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中国东部海域的影响



作者:薛春汀、刘健、孔祥淮, 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10月第31卷第5期(此文省略注释及参考文献,如需援引,请参看原文。)

“舆地志”专栏编辑:申志锋,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虽经历史地理学家总结,但意见并不一致。黄河这段时期的历史变迁涉及在什么时间、相对来说有多少水沙进入渤海或黄海、东海,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很关心这段历史,他们有如下4种看法:


(1)在北宋时,每隔短者一二十年,长者四五十年便夺淮入海一次,但仍以北流为主。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后,黄河南流时间渐长,或南北分流。至金大定八年(1168年),南流占60%,北流占40%。以后虽数次全由北流,但很快返回南路。1194年河决阳武,大部分河水由泗入淮,南流遂不断绝。自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后输沙量大增。


(2)认为黄河长期夺淮入黄海的时间是1194—1855年。公元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从淮阴入淮河,从此开始了黄河长期夺淮入黄海的时代。公元1128年黄河在滑县李固渡决河东流,经泗水入淮。此后仍存在南北两股河道,北流(旧河道)仍入渤海。至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水,入淮河,在云梯关入黄海,从此开始了长达661年的黄河夺淮历史,形成了废黄河三角洲。


(3)苏北黄河河口演变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即1128—1494年黄河决口南流;1494—1855年黄河全流夺淮入海时期。1128—1494年这300多年间,黄河或北流入渤海,或南流入黄海,或两股并行。


(4)1128年黄河夺淮入黄海,至1855年。强调1128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没有对这一时期内的变化作进一步的划分,实际上当时说不清楚在什么时间变化,回避了这一问题。


上述4种观点长期并存,和平共处,互不交锋,各自以自己的理解解释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岸地貌和海洋沉积演化。之所以造成某些不合适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理学家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解读,一方面由于海洋地质学家对这段复杂历史不恰当的理解。作者考证中国古代历史记录和某些研究成果,结合黄河河道变迁的自然规律,试图厘清这一时期特别是1128—1194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历史,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貌的影响。


1、北宋时期黄河水入淮问题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本文中凡是摘自民国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月份,除非特别说明都是阴历月份;而年份转变成公历,只是大致对应。例如“皇历”十二月很可能不是标定的年份,而是下一个公历年的1月)河决濮阳商湖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北流,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在讨论黄河问题时通常以此为界,划分为北宋前期(960—1047年)和北宋后期(1048—1127年)。在北宋前期有4次黄河水入淮。其中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五月(宋史·五行志)和咸平三年(1000年)五月决口后黄河水入淮(宋史·河渠志),属于决口泛滥性质,而且历时短,后者决口后仅一个月就被堵塞。


1019年,“天禧三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州邑罹患者三十二。即遣使赋诸州薪石、楗橛、芟竹之数千六百万,发兵夫九万人治之。四年二月,河塞,群臣入贺,上亲为文,刻石纪功。”(宋史·河渠志)。从“四年二月,河塞”这句话来看,决口后导致黄河改道,但南流入淮的时间只有8个月。天禧四年(1020年)“六月望,河复决天台,下走卫南,浮徐、济,害如三年而益甚。”到天圣五年(1027年)才将决口堵塞(宋史·河渠志)。看来这次决口也导致改道,持续7年时间。北宋前期88年时间,决口导致黄河改道入淮达9年左右。


1048年黄河决口北流后,决口点有下移趋势。这79年黄河水入淮的时间大大减少。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己丑,遂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元丰元年(1078年)四月丙寅,决口塞,诏改曹村埽曰灵平。五月甲戌,新堤成,闭口断流,河复归北。”(宋史·河渠志)(图1)(己丑系1077年阴历七月三日)。澶州北宋时又称澶渊郡、开州府(濮阳),张泽泺即梁山泊或梁山泺又称大野陂。到这里的黄河水部分经北清河(大清河)入渤海,部分河水入南清河,经淮河入黄海。这一次决口导致改道,但第二年五月曹村决口即被完全堵塞,持续时间不到一年。元丰五年(1082年)“八月,河决郑州原武埽,溢入利津、阳武沟、刁马河,归纳梁山泺。”“至腊月竟塞云”(宋史·河渠志)。与1077年一样,这意味着部分河水从南清河南流进入淮河,入黄海,但时间短,不到半年。因此北宋后期79年间,如果将一个洪水季节也当作一年,只有两年时间部分黄河水经淮河入黄海。



