化过程,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之中,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诸多主客观原因,但它给英国社会带来持久而深远的消极影响,由此构成英国工业化的一个惨痛教训。国内学术界对英国工业化的研究可谓系统而深人,成果汗牛充栋,但对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鉴于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对英国工业化时期城市环境问题展开探讨,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工业化进程的认识,而且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也具有定借鉴意义。


(近十多年,由于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英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编者注)




恶劣的居住环境


工业化同时是一个城市化过程,有资料显示,19世纪20年代,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设菲尔德、布拉福德、萨福德、利兹等,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均在40%以上,最高的超过4%。到1851年时,英国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0.2%,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与此同时,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也急剧增加:1800年英国还没有人口超过10万的大都市;到1837年就有5个,1891年则达到23个。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规划及住房短缺,为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尤其体现在城市人口,特别是工人阶级恶劣的居住环境上。

 

  工业化时期缺乏统一的市政规划,在工人阶级住房问题上,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在原有老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往往将原来一家一户的旧住宅,改造成兵营式住宅,基本上是每间房屋要住上全家人,而无论一家人口有多少;二是根据需要在厂房附近或者临街而建的两三层质地很差的楼房。有人对19世纪中叶工业城市住房状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曼彻斯特,3个人睡一张床的地下室有1500个,4个人睡一张床的地下室有738个;在布里斯托,2800户家庭中有46%的家庭只有一间屋子。在格拉斯哥,有1/3的工人家庭挤在一个房间内生活,而人数可以多达10至15人;有的家庭住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睡在稻草上;在利物浦,有1/3的家庭住在地窖里。如此恶劣的居住条件,实在令人咋舌。


与拥挤的住房相伴随的是恶劣的卫生环境。工人阶级住房,不仅通风条件差,而且常年不见阳光,潮湿阴暗,非常肮脏。恩格斯对19世纪上半叶的伯明翰这样描述道:“在旧市区,有不少地方到处是臭水沟和垃圾堆,肮脏而无人照管。伯明翰的大杂院很多,有两千多个,工人大部分住在这种大杂院里。这种大杂院通常都很狭窄、肮脏、空气不流通,污水沟很坏;每一个大杂院四周有8-20幢房子,它们只有面透空气,因为它们的后墙是和其他房子共用的,而在院子最里面的地方通常是一个公共垃圾堆或类似的东西,其肮脏是无法形容的。”其他城市情况也大致类似许多城市街道都没有铺设完好的路面,在众多的地面大坑洞中几乎都覆盖着污浊的水,居民将各种动植物垃圾随意扔到街上,这些东西腐烂后,散发出恶毒的气味到处充斥着最肮脏、最腐败的东西,看着恶心,闻着刺鼻”。

 

公共卫生设施的缺乏及其后果也十分惊人。据1845年的调查,在曼彻斯特某个街区的7000居民中,仅有公共厕所33个,平均每212人共用一个厕所,不少厕所连排污沟也没有,即便有的话,也是露天的,它排出的臭味一直弥漫在城市的空气中。在利兹,工人阶级住宅区普遍缺乏生活污水排放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空气污染严重,造成大批人体弱多病,养成依赖烈酒和麻醉剂的嗜好。居民供水设施也严重缺乏,到1809年,伦敦一些地区,一星期只有3天有水;那些没有供水设施的街区,居民只好到露天水井或河流去取水,而这些水源往往遭到污染,“饮水中充满霍乱、伤寒及白喉的病菌”。

 

  城市人口,尤其是社会下层恶劣的居住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最主要表现在疾病的蔓延以及居民体质的恶化上。由于缺少阳光,骨头的结构和器官变得畸形,孩童得了佝偻病;恶劣的伙食使得内分泌功能失调;因为缺少最起码的用水和卫生皮肤病很多;污物和粪便随处都是,造成天花、伤寒、猩红热、化脓性喉炎流行;饮食恶劣,缺少阳光,加上住房拥挤,使肺病蔓延,更不用说各种职业病了。恩格斯为此痛斥道:“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最贫穷的阶级怎么能够健康而长寿呢?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工人死亡率极高,除了流行病在他们中间不断流行,除了他们体力越来越弱,还能指望什么呢?”疾病的蔓延不仅危及工人的健康,而且危及其生命,致使其平均寿命大大降低。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格拉斯哥,1821年工人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1838年上升为3.8%,1843年达到了4%;在兰开斯特郡,1841年死亡的102025名工人中,有83216人不到20岁,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2.1岁。这正是恶劣的居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



