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踏成长日记之十二:关于科研项目申报与结项的经验体会。


【老踏编者按】



翻看我的“成长日记”才发现,原来早在自己还是个科研小白的时候,就如此好为人师了:当得知自己主笔的那个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报告通过评审而顺利结项时,立刻写出了一个煞有介事的“经验体会”;而得知自己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获批立项时,更是不可一世的样子,忙不迭地写写写写写,讴歌自己的丰功伟绩,其实也是个经验体会。



哎,好吧,大家看看是否有所帮助吧,来自七年前,在读博士小踏踏的,项目申报与结项经验体会。



文 | 老踏



原标题为《课题结项啦,庆祝一下!  》,写于2011年8月9日。

    


昨天上午,登录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网站,在“成果数据库查询”里检索得知,导师负责的那个项目已经顺利结项了,结项时间为“2011年7月15日”,结项评级为“合格”。



这个必须要庆祝一下的。话说读博至今,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就是这个课题的结项报告了。这个报告是货真价实的“三易其稿”:



一稿,是师哥在我入学之前弄的。那个结项报告没能通过评审。等我入学之后,导师把修改报告的事情交给了我,并提出很多修改建议;


二稿,经我修改后的结项报告也没能通过评审。下了气力倒是不假,但是显然我的功力不足,没能骗过那些评审专家。于是,春节之前,导师把五位专家的评审意见邮给了我,要求我按专家的意见重新修改报告,特地交代我要放手去做,改动大些好,五一之前交稿;


三稿,也就是现在终于顺利通过评审的这个了。这次修改,我起早贪黑忙乎了两个多月,抛开了好多事情,包括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现在终于修成正果了。

 


感想——



第一,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项评审没什么可怕的。专家的确很牛,还是背靠背,一票否决,但是只要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态度端正,有理有据,专家也是人,复审时是不会过分为难申请者的。



第二,申请课题时就要考虑到结项的问题。虽然这么说似乎是在“老母鸡还没抱窝的时候就打小鸡的主意”了,但这么想问题却会非常有效。当年导师申请课题的时候,如果把最终成果确定为“论文集”而不是“专著”,那这课题早就结项了。那是12篇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论文啊,而且很多还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其实我一直在弄的这个结项报告就是所谓的“最终成果”,专家是按照“专著”的标准来审阅这个结项报告的,那12篇重量级的论文反而被忽视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项目才两次送审都没能通过。


 

第三,我不是课题组成员,这个课题也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名利,可现在想想,我很可能是做这课题的所有人中,收获最大的一个。无须掩饰,结项报告内容之艰涩、申评程序之繁琐,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的确让我吃了不少苦头。然而,如果没有这两年脚踏实地的努力,我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很多问题就不可能像现在这般了解。



这个课题虽然没有为我赚取自己学术之路的第一桶金,但是没有它,我很可能还是一个门外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我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相当绚丽而开阔的画卷,好多未尽的事项,正在等待着我去探索。



文 | 老踏



原标题为《经验与教训:对过去五次课题申请的一个小结》,写于2011年9月1日。



今天下午去“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浏览,期待已久的“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立项通知终于出来了,急切地下载来看,还好,自己申请的课题中标了。于是,打算用这次课题申请的成功对比其他四次申请的失败,作一个回顾和总结吧。



时至今日,一共申请过五次课题了。先做个流水:


 

001 申请读博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研究生项目),时间为2010年1月,项目经费为0.5万元。那是我野心勃勃申请的第一个课题,而且希望把这个课题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基础。申请失败了。


002 申请读博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教育课题,时间为2010年5月,申请经费为0.5万元。这个课题比上一个明显低调而细化了,虽然还是关注前面申报的问题,但是只打算就其中的一个小问题的一个侧面来展开研究。申请失败了。


003 申请读博大学管理学院“985工程”三期建设研究生探索性科研计划项目,时间为2010年12月,申请经费为0.3万元。其实也就是一篇万余字的论文就可以搞定的问题了,打算把它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一章。还是失败了。


004 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时间为2011年4月,申请经费为7.0万元。这是在对自己学位论文选题的思考基础上形成的题目,经过前三次的失败,我的野心越发膨胀了。这次终于成功了。


005 申请某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时间为2011年7月,申请经费为5.5万元。这个本子是在前面第一个课题申请书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也是一次想把理论研究与田野工作相结合的尝试。失败了。



下面说点所谓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前期研究成果很重要。无论是怎样的一个选题,没有前期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和铺垫,很难做出真正的东西来。失败的那四次,这个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成功的这一次,坦白讲,我觉得如果我是评审专家的话,也一定会倾向于这个课题的——已经做到这样一个程度了,应该支持他一下、推他一把,看看这个家伙究竟能做出什么东西来。



第二,课题论证很重要,也就是要写好本子。毋庸讳言,成功的这个课题的本子是自己下功夫最大的,从内容到形式,自己做到了所能达到的完美。为了一个小小的逻辑图示,我在ppt上反复修改了20余次;大的框架确定之后,这个本子我逐字逐句,反复修改了至少十次。而那些失败的申请,特别是第3和第5,自己几乎都是在一天之内就写出了本子的,甚至是边听音乐边写。想一想自己都对不起自己的,人家凭什么要把经费给你。



第三,各个环节考虑周到,别有硬伤。要杜绝类似错别字、病句这样本不该出现的失误;要杜绝常识性错误或者笔误,比如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重要学者的姓名和代表作;尤其要符合“规矩”。比如,申请经费的额度——这是我在第5次申请时犯下的致命错误。申报通知上没有写经费额度,自己就胡乱推理了一下,写下了5.5万这个“天文数字”。其实只要我细心一些,上网翻看一下往年中标课题的经费额度就可以避免这个低级错误的。显然,这也构成了硬伤:你小子耍酷啊,凭什么人家最多要价1.5万,你却要5.5万?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自从读博以来,自己终于意识到课题对于从事学术研究来讲有多重要了。之前的单打独斗算是为自己申请课题提供一些可能的敲门砖,但是说来说去,基本还是在门外游走。而且,高昂的版面费用总会让我心有余悸。于是下定决心,尽量不错过任何一次申报的机会。其实现在想来,正因为有了之前的3次尝试,写教育部这个本子的时候,总还算是驾轻就熟,起码在体例规范上不会出什么差错。



还需说明的是,这些所谓的经验和教训有一个基本的预设条件,那就是:所有这些项目的评审都是公平和公正的。显然,这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假设,但是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是我惟一可以期待和必须坚信的。谁都清楚这是一种类似邪教的信仰了,但无论如何,它可以让我在面对不同评审结果时,保有同样平和的心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金篇)S5E50:基金评审意见“人话翻译机”
建立自己的“选题池”,备战2021年度教育部项目申报
2014年教育部课题申报
有关社科项目申请的感受
人民大学开培训班教“争夺”科研经费
二宝妈妈谈科研:我是怎样拿到国社项目 2篇SSCI 1篇SCI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