北宋(960—1127年)共有11年黄河改道全流或部分入泗水、淮河,注入黄海,在时间上只占6.6%。其中全流入黄海占5.4%,发生于北宋前期;改道后部分入渤海,部分入黄海在时间上占1.2%,发生于北宋后期。可见在北宋黄河改道入黄海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


2、历史地理学家对1128—1494年黄河河道变迁的看法


历史地理学家对于这一时期变迁的看法主要有3种,其中对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影响较大的是岑仲勉的观点。


1.1岑仲勉(1957)的观点


尽管岑仲勉谈到大定八年(1168年)《金史·河渠志》才有黄河记事,以前的黄河怎样还是未解决的迷,但同时认为:


(1)1128年黄河决口阻金兵,到底经南清河入黄海,还是经北清河入渤海,尚不清楚。


(2)1137年黄河尚未南徙,走“北流”经今天津入海。


(3)大定六年(1166年)及大定八年(1168年)河决后黄河在阳武的地方分作东西两支:(甲)循东明向定陶、郓城、寿张等县,由大清河入渤海。(乙)循宋代北流故道,东向滑、濬;但在胙城、滑城的中间,即李固渡,又再分两支:①自李固渡东南决向东明,穿过上述(甲)分支,而冲出曹、单,直下徐、邳,入黄海。②仍循“北流”故道,经天津入渤海(图2)。



(4)大定二十年(1180年)“北流”及大清河的分流同时断绝,梁山泊干沽,河水专走(乙)之①支,从曹、单绕出商丘。在有史时期,这是第一次以一淮受全黄河之水。这一年黄河相对离开“北流”。


(5)明昌五年(1194年)算不上河事大变。这次改道,从汲、胙南移,经丰、沛、萧,而向徐、邳。认为此年黄河绝对地离开“北流”。


可以看出岑仲勉的思想强调1128年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黄河继续入渤海,这包括1128—1180通过经天津的“北流”河道入渤海和1166—1180年经过大清河入渤海。


2.2邹逸麟等(1982)的观点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宋王朝为了阻止南下的金兵,人为决河,使大河“由泗入淮”(宋史·高宗本纪)。根据乾道五年(1169年)南宋使者入金渡河地点,推断决口地点大约在河南省滑县李固渡以西。根据大定八年(1168年)以前几处决口地点判断,新道东流经李固渡,又经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由泗入淮。从此不再东北流向渤海,改为以东南流入泗淮为常。按照决口后黄河流经的这条路线,1128年决口后黄河全流经泗水、淮河,注入黄海。所说的“不再东北流向渤海”应该理解为从此至1855年黄河做为一条河流不再入渤海。因为邹逸麟等也指出河道时而决入梁山泊,分南北清河(分别)入黄海和渤海。但总体来说强调这一时期黄河经淮入黄海。这与岑仲勉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大河除干流外,还有几股汊流同时存在,这几股河道迭为主次,汇淮入海。如1168年(大定八年),大河在李固渡决口,淹没了曹州城(今曹州西北60里),夺溜十分之六,流入今单州一带,经砀山、萧县,于徐州入泗,旧河仅占水流十分之四,当时未使‘二水复合为一’,遂开始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图3)。大定二十年(1180年)在卫州(治汲县)、延津决河洪水流至归德府境,东南由泗入淮。“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河决阳武,灌封丘而东,‘水势去南’。这次决河后,自阳武至曹县的河道逐渐向南移动,由胙城、长垣以北改经两县以南。



2.3《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1984)的观点


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赵构政权为了阻止金兵南进,东京(今开封市)留守杜充掘开黄河,自泗入淮,这是黄河历史上长期南泛入淮的开始。金初的几十年间,史书没有关于黄河的记载。《金史·河渠志》只简单地说:“金始克宋……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这说明,当时黄河是极不稳定的。大定六年(1166年)河决阳武,郓城徙治。大定八年河决李固渡(今河南浚县南),淹了曹州城(今曹县西北),于单州附近分流,“南流”夺全河十分之六,“北流”仅占十分之四。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决水大致经由封丘、长垣、东明,仍至徐州以南会淮。在关于大定八年(1168年)十分之六和十分之四黄河水的配置问题与邹逸林等的观点不同。


