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生习作 | 国殇:美国重生背后的苦难

《瑶湖读史》2016年  第2辑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读史社



国殇:美国重生背后的苦难

——评《受难的国度》





全文共3374个字,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

摘要:

  塞缪尔·P. 亨廷顿《受难的国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种“新”视角来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得出的结论不仅是历史的、是哲学的,也是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

  作者以定义死亡认识这场内战,以对待死亡的各种“工作”为论述主体,最后以反思死亡作为内战的核心来布局全书。这种反思有自下而上的反击,对我们重新认识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有了更多的有人情味、有温度的认识。

  作者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回应那些带有性别歧视的眼镜人,来消除这种人为的对男女性别的一种狭隘的割裂。此书独有女性细腻和怜悯视角,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作者也提供了“个体”的视角,以个人面对死亡为起点,延至整个内战的思索与反馈。个体国民被赋予了美国的全部的文化符号,如同拯救大兵中的米上尉,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美国对自由对生命的看法。不同与以往书籍过多对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论述,独有文化的视野难能可贵。



1

 定义“死亡”


  “死亡”有两种死亡。


一种是“战前的死亡”,这种死亡是以“善终”为最终目的,是美国18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对死亡的世俗和宗教看法的融合。在美国家庭之中“善终”是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安详的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向另一个世界。而美国宗教意义上的“善终”,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践行了对基督的忠诚,时刻准备好前往天堂的状态。


世俗还是宗教意义上的“善终”都具有某种一致性,是一场死亡。“善终”是对死亡的一种预演,是一场有准备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善终”,对于死者本人而言,才能飞升至天国实现个人的永恒价值,才让亲人能够放心怀念他的最好慰藉。、


而另外一种“死亡”是战争中的死亡,是一场对“善终”破坏的死亡。这种“死亡”割裂了个体与家人的关联,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毫无准备的“死亡”,战争的每一秒钟都有很多人倒下,死在异地他乡。亲人不在身边,无法获得平静与安详,也无法实现 “善终”所必要的仪式。从仪式可判定这场死亡是有准备的,是上帝仁慈的安排,是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最好表现。


而在这场战争中,任何人都面对无法“善终”的挑战,挑战的存在催生了从国民到整个国家的“觉醒”。这种觉醒便是寻求亲人和战争参与者之间新的联接与纽带,是开始形成一种共识,将国家作为整体国民的联合体,有义务为每个人的死亡负责,这是对以“人民主权”为基石的美国,在这场内战重生的第一步。


国家引导国民,使他们的重新寻求并达到“善终”。这是对为国捐躯的战士们最基本的尊重。“善终”的死亡是整个美国南北内战的核心价值,是这场不幸战争双方的共同愿望。“善终”关乎着是否实现每一个内战参与者,自我个体价值在最后一刻的永恒性。



2

 由“死亡”思考开去


内战割裂了传统意义上的“善终”,所有人要承受的还要更多。死亡对于他们而言已不是什么大问题(“在那死亡与生存都变得极其恐怖的环境中,内战时期的美国人努力为自己与战友构建‘善终’。”)。 


民众采取各种方式对抗这种战时“死亡”,吊唁信是一种重要的一种体裁。书信的撰稿者,努力使亲人相信这些士兵是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他们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升向天堂,他们的死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获得了灵魂的不朽。部队随从牧师,战地护士承担起“善终”仪式的开启,他们成了战士临终时的亲人,聆听他们最后的遗言,等待他们平静安详的离去,同时他们又承担起沟通逝者和死难者家属的责任,他们是死者最后的见证者。 


平静的面对死亡和主动去结束别人的生命,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战争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便是杀戮,杀戮这一行为使得士兵们从死亡的被动承受变成制造死亡的主动者。这个转变是困难的,也意味着“更巨大的勇气”是对人性自我束缚的挣脱。


杀戮需要克服宗教上的障碍,没有什么比夺去他人性命更为邪恶。世俗方面来说,杀戮是对理性的一种摒弃,放弃了人之为人,与禽兽毫无区别。找寻一个正当的杀戮的理由,成为南北战争需要解决的一个遮羞布。黑人士兵将杀戮作为实现推翻奴隶战罪恶的手段,为杀戮套上一个神圣的外衣。但杀戮是战争的本质,它挑战了人类最基本道德底线。战争造成了难以更改的磨灭,把活人变成了死人。