烟囱林立的曼彻斯特


大气污染


工业化时期,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也不容忽视。进入蒸汽时代后,煤炭成为最主要燃料,需求增长推动开采量的增加。据统计,工业化时期英国每10年的煤炭产量分别是:1816年1600万吨,1826年2100万吨,1836年3000万吨,1846年4400万吨,1856年6500万吨。随着产量的增长,煤炭消费量急剧上升:1800年消费量还只有1000万吨,1856年增长到6000万吨,1869年达到16700万吨,1900年则高达18900万吨。

 

工业化时期,英国家庭的壁炉、火炉等取暖设备以及烤炉等烹饪设施,大多使用煤炭为燃料,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烟尘通过烟囱排到室外,造成空气污染。越富裕的家庭,煤炭消耗量越大,产生污染越严重。19世纪上半叶,有人对威灵顿公爵豪宅排出的煤烟这样描述:“在我看来,威灵顿公爵的房子早上就像一座工厂的大烟囱,事实上,一些工厂所排放的烟尘还比不上他的房子。”煤炭作为家庭主要燃料不仅限于工业化时期,而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1948年,98%的英国家庭客厅仍装有取暖用的火炉,20世纪50年代初有1/4家庭以煤炭为燃料来烹饪食物。

 

不过,与家庭相比,工厂成为煤炭最主要的消费者,而这与使用煤炭做燃料的蒸汽机的推广有关。1826年,英国已拥有1500台蒸汽机;到19世纪中后期,蒸汽机完全取代水力机械,成为工业生产的最主要动力。蒸汽机在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使无穷的烟云飞翔在这些城市的上空”,因为煤炭在燃烧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后就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工业化社会。以曼彻斯特为例,工业化之前,这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1786年,居民看到了第一根烟囱,即高耸在屋顶的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仅过15年,这里已有50多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成排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

 

  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造成的负面后果是多方面的。19世纪下半叶,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越来越多,日照时间大大缩短。有人统计,1881-1885年,伦教冬天两个月间(12月和1月)的日照时间,仅相当于牛津、剑桥、马尔博罗、加迪斯顿这些小镇的1/6;即便在炎炎夏日,伦敦也会出现日照不足的状况。日照及阳光的不足,显然对于各类生物的成长极为不利。大气污染还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健康。工业化时期英国大多数城市,空气中始终充满着氯气、一氧化碳、硫酸、氟、甲烷和其他200多种致癌物质,这些致命气体常常停滞不动,集中在一起,刺激着人们的眼睛、喉咙和肺,增加气管炎和肺炎的发病率,造成国民体质恶化,并导致多人死亡。首都伦敦在工业化之后,滚滚烟尘与大雾搅和在一起,形成“雾都”,这不仅影响到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而且还直接致命。据统计,在整个18世纪,伦敦共发生25次毒雾事件,19世纪前40年毒雾事件不下14次,每次毒雾事件,都造成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大大提高。毒雾杀人事件,在1952年达到高潮。在这年冬季为期五天的毒雾事件中,伦敦有4000多人丧生,以至于次年7月内阁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去调查“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后果”。



1952年伦敦毒雾事件



河流污染


河流污染及其造成的后果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之一。工业化之前,河流就成为理想的排污场所;工业化时期,日益增多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而言,其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重。这是因为:其一,在人们有意识地制造与使用各类污水净化设备之前,河流依然是工业污水最理想的排放场所;其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产生大量生活污水,它们往往直接排入河流;其三,由于缺少科学知识或利用废弃物的经验,人们往往将大批煤渣、烟灰、废铁、乱七八糟的废料,甚至垃圾,都往河里倾倒,有时甚至堵死河道。曾经哺育了人类文明的河流,如今却成为工业化的受害者。

 

在河流污染方面,泰晤士河的例子非常典型。工业化之前,泰晤士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河中盛产各类渔产品,并因此赢得“皇家之河”的美誉。工业化之后,随着两岸无数工厂及居民区的建立,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汇入这条古老的河流,泰晤士河水质逐渐恶化,到工业化高潮阶段时,“皇家之河”里的水生生物基本绝迹,沦为“伦敦的公共污水沟”。

 

除泰晤士河以外,其他河流的命运大致类似。对于流经工业城镇曼彻斯特的艾威尔河,当时有人这样写道:“这条倒霉的河流在几英里以外的上游依然是很美丽的,两岸绿树成荫,河边灌木丛生,但当它流经工厂河染坊时就完全丧失了原来的风光。无数的脏东西都在河里洗,整车整车从染坊和漂白工场里出来的有毒物质都往这条河里倒,蒸汽锅炉把沸腾的废水,连同它们发臭的杂质,全部排到河里让它们自由流去,东闯西撞,有时流经又黑又脏的河岸,有时流经红砂岩的悬崖峭壁之下,简直不是一条河,而是一条污水明沟。”另一条流经曼彻斯特的艾尔克河,情况甚至更糕:它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里面充满了污泥河废弃物,河水把这些东西冲积在右边较平坦的河岸上。天气干燥的时候,这个岸上就留下长串龌龊透顶的暗绿色的淤泥坑,臭气泡经常不断地从坑底冒上来,散布着臭气,甚至在高出水面四五十英尺的桥上也使人感到受不了”。