3、1128—1194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上述3种看法中,《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与邹逸麟等的看法接近,与岑仲勉的看法相差甚远。那么,这一时期黄河的情况到底如何呢?由于从1128年到1168年有关黄河的记录十分缺乏,要想确切无疑地确定河道状况相当困难,只能说依据已有的历史记录结合黄河河道变迁规律,看哪一种推论更合理。


3.11128年改道和“北流”河道废弃


1128年,“是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本纪)这句话应该理解为黄河经泗水入淮河,注入黄海,属于改道性质。但并没有明确说经今天津入渤海的“北流”老河道是否废弃。李心传(1167—1240年)的《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则说的明确:“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寇,自是河流不复矣。”。“河流不复”表明河水不再走经今天津入渤海的“北流”河道。从历史记录来看,并没有1128—1180年黄河在恩州、景州、沧州一带的决口记录。这也间接地说明这一时期黄河没有走经天津入海的河道。


一般地说,黄河从7000aBP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黄河在郑州—济南以北活动。由于黄河长期淤积,地势北高南低,一旦南岸大规模决口,废弃河道由于地势较高,容易废弃。因此,1128年决口后应该导致改道,“北流”经今天津入海的河道废弃。关于这一点可以与1077年和1855年的自然决口以及1938年的人为决口相比较。


上面已经谈到《宋史·河渠志》很明确地叙述黄河1077年“北流断绝,河道南徙”,而第二年堵塞决口的描述“闭口断流,河复归北”。说明1077年决口后,原河道废弃。1128—1855年历经700多年黄河主要在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游荡,那里地势相对较高。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中旬,黄河发生了大水。十九日决口,到二十日,全河夺溜。溃坝后只不过一天老河道就废弃了。1855—1938年黄河经山东入海80余年。1938年7月,郑州花园口人为决口,水由徐淮故道入黄海,山东河竭,即经山东入海的河道当年废弃。


岑仲勉认为1128—1180年“北流”河道一直在活动。他引用吴其昌对刘豫阜昌七年(1137年)四月刊《石刻禹迹图》的描述,“此图黄河自今直隶天津附近入海,即今白河入海口道是也。”来证实1137年黄河尚未南徙。这实在是一个误会。地图、地形图出版(刊印)的年代与图中表现的实际情况即便是在现代,相差数年是很普遍的。1137年刊印,表现9年前1128年的情况那是很正常的。另一个依据是楼钥(1137—1213年)的《北行日録》中大定九年(1169年)十二月北行,“由滑州的胙城,车行四十五里到黄河渡处,再车行四十五里到滑州,又车行二十五里到濬州,那一天‘供黄河鳜鱼,甚鲜而肥’”并由此“却可证实大定九、十年间黄河还未离开濬、滑。”。所说的“未离开濬、滑。”即指仍然走北宋经今天津入海的“北流”河道。楼钥曾以随员身份随舅父汪大猷出使金国中都(今北京),《北行日録》是其行程见闻。依据楼钥的记述,大定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在濬州食黄河鳜鱼,此处距黄河渡口有36.5km路程。如用马匹运送鲜鱼,几个小时即可,又逢隆冬季节,在濬州吃到新鲜的黄河鳜鱼不足为奇,不能说明“北流”河道仍然在活动。


就连岑仲勉在某些章节的思想也支持“北流”很快废弃这种观点。“黄河泛向徐、泗,北宋前期有了四次,后期有了两次,完全象征着北方那时候的地面,根于自然条件而又缺乏人工的补救,已不是黄河所能安居,只是一天捱一天,等着南徙的机会而已。”换句话说,一旦有南徙的机会,北部的河道不会再安居在那里。综合上述各种论证,可以认为1128年黄河决口后,黄河全流经泗水、淮河入黄海,经今天津入渤海的“北流”河道于当年废弃。


3.21166和1167年的决口与泛滥


关于大定六年(1166年)的黄河决口,《金史·河渠志》中没有记载。《金史·地理志》记载有“郓城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同时还记载有“寿张大定七年河水坏城,迁于竹口镇,十九年复旧治”。明崇祯年间刻印的《郓城县志》说“金以水患徙县于盘沟村”、“金以黄水徙置盘沟”并没有指出决口的年代和地点。清康熙年间刻印的《郓城县志》也只说“金以水患徙郓于盘沟村”。直到清光绪年间刊印的《郓城县志》才说“金山东西路济州郓城县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即今治。时河决阳武由境东流,汇入梁山泊”。可见1166年决口七百多年以后,1893年刻印(光绪年间)的《郓城县志》才谈到决口地点,但这个决口点远离郓城175km以上,1893年的《郓城县志》记录的不一定确切,只能理解为1166年在阳武一带决口,迫使郓城县城迁移,河水进入梁山泊。从历史记录中“避河决”、“水患”、“水环城”的描述来看,1166和1167年都属于决口泛滥的性质,不是改道。