杀戮之后,尸体面临着埋葬。埋葬是对死难者的尊重,对国民是完成埋葬的过程,是对“善终”最后的实现。引发内战的因素多种多样,可在文化层面是为了自由平等,为了尊严。北方强调解放奴隶,南方强调北方对其自由平等的践踏。在这种理念引导下的战争,追求的应是对死者的“尊重”。在作者眼里,对战友埋葬的实现程度,政治高层对待死难者的态度,与应对战场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南北方的政府都没有做好。


“杀戮的扩大,使军官无暇在意已经死去的士兵,在两军对峙之时,双方的尸体可能在战场曝晒数天,最后难以辨认。他们无法将亲人的尸体运回家乡甚至无法得知亲人的生死。”这场景与人们所料想的相差甚远。联邦军队75号“通令”明确写着:“为了尽可能确保在战斗中已阵亡者及将要阵亡者得到体面的埋葬。”规定指挥官有责任在刚控制某一战场时,便在战场附近的某一合适场地划分处小块土地以埋葬耐心遇难者遗体。其坟墓上当竖有记载编号的墓板,在可能的情况下,墓板也应载有受葬者姓名。每一公墓都需要有以登记簿,记载各墓板上的标记。”


在“尽可能  在可能的情况下”这种命令是多么的乌托邦。随着战斗的逐渐深入,死亡人数的不断攀升,埋葬变得越来越困难,新的产业孕育而生,棺材售卖火爆状况,以及战友之间的互相募捐,互相承诺埋葬彼此,牧师和医护人员的对死者的最后“照料”无一不在提醒我们:传统善终观念是如何影响到着内战的方方面面的。物资的有限与人手的匮乏使得埋葬本身变得“奢侈”,在许多军官的尸体存放在金属的棺木中运往后方,大量士兵的尸体在荒野的战场中被曝晒,被野兽啃食。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有很多,战争对个人的生命意义被随意抹去。


催生了国家公墓事业的发展,这是日后重生的经典的一个缩影。美国的重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新生,是这场战争带给国家的思考,国家开始意识到“关注死难者,及其死亡是国家的职责,不只是亲人的职责。埋葬能够完成,在这残酷的内战中是一种“幸运”,标志着“善终”完成,安详的离去,家属得以寄托哀思。


造就了大量的失踪者和“无名氏”没有这么幸运,为他们寻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战争抹杀了一切,为国家献身的价值没有办法得到承认,无人缅怀他们的功绩,与亲人被完全的分割开来。这是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它消解了一切意义。“寻名”对美国的重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催发了自觉人道主义的产生。


战争开始于杀戮。结束于埋葬。“杀戮——死亡——埋葬”是对“善终”形式的完成,“寻名——接受解释统计——质疑思考”便是对这场内战文化层面的反思。在这场苦难中,美国实现了对每一个个体的反思。


战争加诸于每个人身上的痛苦是一致的。苦难需要转化,伤疤需要抚平。这场战争究竟带给了南北双方什么?死亡的意义何在?北方将自身放在黑奴解放的神圣立场上,使得可以被理解、被接受,一切是为了更加崇高的事业。南方呢?南方需要一个更加崇高的解释来对这场苦难负责,一般的说辞已经不够用,显得太空。他们期望站在宗教的角度上却提供一个更加神圣的解释,遗憾他们未找到,也许死亡本身就是这场战争对于他们的意义吧。



3

 结语


《受难的国度》为读者展开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美国内战的画面,其残酷惨烈远远超出平常的想象。


内战作品不能只是双方战争数据的罗列,死亡只是一个数字。书中,看到的是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画面。有焦急等待战场上儿子消息的父亲、得知丈夫身死之后妻子绝望的疯狂、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友挖着简易坟墓的士兵、临终时捧着圣经的那双满是血污的手。仿佛身临其境,死亡在这里活了过来。


核心主题是每个“美国国民”,国民是如何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反思死亡便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记述与思考。往深处读去,读到的是“人性精神的闪光”全篇写的是死亡,却孕育着美国的新生---死也是生。战争的反思树立起的新的民族观,对于“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这一政治准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在“内战为应对死亡的努力带来了新的人性”,新的“人性”预示着美国民族观的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崭新的美国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震撼!太心酸!战火中的孩子正在经受的苦难,真是触目惊心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相关电影17部
好死
今天美国国殇日 可这十大史实你都知道吗?
美国都侵略过哪些国家?
让战争场面毫发毕现--美国内战艺术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