 

河流污染的后果显而易见,它首先造成各种水生生物的稀少甚至绝迹。例如流经毛纺业城市威克非尔德的卡尔德河,在19世纪中叶因遭到污染而使鱼类逐渐减少。据一名垂钓者记载,1852年时,他全年十多次垂钓中,还能收获80磅鱼1853年收获量减少到48磅,1855年则只有14磅,1856和1857年,他在垂钓中几乎无所获。当时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卡德尔河水简直可以直接用来制作灰色墨水,污染如此严重,生物自然无法生存。河流污染有时还造成致命后果。工业化时期,河流既是排污场所,也是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污染的河水被饮用后,必然会诱发各种疾病。与水源污染最相关的疾病是霍乱,1831-1832年,英国首次爆发霍乱,造成22000人死亡,而当时人们还未意识到这是水源污染的后果。1848-1849年和1853-1854年,霍乱又两次袭击英国,造成上万人死亡。



肮脏的泰晤士河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20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噪音污染是20世纪的产物。实际上,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噪音污染开始产生,并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一个难题。

 

从来源方面看,工业化时期的噪音污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铁路列车运行产生的噪音。工业化时代同时也是铁路时代。据统计,1825年时,英国铁路还只有82英里;到1871年时,却高达15736英里。铁路在改变英国社会的同时,也给英国人带来严重的噪音污染。一方面,蒸汽机车发出的尖叫声、轰鸣声以及机车运行发出的咔哒咔哒声,对沿线居民生活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铁路车站进城出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工业化时期,无论是市政当局还是普通市民,都允许甚至“欢迎”铁路直接进到城里,直达市中心,城里最宝贵的地方往往成为货场和铁路编组场。这样一来,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只要住在铁路沿线,或住在铁路车站附近,就必然不分日夜、不分季节地常年与铁路噪音相伴,长久下去,身心健康必然受到影响。其二是工厂里各类机器所发出的噪音。工业化是一个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畜力和水力的过程,机器被时人誉为“现代普罗米修斯”,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噪音污染。有人对19世纪中叶的伯明翰这样记载道:“城里各处机器都在发出震耳的噪声:铁砧不断发出的当啷声,发动机不断发出的轰鸣声,火焰沙沙,沸水嘶嘶,水蒸汽在咆哮,试验室里不时发出雷鸣般的声音(那里在试验火器)。人们生活在一片喧闹声中,真好像他们的乐趣也赶上了时代的总调子,变得像他们发明的东西那样喧闹了。”事实上,哪里有工厂,哪里就成为噪音源头,工厂几乎成为噪声的天下:清早工厂的汽笛声,蒸汽机的当啷推进声,机轴的刺耳声,皮带呼哧呼哧的转动声,织布机的飕飕声和咔哒咔哒声,榔头落下时的砰砰声,传送带低沉的隆隆声,工人的叫喊声,全都搅和在一起,工人整天在这些噪音中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工人们除在工作时间不得不接受噪音折磨外,在休息时间也难以逃脱噪音的侵扰。工业化时期,工厂区与居民区的设立都是随意的,市政当局没有想到将那些污染严重噪声大的工厂专门隔离,也不会为了工人的健康而把这类工厂与附近居住地区隔离开。于是,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乱七八糟地混杂在起,工厂的噪音由此不断扩散,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噪音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危害,直到20世纪初才被人们察觉。通过试验,人们发现噪音不仅对人体听力器官造成损害,而且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眩晕、失眠症等疾病还会因噪音而加剧。今天科技已清楚地证实,噪音会降低工人的工作效率,但不幸的是,19世纪的技术发明中,各项设备从来就没有考虑噪声问题,英国的发明家和制造商们似乎就是想让人们凭听觉来显示机器大工业的威力,正是在这种普遍漠视的环境中,噪音污染的产生成为必然。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加剧,有着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我们在这里仅仅从总体上探讨几个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制约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产生。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变革过程,而新技术在发明及推广过程中,主要关注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很少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妨以河流污染为例,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水利机时期”,此时的“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这一方面解决了水力动力问题,另一方面便于各类污水及废弃物的排放,早期河流污染由此产生以艾尔克河为例,河流的“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大气污染的产生及加剧则更受制于技术因素。我们知道,煤烟成为工业化时期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这是因为当时煤的质量差,燃烧效率不高;燃煤设备和工艺落后,消除烟尘的净化装置和方法简陋或缺乏,烟尘和其他废气的排放高度普遍较低,仅在10-15英尺左右,很不利于扩散。因此,燃烧煤炭产生的无数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便在工厂周围大量聚集,形成严重的污染。毫无疑问,工业化时期的英国,技术方面的制约,必然会极大地限制人们治污的任何努力。