至于1166年黄河水入梁山泊后流向哪里呢?1077年决口流入梁山泊的河水,部分入渤海,部分入黄海(宋史·河渠志)。1289年开通会通河(运河)南北分水点选在济宁不够恰当,济宁地势北高南低。明永乐九年(1411年)疏浚会通河时分水处从济宁移至“南北之脊”—济宁西北27km处的南旺。但1077年以后,1289年以前这段时间究竟流向哪里?1128—1166年黄河河道经过济宁之西的嘉祥,很可能正是这一段时间使济宁西北的南旺成为分水岭,因此,作者认为1166年决口后的黄河水进入梁山泊之后应该通过大清河入渤海。由于是泛滥的河水,只是部分黄河水入梁山泊,并通过大清河入渤海。1167年再次泛滥,入渤海。一般地说决口泛滥的次一个枯水季节决口就会被人为堵塞。即便没有堵塞,1168年六月60%的水经由曹州、单州的河道入淮,大大减轻了旧河道的压力(下一节详述),推测六月后导致河水流向大清河决口也会自然堵塞。泛滥河水流向渤海的时间只有两年。


3.3关于“1168年40%黄河水入渤海”


《金史·河渠志》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大定八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九年正月,朝廷遣都水监梁肃往视之。河南统军使宗室宗叙言:‘大河所以决溢者,以河道积淤,不能受水故也。今曹、单虽被其患,而两州本以水利为生,所害农田无几。今欲河复故道,不惟大费工役,又卒难成功。纵能塞之,他日霖潦,亦将溃决,则山东河患又非曹、单比也。又沿河数州之地,骤兴大役,人心动摇,恐宋人乘间构为边患。’而肃亦言: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今若塞新河,则二水复合为一。如遇涨溢,南决则害于南京,北决则山东、河北皆被其害。”。既然在李固渡决口,决口后形成的流经曹州、单州入泗水的河道当然是新河,决口发生以前的河道是旧河。所说的“故道”、“旧河”是邹逸麟等所指的,1128年后虽然不稳定但大致经郓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入泗水的河道(经淮河入黄海)。40%河水走旧河,60%河水走新河,但都汇入泗水,实际上是100%的黄河水经泗水入淮,入黄海(图3)。


《黄河水历史述要》编写组将《金史·河渠志》中的“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不恰当地演变为“‘南流’夺全河十分之六,‘北流’仅占十分之四。”但文中所指的“北流”只是指在单县分支后的北流,完全没有入渤海的意思。北流和南流都是经泗水入淮,再入黄海。一部分海洋地质工作者进一步将“南流”演变为入黄海,“北流”演变为入渤海,以致认为金大定八年(1168年)40%的河水北流注入渤海,60%的河水南流注入黄海,这是两次误解造成的。


1128年的改道不是南流时间渐长中的一个变化点,而是在黄河变迁史上由长期入渤海,变为长期入黄海的一个重要变化年代。经今天津入渤海的“北流”于1128年废弃,1128—1166年黄河注入黄海。1166和1167年部分黄河水通过决口,东流进入大清河,入渤海。1168年六月后黄河又一次全流入黄海。1180年黄河确实已经没有争议地全流入黄海。可以说1128—1194年部分黄河水入渤海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短,数量也有限。


4、1194年黄河改道的意义


认为1194年是黄河夺淮的开始,或者认为1194年河决阳武,大部分河水由泗入淮,南流遂不断绝这种看法,与岑仲勉先生的著述有关。他提出“黄河相对离开濬、滑,系在大定二十年(笔者注:即1180年),绝对的离开濬、滑,断在明昌四年(1193年)之后”。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绝对地离开“北流”。岑仲勉之所以提出令人费解的“相对离开”和“绝对离开”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列出管理河防事物的44县名单中,“靠北的汲、胙城、延津、卫、白马、濮阳等六县,大约滑、濬、濮阳的故道,未尽淤塞,河水常可分流到那里,故仍须设防;但濮阳以下则河水不到。所以,恩、景、沧都不须负担这种责任,如非这样解释,就无法可以讲得通。由是,依严义而说,黄河相对的离开濬、滑,系在大定二十年,绝对的离开濬、滑,断在明昌四年之后。”。所说的“濬、滑”河道及“滑、濬、濮阳的故道”,即经今天津入渤海的“北流”河道的南段。所说的“相对离开”是指黄河水还到达“北流”河道的南段,但不到濮阳以下河道。所说的“绝对离开”是指黄河水不再进入“北流”故道南段。


大定二十年(1180年)“河决卫州及延津京东埽,弥漫于归德府。检视官南京副留守石抹辉者言:‘河水因今秋霖潦暴涨,遂失故道,势益南行。’宰臣以闻。乃自卫州埽下接归德府南北两岸筑堤以捍湍怒。”(金史·河渠志)。这次的新河道完全入淮,历史地理学家对此意见一致。金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既见水势趋南,不预经画”(金史·河渠志)。这次决河后,自阳武至曹县的河道逐渐向南移动,由胙城、长垣以北改经两县之南(图3)。前面已经谈到,1128年的变化不是一个渐变过程,推断1128年已经全流经泗水入淮,在1168年更显示已经全流入淮。1180年则无争议地认为已全流入淮。1187年列出管理河防事物的44县名单中,“靠北的汲、胙城、延津、卫、白马、濮阳等六县”都临近黄河北岸,需要防备决口,有管理河防事务是很正常的,没有决口记录不能证明黄河水曾到“北流”河道南段那里。


邹逸麟等和《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从来没有认为1194年的决口改道是件大事。岑仲勉也认为:“1194年即明昌五年的河决,不过是黄河中间一小段逐渐南移,配不上称作‘大变’”。实际上就是按着岑仲勉观点,1180—1194年也只不过是黄河水常可分流(泛滥)到“北流”的南段而已,黄河还是流入泗水、淮河,入黄海。然而却是因为岑仲勉认为黄河绝对地离开“北流”在1194年,一部分学者进一步引伸,认为1194年是黄河夺淮的开始,或者认为1194年河决阳武,大部分河水由泗入淮,南流遂不断绝。这实在是一个误会。


5、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3个阶段


按照黄河入海泥沙对中国东部海域沉积作用的影响,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可以分为如下3个阶段。


5.1第1阶段1128—1494年


自黄河决口夺泗经淮河入黄海至不再有河水入渤海。在这一时期内个别年份有部分黄河水进入渤海。从来没有全流入渤海的情况发生,当然也没有交替入渤海和黄海,也没有两股并行的情况。又可分为:


1
早期:1128—1289年


自黄河决口夺泗经淮河入黄海至会通河完工。1128—1168年的40年中有明确记录部分黄河水入渤海水系流域的有两次(即上述的1166和1167年)。1169—1289年,14年多次决口中有2次决口后黄河水流入或可能流入渤海水系流域。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这次决口后泛滥的河水可能流入渤海,也可能经曹州入泗水,入淮河,注入黄海。推测很快就将决口堵塞。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六月河决卫,魏、清、沧皆被害。”(金史·五行志)。所淹范围包括今魏县、清河、沧州一带。这是1169—1289年惟一的一次确切入渤海的决口泛滥。1128—1289年黄河决口部分河水流入渤海水系流域的年代很少,也没有形成流向渤海的黄河河道,属于泛滥性质,影响有限,算起来最多不过4年左右的时间(一个汛期也算作一年),占这段161年时间的2.5%,入渤海的水量有限。总体说来,黄河干流摆动逐渐趋于东南。


2
晚期:1289—1494年


自会通河完工至黄河全流经淮河入黄海,黄河水不再入渤海。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通从安山(今东平县城西)西南,经寿张西北至临清,达御河(即卫河)的会通河,使杭州、通州之间的水路全线贯通。山东境内大运河分水岭在济宁西北27km处的南旺。大运河是元、明、清三朝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一旦黄河决口破坏运河,记录清楚,并会尽快堵塞决口,以保持运河的通航。根据《黄河水利史述要》中的记载,在这205年间黄河多次发生决口,但绝大多数决口后黄河水仍是经淮河入黄海。进入渤海水系流域的只占少数,明确进入大清河的很少,且持续时间短,没有形成入渤海的黄河河道。