 

其次,人们普遍的漠视态度助长了环境污染的蔓延。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追求财富成为一种时尚,“社会各阶层都被卷进这股洪流”。财富来自生产,在“目睹新制度初步胜利的那个时代”,“为了利润而去崇拜生产,这是自然的事”。不过,当人们关注生产及其带来的财富时,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却被人们普遍忽视了,很少有人想到在生产过程中还要保护环境;更何况对当时英国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人民而言,环境污染完全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会产生实质性危害,因此对各类污染听之任之,熟视无睹,这就使得当时各城市“在每一公顷……土地上都会安装起井架和机器……没有草地,没有树木,没有花园”。以至于一位批评家为此斥责道:“是否一切都要弄到在一大堆煤渣的顶上建立起一座账房,把赏心悦目的东西从世界上一扫而光,才算罢休?”

 

然而,极少数批评家的呐喊不能引起社会重视,当时如果有人“提到噪声、震动、污物等就会被认为娇气”,人们似乎把环境污染视为其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市政当局的疏散计划难以得到支持。“工人不愿迁出他一直住过的居住地区,除非让他也随身迁走一些他熟悉的脏物、混乱、噪声和过分拥挤。向较好的环境前进时,每走一步都会碰上那种阻力;这是对疏散的真正的障碍。”面对日益恶劣的环境污染,当时的人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样,简直有点麻木了。有人为此指出:“显然,有史以来从未有如此众多的人类生活在如此残酷而恶化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外貌丑陋,内容低劣。东方做苦工的奴隶,雅典银矿中悲惨的囚徒,古罗马最下层社会的无产阶级—毫无疑问,这些阶级都知道类似的污秽环境,但过去人们从未把这种污秽环境普遍地接受为正常的生活环境:正常而又不可避免的。”

 

最后,工业化时期主导全社会的“自由放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污染。由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自由放任”理论,在工业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力。“然而,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任何政策推行到极端就走向反面,自由放任‘后来发展成放任自流’”,于是不可避免地引出许多问题。”环境污染就是“放任自流”的严重后果之一。“自由放任”理论从根本上破坏工业化时期市政当局仅存的一点权力,不利于城镇规划以及任何治污的努力。工业化早期“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谁要描写笨蛋,他就写个市长或镇长;如果他要写一帮傻瓜开会,他就描写市议员们的开会情况。由于“自由放任”之风盛行,政府权力或职能大大缩减。工厂的选址,工人区的建造,铁路的建设,甚至城市的供水和垃圾的处理等,全被认为是私人的事情政府不应干预,而要放手让私人企业来经营。“自由竞争被想象为能正确地选择工厂厂址,在建设中能按先后次序、经济合理,并能从成千上百不协调的努力中创造出一个紧凑内聚的社会模式。”然而,结果适得其反:追求利润是企业主的最大目标,没有人想着去为工厂的污水或废气排放装净化设备,因为这样会增加成本;也没有人去热心改造城市供水与排污管道,去从事垃圾处理,因为这样无利可图;更没有人去为工人建造阳光充足、远离噪音、污水、废弃物的舒适住所,因为这样会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自由竞争。这样,在主张市政当局“无为而治”、私人企业主视追求利润为第一目标的情况下,一股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的社会风气就形成了,这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加剧。

 

  综上所述,工业化时期,英国人在创造并享受着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承受着城市环境污染带来的各种后果。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加剧不断侵蚀着转型中的英国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英国的经历表明,工业化进程与环境污染之间,确实有一定必然联系,但这并不能成为人们漠视环境污染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后发展国家推行“先污染、后治理”工业化模式的借口。英国在这方面留下的深刻教训,值得正在推行工业化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去认真借鉴。


长按识别即可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2014广西高考压轴卷文综[解析]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单元检测(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与环保
<H3>雾锁英伦与“迈达斯之手”</H3>学习时报
“老父亲泰晤士”——一条河流的污染与治理
世界最“脏”的4条河流,印度有2条,中国有1条,另外1条让人意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