5.2第2阶段1494—1579年


从黄河全流入淮,注入黄海,至黄河下游多条分支入淮的局面结束。黄河北岸长堤修建完后,黄河水不再北犯张秋,破坏运河,使黄河全流入黄海。但河患亦然频繁,且徐州以上河段常呈多支河道之势,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泥沙沉积在平原上。


5.3第3阶段1579—1855年


潘季训治河以后,河道基本归于一流,经兰阳、归德、虞城、砀山、徐州、宿迁、桃源等地,至清河会淮河入黄海,几百年多道分流的局面至此结束。他第三次治河(主要在1578—1579年)成果已经很明显,经过整治的河道,十余年未发生大的决溢,行水较畅。故而将这期多支河流结束、单一河道开始的时间定为1579年。之后又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整治,潘季训治河后固定下来的河道两岸堤坝渐趋完整,虽然两岸还不断决口,但都进行了堵合,直至1855年未发生过大的改道。这期间一直采取“束水攻沙”方针治理黄河,导致河道稳定和入海泥沙进一步增加。


6、黄河河道变迁对渤海的影响


1128—1494年,只是在很少的年代泛滥的河水进入渤海。所携带的泥沙大部分沉积在陆地平原上,黄河水带入渤海的沉积物十分有限。这样的推论可以从1855年以后黄河进入下游泥沙分布得到旁证。1855年以后虽然黄河全流入渤海,但直至1875年铜瓦厢以下陆续修筑南北大堤,20年的时间黄河携带的泥沙绝大部分沉积在张秋镇以上的冲积扇上,流至大清河的水较清,河口延伸速率也较后来慢的多。1938年6月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阻止日军,扒开花园口大堤,黄河向东南流,沿贾鲁河、颍河及涡河而下,于安徽北部注入淮河,并泛滥于淮北、苏北一带。一直到1947年才恢复经山东入渤海。河南境内黄泛区某些地方,地面普遍淤高1~3m,大部分泥沙堆积在陆地上而没有进入海洋。


1855年以前,大清河为一条宽30多米、水深而多弯的河流,岸沿至河底高差15~20m,河道中部水深6~9m。虽然这是1855年前的情况,距离1494年已经有300多年,但如果1494年前大清河河道内严重淤积的话,很难设想大清河河道中部水深达到6~9m。


H9602孔(37°47.8′N、118°54.3′E,孔口高程4.8m)位于渤海西南岸现代黄河三角洲上。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在利津县肖神庙(老爷庙)南入海,H9602孔在大清河口东偏南25km,距海岸线19km。该孔岩心可分为5个沉积单元(图4)。在陆架沉积物之上为大约3.7m厚的前三角洲黏土质粉砂,3个AMS14C测年分别为1750±40、1380±70、1220±40aBP,经过校正转换为日历年,分别为公元250年、640年、780年,是公元11—1099年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该层之上有0.3m的无岩心段,其上见到2~3Cm厚、富含贝壳碎屑的粉砂,位于-12.7m高程。后者为两个三角洲超级叶瓣之间的改造层,比上下沉积物都粗一些。其中的两个AMS14C测年1440±40和120±40aBP,年龄相差很大,表明不同时代的贝壳在波浪作用下堆积在一起,显示改造层中特有的不同年代贝壳混杂。改造层之上则是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图4)。整个层序不存在1128—1495年沉积物的证据。虽然在1220±40aBP采样位置之上有0.5m的岩心和0.3m的无岩心段,这0.8m是1128年至1494年形成的沉积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如果0.5m的岩心是这一时期的沉积物,由于沉积速率低,肯定含有贝壳,不会连做AMS14C测年的贝壳都找不到。至于0.3m的无岩心段很可能属于改造层的范围,因为改造层粒度粗,容易缺失岩心。退一步说,就是这0.3m的沉积物是1128—1494年沉积的,厚度也太薄,不能说明黄河入海沉积物有多大影响。大清河口是1128—1494年黄河水进入渤海最主要的入海口,连大清河口附近都没有黄河入海沉积物,渤海西岸其他处更不会有。



可以看出,河北省涧河至岐口,1128年以后由于海河带入相当数量的泥沙形成狭长的海河三角洲。从河北省岐口至山东小清河口北的黄河三角洲处于废弃阶段。潮坪和12m水深以上沉积物受到侵蚀,形成的再悬浮沉积物被海流运向黄海,但随着12m水深以上形成改造层和潮坪上形成富含贝壳的粉细砂层,沉积物被再悬浮的数量减少,从而被海流运送到黄海的沉积物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潮坪和浅海区的贝壳在风暴潮时被搬运到大潮高潮线附近,形成贝壳堤。


7、黄河河道变迁对黄海和东海的影响


7000aBP至1128年,苏北海岸连云港—海安形成一个狭长的淮河三角洲,长245km(河口南170km,河口北70km),宽约30km。淮河提供了足够的砂,使得在河口南侧形成两组障壁坝—海滩脊和其内测的泻湖、海岸低地。苏北海岸只在东台以南是泥质海岸,东台以北除了少部分岩石海岸和砾石海滩外全部是砂质海岸,砂质海岸大约占苏北海岸的五分之四。从公元前168年至1128年黄河也曾有数次决口泛滥进入淮河流域,甚至短期改道入黄海,但都没有影响淮河三角洲外侧障壁坝—海滩脊即东岗砂堤的形成。


1128—1855年黄河下游大规模改道,黄河在苏北北部入海,在淮河三角洲之前形成黄河三角洲。虽然时间只有700多年时间,只占7000aBP以来的1/10。但由于黄河巨量的泥沙,黄河三角洲远远地大于淮河三角洲,其宽度为80~100km,北端到达江苏省赣榆北的兴庄河口,南到弶港之南,长度达296km。整个苏北只在海洲湾的北部保留砂质海岸,在连云港附近保留岩石—海滩海岸。


1128年以前黄河入海泥沙在海流作用下,通过渤海海峡在山东半岛突伸部分周围形成了一个远离黄河三角洲,但又以黄河入海沉积物为主的沉积体。根据对黄海表层沉积物的研究,现代黄河入海物质在越过成山角以后成为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的主要物源。现代黄河入海物质在黄海的沉积范围,大致上也是1128年前黄河入渤海时期,黄河入海物质越过渤海海峡后在黄海的沉积范围(图5)。1128年以后,由于黄河沉积物直接入南黄海,使得黄河入海物质沉积范围大大地向南移动,而这种格局的强化依赖于1494年黄河入海泥沙的增加和1579年入海泥沙进一步增加。


SYS-0701孔位于废黄河口北东大约116km(34°39.8′N、121°48.27.0′E),水深40m。该孔岩心0~6.53m,为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自下而上变粗。蒙脱石的含量低于伊利石而高于绿泥石和高岭石,具有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特征。AMS14C校正年龄为426cal.aBP,相当于公元1529年(6.18m孔深);276cal.aBP,相当于公元1677年(1.20m孔深),属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可见属于1494年以来形成的沉积物。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自河口向海延伸20km,到达18m水深。1128—1855年的黄河水下三角洲可以向海延伸116km以上,到达46m水深,远远地大于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向海延伸的距离和到达的深度。



ECS-0702孔位于长江口东南90km(31°0041′N、122°41.0108′E),水深22.0m处(图5)。从岩心0~19.0m划分为2个沉积单元DU2(19.60~7.50m)和DU1(7.50~0m)。DU2形成于7400~540cal.aBP长江三角洲进积过程中,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物。DU1与DU2比较起来前者有更高的沉积速率、更多的黄河物源物质。在沉积构造、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的丰度和简单分异度、矿物组分、主要化学元素和示踪元素的含量变化上都显示出两者的差异。特别重要的是方解石在DU1中含量达到7.4%~13.3%,在DU2中含量只达到2.4%~6.2%(不包括大生物壳,如软体动物壳)。


方解石的高含量一直是判别黄河物源的最重要标志。长江沉积物全样碳酸盐(包括大生物壳)含量在4%~8%,平均6.3%;黄河沉积物全样碳酸盐含量在8%~18%,平均12.3%。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碎屑碳酸盐都以方解石为主。由于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速率要大大地高于长江水下三角洲,黄河水下三角洲中的生物成因碳酸盐矿物要比长江水下三角洲中的少得多,黄河入海沉积物中陆源碳酸盐矿物含量明显地高于长江入海沉积物中的是没有问题的。DU1中方解石的含量大约是DU2的2倍,因此可以认为DU1沉积物绝大部分是来自黄河。在现代表层沉积物中黄河入海沉积物的近岸区南界在32°N南,1494—1855年黄河入海沉积物分布的南界应该在这条界限之南,通过ECS-0702西南向东南方向延伸(图5)。


8、讨论


1855年黄河下游大规模改道,再次注入渤海。黄河不再将沉积物直接输入黄海,但1128—1855年黄河在苏北入黄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日。1851年淮河在洪泽湖大堤南端三河坝决口,洪水由三河经宝应湖、高邮湖和入江水道流入长江。从1937年开始先后建成一些直接入黄海的人工水道(中山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河—新沂河、淮河入海水道),但都没能改变淮河上、中游水主要入长江这种局面。当1855年黄河再次入渤海后,从苏北入黄海的主要河流只有沭河、沂河、射阳河等河流。这使得从苏北入海的水量只有297.6×108m3。整个中国海岸在1958年前,同样海岸长度的情况下从苏北入海的水量最低(1958年由于海河闸的修建,1980年由于滦河潘家口水库的修建和引滦入津工程,天津、冀东海岸入海水、沙量大幅度降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射阳河等苏北一些平原区河流含沙量低,且河口处都建有防潮闸,入海泥沙十分有限。沭河、沂河除了一些水库拦沙以外,沂河水经过骆马湖后沉淀了大部分泥沙,入海泥沙很少。当黄河于1855年改为入渤海后,从苏北入黄海的泥沙数量与1855年前相比,相差十分巨大,海底和海岸强烈地侵蚀至今,1855年前入海的黄河沉积物成为一个新的巨大“物源”。侵蚀下来的沉积物向南搬运形成宽阔的潮坪,并快速地向海延伸。现在的情况是射阳河口以北侵蚀,射阳河口以南沉积。


现代表层沉积物中黄河入海沉积物的近岸区南界在32°N南,实质上是1855年苏北黄河三角洲废弃以后侵蚀下来的物质向南搬运后沉积的界限。当黄河在1128—1855年活动期时,黄河入海泥沙主要集中在7—10月的汛期。苏北北部海岸7—8月南向和东南向波浪强,9—10月北向、东北向波浪作用强。M2分潮(太阴主要半日分潮)流为往复流,椭圆形长轴与岸线走向一致。在汛期黄河入海泥沙向海及河口两侧运移;在非汛期11月至次年6月北向和东北向波浪强,在波浪作用下,沉积物再悬浮,南向运移显著。因此,苏北三角洲活动期黄河入海物质向南搬运的界限,应该在依据表层沉积物中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南界之南,如图5中大致划定的界限。详细的界限有赖于更多的有详细年龄和矿物鉴定资料的钻孔岩心来确定。


9、结论


(1)北宋(960—1127年)共有11年黄河改道全流或部分入泗水、淮河,注入黄海,在时间上占6.6%,而且多发生在北宋前期。总的说来入黄海的时间有限。


(2)1128年黄河下游改道,夺淮入黄海是一个重大事件。决口后,经今天津入渤海的“北流”河道废弃。


(3)1168年“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都是经泗水、淮河入黄海,也就是说黄河100%的河水入黄海。


(4)1128—1194年只有两年(1166年和1167年)黄河决口后泛滥的河水经大清河入渤海。其他年代黄河全流入黄海。黄河注入黄海的起始年代应该是1128年。1194年的改道没有重要意义。


(5)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3个阶段:①1128—1494年,绝大多数年代黄河全流入黄海,从来没有全流入渤海的情况发生,也没有交替入渤海或黄海,也没有同时入渤海和黄海的两股并流存在。只是在个别年代部分黄河水注入渤海,并非黄河主流。②1494—1579年黄河全流入黄海,入黄海泥沙进一步增加。但徐州以上河段仍然常呈多股河道状态。③1579—1855年,潘季训实行“束水攻沙”治理方针后,形成稳定的单一河道,入黄海泥沙进一步增加。


(6)从1128—1494年渤海西岸从岐口到小清河口北原来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处于废弃状态,这一时期黄河入渤海沉积物数量很少,至今没有发现黄河入海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体。


(7)1128年后由于黄河在苏北入黄海将原来发育的砂质海岸改变为泥质海岸。黄河入海物质直接进入南黄海,使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大大南移。



排版:@小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回归江苏省,注入黄海,是否可行?
黄河泥沙流入渤海数千年,为什么没有把它填满?专家:根本不可能
为了缓解黄河对渤海的泥沙淤积,是否可以将黄河改道从江苏入海?
治理黄河大思路——黄河人工改道
改道黄河,拯救渤海
历代黄河下游变迁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